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


  又观佛三昧海经云。佛告阿难。若有众生。杀父害母骂辱六亲。作是罪者。命终之时挥霍之间。譬如壮士屈申臂顷。直落阿鼻大地狱中。化阎罗王大声告敕。痴人狱种。汝在世时不孝父母邪慢无道。汝今生处名阿鼻地狱。作是语已即灭不现。尔时狱卒复驱罪人。从于下隔。乃至上隔。经历八万四千隔中。攒身而过至铁网际。一日一夜乃至周遍阿鼻地狱。一日一夜比此阎浮提日月岁数经六十小劫。如是寿命尽一大劫。具五逆者。其人受罪足满五劫。复有众生。犯四重禁虚食信施。诽谤邪见。不识因果。断学般若。毁十方佛。偷僧祇物。淫侄无道。逼略净戒诸比丘尼姊妹亲戚。不知惭愧毁辱所亲。造此恶事。此人罪报临命终时刀风解身。俄尔之间身如铁华。满十八隔中。一一华八万四千叶。一一叶头身手支节。各在一隔。地狱不大此身不小。遍满如此大地狱中。经历八万四千大劫。此泥犁灭复入东方十八隔中。如前受苦。此阿鼻狱南西北方经十八隔。谤方等经。具五逆罪。破坏僧祇。污比丘尼。断诸善根。如此罪人具众罪者。身满阿鼻狱。四支复满十八隔中。此阿鼻狱但烧此狱种种众生。劫欲尽时东门即开。见东门外清泉流水。华果林树。一切俱现。是诸罪人从下上走。到上隔中手举刀轮。时虚空中雨热铁丸。走趣东门。既至门阃。狱卒罗刹手捉铁叉逆刺其眼。铁狗啮心闷绝而死。死已生。复见南门开如前不异。如是西门北门亦复如是。如此时间经历半劫。阿鼻狱死生寒冰中。寒冰狱死生黑暗处。八千万岁目无所见。受大虫身婉转腹行。诸情暗塞无所解知。百千狐狼牵掣食之。命终之后生畜生中。五千万身受鸟兽形。还生人中。聋盲喑哑病癞痈疽贫穷下贱。一切诸衰以为严饰。受此贱形经五百身。后复还生饿鬼道中。饿鬼道中遇善知识诸大菩萨。诃责其言。汝于前身无量世时作无限罪。诽谤不信堕阿鼻狱。受诸苦恼不可具说。汝今应当发慈悲心。时诸饿鬼闻是语已称南无佛。称佛恩力寻即命终生四天处。生彼天已悔过自责发菩提心。诸佛心光不舍是等。摄受是辈如罗睺罗。教避地狱如爱眼耳。故起世经。世尊说偈言。

  若人身口意造业  作已入于恶道中

  如是当生活地狱  最为可畏毛竖处

  经历无数千亿岁  死已须臾还复活

  怨仇各各相报对  由此众生更相杀

  若于父母起恶心  或佛菩萨声闻众

  此等皆堕黑绳狱  其处受苦极严炽

  教他正行令邪曲  见人发善必破坏

  此等亦堕黑绳狱  两舌恶口多妄语

  乐作三种重恶业  不修三种善根牙

  此等痴人必当入  令大地狱久受苦

  或杀羊马及诸牛  种种杂兽鸡猪等

  并杀诸余虫蚁类  彼人当堕合地狱

  世间怖畏相多种  以此逼迫恼众生

  当堕硙山地狱中  受于压磨舂捣苦

  贪欲恚痴结使故  回转正理令别异

  判是作非乖法律  彼为刀剑转所伤

  倚恃强势劫夺他  有力无力皆悉取

  若作如是诸逼恼  当为铁象所蹴踏

  若乐杀害诸众生  身手血涂心严恶

  常行如是不净业  彼等当生叫唤处

  种种触恼众生故  于叫唤狱被烧煮

  其中复有大叫唤  此由谄曲奸猾心

  诸见稠林所覆蔽  爱网弥密所沉沦

  常行如是最下业  彼则堕于大叫唤

  若至如是大叫唤  炽然铁城毛竖处

  其中铁堂及铁屋  诸来入者悉烧然

  若作世间诸事业  恒多恼乱诸众生

  彼等当生热恼处  于无量时受热恼

  世间沙门婆罗门  父母尊长诸耆旧

  若恒触恼令不喜  彼等皆堕热恼狱

  生天净业不乐修  所爱至亲常远离

  喜作如是诸事者  彼人当入热恼狱

  恶向沙门婆罗门  并诸善人父母等

  或复害于余尊者  彼堕热恼常炽然

  常多造作诸恶业  不曾发起一善心

  是人直趣阿鼻狱  当受无量众苦恼

  若说正法为非法  说诸非法为正法

  既无增益于善事  彼人当入阿鼻狱

  活及黑绳及两狱  合会叫唤等为五

  热恼大热共成七  阿鼻地狱为第八

  此八名为大地狱  严炽苦切难忍受

  恶业之人所作故  其中小狱有十六

  

  诫勖部第八

  

  如起世经云。佛告诸比丘。有三天使在于世间。何等为三。一老二病三死。有人放逸三业恶行。身坏命终生地狱中。诸守狱者。应时即来。驱彼众生至阎摩王前。白言。大王。此等众生昔在人间纵逸自恣。不善三业。今来生此。唯愿大王善教示之。王问罪人。汝昔人间第一天使。善教示汝善呵责汝。岂得不见出现生耶。答言。大天。我实不见。王重告言。汝岂不见为人身时。或作妇女。或作丈夫。衰老相现齿落发白。皮肤缓皱黑黡遍体。状若胡麻膊伛背曲。行步跛蹇足不依身。左右倾侧颈细皮宽。两边垂缓犹若牛。唇口干枯喉舌燥涩。身体屈弱气力绵微。喘息出声犹如挽锯。向前欲倒恃杖而行。盛年衰损血肉消竭。羸瘦尪弱趣来世路。举动沉滞无复壮形。乃至身心恒常战掉。一切支节瘦懈难摄。汝见之不。答言。大天。我实见之。时王告言。汝愚痴人无有智慧。昔日既见如是相貌。云何不作如是思惟。我今具有如是老法未得远离。可作善业使我长夜利益安乐。彼人复答言。大天。我实不作如是思惟。以心纵荡行放逸故。王又告言。汝愚痴人不修善业。当具足受放逸之罪。此之苦报非他人作。是汝自业。今还聚集自受报也。

  尔汝阎摩王。第二呵之告言。诸人岂不见第二天使世间出耶。答言。大天。我实不见。王复告言。汝岂不见。昔在世间作人身时。若妇女身。若丈夫身。四大和合忽尔乖违。病苦所侵缠绵困笃。或卧大小床上。粪尿污秽。宛转其中。不得自在。眠卧起坐。仰人扶侍。洗拭抱持。与饮与食。一切须人。汝见之不。彼人答言。大天。我实见之。王复告言。痴人汝见如是。云何不思。我今亦有如是之法未离患法。可作善业令我当来长夜得大利益大安乐事。彼人答言。不也。我实不作如是思惟。以懈怠心行放逸故。王告痴人。汝既懒堕。不作善业受此恶报。非他人造还自受报。

  尔时阎摩王。第三呵之语言。汝愚痴人。汝昔作人时。岂可不见第三天使世间出耶。答言。大天。我实不见。王复告言。汝人间时。岂不复见。若妇人身。若丈夫身。随时命终置于床上以杂色衣而蒙覆之。将出聚落。升帐轩盖种种庄严。眷属围绕举手散发。灰土坌头极大悲恼。号啕哭泣举声大叫。椎胸哀恸酸哽楚切。汝悉见不。答言。大天。我实见之。时王告言。痴人汝昔既见如此。何不思惟。我亦有死未得免离。今宜作善为我长夜得大利益。彼人答言。大天。我实不作如是思惟何以故。以放逸故。时王告言。汝既放逸。不作善业自造此恶。非他人造得此果报。汝还自受。以此三使教示呵责已。敕令将去。时守狱者。即执罪人两足两臂。以头向下以足向上。遥掷置于诸地狱中。

  夫拥其流者。未若杜其源。扬其汤者。未若扑其火。何者源出于水。源未杜而水不穷。火沸于汤。火未扑而汤讵息。故有杜源之客不拥流而自干。扑火之宾。不扬汤而自止。类斯而谈可得详矣。厌其果者未若绝其因。怖其苦者岂若惩于恶。因资于果。因未绝而果不穷。恶生于苦。恶未惩而苦讵息。故使绝因之士。不厌果而自亡。惩恶之贤。不怖苦而自离。凡百君子书而诫欤。

  颂曰。

  生来死还送  日往复月旋

  弱丧昏风动  流浪逐物迁

  愚戆失正路  漂没入重渊

  一坠幽暗处  万劫履锋鋋

  六道旋寰苦  三业未会全

  随流无人救  凄伤还自怜

  归诚观物像  方知虚妄筌

  苦海深何趣  思登般若船

  

  

  感应缘(略引七验)

  晋居士赵泰验

  晋沙门支法衡验

  赵居士石长和验  汉函谷鬼验

  庐江县哭验  吐蕃国镬汤验

  唐柳智感判地狱验

  晋赵泰。字文和。清河贝丘人也。祖父京兆太守。泰郡察孝廉。公府辟不就。精思典籍有誉乡里。尝晚乃膺仕终于中散大夫。泰年三十五时。尝卒心痛须臾而死。下尸于地。心暖不已屈申随人。留尸十日卒咽喉中有声如雨。俄而苏活。说初死之时。梦有一人来近心下。复有二人乘黄马。从者二人扶策泰掖。径将东行不知可几里。至一大城。崔崒高峻。城邑青黑状锡。将泰向城门入经两重门。有瓦屋可数千间。男女大小亦数千人行列而立。吏着皂衣有五六人。条疏姓字云。当以科呈府君。泰名在二十。须臾将泰与数千人男女。一时俱进。府君西向坐简视名薄讫。复遣泰南入黑门。有人着绛衣坐大屋下。以次呼名问生时所事。作何罪行何福善。谛汝等辞以实言也。此常遣六部使者。常在人间疏记善恶。具有条状不可得虚。泰答父兄仕宦。皆二千石。我少在家修学而已。无所事也。亦不犯恶。乃遣泰为水官监。作使将二千余人。运沙裨岸昼夜勤苦。后转泰水官都督。知诸狱事给泰马兵。令案行地狱。所至诸狱楚毒各殊。或针贯其舌。流血竟体。或被头露发裸形徒跣。相牵而行。有持大杖从后催促铁床铜柱烧之洞然。驱迫此人抱卧其上。起即燋烂寻复还生。或炎炉巨镬焚煮罪人。身首碎坠随沸翻转。有鬼持叉倚于其侧。有三四百人立于一面。次当入镬相抱悲泣。或剑树高广不知限极。根茎枝叶皆剑为之。人众相訾自登自攀。若有欣竞而身首割截尺寸离断。泰见祖父母及二弟在此狱中。相见涕泣。泰出狱门见有二人赍文书来。语狱吏言。有三人。其家为其于塔寺中悬幡烧香救解其罪可出福舍。俄见三人自狱而出。已有自然衣服完整在身。南诣一门云名开光大舍。有三重门朱彩照发。见此三人即入舍中。泰亦随入。前有大殿。珍宝周饰。精光耀目。金玉为床。见一神人。姿容伟异殊好非常。坐此座上。边有沙门立侍甚众。见府君来恭敬作礼。泰问此是何人府君致敬。吏曰。号名。

  世尊度人之师。有顷令恶道中人皆出听经。时云有百万九千人。皆出地狱入百里城。在此到者奉法众坐也。行虽亏殆尚当得度。故开经法。七日之中随本所作善恶多少差次免脱。泰未出之顷。已见千人升虚而去。出此舍复见一城。方二百余里。名为受变形城。地狱考治已毕者。当于此城更受变报。泰入其城见有土瓦屋数千区。各有房巷。正中有瓦屋高床。栏槛彩饰。有数百局。吏对校文书云。杀生者。当作蜉蝣朝生暮死。劫盗者。当作猪羊受人屠割。淫侄者作鹤鹜獐麋。两舌者。作鸱枭鸺鹠。捍债者。为驼骡牛马。泰案行毕还水官处主者语泰。卿是长者子。以何罪过而来在此。泰答。祖父兄弟皆二千石。我举考公府辞不行。修志念善不染众恶。主者曰。卿无罪过。故相使为水官都督。不尔与地狱中人无以异也。泰问主者曰。人有何行死得乐报。主者唯言。奉法弟子精进持戒。得乐报无有谪罚也。泰复问曰。人未事法时所行罪过。事法之后得除以不。答曰。皆除也。语毕。主者开滕箧检泰年纪。尚有余算三十年在。乃遣泰还。临别主者曰。已见地狱罪报如是。当告世人皆令作善。善恶随人其犹影响。可不慎乎。时亲表内外候视泰五六十人。同闻泰说。泰自书记以示时人。时晋太始五年七月十三日也。乃为祖父母二弟。延请僧众大设福会。皆命子孙改意奉法课劝精进。时人闻泰死而复生多见罪福。互来访问。时有太中大夫武城孙丰关内侯常共郝伯平等十人。同集泰舍。款曲寻问莫不惧然。皆即奉法。

  晋沙门支法衡。晋初人也。得病旬日亡。经三日而苏活说。死时有人将去。见如官曹舍者数处。不肯受之。俄见有铁轮。轮上有铁爪从西转来。无持引者而转驶如风。有一吏呼罪人当轮立。轮转来轹之。翻还如此。数人碎烂。吏呼衡。道人来当轮立。衡恐怖自责悔不精进。今当此轮乎。语毕谓衡曰。道人可去。于是仰首见天有孔。不觉尔上升。以头穿中。两手博两边。四向顾视见七宝宫殿及诸天人。衡甚踊跃不能得上。疲而复还下。所将衡去人笑曰。见何等物不能上乎。乃以衡付船官。船官行船使为柂工。衡曰。我不能持柂强之。有船数百皆随衡后。衡不晓捉柂跄沙洲上。吏司推衡。汝道而失。以法应斩。引衡上岸雷鼓将斩。忽有五色二龙推船还浮。吏乃原衡罪。载衡北行三十许里。见好村岸有数万家。云是流人。衡窃上岸。村中饶狗互欲啮之。衡大恐惧。望见西北有讲堂。上有沙门甚众。闻经呗之声。衡遽走趣之。堂有十二阶。衡始蹑一阶。见亡师法柱踞胡床坐。见衡曰。我弟子也。何以而来。回起临阶以手巾打衡面曰。莫来。衡甚欲上。复举步登阶。柱复推令下。至三乃止。见平地有一井口。深三四丈。砖无隙际。衡心念言。此井自然。井边有人谓曰。不自然者何得成井。唯见法柱故倚望之。谓衡可复道还去。狗不啮汝。衡还水边亦不见向来船也。衡渴欲饮水。乃堕水中。因便得苏。于是出家持戒菜食。昼夜精思为至行沙门。比丘法桥衡弟子也。

  赵石长和者。赵国高人也。年十九时病一月余日亡。家贫未能及时得殡敛。经四日而苏说。初死时东南行见二人治道。在和前五十步。和行有迟疾。二人治道亦随缓速。常五十步。而道之两边荆棘森然皆如鹰爪。见人甚众群走棘中身体伤裂地皆流血。见和独行平道。俱叹息曰。佛子独行大道中。前至见瓦屋行楼。可数千间。有屋甚高。上有一人。形面壮大著皂袍四缝。临窗而坐。和拜之。阁上人曰。石君来耶。一别二十余年。长和尔时意中便若忆此别时也。和相识有马牧孟承。夫妻先死已积年岁。阁上人曰。君识孟承不。长和曰识。阁上人曰。孟承生时不能精进。今常为我司扫除之役。孟承妻精进居处甚乐。举手指西南一房曰。孟妻在此也。孟妻开窗见和厚相慰问。遍访其家中大小安否消息曰。石君还时可更见过。当因书也。俄见孟丞执帚提箕自阁西来。亦问家消息。阁上人曰。闻鱼龙超精进为信。尔何所修行。长和曰。不食鱼肉酒不经口。常转尊经救诸疾痛。阁上人曰。所传不忘也。语久之。阁上人问都录主者。审案石君名录。勿谬滥也。主者案录云。余三十年命在。阁上人曰。君欲归不。和对曰愿归。乃敕主者以车骑两吏送之。长和拜辞上车而归。前所行道更有传馆吏民饮食储跱之具。倏忽至家。恶其尸臭不欲附之。于尸头立。见其亡妹于后推之踣尸面上。因得苏活。道人支法山时未出家。闻和所说遂定入道之志。法山者咸和时人也(右三人出冥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