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


  宋魏世子者。梁郡人也。奉法精进。儿女遵修。唯妇迷闭不信释教。元嘉初。女年十四病死。七日而苏。云可安施高座并无量寿经。世子即为具设经座。女先虽斋戒礼拜。而未尝看经。即升座转读声句清利。下启父言。儿死便往无量寿国。见父兄及己三人。池中已有芙蓉大华。后当化生其中。唯母独无。不胜此苦。乃心故归启报。语竟复绝。母于是乃敬法云。

  宋何昙远。庐江人也。父万寿御史中丞。远奉法精至持菩萨戒。年十八。元嘉九年丁父艰哀毁致招疾。殆将灭性。号踊之外。便归心净土庶祈感应。远时请僧常有数人。师僧含亦在焉。远常向含悔忏宿业。恐有缘终无感彻。僧含每奖厉劝以莫怠。至十年二月十六日。夜转经竟。众僧已眠。四更中忽自唱言。歌诵歌诵。僧含惊而问之。远曰。见佛身黄金色。形状大小如今行像。金光周身浮焰丈余。幡华翊从充牣虚空。瑰妙丽极事绝言称。远时住西厢中云。佛自西来转身西向。当伫而立呼其速去。昙远常日羸喘示有气息。此夕壮厉悦乐动容便起净手。含布香手中并取园华遥以散佛。母谓远曰。汝今若去不念吾耶。远无所言。俄而顿卧。家既宿信闻此灵异。既皆欣肃不甚悲惧。远至五更忽然而终。宅中芬馨数日乃歇(右四验出冥祥记也)。

  梁京师正觉寺释法悦。戒素沙门也。齐末初为僧主止京师正觉寺。敦修福业四部所归。悦尝闻彭城宋王寺有丈八金像。乃宋车骑徐州刺史王仲德所造。光相之工江右称最。州境或应有灾祟及僧尼横延衅戾。像则流汗。汗之多少则祸患之浓淡也。宋泰始初。彭城北属郡虏。共欲迁像。引至万夫竟不能致。齐初率州数郡欲起义南附。亦驱逼众僧助守营堑。时虏师兰陵公攻陷此营。获诸沙门。于是尽执二州道人幽系园里。遣表伪台诬以助乱。像时流汗举殿皆湿。时伪梁王谦镇在彭城。亦多少信向。亲往像所使人拭之。随拭随出终莫能止。王乃烧香礼拜至心誓曰。众僧无罪。弟子自当营护。不使罹祸。若幽诚有感愿拭汗即止。于是自手拭之。随拭即燥。王具表其事。诸僧见原释。悦既欣睹灵异誓愿瞻礼。而关禁阻隔莫由克遂。又昔宋明皇帝。经造丈八金像。四铸不成。于是改为丈四。悦乃与白马寺沙门智靖。率合同缘欲改造丈八无量寿像。以申厥志。始鸠集金铜。属齐末乱离。复致推斥。至梁初方以事启闻。降敕听许。并助造光趺。材官工巧随用资给。以梁天鉴八年五月三日。于小庄严寺营铸本量佛身。四万斤铜融写已竭。尚未至胸。百姓送铜不可称计。投诸炉冶随铸而摸内不满。犹自如先。又驰启闻。敕给功德铜三千斤。台内始就量送。而像处已见羊车传诏载铜炉侧。于是飞销融一铸便满。甫尔之间人车俱失。比台内铜出方知向之所送。信实灵感。工匠喜踊道俗称赞。及至开摸量度乃踊成丈九。而光相不差。又有大钱二枚。犹见在衣绦竟不销铄。并莫测其然。寻昔量铜四万。准用有余。后益三千。计阙未满。而祥瑞冥密出自心图。故知神理幽通殆非人事。初像素既成。比丘道昭常夜中礼忏。忽见素所晃然洞明。详视久之乃知神光之异。铸后三日未及开摸。有禅师道度。高洁僧也。舍其七条袈裟助费开顶。俄而遥见二僧跪开像髻。逼就观之倏然不见。时悦靖二僧相次迁化。敕以像事委之定林僧祐。其年九月二十六日。移像还光宅寺。是月不雨颇有埃尘。及明将迁像。夜有轻云遍上微雨沾泽。僧祐经行像所。系念天气。遥见像边有光焰上下。如灯如烛。并闻推忏礼拜之声。入户详视掩然俱燃。防寺蒋孝孙亦所同见。是夜淮中贾客并闻。大航舶下催督治桥。有如数百人声。将知灵器之重。岂人致焉。其后更铸光趺。并有风香之瑞。自葱河以左。金像之最唯此一耳(右二验出梁高僧传)。

  隋时有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者。西域天竺之瑞像也。相传云。昔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往安乐界请阿弥陀佛。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像愿力莫由。请垂降许。佛言。汝且前去寻当现彼。及菩萨还其像已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华在树叶上。菩萨取叶所在图写流布远近。汉明感梦使往祈法。便获迦叶摩腾等至雒阳。后腾姊子作沙门。持此瑞像又达此国。所在图之。未几赍像西返。而此图传不甚流广。魏晋已来年载乃远。又经灭法。经像湮除。此之瑞迹殆将不见。隋文帝开教。有沙门明宪。从高齐道长法师所得此一本。说其本起与传符焉。是以图写流布遍于宇内。时有北齐画工曹仲达者。本是曹国人。善于丹青妙尽梵迹。传摸西瑞。京邑所推。故今寺壁正阳皆其真范云(右一验出西域传记)。

  隋江都安乐寺释慧海俗姓张氏。清河武城人也。善闲经论。然以净土为业。专精致感。忽有齐州僧道铨。赍无量寿像来云。是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乘空往彼安乐世界。图写仪容。既冥会素情深怀礼忏。乃睹神光照烁庆所希幸。于是摸写恳苦。愿生彼土没齿为念。至夜忽起依常面西礼竟跏趺。至晓方逝颜色怡和俨如神在。以大业五年五月微患。依常面西跏趺而坐至晓方逝。春秋六十有九。

  唐相州寒陵山寺释道昂。未详其氏。魏郡人也。履信标宗风神清彻。独怀异操高尚世表。慧解夙成殆非开悟。结志西方愿生安养。后知命极预告有缘。至八月初当来取别。期月既临一无患。问斋时至未。景次昆吾即升高座。身含奇相炉发异香。援引四众受菩萨戒。词理切要听者惭心。于时七众围绕餐承遗味。昂举目高视。乃见天众缤纷弦管繁会。中有清音远听哀婉。天众高亮告于众曰。兜率陀天乐音下迎。昂曰。天道乃是生死根本由来非愿。常祈心净土。如何此诚不遂意耶。言讫便睹天乐上腾须臾远灭。便见西方香华伎乐充塞。如似团云。飞涌而来旋环顶上。举众皆见。昂曰。大众好住。今西方灵相来迎。事须闻往。言讫但见香炉坠手。便于高座而终。卒于报应寺。春秋六十有九。即贞观七年八月内也。道俗崩恸观者如山。接捧将殡殓。足下有普光堂等文字生焉。还送寒陵山凿窟处之。经春不坏坐固如初。又登讲之夜。时属阴暗素无灯烛。昂举掌高示。便发异光。朗照堂宇。大众睹瑞怪所从来。昂曰。此光手中常有。何所怪乎。自非道会灵章行符邻圣者。何能现斯嘉应者哉。

  唐西京净影寺释善胄。瀛州人也。善通经论涅槃偏长。席谈机悟国中第一。行年七十有一。初患临终语门人曰。吾一生正信在心。于佛理教无心轻略。不虑净土不生。即令拂拭房宇烧香严待。病来多日委卧不起。忽尔自坐合掌语侍人曰。安置世尊令坐。口云世尊来也。胄今忏悔惭愧。如是良久曰。世尊去矣。低身似送。因卧曰。向者阿弥陀佛来。汝等不见耶。不久吾当去耳。语顷便卒(右三验出唐高僧传)。

  

  法苑珠林卷第十五

  

  

  

  法苑珠林卷第十六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敬佛篇第六之四弥勒部第五(此别五部)

  述意部

  受戒部

  赞叹部

  业因部

  发愿部

  

  

  述意部第一

  

  惟大觉世雄随机利物。巧施现权之教。以救将来之急。时经末代命同风烛。逐要利生无过见佛。以释尊遗嘱。于我法中所修行者。并付慈氏令悟圣果。大圣殷勤理固无妄。一念相值终隔四流。结妙愿于华林。感慈颜于兜率。能扣冥机云龙相会。故上生经云。是诸人等皆于法中种诸善根。释迦牟尼佛遣来付我。观此一言实固可祈。自晋代之末始传斯经。暨乎宋明肇兴兹会。起千尺之尊仪。摸万仞之道树。设供上林鳞集大众。于是四部欣跃虔诚弘化。每岁良辰三会无缺。自齐代驭历法缘增广。文宣德教弥纶斯业。从此已来大会罕集行者希简。设有修学安心无法。今录诸经依之修行。冀通八正则芬列于紫宫。化流十善则晖焕于兜率。功被下生泽均初会也。

  

  受戒部第二

  

  述曰。若是居家白衣未受戒者。先受翻邪三归。日别六时随时便受。显归三宝。自誓不回必得上生。若出家五众已受得戒。但依修行。不须别受。若无戒行追空念善。亦不得生。故智度论云。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三说)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如是三说)又处胎经。佛告弥勒偈云。

  汝所三会人  是吾先所化

  九十六亿人  受吾五戒者

  次是三归人  九十二亿者

  一称南无佛  皆得成佛道

  

  述曰。广明三归功力。具如敬福论三卷说。既受得三归。次须受十善戒法。若不行十善。定不得上生。应具修威仪。至一出家人前诫勖己心至诚忏悔。然后受云。我某甲尽形寿。于一切有情上下不简凡圣不起杀心。乃至第十。我某甲尽形寿。于一切有情上下不简凡圣不起邪见(如是三说)。

  我某甲尽形寿。于一切有情上下不简凡圣不起杀心竟。乃至第十我某甲尽形寿。于一切有情上下不简凡圣不起邪见竟(如是三说)此之十善禁防身三过杀盗淫。口四过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过谓贪嗔邪见。此之十种。是众善之根本。止则是。持作便是犯。犯是十恶之本。亦是万祸之殃。

  

  赞叹部第三

  

  如菩萨本行经云。正使化无数亿计人成辟支佛。若有人百岁四事供养。功德甚多。不如有人以欢喜心一四句偈赞叹如来功德无量。又如善戒经云。以四天下宝供养于佛。又以重心赞叹如来。是二福德等无差别。又大悲经云。一称南无佛名者。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尽也。又若能至诚心念佛功德。乃至一华散于空中。于未来世诸天梵王。其福不尽。以其不尽终至涅槃。又涅槃经。迦叶以偈赞佛言。

  大悲愍众生  故令我归依

  善拔众毒箭  故称大医王

  世医所疗治  虽差还复生

  如来所治者  毕竟不复发

  世尊甘露药  以施诸众生

  众生既服已  不死亦不生

  如来今为我  演说大涅槃

  众生闻秘藏  即得不生灭

  

  又大方等陀罗尼经。尔时华聚菩萨即赞佛言。

  世尊身色如金山  犹如日光照世间

  能拔一切诸苦恼  我今稽首大法王

  世主法王甚希有  如是妙法复过是

  难见难闻亦难遇  若有睹者成正觉

  

  尔时阿须伦以偈赞佛。

  世尊面目如日月  能灭一切诸黑闇

  今复拔济于我等  我等归命天中尊

  

  文殊师利问经文殊说偈叹佛云。

  我礼一切佛  调御无等双

  丈六真法身  亦礼于佛塔

  生处得道处  法轮涅槃处

  行住坐卧处  一切皆悉礼

  诸佛不思议  妙法亦如是

  能信及果执  亦不可思议

  能以此祇夜  赞叹如来者

  于千万亿劫  不堕诸恶趣

  

  佛言。文殊。善哉善哉。如来不可思议。即说偈言。

  佛生甘蔗姓  灭已更不生

  若人归依佛  不畏地狱苦(如是三说)

  

  又华严经偈云。

  宁受一切苦  得闻佛音声

  不受一切乐  而不闻佛名

  所以无量劫  受此诸苦恼

  流转生死中  不闻佛名故

  

  又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云。佛告阿难。弥勒不独以偈赞我。乃往过世十无央数劫。尔时有佛。号焰光响作王如来。所有梵志长者。名曰贤行。于此佛所已得不起法忍。尔时梵志贤行者。今弥勒菩萨是。阿难白佛言。弥勒得法忍久远乃尔。何以不速逮无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觉耶。佛语阿难。菩萨以四事法不取正觉。何等为四。一净国土。二护国土。三净一切。四护一切。是为四事。弥勒本求佛时。以是四事故不取佛。佛语阿难。我本求佛时亦有此四。然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于无上正真之道致最正觉。佛告阿难我以十事致最正觉。何等为十。一所有一切无所爱惜。二妻妾。三儿子。四头目。五手足。六国土。七珍宝财物。八髓脑。九血肉。十不惜身命。我以十事疾得佛道。又大悲经云。佛告阿难汝观如来在路行时。能令大地高处令下下处令高。高下诸处悉得平正。如来过后地辄还复。一切树林倾侧向佛。树神现身低头礼拜。如来过后树辄还复。一切丘陵坑坎屏厕臭秽丛林瓦砾。皆悉扫除平正清净。馨香芬烈众华布地。如来足履蹈上而过。无情诸物尚皆倾侧。何况有情而不加敬。何以故。我本修行菩萨行时。于一切人所无不倾侧谦下礼敬。以是善业得成佛已。有情无情如来行时无不倾侧低头礼拜。我本曾以清净微妙称意资产。至心自手施诸众生。以是业报。如来行时大地平正。扫洒清净。又无瓦砾。我于无量诸贤圣所在路行时。曾与扫治道路泥治房舍。我以平等心无高下扫治令净。于一切时常求菩提利益众生。以是善根。若佛如来在在处处行来路首。自然清净地平如掌。乃至须弥山王高八万四千由旬。在大海中亦深尔许。及铁围山高十六万八千由旬。亦是金刚坚固。佛涅槃时无不倾侧低头礼敬。若欲远避不倾侧者。亦无是处。

  由叹如来故。乃至舍利弗从他闻叹佛偈。亦得道果。故普曜经。安陆比丘以偈报舍利弗言。

  吾师天中天  三界无极尊

  相好身丈六  神通犹虚空

  华熏去五阴  拔十二根本

  不贪天世位  心净开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