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


  西京西扶风故县在岐山南。古塔在平原上南下北。高乡曰凤泉。周魏以前寺名阿育王。僧徒五百。及周灭佛法。厢宇破坏唯有两堂。至大业末年四方贼起。百姓共筑此城以防外寇。唐初杂住失火焚之。一切都尽。二堂余烬焦黑尚存。至贞观五年。岐州刺史张亮素有信向。来寺礼拜。但见故塔基曾无上覆。奏敕请望云宫殿以盖塔基。下。

  诏许之。古老传云。此塔一闭经三十年。一出示人。令道俗生善。恐开聚众不敢私开。奏。

  敕许开。深一丈余获二古碑。并周魏之所树也既出舍利遍示道俗。有一盲人。积年目冥。怒眼直视忽然明净。京邑内外奔赴塔所。日有数万。舍利高出。见者不同。或见如玉。白光映彻内外。或见绿色。或见佛形像。或见菩萨圣僧。或见赤光。或见五色杂光。或有全不见者。问其本末。为一生已来多造重罪。有善友人教使彻到忏悔。或有烧头炼指刺血洒地殷重至诚遂得见之。种种不同不可备录。

  至显庆四年九月。内有山僧智琮慧辩。以解咒术见追入内。语及育王塔事。年岁久远须假弘护。

  帝曰。岂非童子施土之育王耶。若近有之则八万四千之一塔矣。琮曰未详虚实。请更出之。

  帝曰。能得舍利深是善因。可前至塔所七日行道。祈请有瑞乃可开发。即给钱五千贯绢五千匹以充供养。琮与给使王长信等。十月五日从京旦发。六日逼夜方到。琮即入塔内专精苦到行道。久之未验。至十日三更乃臂上安炭火烧香。懔励专注曾无异想。忽闻塔内像下振裂之声。寻声往观。乃见瑞光流溢霏霏上涌塔内。三像足下各放光明。赤白绿色旋绕而上。至于桁捔合成帐盖。琮大喜踊跃欲召僧看。乃睹塔内侧塞。僧徒合掌而立。谓是同寺。须臾既久光盖渐歇冉冉而下。去地三尺不见众僧。方知圣隐。

  中使王长信等同睹瑞相。流辉遍满赫奕澜漫。若有旋转久方没尽。及旦看之获舍利一枚。殊大于粒。光明鲜洁。更细寻视又获七粒。总置盘水。一枚独转绕余七粒。各放光明炫耀人目。琮等以所感瑞具状上闻。

  敕使常侍王君德等送绢三千匹令造朕等身阿育王像。余者修补故塔。仍以像在塔内。可即开发出佛舍利以流福慧。又。

  敕僧智琮慧辩。鸿胪给名住会昌寺。初开舍利二十余人同共下凿。及获舍利诸人并见唯一人不见。其人懊恼自拔头发苦心邀请。乃置舍利于掌。虽觉其重不见如初。由是诸人恐不见骨不敢睹光。寺东云龙坊人。敕使未至前数日。望寺塔上有赤色光周照远近。或见如虹直上至天。或见光照寺城内赤如昼。旦具以闻寺僧叹讶曰。舍利不久应开。此瑞如贞观不异。其舍利形状如小指。初骨长可二寸。内孔正方外楞亦尔。下乎上渐内外光净。以指内孔恰得受指。便得胜戴以示大众。至于光相变现不可常准。于时京邑内外道俗连接二百里间。往来相续皆称佛德。一代光华。京师慈恩寺僧慧满。在塔行道。忽见绮井覆海下。一双眼睛光明殊大。通召道俗同视亦然。皆慑然丧胆。更不敢重视。至显庆五年春三月下。

  敕请舍利往东都入内供养。时西域又献佛束顶骨至京师。人或见者。高五寸阔四寸许。黄紫色。又追京师僧七人往东都入内行道。

  敕以舍利及顶骨出示行僧道曰。此佛真身。僧等可顶戴供养。经一宿还收入内。

  皇后舍所寝衣帐准价千匹绢。为舍利造金棺银椁。雕镂穷奇。以龙朔二年送还本塔。至二月十五日。京师诸僧与塔寺僧及官人等无数千人。共下舍利于石室掩之。俟三十年后非余所知。至后开瑞冀补兹处。

  岐州岐山县华阳乡王庄村有人。姓凭名玄嗣。先来粗犷殊不信敬。母兄承舍利从东都来将欲藏掩。嗣不许往。母兄不用其语至舍利所礼拜还家。玄嗣怒曰。此有何验而往礼之。若舍利有功德者。我家中佛像亦有功德。即取佛像烧之。竟有何验。母兄救之。已烧下半玄嗣忽倒不觉暴死。经三日始活。说云。忽到一处似是地狱。有大鸟飞来啄睛啖舌入大火坑。烧烙困苦觉身痒闷。以手摩面眉发随落。目看大地全无精光。亲属傍看皆知罪验。诸人语曰。汝自造罪无可代者。玄嗣神识不与人同。但曰。火烧我心。以取道士之语。教吾不信。傍佛之罪。今殃着身。东西驰走又被打拍。怕惧号哭。但惟叩头弹指忏悔乞命。而昼夜号走不曾暂住。至二月十三日。亲属哀愍请僧忏悔乞愿造像。又将至塔所。于时京邑大德极多。时行虔法师为众说法。裴尚宫比丘尼等数百俗人士女。向有万人。咸见玄嗣五体投地对舍利前号哭自扑至诚忏悔不信之罪。又忏犯尼净行打骂众僧盗食僧果。自忏已后眠梦稍安。大患仍自不差。未经一年方死。

  其佛顶骨用珍宝赎之。计直四千匹绢。遂依其数以彩练酬之。顶骨今现在内供养。即是螺髻束发小顶骨。然大顶骨犹未至此。

  益州郭下福感寺塔者。在州郭下城西。本名大石。相传云。是鬼神奉育王教。西山取大石为塔基。舍利在其中。故名大石也。隋蜀王秀作镇井。络闻之令人掘凿。全是一石。寻缝至泉不见其际。风雨暴至。人有于石傍凿取一片将出。乃是瑿玉。问于识宝商云。此是真瑿玉。世中希有。隋初有诜律师。见此古迹于上起九级木浮图。今见在焉。

  益州旱涝。官人祈雨。必于此塔。祈即有应。奇特感征。故名福感寺。近有人盗铃将下三级。有神擎栌斗起以压贼髀内中。其人被压。唱呼寺僧为射斗起方得脱出。至永徽元年。有王颜子者剽掠有名。夜上相轮取博山将下至底级。两柱忽夹之。求出不得。渐渐急困见有。胡僧曰。可大唱贼不尔死矣。即唱数声。寺僧闻救方得拔出。至贞观年初地大振动。此塔摇飏将欲欲摧倒。于时郭下无数人来。忽见四神形如塔量。各以背靠塔之四面。乍欹乍侧率以免坏。观瑞道俗叹未曾有。塔上露盘犹来小短不称塔形。有一人极豪侈多产业。见前灵瑞乃舍金三百两。共诸信者更造露盘。既成坼下至覆盆。香气蓬勃如云腾涌。流芳城邑。七日乃歇。

  益州晋源塔者。在州西南一百余里。今号为等泉寺。本名大石。其基本缘略亦同前。寻诸古塔其相不同。岂非当部鬼神情有所乐。案蜀三塔同一石。盖余不定准也。

  州北百里雒县塔者。在县城北郭下宝兴寺中。本名大石。基相同前。隋初有天竺僧昙摩掘叉。远至东夏礼育王塔。承蜀三塔又往礼拜。至雒县大石寺塔所。敬事已讫。欲往成都宿两女驿。将旦闻左右行动声。又曰。是何人耶。妄相恐动。空中应曰。有十二神王从本国来。所在之处拥护法师。明日当见成都塔。今欲西还与师别耳。又曰。既能远送。何不见形。神即见形。叉为人善画。便一一貌之。既遍形隐。及至成都礼大石塔讫。诜律师乃依图刻木为十二神像庄饰在于塔下。今犹见在。

  益州郭下法成寺有沙门道卓。是名僧也。大业初雒县寺塔。无人修葺才有下基。卓乃率化四部造木浮图。庄饰备矣。塔为龙护。居在西南角井中。时有相现。侧有三池莫知深浅。三龙居之人莫临视。贞观十三年。三龙大斗雷霆振击。水火交飞久之乃静。塔如本住人皆拾取龙毛长三尺许。黄赤可爱。

  郑州超化寺塔者。在州西南百余里密县界。在县东南十五里。塔在寺东南角。其北连寺方十五步许。其寺塔基在淖泥之上。西面有五六泉。南面亦有。皆孔方三尺。腾涌沸出流溢成川。泉上皆有安柏柱。铺在泥水上。以炭沙石灰次而重填。最上以大方石可如八尺床编次铺之。四面细腰。长一尺五寸。深五寸。生铁固之。近有人试发一石。下有石灰乃至柏团。便抽一团。长三丈。径四尺。现在。自非轮王表塔神功所为。何能辨此基构。终古不见其俦也。今于上架塔二重。塔南大泉涌沸鼓怒绝无水声。岂非神化所致也。有幽州僧道严者。姓李氏。形极奇伟。本入隋炀四道场。后从俗服。今年一百五岁。独住深山。每年七日来此塔上尽力供养。严怪其泉流涌注无声。乃遣善水昆仑入泉寻讨。但见石柱罗列不测其际。中有宝塔。可高三尺。独立空中。四面水围凝然而住。竟不至塔所。考其原始莫测其由。时俗所传育王所立。隋祖已来寺塔现在。

  怀州妙乐寺塔者。在州东武陟县西七里妙乐寺中。见有五级白浮图。塔方可十五步。并是侧石编砌。石长五尺阔三寸。以下鳞次葺之极细密。道俗目见咸惊讶其神鬼所造。其下不测其底。古老相传。塔从地涌出。下有大水。莫委真虚。有刺史疑僧滥饰。乃使人傍基掘下。至泉源犹不见其际。

  魏州临黄塔者。在县西三十里。本名舍利寺。今为尼住。基塔见在。三边有水。惟西开路。基构编石。从水底上莲华弥满于三面。其水际深人皆怯入。传云。舍利塔在其水内空中。如郑州者。今改为冀州大都督府。

  齐州临济县东有砖塔。云是志公所营。四面石兽拥嵸惊人。周灭法时令人百千用力挽出。终不可脱。亦无有损。今现在焉。

  益州城南空慧寺内金藏有穴在寺。近有道士。素知有藏来就守寺神乞。神令入穴取得二斗金粟。依言即入。唯见地下金瓮行行相对莫测其边。寺僧通知无敢侵者。

  坊州玉华宫寺南二十里许大高岭。俗号檀台山。上有古塔基甚宏壮。面方四十三尺。上有一层砖身。四面开户。石门高七尺余。广五尺余。傍有破砖无数。古老传云。昔周文王于此游猎。见有沙门执锡持钵山头立住。唤下不来。王遣往捉。将至不见。远看仍在。乃敕掘所立处。深三丈获得钵杖而已。王重之为圣。故为起砖塔一十三级。左侧村墟常闻钟声。至龙朔元年。京师大慈恩寺沙门慧贵法师。闻之便往。又闻钟声。慷慨古迹将事修理。恨无泉水怀惑犹豫。贵又感祥云。护塔善神曰。可即经始不劳疑虑。又感异僧曰。我是南方净土菩萨。行化至此。云是塔自古至今己经四造。勿辞劳倦。功用必成。唯须牢作。不事华侈。三层便止。贵闻此告亲事经营。塔侧古窑三十余所。犹有熟砖填满。更寻塔南川中。乃是古寺。背山面水。一期幽栖之胜地也。自未修前钟声时至。恰今营构依时发声。三下长打如今集僧上堂方法。

  龙朔三年掘得古铭云。周保定年塔崩。塔初成时南望见渭。又云。置塔经四百余年崩。计周保定至开皇元年得二十年。开皇至龙朔初得八十一年。又讨铭记四百年后始崩。则塔是后汉时所造。后周无滥文者。前周大遥。未知古老所传。周文是何帝代。但知塔砖巨万。终非下俗所立耳。

  江州庐山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及尺。下望无底。晋咸康年中。庾亮为江州。登山过梁。见老公殊伟厦屋崇峻玉堂眩目奇塔崇竦。莫测是何。循绕久之。终非人宅。乃拜谢而返。

  唐贞观二十一年。荆州大兴国寺塔西南柱。无故有声。人往看之。乃见有金铜佛头出。如是日日渐出经三夕方尽。长六寸许。是立佛。道俗咸异之。

  高丽辽东城傍塔者。古老传云。往昔高丽圣王出现按行国界。次至此城见五色云覆地。即往云中有僧执锡住立。既至便灭。远看还见。傍有土塔三重。上如覆釜。不知是何。更往觅僧。唯有荒草。掘深一丈得杖并履。又掘得铭。上有胡书。侍臣识之。云是佛塔。王委曲问。答曰。汉国有之。彼名蒲图。王因生信起木塔七重。后佛教始至。具知始末。今更增高。本塔朽坏。斯则育王所统一阎浮洲处处立塔。不足可怪。倭国在此洲外大海中。岠会稽万余里。隋大业初彼国官人会丞来此学问。内外博知。至贞观五年。共本国道俗七人方还倭国。未去之时。京内大德每问彼国佛法之事。因问云。阿育王依经所说。佛入涅槃一百年后出世。取佛八国舍利。使诸鬼神一亿家为一佛塔。造八万四千塔。遍阎浮洲。彼国佛法晚至。未知已前有阿育王塔不。会承答曰。彼国文字不说无所承据。然验其灵迹则有所归。故彼土人开发土地。往往得古塔灵盘。佛诸仪相数放神光。种种奇瑞详此嘉应。故知先有也。

  西域志云。罽宾国广崇佛教。其都城内有寺名汉寺。昔日汉使向彼因立浮图。以石构成。高百尺。道俗虔恭异于殊常。寺中有佛顶骨。亦有佛发。色青螺文。以七宝装之盛以金匣。王都城西北有王寺。寺内有释迦菩萨幼年龀齿。长一寸。次其西南有王妃寺。寺有金铜浮图。高百尺。其浮图中有舍利骨。每以六斋日夜放光明。照烛绕承露盘。至其达曙。

  西域志云。波斯匿王都城东百里大海边有大塔。塔中有小塔。高一丈二尺。装众宝饰之。夜中每有光曜如大火聚。云佛般泥洹五百岁后。龙树菩萨入大海化龙王。龙王以此宝塔奉献龙树。龙树受已将施此国。王便起大塔以覆其上。自昔以来有人求愿者。皆叩头烧香奉献华盖。其华盖从地自起徘徊渐上。当塔直上乃至空中。经一宿变灭。不知所在。

  西域志云。龙树菩萨于波罗柰国造塔七百所。自余凡圣造者无量。直于禅连河上建塔千有余所。五年一设无遮大会。

  西域乾陀罗城东南七里有雀离浮图。推其本缘乃是如来在世之时。与诸弟子游化此土指城东曰。我入涅槃后二百年。有国王名迦尼色迦。在此处起浮图。佛入涅槃后二百年。有国王字迦尼色迦。出游城东。见四童子垒牛粪为塔。可高三尺。俄然即失矣。王怪此童子。即作塔笼之。粪塔渐高挺出于外。去地四百尺。然后始定。王更广塔基。三百余步。从地构木始得齐等。上有铁枨。高三百尺。金盘十三重。沓去地七百尺。施功既讫粪塔如初。在大塔南三百步。时有婆罗门不信是粪。以手探之遂作一孔。年岁虽久粪犹不烂。以香泥填孔不可充满。今有天宫笼盖之。雀离浮图。自作已来三为天火所灾。国王修之还复如本。父老云。此浮图天火七烧佛法当灭。塔内佛事悉是金玉。千变万化难得而称。旭日始开则金盘晃朗。微风暂发则宝铎铿锵。西域浮图最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