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示蘂幢】
人知种种光明蘂香幢。安住无边香水海中。亦知香海住太虚。太虚住吾人一念妄想心中乎。妄想不生。虚空何有。虚空消殒。香海安存。香海本空。唤甚么作蘂幢。咄咄。切莫作断灭会。切莫作海印炳现会。待汝真打失鼻孔时。再来蕅益道人手里领痛棒。
【示达心】
经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毕竟心是何物。能作三界诸法邪。若是一物。旣成一物。何能徧作诸物。若毕竟非有。自旣无体。又何能徧作诸物哉。如无水决无波。然水旣举体作波矣。舍波别觅水体可乎。于波中分别何波是水。何波非水。又可乎。亦如幻事。无巾则无兔马。然巾旣举体作兔马矣。舍兔马别觅巾体可乎。卽谓兔马为巾。又可乎。更谓兔马本无幷巾亦无。又可乎。心法不一不异。亦复如是。自其不变随缘者言之。心旣举体为依正。为名色。为凡圣矣。依正名色凡圣法外。别觅心性如毛头许。胡可得也。依正名色凡圣法中。别认如毛头许以为心性。亦胡可得也。指诸法为卽是心。胡可得也。诸法为非是心。亦胡可得也。说依正名色凡圣诸法无量差别。心亦无量差别。胡可得也。心无差别。诸法亦无差别。又胡可得也。说依正名色凡圣诸差别法。不卽无差别心。无差别心。不具诸差别法。胡可得也。说心外实有依正名色凡圣诸法。胡可得也。诸法俱非实有。心亦非有。又胡可得也。此皆不变随缘之理。当下离过绝非者也。自其随缘不变者言之。旣举心性全体幻成依正名色凡圣诸法。于中随举一法。无不仍是心性全体大用。如举水作波。无一一波。非水之湿性。举金作器。无一一器。非金之坚性贵性。又如举日轮全体。光射一隙。无一一隙中不具见日之全体大用者也。由此言之。事事无碍法界。原在吾人日用闲头头尔。法法尔。岂必高推圣境。谓凡夫绝分哉。只此妄谓凡夫绝分之情见。亦仍不可思议。亦是法界全体大用。以不在内。不在外。不属过去现在未来。不可谓有。不可谓无故。如烧粪埽火。卽烧栴檀火。亦卽徧烧大地之火。故知凡夫情见。卽出世智慧之体。亦卽诸佛根本不动智体。设无此情见。亦无出世智不动智矣。情卽智体。业卽解脱。苦卽法身。亦复何疑。如拳卽手。冰卽水。华卽空。蛇卽绳。绳卽麻。如是了达。方名达心。亦名达一切法。亦名无达无不达。双照达与不达。如是达得。便能特立千古。决不被眼前活计所区局矣。
【示刘今度】
上品上生三种人。首云慈心不杀具诸戒行。盖戒为万行总都。而慈心不杀。又为戒行先务。以此圆发三心。何土不净哉。三心者。直心正念真如。名至诚心。显法身德。乐集一切功德。名深心。显般若德。弘誓无尽。名回向发愿心。显解脱德。戒亦有三。摄律仪戒。无恶不断。卽成法身。摄善法戒。无善不满。卽成般若。饶益有情戒。无生不度。卽成解脱。慈亦有三。生缘慈。不杀生缘。观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兄弟六亲眷属也。法缘慈。不杀法缘。观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也。无缘慈。不著我缘。观现前一念佛性。无所不徧。十方三世有情无情。同一觉体。无二无别也。念念修此三慈。卽净三聚。三聚戒净。三心卽具。上品上生无疑矣。又观行三心。能生上品凡圣同居净土。相似三心。生上品方便有余净土。分证三心。生上品实报庄严净土。究竟三心。生上品寂光净土。永嘉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金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之谓也。
【示颖生】
大慧禅师礼观音文。最有灵验。妙在行之密而且恒。若不密不恒。虽至圣亦何由无感辄应也。凡顶礼之法。静夜时。先于像前烧香供养。精持大悲神呪三五徧。以净坛。次合掌对像读赞观音文一徧。次至诚顶礼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三十二拜。乃跪诵观音文回向。如此行去。勿与人知。三年不辍。必得灵应。随其根行。所发戒定慧三品。各各有上中下不同。将藏中法华三昧修证之相。细自简察。庶不堕魔事。
【示马尧都】
世衰道微。由圣学不明。圣学不明。由功利惑志。不有豪杰振其颓。吾恐孔颜真脉不坠地者。几希也。豪杰。不过念念以圣贤自待。见贤思齐。知过必改。讷于言而敏于行。友直友谅友多闻。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如此用心。而不优入圣域。吾不信矣。下手直捷方便。莫如致良知。夫知善知恶。犹眼知色。鼻知臭。非不学而知哉。知善而不能如好好色。知恶而不能如恶恶臭。非不致其良知哉。有良知而不肎致。则为自欺。自欺卽自暴自弃。若能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以致之。卽是自慊。自慊卽意无不诚。意无不诚。欲不谓之大圣大贤不可得矣。故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谁谓致良知外。别有诚意功夫也。然致知又在格物。故阳明云。为善去恶是格物功夫。至于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则可谓格物而物格。物格而知至意诚矣。昔张子韶未悟物格之旨。大慧师曲示之乃悟。盖三界因果。一切惟心。心外无物。故名物格。非大慧不能曲垂方便。暗击旁敲。非子韶不能因指见月。顿领深旨。傥向此荐取。则不负灵山亲嘱。亦如孔之于春秋。孟子之于战国。不必得君行道。而万世圣学绝而复续。岂非豪杰本分中事哉。尧都尧都。勿以予言为河汉也。
【示玄著】
佛知佛见无他。众生现前一念心性而已。现前一念心性。本不在内外中闲。非三世所摄。非四句可得。只不肎谛审谛观。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便成众生知见。若仔细观此众生知见。仍不在内外中闲诸处。不属三世。不堕四句。则众生知见。当体元卽佛知佛见矣。傥不能直下信入。亦不必别起疑情。更不必错下承当。只深心持戒念佛。果持得清净。念得亲切。自然蓦地信去。所谓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也。此棒打石人头。嚗嚗论实事。若要之乎者也。有诸方狐涎在。非吾所知也。偈曰。众生知见佛知见。如水结冰冰还泮。戒力春风佛日晖。黄河坼声震两岸。切莫痴狂向外求。悟彻依然担板汉。
【示尔先】
仁者先难而后获。夫欲明明德于天下。最先格物。格物非事之最难者邪。乃大慧示子韶。但知格物不知物格。举斩像落头事。子韶乃悟。噫。古人但知格物之难。而不知物格之易也。今人但知物格之易而不知物格之难也。请更以一事证之。臯亭永庆寺有化主明澈。往海岸一庵。与彼主人共榻。主梦贼至。大呼扑贼。明澈被打。惊呼助扑。邻闻急来救。则二人名谓打贼。结手不放。旣见火光。大笑而卧。此格物邪。物格邪。知此义者。则知大慧所点。子韶所悟。物格而后知至。乃至天下平不难矣。
【示清闻】
尅除习气。莫若三业行慈。三业行慈。则无十过。十过旣除。十善斯在。而五乘之本立矣。然后以实相印之。法法皆归佛道。古有行之。常不轻菩萨是也。初随喜品。便净六根。何俟诵说。方名深观。果能以慈修业。自能善入佛慧。不然。学问愈多。我慢愈炽。习气愈长。去道愈远。惟益多闻。增长我见。可惧也。
【示松石】
佛种若有。何劳从缘方起。若本无。缘又何能起之。设谓亦有无。岂不相违。纵谓非有无。终成戏论。假使离却四句。又堕第五不可说句中。作么生是入道之机。不见道。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虽然如是。不得一向。茍知不可说句之非。则知有因缘故亦可得说。谓有可。如镜有像性故。无可。镜中元无像故。亦有无可。镜像缘至则现。缘去则无故。非有无可。镜像现而无实。无而能现故。识佛种圆离四句。而圆照四句。从缘起处。不辨自明矣。古有熟读三千部之勤。后收曹溪一句亡之效。迷时法华转。卽悟时转法华之缘也。苟惩依文解义之迷。便离文字别求解脱。加于迷一等矣。
【示苍牧】
二死大海。戒为舟楫。欲受戒品。尤以发菩提心为本。盖菩提心。正出世戒体。大小律仪。则菩提心之相也。发出生死心。降伏爱见。是声闻戒体。发上求下化心。自调调他。是大乘戒体。发生佛体同平等普度心。是最上乘戒体。旣发心已。专精护戒。微细无亏。卽三乘正行也。持戒不发心。止得世闲乐果。发心不持戒。难免三涂苦轮。故须本末兼举。始终一致。方能保任解脱。名波罗提木叉。不然。有目无足。有足无目。何能速到清凉池哉。
【示听月】
学问之道。求其放心。心是何物。求者何人。觅心了不可得。祖许云。汝安心竟。卽能推者为心。佛咄云。此非汝心。宗教释儒。一邪异邪。同邪别邪。于此瞥然会去。正好向山僧座下读上大人。如或不然。不免再下注脚。中论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诸法者。广言之百界千如。略言之佛法。众生法。心法也。虽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佛法太高。生法太广。初机之人。观心为易。但谛观现前一念介尔之心。若自生何藉境。若他生何关自。各旣不生。合云何有。合尚叵得。离何能生。仔细简责。心之生相安在。心旣无生。岂非觅不可得。心不可得。岂可唤作一物。心旣非物求岂有人。无物无人。何收何放。尽大地是个自己。心外更无别法。方知万物皆僃于我。十方虚空悉消殒。皆不得已而有言。言所不能尽也。
【示自天】
真为生死。固不得远师友妄自师心。亦不得单恃夹持不深自操履。必有善财之志趣力量。方能收百城知识之益。有常啼之坚固勇猛。方能受法上菩萨之经。苟无出格超方手段。但欲如葛依松。蝇附骥。正法时或可济事。丁兹末运。鲜不空过一生者。况葛可依松。松不能俯就于葛。蝇可附骥。骥不能停待于蝇。进退深思。宜如何努力。以无负此为生死心也。傥必谓力弱胆怯。不堪致远。更听一偈。昼夜弥陀十万声。毕生莫起宗教想。直送心归极乐邦。莲蘂珍池立地长。任他笑我是愚夫。行尺从来胜说丈。他年蓦上愿王舟。善财常啼同抚掌。
【示日唯】
世出世法。皆解行相须。解如奕棋眼。行如奕棋子。有子无眼。著著皆死棋。有眼无子。唤棋盘作眼可乎。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此指活棋势也。曾子忠恕二字。此于一局活棋中。指点做眼之高著也。金刚般若。指活棋势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又于一局活棋中指点高著。一则云。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一则云。以无我人众生寿者。修一切善法。此忠恕之旨。而学般若者。于心枰中下手方便也。当知五度如子。般若如眼。有五度无般若。恕而不忠棋死矣。错认般若而废五度。则不忠不恕。破坏心枰。无处下手。安问般若智眼哉。
【示开一】
儒云吾道一以贯之。又云执一贼道。举一废百。内典云。达得一。万事毕。又云。是一非余。是为魔业。嗟乎。一岂有定法哉。得鸟者网之一目。不以一目废众目。收功者棋之一著。不以一著废众著。一切法莫如法华妙。而法华能妙一切法。不离一切法别为妙也。一切法莫与般若等。而般若能等一切法。不离一切法独无等也。末世秖图鼻孔撩天。不顾脚跟著地。秖喜说妙说玄。高提向上。全无真操实履。下学工夫。言居佛祖先。行落凡愚后。旣未知为实施权。权是实家之权。又乌知开权显实。实是权家之实。法友鉴此。向一实地中。广开三学万行。所开虽广。无一非实也。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四
古歙门人成时编辑
【示昙生方丈】
【示智林】
【示旭生】
【示明一】
【示届远】
【示大观】
【示幽若】
【示石友】
【示无己】
【示卓飞】
【示止生】
【示恒素】
【示见彻】
【示净乡】
【示刘诣昭】
【示朗然】
【示如白】
【示莫允臣】
【示朝彻】
【示雪林】
【示王亦含】
【示六度】
【示养德】
【示予正】
【示庸庵】
【示明西】
【示谢在之】
【示昝慧】
【示不岐】
【示尔介】
【示夏荩臣】
【示蔡二白】
【示李剖藩】
【示石耕】
【示语幻】
【示圣可】
【示证心】
【示灵奕】
【示讲堂大众幷注】
【法语四】
(示昙生方丈】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愚人除境不除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旣除矣。境岂实有。达境本空。便能素位而行。不愿乎外。以所歴位。无非无外之法界也。知皆卽法界。自无入而不自得。稍或未然。则富贵能淫之。贫贱能移。夷狄患难能屈之矣。孟子论素位而行。则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其在吾门。则曰。入如来室。坐如来座。著如来衣。要之皆不为物转。方能转物也。
【示智林】
大般若云。三十二相无别因。皆由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能得野干之身。况复佛身。大佛顶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则名三无漏学。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若不断杀。必落神道。若不断偷。必落邪道。若不断大妄语。如刻粪为栴檀。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戒之关系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