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
雀离浮图南五十步有一石塔。其形正直。举高二丈。甚有神变。能与世人表作吉凶之征。以指触之。若吉者金铃鸣应。若凶者假令人摇亦不肯鸣。宣师住持感应云。律师问四天王。世尊舍利阇维始了。舍利灰石当置几塔。天人龙鬼各得分不。答曰。人得八分。天得三分。龙得十二分。灰石分三分。鬼神得二分。修罗得三分。力士得一分。汝等天人龙神慎勿起诤。此是世尊教。
又问。世尊僧伽梨当置何处。钵盂锡杖复置何处。答曰。世尊伽梨付嘱坚疾天令善护持。钵盂锡杖付嘱频伽天随在供养。世尊僧伽梨先遣在只桓。十二年中住。钵盂在鹫头山。十五年中住。锡杖在龙泉。四十年中住。
又问。伽梨钵杖等何故历年住耶。答曰。佛告我言。初度比丘尼损我正法。又为末世多恶比丘贮畜不净物不受持三依毁灭正法故。令僧伽梨等六年住僧戒坛。六年住尼戒坛。令正法久住。
又问。何故伽梨分为二处住耶。答曰。亦为末世恶比丘比丘尼等不受持衣多犯禁戒无有威德。是故世尊令将伽梨六年住戒坛。令招威德天人龙神敬佛意故不嫌比丘比丘尼。伽梨六年住戒坛。亦为恶尼令修行八敬供养比丘勿起淫意修持净行。令诸鬼神敬顺佛意。日夜六时来至伽蓝拥护尼众。故住六年。
又问。何故佛钵在灵鹫山十五年住。答曰。世尊未涅槃前在鹫山精舍。分析白豪光明以为百千分。留一分光施末法弟子。若持戒若破戒。乃至天龙鬼神等。于如来法中能作一念善者。施此光明。世尊初成道时。四天王奉佛石钵。唯世尊得用。余人不能持用。如来灭度后安鹫山。与白豪光共为利益。于末法中当随佛钵。于他方国施比丘食。及以天龙等众随顺佛意。纵造非法终不见过。
又问。何故十五年在鹫头精舍。答曰。初住五年者。欲表诸比丘令观五阴得证三昧。十年者。欲令解了诸法得百法门。自此随缘流行诸国。乃至法灭也。
又问。何故锡杖在于龙窟中四十年住耶。答曰。为护诸外道及伏烦恼恶龙破诸结使开寤大乘四谛法轮。如来去世后。四十年中有飞行罗刹。能说毗尼藏及十二部经。诈为善比丘食诸持戒者。日别四百。为断此恶故镇龙窟。复令正法增住四百年。复令像法增住千五百年。复令末法增住二万年。
尔时大梵天王。来至世尊所白佛言。如来初逾城至洴沙王国。问树神道。树神请佛至宫已白佛言。我受此神身经二十大劫。过去诸佛皆来至此。我此宫中有过去诸佛四牙一千四塔。我今请佛。昔为童子时龀牙四枚。请佛垂慈赐我四牙。欲造塔供养。佛即许之。即告阿难。汝往父王所。从彼典藏臣取我四牙。阿难依命即取。佛告树神令留一牙。与汝供养。汝可造塔并写我经教。我令四弟子在塔入灭尽定守我牙塔。尔时树神即将七宝来至世尊所。以神力故于一念顷即成四塔。高五十由旬。又造真珠楼观及以白银台。于此四塔内各造台观。具八万四千。既造台塔已待我涅槃后迦叶结集竟。当写我教令大毗尼藏安彼塔中。我留此塔。汝好护持勿令损坏。至我涅槃时敕语文殊。我于三大劫修无量苦行。今得四牙已造塔安竟。令后末世法欲灭时。令作利益正法兴显。
佛告阿难。我初成道时从河洗浴讫。我苦行六年手足爪甲不剪。皆长七寸许。时大梵天王见我爪甲长。手执七宝刀剪我手足爪甲。我将付父王令善护持。王既崩后转付典藏臣。汝可往至彼道。我须爪甲。阿难依命取来至世尊所。佛开函取爪甲。普示大众。我之手足二十爪甲。犹如赤铜色。佛告大众。汝等天人龙神等可将我爪甲当细熟现。恐未来世中诸魔及外道。别将相似物换我真甲。汝若疑非者。当以金刚锤砧以甲置铁砧上以锤打击。无片损者。乃真我甲。若以火烧炼变为金色。出五色光上照有顶。见此相者是我真爪甲也。
佛告文殊师利及四天王等。从此末法后多诸恶比丘满阎浮提。无有威德无有智慧。至千四百年后。汝将我十爪塔游历四天下。一国住经七日。如是周历已当至香山顶阿耨达池中。金砂洲上。住至千五百岁。我此大千界八百亿国教初流行彼。汝文殊师利分身变为国王。金刚齐菩萨分身为大臣。金刚幢菩萨分身为比丘。汝等三大士共流通我教。幸不生疲劳懈怠也。
又问。汉地塔寺古迹云何。答曰。今诸处塔寺多是古佛遗教基。育王表之福地不可轻也。今有名塔如常所闻。无名藏者随处亦有。如河西甘州郭中寺塔。下有古佛舍利。及河州灵严寺佛殿下亦有舍利。
秦州麦积崖佛殿下舍利。山神藏之。此寺周穆王所造。名曰灵安寺。经四十年当有人出。荆州长宁寺塔是育王所造。下有舍利。入地一丈余。石函五重盛碎身骨。益州三塔。
大石(今名福感)武誓(今名静乱)骆县(今名法成)并有神异。如别传说。
又问杨都长干塔鄮县塔是育王造者。是事云何。答曰。是昔刘萨何感灵令往杨州上越城望见长干。有异气。因标掘得。如今传所明。道宣师问。若尔已有若干。便有佛刹不。答曰。非刹干也。干是地之长陇。名陇为干。塔遍长陇之侧。书不云乎。包括干越。越地多有长陇也。
临海鄮县等者。亦是育王古塔。是贤劫佛者。有迦叶佛臂骨。非人所见。从地踊出。为开俗福也。
有罗汉将往铁围山留小塔。其塔大有善神。且现二鱼井中鳗鱼护塔神也。其侧有足迹石上者。云是前三佛蹈处也。昔周时。此土大有人住。故置此塔。
又问。若尔周穆已后诸王建置塔时。何为此土文记罕见。答曰。立塔为于前缘多是神灵所造。人有见者少。故文字少传。杨雄刘向寻于藏书。往往见有佛经。岂非秦前已有也。今衡岳南可六百里。在永州北有大川。东西五百余里。南北百余里。川中昔有人住数十万家。今生诸巨树。大者径二三丈。下无草木。深林可爱。中有大江。东流入湘江。寻涧觅之即得。川南有谷。北出入谷。有方池四方砌石。水深龙居。有犯者辄雷震山谷。左侧多有山果橘柚阳梅之属。列植相次。池南有育王大塔。石华捧之。上以石笼覆。与地平。塔东崖上具有碑。篆书可识之。登梯抄取足知立塔之由也。
衡山南大明师置寺处亦有古塔(云云)。其寺南北十余里。七处八会流渠静院处处皆立。
又问。诸神自在威力殊大。至如蜀川三塔咸名大石。人有掘者莫测其原。至如秦川武功一塔。古老相传。名曰育王。三十年中一度出现。至贞观已来已两度出。虽光瑞殊壮。而舍利如指骨。在石臼中。如何狭陋若此。答曰。诸鬼神中贫富不定。各是往业。如人不殊天中亦尔。随其所有而用供养此塔(自下云云)。
鼓山竹林寺名何代所出耶。答曰。是迦叶佛时造。周穆王于中更重造寺。穆王佛殿并及塑像。至今现存。山神从佛请五百罗汉住此寺中。即今现有二十圣僧绕寺。左侧现有五万五通神仙。供养此寺僧(余事云云如前伽蓝验记)。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八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九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伽蓝篇第三十六(此有三部)
述意部
营造部
致敬部
述意部第一
原夫伽蓝者。昔布金西域肇树福基。缔构东川终祈净业。所以宝塔蕴其光明。精舍图其形像。遍满三千之界。住持一万之年。建苦海之舟航。为信根之枝干。睹则发心。见便忘返。益福生善。称为伽蓝也。但惟年代日远法教衰替。寺像虽立敬福罕俦。或真或伪。改换随情。或精或粗。乃同粪土。遂令目睹其迹莫识厥旨。日用其事不知所由。是以行道之众心无所安。流俗之徒于法无敬。轻慢于是乎生。陵蹈于是乎起。欲以此护法。不亦难哉者乎。是以古德寺诰。乃有多名。或名道场。即无生廷也。或名为寺。即公廷也。或名净住舍。或名法同舍。或名出世间舍。或名精舍。或名清净无极园。或名金刚净刹。或名寂灭道场。或名远离恶处。或名亲近善处。并随义立各有所表。今道俗离居岂得称名也。
营造部第二
依宣律师只桓寺感通记云。经律大明只桓寺之基趾。多云八十顷地一百二十院。准约东西近有十里。南北七百余步祇陀须达二人共造。成之已后经二百年被烧都尽。则当此土姬周第十三主平王之三十一年。祇陀太子初虽不许卖。后见布金欣然奉施。即告长者。吾自造寺不假于卿。须达不许。因此共造。太子立愿。后若荒废愿树还生。恰至被烧屋宇顿尽。所立树者如本不殊。何以被烧。良由须达为凡之时卖肉得财。居贱出贵常愿荒俭。家虽巨富财由秽心。以此造寺终遭煨烬。太子愿力净心树生。业行有殊表之染净也。于后五百年有旃育迦王。依地而起。十不及一。经于百年被贼烧尽。经十三年有王六师迦者。依前重造。屋宇壮丽皆宝庄严。一百年后恶王坏之为杀人场。四天王及娑竭龙王忿之。以大石压之杀毁者。经九十年荒无人物。忉利天王令第二子下为人王。又依地造。庄饰严好过佛在时。经百五十年魔天烧灭。则当此土汉末献帝二十九年。以事往征。显宗已后和安桓灵之代。西域往来行人接踵。则见天王葺构之作。祇树载茂之缘。后虽有造者仅接遗基。至于今日荒凉而已。依南天王子撰只桓图一百卷。北天王子撰五大精舍图二百卷。各在本天不可具述。夫造寺法用不可楷定。随其施主物有丰俭。虽量力而作。然须用心精诚而造。寺物虽小得福弘大。故无上依经云。虽造四果圣人塔庙满四天下尽形供养。不如有人佛涅槃后取佛舍利造塔供养。所得功德胜前功德。百千万亿分不可为喻也。一由福有优劣。二由心有强弱。若有真心。纵小尚得福多。何况于大。若有伪心。纵大尚得福少。何况于小。是故行者。若欲造作必须殷重。不得轻慢也。如贤愚经云。天语须达长者云。汝往见佛得利无量。正使今得百车珍宝。不如转足一步至趣世尊。正使今得百车象珍宝。不如举足一步往趣世尊。正使今得一四天下满中珍宝。不如举足一步至向世尊。所得利益盈逾于彼百千万倍。闻已欢喜。佛为说法成须陀洹果。须达问舍利弗。世尊足行日能几里。舍利弗言。日半由旬。如转轮王足行之法。世尊亦尔。时须达长者。即于道次。住二十里作停舍。须达请太子欲买园造精舍。祇陀太子言。若能以黄金布地令间无空者。便当相与。须达曰诺。谨随其价。太子秖言。我戏语耳。须达言。太子不应妄语。即共与讼。时首陀会天化作一人。为评详言。夫太子法不应妄语。价既已决不宜中悔。太子遂与之。便使人象负金出八十顷中。须臾欲满。残余少地(杂阿含经。残五百步。孛经亦云。太子秖有园八十顷去城不远)须达思惟。何藏金足不多不少。当取满之。祇陀问言。嫌贵置之。当言不也。自念金藏何者可足当补满。祇陀念言。佛必大德。乃使斯人轻宝乃尔。教齐且止勿更出金。园地属卿树木属我。我自上佛共立精舍。须达欢喜。即然可之。即便归家当施功作。六师闻之往白国王。长者须达买祇陀园。欲为瞿昙沙门兴立精舍。听我徒众与共捔术。沙门得胜便听起立。若其不如不得起也。瞿昙徒众住王舍城。我等徒众当住于此。王报须达。六师出如此言。须达愁恼不乐。舍利弗怪问不乐。须达具述报之。舍利弗言。正使六师满阎浮提。数如竹林不能动吾足上一毛。欲捔何等。自恣听之。须达欢喜。即报国王。却后七日当于城外宽博之处。时舍利弗共劳度差各现神变。外道不如(具在经文)时舍利弗既见外道受屈。即为说法。随其本行宿福因缘各得道迹。六师徒众三亿弟子。于舍利弗所出家学道。捔技讫已各还所止。长者须达共舍利弗往图精舍。须达自手捉绳一头。时舍利弗自捉一头。共经精舍。时舍利弗欣然含笑。须达问言。尊人何笑。答言。汝始于此经地。六欲天中宫殿已成。即借道眼悉见六天严净宫殿。问舍利弗。是六天何处最乐。舍利弗言。下三欲染。上二憍逸。第四天中少欲知足。常有一生补处菩萨。来生其中。法训不绝。须达言曰。我正当生第四天中。出言已竟余宫悉灭。唯第四天宫殿湛然。复更徙绳。时舍利弗惨然忧色。即问。尊者何故忧色。答言。汝今见此地中蚁子不。对曰已见。时舍利弗语须达言。汝于过去毗婆尸佛。亦于此地为彼世尊起立精舍。而此蚁子在此中生。乃至七佛已来汝皆为佛起立精舍。而此蚁子亦在中生。至今九十一劫受一种身不得解脱。生死长远唯福为要。不可不种。是时须达悲心怜伤。经地已竟起立精舍。为佛作窟。以妙栴檀用为香泥。别房住止千二百处。凡百二十处别打揵椎。施设已竟。欲往请佛。即往白王。王闻即遣请佛。世尊与诸四众前后围绕。放大火明震动天地。遍照三千。城中伎乐不鼓自鸣。盲聋病者皆得具足。男女大小睹斯瑞应。欢喜踊跃来诣佛所。十八亿人都悉来集聚。尔时世尊。随病投药。为说妙法。各得道迹。佛告阿难。今此园地须达所买。林树华果祇陀所有。二人同心共立精舍。应当与号太子祇陀树给孤独食园。名字流布传示后世。尔时阿难及四部众。闻佛所说顶戴奉行。又涅槃经云。须达取金随集布地。一日之中唯五百步。金未周遍。祇陀即语须达。余未遍者不复须金。请以见与。我自为佛造立门楼。常使如来经由入出。祇陀大子自造门坊。须达长者七日之中成立大房。足三百口。禅坊静处六十三所。冬室夏堂各各别异。厨坊浴室洗脚之处。大小圊厕无不备足。问曰。何故如来偏住此园耶。答曰。依真谛师传云。过去第四拘留孙佛时。人寿四万岁。有长者名曰毗沙。此地广一由旬。纯以金板布地。遍满其上。奉施如来以为住处。第五拘那含牟尼佛时。人寿三万岁。有长者名大家主。以此园地广三十里。纯以银衣等遍布其地。并以乳牛及犊子充满其中。奉施如来起为住处。第六迦叶波佛时。人寿二万岁。有长者名大幡相。以此园地广二十里。纯以七宝遍布其地。奉施如来起为住处。第七今释迦牟尼佛。人寿百岁时有长者名须达多。此园地广唯十里。纯以金饼布地周满园中。金厚五寸。买此园地奉施如来起为住处。至后弥勒佛出世时。人寿八万岁。须达尔时为蠰佉国大臣。名须达多。此园地还广一由旬纯以七宝遍满布地。奉施如来起为住处。过去未来地虽延促。终是一所。能施之人虽有前后。据体而论还是一人。常为长者殷富炽盛。常充供养诸佛不绝。至释迦时初得须陀洹果。临终时得阿那含果。至弥勒佛出时方证阿罗汉果。故杂阿含经云。给孤独长者疾病。佛自往看病。记其得阿那含果。乃至命终生兜率陀天。常下来礼拜佛听法已还归天上(此据迹中示其小说论实是大菩萨)又大集经云。佛告梵天王等。我诸声闻现在未来三业相应。及与三种菩提相应。有学无学。具足持戒。多闻善行。度诸众生于三有海。及诸施主。为我声闻而造塔寺。亦复供给一切所须。及彼眷属付嘱汝等。勿令恶王非法恼乱。尔时梵释天王龙王夜叉等。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大德婆伽婆。已有一切如来塔寺及阿兰若处。及未来世。若在家出家人。为于世尊声闻弟子造塔寺处。我等悉共守护。令离一切诸难怖畏。亦如有给施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一切所须。如是施主我等亦当护持养育。故七佛经云。护僧伽蓝神斯有十八神。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叹妙。五名叹美。六名摩妙。七名雷音。八名师子。九名妙叹。十名梵响。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叹德。十四名广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彻听。十七名彻视。十八名遍视。寺既有神护。居住之者亦宜自励不得惰怠。恐招现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