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阅藏知津
阅藏知津
一切法非有非无。无自性。无他性。先既非有。后亦非无。自性常空。无所怖畏。应如是教初业菩萨。令其信解。复次。欲求般若。应如常啼菩萨。今在大云雷音佛所。修行梵行。本求般若时。不惜身命。不顾珍财。不徇名誉。不希恭敬。居阿兰若。闻空中声。从是东行。复作是念。我宁不问至何城邑。复从谁闻。悲泣叹恨。有佛像现。为说过五百逾缮那。妙香城中。法涌菩萨。常啼闻已。于一切法中。起无障智见。即入五十四三摩地。见十方佛宣说般若。咸共庆赞。令欢喜已。忽然不现。常啼从三昧起。作是思惟。佛从何来。今往何所。我当疾诣法涌菩萨。彼能为我断如是疑。渐次至一大城。高唱卖身。魔隐蔽其声。不令人闻。唯长者女宿善根力。魔不能蔽。帝释化作少婆罗门试之。买血髓心。常啼出血。出髓。将欲剖心。长者女止之。帝释愧谢。长者女白父母同往。至妙香城。以供养具。分作二分。先持一分。诣宝台所。供养般若。复持一分。供养法涌菩萨。菩萨威神。令所散华。合作一妙华台。香成一妙香盖。衣成一妙宝帐。长者女。并诸眷属。皆发无上心愿。常啼自述始末。并问佛从何来。今往何所。 法涌菩萨品第七十八。法涌告常啼言
。法身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诸法实性。皆不动故。兼说阳焰。幻事。镜像。谷响。光影。寻香城。变化事。梦所见等喻。若执如来身是名是色。有来有去。迷法性故。愚痴流转。远离般若。若于甚深法义。能如实知。不执佛身是名是色。亦不谓佛有来有去。由不执故。能行般若。勤修佛法。邻近菩提。复次。如海中宝。非十方来。非有情作。亦非无因缘生。有情善根力故。海有宝生。善根力尽。令彼灭没。诸有为法。缘合故生。缘离故灭。都无生者灭者。是故诸法。无来无去。佛身亦然。依本修净行圆满为因缘故。及依有情先修见佛业成熟故。有如来身出现于世。因缘和合力尽。即便灭没。是故诸佛无来无去。又如箜篌。种种因缘和合。而有声生。是声生位。无所从来。于息灭时。无所至去。佛身亦尔。说是法时。大千六种变动。八千众生。证无生忍。八十那庾多众生。发无上心。八万四千众生。生净法眼。常啼上升虚空七多罗树。帝释化作无量香华助之。奉散供养。下礼双足。以身奉充给使。时长者女。及诸眷属。亦以身奉常啼。常啼以奉法涌。法涌受已。还施
常啼。日将欲没。法涌还宫。常啼于七岁中。不坐不卧。唯行唯立。长者女等亦尔过七岁中。空中声言。却后七日。法涌当从定出。宣说正法。常啼敷师子座。求水洒地。魔隐蔽水。常啼刺身出血。长者女等亦尔。帝释变血。成栴檀水。化作妙华。奉施常啼。常啼受已。分作二分。一分严布其地。一分拟奉大师。法涌过七日已。升座宣说般若。常啼闻已。得六十亿三摩地门。现见十方各恒沙佛。闻说如是般若。 结劝品第七十九。先向善现结劝。次嘱阿难受持(已上共四百卷)。
阅藏知津卷第二十一
阅藏知津卷第二十二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 汇辑
【大乘经藏般若部第三之七】
○第二分缘起品第一。佛住鹫峰山。与五千苾蒭。五百苾蒭尼等俱。并如初分中说。 欢喜品第二。佛知有缘众。一切来集。告舍利子言。菩萨欲于一切法。等觉一切相。当学般若。舍利子欢喜礼问。佛言。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所住能住。不可得故。复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修习四念住。乃至无量无边佛法。如是诸法。不可得故。复次欲疾证一切智智。乃至成就无量功德。当学般若。若
修行般若。天人欢喜。舍利子问。菩萨决有父母妻子等耶。佛言。或有。或无。或示受五欲。厌舍出家。 观照品第三。舍利子问。云何修行般若。佛言。应如是观。不见有菩萨。不见菩萨名。不见般若。不见般若名。不见行。不见不行。何以故。菩萨自性空。菩萨名空。色等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等空。非色等。色等不离空。空不离色等。色等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如是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不见生灭染净故。不生执著。观一切法。但有名。实不可得。如是修行般若。除诸佛慧。二乘等慧所不能及。以不可得空故。舍利子问。三乘般若差别。既不可得。云何说菩萨所修般若。二乘所不能及。佛言。菩萨皆作是念。我当修行六度。成熟有情。严净佛土。满佛十力等法。度无量众。譬如日光。照无不徧。二乘如萤。无如是念。依菩萨故。一切善法出现世间。便有人天三乘。又问。与何法相应故。言与般若相应。佛言。与色等空相应故。不见色等若相应若不相应。若生若灭。若染若净。无有少法与法合者。以本性空故。复次。入一切法自相空已。不观一切法若合若散。复次。不著色等有性无性。常无常。乃至无愿
有愿。不作是念。我行般若。不行般若。亦行亦不行般若。非行非不行般若。不为布施。乃至不为平等性故。修行般若。以不见诸法性差别故。如是与般若相应。则能安立无量有情于涅槃界。魔不得便。佛菩萨皆护念。诸天拥护。苦报转轻。常不离佛。是菩萨不见诸法与空相应。亦不见空与诸法相应。是为第一与空相应。普能引发十力等佛法。毕竟不起悭贪犯戒等心。舍利子问。与般若相应菩萨。从何处来生。从此生何处。佛言。有从余佛土来。有从睹史天来。有从人中来。从此间没。生余佛土。常得值佛。次广分别无方便善巧。有方便善巧。种种差别之相。乃至净五眼。发六通。不自高举。于著不著。俱无所著。说此修行般若获胜利时。三百苾蒭。以衣奉佛。发无上心。佛授其记。一万有情。各随愿力生万佛土。 无等等品第四。舍利子。大目连。善现。大饮光。满慈子等。同赞菩萨般若。佛印成之。 舌根相品第五。世尊现舌根相。量等大千。出无数光。照十方界。十方无量菩萨。皆来供养。诸天亦来供养。佛令供具。合成台盖。量等大千。百千俱胝那庾多众。悟无生忍。佛授其记。 善现品第六。佛告善现。汝以辩才。为菩萨宣说般
若。善现白佛。我都不见有一法可名菩萨。可名般若。云何令我为菩萨宣说般若。佛言。菩萨唯有名。般若唯有名。如是二名。亦唯有名。不生不灭。唯假施设。不在内外两间。不可得故。如世间我等。色等。唯有假名。如是假名。不生不灭。唯假施设谓唯我等。菩萨于一切法。名假。法假。方便假。应正修学。不应观色名若常无常。乐苦。我无我。净不净。空不空。有相无相。有愿无愿。寂静不寂静。远离不远离。杂染。清净。生灭。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名亦如是。若菩萨。若菩萨名。若般若。若般若名。皆不见在有为界中。亦不见在无为界中。于一切法。不作分别。能修布施等。能住内空等。善达实相。于名法假如实觉已。不执著一切法。增益六度。趣入正性离生。见佛闻法。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皆得自在。复次。即色等是菩萨不。离色等有菩萨不。善现一一答言。不也。佛言。善哉。若菩提。若萨埵。若色等法。不可得故。菩萨及所行般若。亦不可得。菩萨应如是学。复次。即色等真如是菩萨不。离色等真如有菩萨不。善现一一答言。不也。佛言。善哉。色等法不可得故。色等真如亦不可得。菩萨及般若亦
不可得。应如是学。复次。色等增语。色等常无常等增语。是菩萨不。善现一一答言。不也。佛言。善哉。色等法及常无常等不可得故。增语亦不可得。菩萨及般若亦不可得。应如是学。复次。诸法不见诸法。诸法不见法界。法界不见诸法。法界不见法界。有为界不见无为界。无为界不见有为界。非离有为施设无为。非离无为施设有为。菩萨于一切法都无所见。其心不惊。恐怖。沉没。忧悔。应如是教诫教授诸菩萨。令于般若皆得成办。 入离生品第七。善现白佛。菩萨欲圆满六度。欲徧知一切法。欲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得一切佛法。满一切有情心愿等。当学般若。舍利子问。何名顶堕。善现答言。无方便善巧而行六度。住三脱门。退堕二乘地。是名顶堕。若不见空。依空观空。如实知色等不应执。知心本性清净。无变异。无分别。一切法亦无变异。无分别。能如是学。住不退地。则为徧学三乘诸法。 胜军品第八。善现白佛。我于菩萨及般若。皆不知不得。云何令我以般若相应法。教菩萨。我于色等一切法。若增若减。不知不得。如何可言此是
色等。是色等名。皆无所住。亦非不住。是色等义。无所有故。我于菩萨及般若若义。若名。不知不得。若以是法教诸菩萨。我当有悔。若菩萨闻如是说。心不沉没忧悔。不惊恐怖。决定已住不退。以无所住方便而住。若无方便善巧。我我所执所缠扰故。心住色等。于色等作加行。不能摄受修学圆满般若。不能成办一切智智。何以故。色等不应摄受。便非色等。本性空故。乃至其所摄受修学圆满甚深般若。亦不应摄受。便非般若。本性空故。以本性空。观一切法。心无行处。是名无所摄受三摩地。不共二乘。其所成办一切智智。亦不应摄受。便非一切智。以内空故。乃至无性自性空故。非取相修得。诸取相皆是烦恼。若取相修得一切智智者。胜军梵志于一切智智不应信解。彼生净信。由胜解力。思察一切智智。不以相为方便。亦不以非相为方便。以相与非相俱不可取故。虽名随信行。而能以本性空悟入一切智智。不取诸相。乃至涅槃。亦不取著。菩萨虽于一切皆无所取。而以本愿所行未满。所证未办。终不涅槃。虽能圆满所行。成办所证。而不见四念住。乃至十八不共法。以四念住。即非四念住。乃至十八不共法。即非十八不共法。以一切法。非
法非非法故。是菩萨虽不取著一切法。而能成办一切事业。 行相品第九。善现白佛。菩萨无方便善巧。若行色等。是行其相。若行常无常等。是行其相。非行般若。又谓舍利子言。若于色等住想胜解。则作加行。不能解脱。尚不能证二乘。况证菩提。此名无方便善巧者。若不行色等。不行色等相。不行常无常等。不行常无常等相。有方便善巧故。能证菩提。是菩萨不取行。不取不行。不取亦行亦不行。不取非行非不行。于不取亦不取。由般若以无性为自性故。是名无所取著三摩地。不共二乘。若菩萨于是胜三摩地。恒住不舍。速证菩提。复有健行三摩地等。略举一百十五名。及余无量无数三摩地门。陀罗尼门。若能恒善修学。亦令速证菩提。菩萨虽依一切法平等性。证入如是等持。而于平等性及诸等持。不作想解。以无所有中。分别想解无容起故。佛赞印云。菩萨应如是学于一切法。都无所学。舍利子问。若尔。诸法如何而有。佛言。诸法如无所有。如是而有。若于如是无所有法。不能了达。说名无明。由无明及爱势力。分别执著断常二边。于
诸法不知不见。不能出离三界。于三乘法。不能成办。若以无所得为方便。速能成办一切智智。 幻喻品第十。善现白佛。设有问言。幻士能学般若等。能成办一切智智不。当云何答。佛言。色等与幻有异不。答言。色等不异幻。幻不异色等。色等即是幻。幻即是色等。佛言。幻有染净生灭不。答言。不也。佛言。无染净生灭法。能学般若成办一切智智不。答言。不也。佛言。于五蕴中起想等想。施设言说。假名菩萨不。答言。如是。佛言。假建立者。有生灭染净不。答言。不也。佛言。无想。无等想。无施设。无言说。无假名。无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无染净生灭法。能学般若。成办一切智智不。答言。不也。佛言。菩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学如是甚深般若。速成一切智智。乃至若无方便善巧。不为善友所摄受者。闻说是法。心惊恐怖。有方便善巧者。其心不惊恐怖。次更分别善友恶友之相。 譬喻品第十一。佛答善现。无句义是菩萨句义。如空中鸟迹等。次释善不善法等。次释摩诃萨义。 断诸见品第十二。舍利子亦说摩词萨义。以能说法。令断诸见故。善现亦说摩诃萨义。发菩提心。不取著故。 六到彼岸品第十三。满慈子亦说摩诃萨义。普为利乐一切有情
。修行六度。于一一度。皆修六度。令得圆满。是名被大功德铠故。 乘大乘品第十四。舍利子问。云何菩萨乘于大乘。满慈子答。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虽行六度等。而不得六度等。如实观察一切。但有假名。施设言说不可得故。 无缚解品第十五。善现白佛。云何菩萨被大乘铠。佛言。六度三十七品等。虽有所为。而无其实。诸法性相。皆如幻故。善现言。不被功德铠。当知是为被大乘铠。以一切法自相空故。佛言。一切智智无造无作。一切有情亦无造无作。菩萨为此事故。被大乘铠。由诸作者。不可得故。善现言。色等无缚无解。满慈子问。何等色无縳无解。答言。如梦如响等色。去来现在善不善无记等色。一切无缚无解。以一切法无所有故。远离故。寂静故。无生灭染净故。 三摩地品第十六。善现白佛。何等是大乘相。齐何当知发趣大乘。从何处出。至何处住。为何所住。谁乘而出。佛言。六度是大乘相。二十空。百千三摩地。是大乘相。 念住等品第十七。复次。四念住等。三十七品(于中身念住观最详)。三解脱门。十一智。三无漏根。三三摩地。十随念。四
静虑等。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不共法。入诸字门。得二十种功德。是大乘相。 修治地品第十八。答齐何当知发趣大乘之问。明初地修治十胜业等。 出住品第十九。答从何处出。至何处住之问。谓从三界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然以无二为方便故。无出无住。又答谁乘而出之问。都无乘是大乘出者。以若所。若能。若时。若处。皆不可得故。菩萨修行般若。虽观诸法皆无所有。毕竟净故。无乘大乘而出住者。然无所得而为方便。乘于大乘。从生死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尽未来际。利乐有情。 超胜品第二十。善现赞大乘超胜。佛广明之。 无所有品第二十一。广明大乘与虚空等。普能容受。无来无去。无住可见。前中后际。皆不可得。三世平等。超出三世。故名大乘。菩萨修行般若时。住此三际平等性中。精勤修学一切相智。无取著故。速得圆满。 随顺品第二十二。满慈子问。如来令善现说般若。今何故说大乘。佛言。般若大乘二名。义无异故。 无边际品第二十三。善现明三际菩萨皆不可得。一切法无边际故。菩萨亦无边际。即一切法。离一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