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示旭生】
  一切罪中。疑罪为最。一切功德。信为其首。信则不疑。不疑则直下承当。直下承当。则不自暴弃。不自暴弃。则不敢暴弃人。此常不轻所以通礼四众。速净六根者也。便恁么信去。譬如日出先照高山。何俟四十年淘汰。方入佛慧哉。
  【示明一】
  达得一。万事毕。一果何物哉。设以事物为一。事物且纷然不齐矣。设离事物而别谈一理。理复安在。若谓如空。亦是物也。非理也。若谓非事非物亦非虚空。不几龟毛兔角乎。故知真明一者。事事物物。何莫非一。苟迷事物之源。妄计别有一理。此理亦事物影像而已。计事物者。一重虚妄。别计事物影像为一理者。乃妄重加妄。谬之谬矣。诸佛哀之。特与道破曰。妄想无性。祖师悟之。特与发明曰。觅心了不可得。此明一者之晨钟也。
  【示届远】
  一心三观。必以空为初门。以无始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未有真知妄想无性者。尤以戒为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勿如火烧眉毛只图眼下也。
  【示大观】
  登泰山而小天下。观海难为水。此世闲大观也。反观父母生身如海一沤。起灭无从。十方虚空生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此出世大观也。善财入普贤毛孔。一念举不可说步。一步过不可说刹。经刹尘劫。不得毛孔中世界边际。一毛孔一切毛孔亦如是。且道世闲邪。出世闲邪。大观邪。小观邪。咄。逢人切忌错举。偈曰。大观小观。刹海毛端。两个五百。元来一千。恁么会去。毕竟可怜。参。
  【示幽若】
  十界差别。无多差别也。正因理体同。了因解性同。缘因业用同。不同者。几希之一念耳。一念背觉合尘。法身般若解脱卽苦惑业。如暗触宝。伤皮破骨。岂宝之罪哉。但庶民去之耳。一念背尘合觉。苦惑业卽法身般若解脱。如善用宝。四事豪适。乃显妙宝之功。故曰。君子存之。顾念惟缘生。岂有实法。达缘生一念。性空无体。是谓真存。总不离乎几希者近是。
  【示石友】
  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念佛之法虽多。持名最为简便。持名之法亦多。记数尤为稳当。真操实履之士。岂求异愚夫愚妇哉。
  【示无己】
  无始来妄认有己。何尝有实己哉。识得妄己本无。则净土不期生而自生。净戒不期持而自持。此先悟后修之旨也。或未顿悟。亦不必作意求悟。但专持净戒。求生净土。功深力到。现前当来。必悟无己之体。悟无己。卽见佛。卽成佛矣。
  【示卓飞】
  聿彼飞隼。先卓然自立。后奋然高骞。卓者可与立之谓。飞者可与权之谓也。吾门则先自利。而后利他。戒定慧三学是已。三学具足。不期喻人。人已孚化。动之以礼。其身正不令而行也。然尤以戒为初基。持戒者。非三衣一鉢之标榜。锡杖皂袜之混淆也。贵精明开遮持犯。使性遮二业。悉如冰霜。然后六情不驰骋于六尘。而念处可思修耳。身受心法名处。不净苦无常无我等观名念。以念缘处。卽定之慧。以处系心。卽慧之定。定慧具足。方称妙戒。由此言之。戒不惟初基。复该究竟三乘。七众律仪。随一真修。皆二利之具。不必高挂菩萨比丘之名。而后为尊胜也。
  【示止生】
  心性照而常寂名止。寂而常照名观。故称性而修止观。全修在性。非造作也。末世不能通达文字。被文字缚。如痴狗吠声。才闻止观二字。便谓是工夫。不是本体。讵思离本体外。那有工夫。离工夫外。那显本体。本体工夫。不一不异。寂照定慧。何性何修。况谛观一念昏散之性。毕竟是谁昏散。则终日昏散而未尝昏散者。卽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也。未尝昏散而终日昏散者。卽未尝圆觉而终日圆觉者也。夫昏扰扰相。与寂照违。犹不离本体。止观可云非本体乎。
  【示恒素】
  时人有二患。一作辍有始无终。二矫饰外美内弊。然外美者诬世。是尤足患也。夫二旣是患。则恒与素。真良药矣。亘古今而一如曰恒。统十界惟实相曰素。由素而恒。此又入手最要之门。一洗假宗假教假律之弊。千古有一人知其解者。旦暮遇之矣。
  【示见彻】
  法法头头。无非至道。人见不彻耳。今受根本五戒。秖须住于戒中。明见佛性。五戒之体。固是无作法身。五戒之相。一一无非法界。慈良清直。正见昭明。念念圆满无上功德。奚必吹毛拈拂。方称向上哉。
  【示净乡】
  四不坏信。尤从戒始。盖昏涂宝炬。示人以何路可行。何路不可行。何路超生脱死。何路堕坑落堑。凡发心起行。亲师取友。择法眼目。看教指归。工夫要诀。巨细精粗。无不从学戒而辨。故从上佛祖。虽教观有偏圆权实种种不同。未有不以戒为初基。以戒辨邪正者。清净明诲。的是乐邦左券。此信不可坏也。
  【示刘诣昭】
  学道不难伶俐。难于慎重。发心不难勇锐。难于坚久。涉世不难矫俗。难于自持。作事不难敏达。难于深忍。研义不难领解。难于精确。夫豪杰者。圣贤之基址也。圣贤者。佛祖之阶梯也。不能为豪杰。而能为圣贤。吾所不信。不能为圣贤。而能为佛祖。吾尤不信。然真豪杰。决不以豪杰自局。真圣贤。决不以圣贤自满。真佛祖。岂复以佛祖自命哉。
  【示朗然】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此事秖问心。不必问知识也。知识亦劝淡世情轻活计。专修出要耳。天平一头低。一头必昂。虽巧识强捻。不得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汉武秦皇。不能扭作一句。况下者乎。
  【示如白】
  学道莫若专精。有分嗜利。智亦罕能诣法源底。况中人哉。吾人无始来。于三界六道中。何事不歴。何艺不习。独不曾修四念处。明四谛理。证四果。及四智耳。已歴已习者无救生死。奚劳更歴更习。而脱苦法要。茫未有得。三年艾。安得不从今日畜邪。念处慧熟。圣谛理明。然后出真照俗。游戏百千技艺。非为分外。若不向根本讨线索。饶法法专精力学。学到百千万劫。术术巧妙。仍是生死岸边事。一随业转。旋归废忘。岂非枉用心机。思之择之。无俟朽人之苦诫矣。
  【示莫允臣】
  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情。德育。天地万物皆归我春风和气之中。情养。乖戾妖孽皆消于光天化日之下。然后以之自成。则为净满自尊。以之成物。则为慈力悲仰。傥一念嗔起。百万障生。小不能忍。大谋斯乱。况今刀兵劫浊。不过积恚所招。世局土崩。皆无远虑所致。士生斯世。宜何如努力。以障狂澜也。
  【示朝彻】
  佛法中行佛法。非难也。世法中行佛法。乃为难事。又佛法。仍不坏世法。名难中之难。然第患认佛法不真不亲切耳。世法佛法。何尝不同一缘起哉。读世主妙严品。及入法界品。可悟如来境界矣。
  【示雪林】
  学道与学好不同。学好秖得世闲虚名。学道贵得出世实益。学好只顾眼前局面。学道须明尘劫远猷。尘劫远猷。不离眼前。而恋却眼前顿昧尘劫。惟达士直观眼前一刹那性。非生灭无去来了不可得。安有身世自他可拘可恋。然后观同体积迷。兴无缘弘誓。苟不足自利利他者。举世趋之弗屑为。果为自利利他。世共非之弗敢怨。是谓学道。亦真学好者矣。
  【示王亦含】
  修身以俟。不计近功。此造命之术也。惟后天而奉天时。始先天而天弗违。小水长流。则能穿石。钻木未热火难可得。是以学道不难一时勇猛。难永久弗替。观世音菩萨求男得男。如因病求得仙丹。兼得轻身遐举。吾愿居士。因求子而力行众善。惟广惟大。愈久愈坚。则证入一子地。视法界众生。皆是吾子。振振麟趾。不待卜而可必矣。
  【示六度】
  众生无始来。不知一切惟心。妄计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佛顶约七处征之。中论约四性推之。智者约四运观之。无非破缘影妄计而已。但不执缘影。则现前介尔一念。本自离过绝非。清净周徧。百界千如。海印炳现矣。欲破缘影妄执。或就七处徧征。或就四性横简。或就四运竖破。皆可。随病服药。法无一定。思而修之。存乎其人。
  【示养德】
  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谦。处同辈宜退让。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应念身世苦空。切莫随流逐队。衣取蔽形。莫贪齐整。食取克馁。莫嗜美味。尝省此世。前生作何功行。可坐享檀施。十二时恒简点身口意业。善多邪。恶多邪。无记多邪。堪消四事邪。不堪邪。如此惭愧觉悟修省。自然习气渐消。智光渐露。祖意佛意。显于一念清净心中矣。
  【示予正】
  研真穷妄名之为学。盖能深造自得。则左右逢其源。故愈博而愈约。否则愈博愈无头绪。去道亦愈远矣。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由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三登九上。百城烟水。不惮其劳。念念了当大事。岂肎著相计名。寻行数墨。附叶攀枝。以徒资口耳哉。末世不然。名为欲续如来慧命。撑如来法门。而不知痛为生死。惟积学问。广见闻。冀可登座挥尘而已。嗟嗟。不与菩提大心相应。云代佛扬化。吾不信也。不与为生死心相应。云大菩提心。尤不信也。胜负情见不忘。仅成阿修罗法界。名利眷属意念不忘。仅成三涂魔罗种子。随其所见所闻而起法执。不能舍弃名言习气。不达如来说法旨趣。不知种种四悉因缘。仅成凡外戏论窠窟。学问益多。害心益甚。学人益盛。正法益衰。吾所以每一念及。未尝不梦寐痛哭者也。
  【示庸庵】
  千里之行。始于一步。一步未足。不名到家。谓千里只一步。可也。谓一步卽千里。可乎。夫以佛道为千里者。戒是最初一步。从此至成佛总不出此一步。而决不容守而不进。盖进则此一步念念保全。止则此一步当下衰息。然进步之法。不过舍无始故步。故步各有偏滞。而最障道。莫若嗔慢。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慢如高山。法水不停。又非理嗔粗而易除。执理嗔细而难断。慢过慢显而易见。增上慢卑劣慢隐而难知。知所难知。断所难断。是谓能离退缘矣。
  【示明西】
  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涂。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远祖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经云。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成道。惟依念佛可得度脱。如趁船渡海。不劳功力。夫能笃信西方捷径。至诚发愿。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大丈夫矣。傥信不真。愿不切。行不力。佛虽大慈为舟。如众生不肎登舟何哉。
  【示谢在之】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现在无际。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谓无。应用千变万化。而不可谓有。三世诸佛。一切众生。从无二体。十方虚空。刹尘差别。皆吾心所现之相分耳。是故四种净土。皆不在心外。乃名唯心。谓极乐不卽唯心。则西方岂在心外。而吾心岂局东方者哉。人谓诸有为法。皆如梦幻。不知心性。不可唤作有为。不可唤作无为。因迷故卽无为成有为。有三界轮回因果。喻如梦幻泡影露电。若返迷归悟。则又卽有为成无为。如梦得醒。幻复本。泡归水。影归质。露不异湿性。电不异常光。今念佛求生净土。正返迷归悟。至圆至顿。槪以梦幻埽之。可乎哉。今人于梦幻妻子家缘。不能当下割舍。梦幻功名富贵。不能当下远离。梦幻苦乐寒暑。不能当下覻破。乃至梦幻诗文机锋转语。不能当下唾弃。独于梦幻西方。则不求生。亦大惑矣。夫依对待而论。娑婆活计。添梦者也。求生净土。醒梦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绝待而论。惑业感于三界。恶梦也。念佛生于净土。好梦也。亦不可不求生也。惑者又曰。当下卽是净土。何必西方。问曰。当下卽饱暖。何必吃饭穿衣。当下卽富贵。何必货殖科甲。当下是学问。何必读书。当下是帝京。何必北上。旣世闲法毫不可废。何独于出世法而废之。苟深思此理。净土之生。万牛莫挽矣。天如大祖师云。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释迦复起。不易斯言。
  【示昝慧】
  学道贵有品格。有识量。而文字记问不与焉。有品格无识量。不足旷超千古。犹无品格也。有识量无品格。不足砥柱中流。犹无识量也。品格识量旣具。则不被眼前活计所局。时流习气所迁。纵钝若般陀。而拂尘除垢四字义熟。便堪证沙门果。发无碍辩。况本解文义者哉。呜呼。法门之衰。至今日。不忍言矣。剥必复。否必泰。若要梅花香扑鼻。还他彻骨一番寒。豪杰之士。宜何如动心忍性。以无负己灵也。
  【示不岐】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不过了妄想无性。悟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而已。欲悟真性。贵直心正念真如。欲作真如实观。先修惟心识观。强观诸法无实。惟心所现。则心外无法。次观心无心相。觅之了不可得。则法外无心。旣心法两亡。能所性绝。不谓之真如实观。不可得矣。设不正念真如。妄计有心有法。有能有所。则自生岐隔。堕委曲相。只此委曲。亦无别体。元揽真如为体。如狂花以空为体。波浪以水为体。故曰此想不真。知想不真。则不随虚妄生死相续。而佛祖传授心法。极尽于此。以此心法。往印千经万论。列祖公案。不啻闭门造车。出门合辙。若不向此门打彻。别商学问工夫。总之多岐亡羊。非大佛顶首棱严三昧。欲修三昧。尤须事理并进。显密互资。除助因。刳正性。违现业。誓于现生取办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