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
时舍利弗。欣然大悦如冥睹明。口言善哉。昔来抱疑。又吾好学八岁从师。至年十六靡不周综。行遍天下十六大国自谓已达。今乃闻异无上正真得吾本愿。由如来过去心净离着不害众生故。所行之处脚足不污虫蚁不损。故处处经云。佛不着履有三因缘。一使行者少欲。二现足下轮。三令人见之欢喜。佛行足去地四寸有三因缘。一见地有虫蚁故。二地有生草故。三现神足故。亦欲令人意止。佛行地高下皆平有三因缘。一本行四等心欲令一切安隐。地在水上水中有神。虫蛾一切值佛足下皆安隐同心立意。是故卑者为高。高者为卑。二诸天鬼神行福为佛除地故高下为平。三佛为菩萨时通利道径桥梁度人。故从是得福。故高下正平。欲令人意亦尔。
又智度论云。世尊身好细薄皮相尘土不着。身如莲华叶不受尘水。若菩萨在干土山中经行。土不着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着佛身。若菩萨举食着口中。是时咽喉边两处。流注甘露和合诸味。是味清净。故名味中得上味。
又增一阿含经云。无恭敬心于佛者。当生龙蛇中。以过去从中来。今犹无敬多睡痴也。又四分律说偈云。
有敬长老者 是人能护法
现世得名誉 将来生善道
赞弥勒四礼文(玄奘法师依经翻出)。
至心归命礼当来弥勒佛。
诸佛同证无为体 真如理实本无缘
为诱诸天现兜率 其犹幻士出众形
元无人马迷将有 达者知幻未曾然
佛身本净皆如是 愚夫不了谓同凡
知佛无来见真佛 于兹必得永长欢
故我顶礼弥勒佛 唯愿慈尊度有情
愿共诸众生上生兜率天奉见弥勒佛。
至心归命礼当来弥勒佛。
佛有难思自在力 能以多刹内尘中
况今现处兜率殿 师子床上结跏坐
身如檀金更无比 相好宝色曜光晖
神通菩萨皆无量 助佛扬化救含灵
众生但能至心礼 无始罪业定不生
故我顶礼弥勒佛 唯愿慈尊度有情
愿共诸众生上生兜率天奉见弥勒佛。
至心归命礼当来弥勒佛。
慈尊宝冠多化佛 其量超过数百千
此土他方菩萨会 广现神变宝窗中
佛身白毫光八万 常说不退法轮因
众生但能修福业 屈伸臂顷值慈尊
河沙诸佛由斯现 况我本师释迦文
故我顶礼弥勒佛 唯愿慈尊度有情
愿共诸众生上生兜率天奉见弥勒佛。
至心归命礼当来弥勒佛。
诸佛常居清净刹 受用报体量无穷
凡夫肉眼未曾识 为现千尺一金躯
众生视之无厌足 令知业果现阎浮
但能听经勤诵法 逍遥定往兜率宫
三涂于兹必永绝 将来同证一法身
故我顶礼弥勒佛 唯愿慈尊度有情
愿共诸众生上生兜率天奉见弥勒佛。
业因部第四
如未曾有经云。下品十善。谓一念顷。中品十善。谓一食顷。上品十善。谓从旦至午。于此时中心念十善止于十恶。亦得往生。故野干心念十善。七日不食生兜率天。又上生经云。我灭度后。四众八部欲生第四天。当于一日至第七日。系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佛前。随念往生(言七日者且从近说尚感彼天何况一生而不克获)又上生经云。若有礼敬弥勒佛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乃至来世龙华树下亦得见佛。又云。我灭度后。四众八部闻名礼拜。命终往生兜率天中。若有男女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一切恶业速得清净。若有归依弥勒菩萨。当知是人得不退转。弥勒成佛见佛光明即得受记。又上生经云。佛灭度后。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华香供养。行诸三昧读诵经典。如是人等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命终之时即得往生兜率天上莲华台中。应时见佛白毫相光。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得不退。又增一经云。众生三业造恶。临终忆念如来功德者。必离恶道趣得生天上。正使极恶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又大集经云。若修慈者。当舍身命时见十方佛手摩其顶。蒙手触故心安快乐。寻得往生清净佛土。又普贤观经云。若有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于一弹指顷。除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从诸佛生。十方诸佛及诸菩萨为其和上。是名具足菩萨戒。有不须羯磨自然成就。应受一切人天供养。又法华经云。若有人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道。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有百千万亿天女眷属。而于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应当一心自书若使人书。受持读诵正忆念如说修行。又智度论云。若善男子。能行是深般若波罗蜜者。当知是人人道中来。或兜率天来。所以者何。三恶道中罪苦多故不得行深般若。欲界诸天着净妙五欲心则狂惑故不能行。色界天等深着禅定味故不能行。无色界天无形故故不能行。以兜率天上常有一生补处菩萨。彼中诸天常闻说般若。五欲虽多法力胜故。是故说二处胜。若从他佛国来生此间。斯则转胜也。
又处处经云。佛言。弥勒不来下有四因缘。一有时福应彼间。二是此间人粗无能受经者。三功德未满。四世间有能说经者。故弥勒不下。若当来下。余有五十亿七千六十万岁。弥勒时人眼皆见四千里。由本十种因缘得。一不掩人眼明二不损人眼。三不覆人眼。四不藏人善。五不视杀。六不视盗。七不视淫。八不视阴私及人短。九诸恶事不视。十然灯于佛寺。
又佛说弥勒来时经云。佛言。弥勒佛欲来出时。阎浮利内地山树草木皆焦尽。于今阎浮利地周匝六十万里。弥勒出时阎浮利地。东西长四十万里。南北广三十二万里。地生五果。四海之内无山陵溪谷。地平如砥树木长大。人少三毒民多聚落。城名氾罗那夷。有一婆罗门名须凡。当为弥勒作父。母名摩诃越题。弥勒当为作子。相好具足身长十六丈。生堕城地目彻视万里内。头中日光照四千里。弥勒得道为佛时。于龙华树下坐。树高四十里。广亦四十里(大成佛经华枝如龙头故名龙华树亦有别传云子从龙宫出故名龙华树也)用四月八日明星出时得道。弥勒佛却后六十亿残六十万岁当来下(自外大同成佛经说)王玄策西国行传云。唐显庆二年。敕使王玄策等往西国。送佛袈裟。至泥婆罗国西南。至颇罗度来村东坎下。有一水火池。若将家火照之。其水上即有火焰于水中出。欲灭以水沃之。其焰转炽。汉使等曾于中架一釜煮饭熟。使问彼国王。国王答使人云。曾经以杖刺着一金匮。令人挽出。一挽一深。相传云。此是弥勒佛当来成道天冠金。火龙防守之。此池火乃是火龙火也。又智度论云。弥勒菩萨为白衣时。师名婆跋犁。有三种相。一眉间白毫相。二舌覆面相。三阴藏相。如是等非是菩萨时亦皆有此相也。
又新婆沙论云。曾闻尊者大迦叶波。入王舍城最后乞食。食已未久登鸡足山。山有三峰如仰鸡足。尊者入中结跏趺坐。作诚言曰。愿我此身并纳钵杖久住不坏。乃至经于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慈氏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世时施作佛事。发此愿已寻般涅槃。时彼三峰便合成一。掩蔽尊者俨然而住。及慈氏佛出现世时。将无量人天至此山上。告诸众曰。汝等欲见释迦牟尼佛杜多功德弟子众中第一大弟子迦叶波不。举众咸曰。我等欲见。慈氏如来即以右手抚鸡足山顶。应时峰坼还为三分。时迦叶波将磨纳钵杖。从中而出。上升虚空。无量天人睹斯神变。叹未曾有。其心调柔。慈氏世尊如应说法皆得见谛。若无留化如此之事。云何有耶。有说。有留化事。问若尔世尊何故不留化身至涅般后住持说法。答所应作者已究竟故。谓佛所应度皆已度讫。所未度者圣弟子度之。有说。无留化事。问若尔迦叶波事云何得有。答诸信敬天神所任持故。有说。迦叶波尔时未般涅槃。慈氏佛时方取灭度。此不应理。宁可说无。不说彼默然多时。虚住如是说者。有留化事。是故大迦叶波已入涅槃。
发愿部第五
惟凡夫力弱习恶来多。以住娑婆其心怯弱。初学是法恐畏退败。常发大愿扶持此行。乃至命终心无障恼。随种善根愿共含识。自在往生弥勒内众得至佛前。随念修学证不退转。不愿往生于外众中。恐着五欲不得解脱。故智度论云。有人修少福业。闻有福处常愿往生。及至命终各生其中。又大庄严论云。佛国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就。要须愿力。如牛虽力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佛国土由愿引成。以愿力故福德增长。不失不坏常见佛故。又如十住论云。若人发心求佛不休不息。有人以指举大千世界在空却住不足为难。若发愿言。我当作佛。是人希有。何以故。世人心劣无大志故。又发菩提心论有十大愿。常悉修行。
一者愿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种善根施与一切众生回向佛道。令我此愿念念增长。世世所生终不忘失。常为陀罗尼之所守护。
二者愿我以此善根生处值佛常得供养。不生无佛国中。
三者愿我常近诸佛随侍左右如影随形。
四者愿我既得亲近为我说法成就五通。
五者愿我通达世谛假名流布解第一义得正法智。
六者愿我以无厌心为众生说示教利喜皆令开解。
七者愿我以佛神力遍至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佛听受正法广摄众生。
八者愿我随顺清净法轮。一切众生听我法者。闻我名者。即得舍离一切烦恼。
九者愿我随逐众生将护与乐。舍身命财荷负正法除无利益。
十者愿我虽行正法心无所行亦无不行。为化众生不舍正愿。愿我以此十大誓愿。遍众生界摄受一切河沙诸愿。若众生界有尽我愿乃尽。然众生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亦不可尽。广度众生无边法界所修善根。皆悉回向无上正觉。生弥勒佛前闻清净法悟无生忍。但行住坐卧一生已来所修善根。并共法界众生回向弥勒佛前速成不退。
玄奘法师云。西方道俗并作弥勒业。为同欲界其行易成。大小乘师皆许此法。弥陀净土恐凡鄙秽修行难成。如旧经论。十地已上菩萨随分见报佛净土。依新论意。三地菩萨始可得见报佛净土。岂容下品凡夫即得往生。此是别时之意。未可为定。所以西方大乘许小乘不许。故法师一生已来常作弥勒业。临命终时发愿上生见弥勒佛。请大众同时说偈云。
南无弥勒如来
应正等觉 愿与含识 速奉慈颜
南无弥勒如来
所居内众 愿舍命已 必生其中
感应缘(略引六验)
晋谯国戴逵
晋沙门释道安
宋尼释慧玉 梁沙门释僧护
隋沙门释灵干
唐沙门释善胄
夫最胜之相妙出无等。非直光仪莫写。固亦形好不传。夫以世俗之指爪。而匠法身之圆极。算数譬喻岂我万一。自泥洹以来久逾千祀。西方像制流式中夏。虽依经镕铸各务仿佛。名士奇匠竞心展力。而精分密数未有殊绝。晋世有谯国戴逵字安道者。风清概远肥遁旧吴。宅性居理游心释教。且机思通赡巧拟造化。思所以影响法相。咫尺应身乃作无量寿挟侍菩萨。研思致妙精锐定制。潜于帷中密听众论。所闻褒贬辄加详改。核准度于毫芒。审光色于浓淡。其和墨点彩刻形镂法。虽周人尽策之微宋客象楮之妙。不能逾也。委心积虑三年方成。振代迄今所未曾有。凡在瞻仰有若至真。俄而迎像入山阴之灵宝寺。道俗观者皆发菩提心。高平郗超闻而礼觐。遂撮香而誓曰。若使有常复睹圣颜。如其无常愿会弥勒。既而手中之香勃焉自然。芳烟直上其气联云。余熏葳蕤溢于衢路。凡预闻见皆心喜遍身。宋临川康王撰宣验记。亦载其显瑞。戴公居去灵宝寺百余步。戴尝中夜而起见寺上有光。其明甚炽。谓是燔火。狼狈往起。邻曲知者咸竞骏奔至。而寺门静闭乃像放光。明旦众闻扣门方起共观。咸睹佛堂晖焰洞照于天。莫不整躬虔礼叹觉化之无方也。宋文帝迎像供养。常在后堂。齐高帝起正觉寺。欲以胜妙灵像镇抚法殿。乃奉移此像。旧在正觉寺。逵又造行像五躯。积虑十年。像旧在瓦官寺。逵弟二子颙字仲若。素韵渊澹雅好丘园。既负荷幽贞亦继志才巧。逵每制像常共参虑。济阳江夷少与颙友。夷尝托颙造观世音像。致力罄思欲令尽美。而相好不圆积年无成。后梦有人告之曰。江夷于观世音无缘。可改为弥勒菩萨。戴即停手驰书报江。信未及发而江书已至。俱于此夕感梦。语事符同。戴喜于神应即改为弥勒。于是触手成妙。初不稽思。光颜圆满俄尔而成。有识赞仰咸悟因缘之匪差。此像旧在会稽龙华寺。寻二戴像制历代独步。其所造甚多并散在诸寺。难悉详录。
晋长安五级寺有释道安。姓卫氏。常山扶柳人也。形虽不逮于人而聪俊罕俦。七岁读书再览能诵。年至十三出家。日诵万言不差一字。师敬异之。为受具戒。恣其游学。至邺入中寺遇佛图澄。澄见而嗟异。与语终日。因事澄为师。澄讲安覆。疑难锋起。安挫锐解纷。行有余力。时人语曰。漆道人惊四邻。安后避地南投襄阳。与弟子释慧远等四百余人度江。夜行值雷雨乘电光而进。前行得入一家。见门里有一马。中间悬一马兜。可容一斛。安呼林伯升。主人惊出。果姓林名伯升。谓是神人厚相奉椄。既而弟子问。何以知其姓字。安曰。两木为林。兜容百升也。既至襄阳。有一外国铜像。形制古异。时众不甚恭重。安曰。像形相致佳。但髻形未称。令弟子炉冶其髻。既而光焰焕炳曜满一堂。详视髻中见一舍利。众咸愧服。安曰。像既灵异不烦复冶乃止。识者咸谓。安知有舍利。故出以示众。时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其先籍安高名。早以致书通好。承应真履正。明白内融。慈训兼照。道俗齐荫。自大教东流四百余年。虽蕃王居士时有奉者。而真丹宿训先行上世。道运时迁俗未佥悟。自顷道业之隆盛无以匹。所谓月光将出灵钵应降。法师任当洪范化洽无幽。此方诸僧咸有思慕。若尘灵东徂摩尼回曜。一蹑七宝之座。暂现明哲之灯。雨甘露于丰草。植栴檀于江湄。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玄波溢漾。重荡于代矣。文多不悉载。及闻安至止即往修造。既坐称言。四海习凿齿。安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答。安常注诸经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说不甚远理愿见瑞相。乃梦见梵道人头白眉毛长。语安云。君所注经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当相助弘通。可时时设食。后十诵律至。远公乃知。和上所梦宾头卢也。于是立座饭之。处处成则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像前立誓愿生兜率。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形甚庸陋。来寺寄宿。寺房既窄。处之讲堂。时维那直殿。夜见此僧从窗隙出入。遽以白安。安惊起礼讯问其来意。答云。相为而来。安曰。自惟罪深讵可度脱。彼答云。甚可度耳。然须臾浴圣僧情愿必果。具示浴法。安请问来生所生之处。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即见云开备都兜率。妙胜之报。尔夕大众数十人悉皆同见。安后营浴具。见有非常小儿伴侣数十来入寺戏须臾就浴。果是圣应也。至其年二月八日。忽告众曰。吾当去矣。是日斋毕无疾而卒。葬城内五级寺中。是岁晋太元十年也。年七十二。安未终之前。每先闻罗什在西国思共讲析。每劝坚取之。什亦远闻安风。谓是东方圣人。常遥而礼之。初安生而便左臂有一皮。广寸许着臂将。可得上下之。唯不得出手。时人谓之为印手菩萨。安既终。后十六年什公方至。什恨不相见悲恨无极。安既笃好经典志在宣法。所请外国沙门僧伽提婆昙摩难提及僧伽跋澄等。译出众经百余万言。常与沙门法和。诠定音字详核文旨。新出众经于是获正。孙绰为名德沙门论。目云。释道安博物多通才经名理。又为之赞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