融堂四书管见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齐太公始封之国在禹贡青州之地,鲁周公始封之国在兖州。)
  齐坏于霸习,去王道愈远,有圣人作,虽大弊极坏,便可丕变,必曰再变。而至于道者次第,二国之浅深而言耳。期月而可,三年有成,变之规模也。
  子曰:“觚不觚[音孤],觚哉!觚哉!”(觚,饮器,受三升。)
  觚而不觚,不足以为觚矣。为人而不尽其分,得谓之人乎?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从,谓入于井也。逝,往也。陷,溺也。罔,理之所无也。)
  事之有无,或可欺,故可逝理之。是非不可罔,故不可陷。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音扶]!”(约,要也。畔,背也。)
  博学于文而约以礼,非笃志励行者,不能。虽未闻道,亦可以弗背矣。“亦可以”三字宜细玩。夫子之望学者,不止于是也。要端的直须透彻乃善。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音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方九切]者,天厌之!天厌之!”(南子,卫灵公之夫人,有淫行。孔子至卫,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矢,誓也。厌,弃绝也。)
  子路但知其不可,而不知所谓无可无不可,无怪其不说也。子路所见者人,夫子所见者天。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上声]久矣。”(中者,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至,极也。鲜,少也。)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中庸之德。固其日用常事耳,民鲜能久而后以为至焉。呜呼!岂真鲜也哉!
  子贡曰:“如有博施[去声]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音扶]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博,广也。施,惠利也。病者,患其难也。譬,喻也。方,犹指归也。)
  立者,立之斯立之立。达者,先知先觉之名。已欲立而欲人之皆立。已欲达而欲人之皆达。此仁者之心也。偏私自狭,安能如是!学者诚切已而反求,庶不缪其所趋向矣。子贡用心高远,以广惠爱为仁。而夫子令取譬于近,可谓端的。
  
  
  卷四 论语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去声]古,窃比于我老彭。”(述,述旧也。作者,已自为之也。比,类也。老彭,商贤大夫。)
  世衰俗薄,不知而作者多。去先王益远,信古者已不易得,况能好乎。夫子所以慨想老彭而窃自比之也,虽然二事则同,而所以为二事者异。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岂斯人所可及哉。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识者,识见之识。何有,言无所有也。)
  不可以探索得,不可以言语求,默而识之,妙不可思,知及之也。识后方知所用力,微厌即怠即荒。学而不厌,仁守之也。虽然非自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如是而学,如是而诲,而在我实无所有。虚明变化,何厌何倦。故夫子又自曰空空如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德,谓之修者,譬如原有此物既坏而复修之也。学之讲,讲此而已。义之徙,徙此而已。不善之改,改其非此者而已。虽曰四事,其实一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申申,其容舒也。夭夭,其色愉也。)
  春风和气,盎盎无边。
  子曰:“甚矣吾衰也[绝句]!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吾不复梦见周公,犹云今不复作此梦耳。圣人之心,无适也,无莫也,何梦不梦之有哉。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据,不放逸也。依,不违也。游者,非专于具事之名。)
  通古今,贯三才,何莫非道。道者无所不通之名也。但百姓日用而不知耳。得此,谓之德。全此,谓之仁。是故发轫首涂,莫先于志。志不先立,何据何依?艺曰游,则以学文之谓也。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修,脯也。十脡为束。)
  束修贽,礼之至薄者。苟以是心至,则无所不诲矣。互乡之进,鄙夫之问,可以见圣人之用心。
  子曰:“不愤[房粉切]不启,不悱[芳匪切]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扶又切]也。”(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启开导之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发警悟之也。一隅,物之一角。反者,还答也。复,再也。)
  此章备见圣门教人之深旨。愤悱者,求而未获,窒而未通,汲汲皇皇,愿见而不可得之时也。于此一启,其机即矢去川决矣。孟子跃如也,正合斯训。然亦触类而通,方可再叩。不然徒渎蒙无益。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临丧而求饱,既哭而遽歌,稍知礼者不为也。须识夫子所以不饱于有丧者之侧,与不歌于哭之日,其心为如何,方见得圣人情性之正。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上声]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音扶]!”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皮冰切]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去声]谋而成者也。(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大国三军。徒搏,曰暴。徒涉,曰冯。)
  曰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贤人之事也,若夫用之便行,舍之便藏,则行藏系于用舍,而系于治乱,非磨不磷、涅不淄者,不能也。唯我与尔有是。夫子所以许颜渊者,大矣。而子路乃以行三军为问,虽然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是真行三军之要旨也。因事启谕,切实的当。子路之疾,针砭斯言。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去声]。”(执鞭,贱者之事。)
  圣人岂苟执鞭以求富贵者,所以甚言无可求之理,以绝学者外诱之根耳。贪鄙之徒,不安分义,狗彘其行,穿窬其心,争锥刀,尽锱铢,孳孳营营,死而不悔,是固不足道也。有志于学,而丰约之际未能无意,已不可与入道,况求富乎?信能于圣人所好之旨而有味焉,则充诎陨获之病,不攻而自去矣。
  子之所慎:齐[侧皆切]、战、疾。
  齐交神明,战系安危,疾系死生。圣人固无时而不谨也。于此三事愈加谨焉。故门人特记之。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三月,宜自为一句。斯,指齐也。)
  子在齐闻韶者,三月,每感其音之尽善尽美而忘肉食之味也。虞舜远矣,不谓此乐,乃闻于齐乎。若谓一闻韶音,历三月之久而不知肉味,固无此理。史记三月上加“学之”字。学之而至于忘味,又大不然。
  冉有曰:“夫子为[去声下同]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为,犹助也。卫君,出公辄也。灵公逐其世子蒯聩。公薨,而国人立蒯聩之子辄。于是晋纳蒯聩而辄拒之。诺,应辞也。伯夷、叔齐,事见雍也篇。)
  卫君父子而争,夷齐兄弟而逊,即此形彼,是非自明。所谓求仁而得仁者,仁安在?如何求?如何得?亦曰孝友两尽,不失其本心耳。若好名逊国,却不是仁。
  子曰:“饭[符晚切]疏食饮水,曲肱而枕[去声]之,乐[音洛]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食之也。疏食,粗饭也。)
  圣人之心,无入而不自得也。故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亦在其中。味一“亦”字,岂专以贫贱为乐者哉。虽处富贵而此乐未尝不在。但不义而得者,真若浮云耳。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韦编三绝,用功于易久矣。岂待五十而始学之乎。而此云尔者,盖夫子自度,其学易至五十,可无大过耳。易者,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者也。四十虽已不惑,然犹未尽于知天命。知天命方是六通四辟,彻底洞然,尽易道之妙,故可以无大过。此非姑为谦辞,未至从心所欲,不逾矩,微过亦未免。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犹索也。后世每云雅故,故索之谓也。礼,非徙诵说,故曰执。)
  学诗学礼,家庭之训不外乎此。至于书,又尧舜禹汤文武诸大圣人圣学相传之旨具在,谓之雅言。见得夫子寻常教人,大要在此三者。学者所宜尽心焉。雅言,先师谓非方言诵诗书及执礼之时,不用乡谈也。
  叶[舒涉切]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音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音洛]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叶公,楚叶县尹沈诸梁,字子高,僭称公也。)
  发愤者,果决勇进之谓。至于乐则疑,无发愤之可言矣。埋头一去,无始无终,澄然虚明,和乐融融,虽死生之变,如云气之在太空,忘食忘忧,以至忘老。呜呼!妙矣!岂章句文义可解释而强通哉!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且要识,所谓知之者何事?求之者何物?圣之为圣,正在这里,岂区区章句文义云哉。自昔圣人未有不学而成者。夫子虽谦辞以勉人,亦实事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异端专言神怪,纵横专言力乱,圣人设教皇极之道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与俱,其中必有善者,不然亦必有不善者。善者吾从,不善吾改,皆吾师也,故必有我师。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徒雷切]其如予何?”(魋,宋司马向魋也,出于桓公,故又以为氏。)
  非夫子恃天生之德,谓魋不能为己害也。纵我可害,天之与我者可害乎?横逆之来,无非大顺。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天!何言哉!风雨霜露,无非教也,何隐之有!此最是吃紧道与人处。要就“无行而不与”上会取。
  子以四教:文、行[去声]、忠、信。
  非文不著,非行不实,非忠信不立,名四而实一。忠信为主,行次之,文又次之。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胡登切]者,斯可矣。亡[读为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善人者,无不善之名。有常者,不变之谓。惟能不变,方可进学而纯于善耳。然而亦不易得也。故曰斯可矣。如下文所言三者,虚诞无实,乃后学之通患。如之,何其有常哉?圣门工夫只一常字,是力行之要,所以拳拳乎此。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食亦切]宿。(纲,提纲绳也。弋,以生丝系矢而射者。宿,宿鸟也。)
  圣人爱物之仁,每于不得已而见之。此章有汤网三面之意。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如字]之,知之次也。”
  作者,所以发挥其所知。不知而作,何以作也?多闻能择以从其善,多见能识而不缪于是非,而谓知之次焉,则所谓知者,果安在哉。岂多闻多见之谓也哉。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贤遍切],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互乡,乡名。唯何甚,犹云不应如此之甚也。)
  人患溺于流俗,不能自拔耳。有向慕之诚,固圣人所不弃,况能洁已以进哉。进则与之,甘于自退者,不与也。洁则与之,自此以往者,不问也。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所以为皇极欤。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人心也,岂远于人哉。然而举世茫茫,不啻数千万里之隔者,人自远之耳。欲仁,仁至,非有物自外而来也。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七住切]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陈,国名。司败,即司寇也。昭公,鲁君,名稠。巫马姓,期字,孔子弟子,名施。揖者,司败揖之也。相助匿非曰党。鲁与吴皆姬姓,谓之吴孟子者,讳之,使若宋女子姓然也。)
  居是邦,不非其大夫,况鲁先君乎。正使指言同姓之事,圣人犹当有所处。泛问知礼而遽斥先君之讳,可不可也。司败不察,辄以为党。夫子不辨自以为过,非至圣,孰能与此。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去声]之。(反,复也。)
  歌所以吟咏情性,善者得其正者也。必使反之,纡余以畅其旨。而后和之,从容以答其意。抑扬反复,读之如在春风和气中。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文莫犹人,犹云莫也如人,谦辞也。未之有得,则断不敢居之,辞愈谦也。于此可见,文行事体不同,躬行君子之不易如此。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为,犹习也,言用力于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