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


  

  王业部第四

  

  如谏王经云。佛在世时。有国王名不犁先尼。出行国界道过佛所。为佛作礼就座而坐。

  佛告王曰。王治当以正法无失节度。常以慈心养育人民。所以得霸治为国王者。皆由宿命行善所致。统理民事不可偏枉。诸官公卿群僚下逮凡民皆有怨辞。王治行不平海内皆忿。身死神入太山地狱。后虽悔之无所复及。王治国平政。常以节度。臣民叹德四海归心。天龙鬼神皆闻王善。死得上天后亦无悔。王无好淫泆以自荒坏。无以忿意有所残贼。当受忠臣刚直之谏。夫与人言常以宽详。无灼热之语。唯有孝顺慈养二亲。供事高行清净沙门。见凡老人当尊敬之。所有财宝与民同欢。当以善心施惠于民。无以谗言残贼民命。为王之法当宣圣道教民为善。惟守一心心存三尊。王者如斯。诸圣咨嗟。天龙鬼神拥护其国。生有荣誉死得上天。世间荣位如幻如梦不可久保。人欲死时诸家内外聚会其边椎胸呼天。皆云柰何。泪下交横。呜呼痛哉。神灵独逝舍吾之乎。闻之者莫不伤心。睹之者莫不助哀。载之出城捐于旷野。飞鸟走兽掣食之。身中有虫还食其肉。日炙风飘骨皆为干。往昔尊荣豪贵隐隐阗阗。亦如大王。今者霍然不复见之。此是无常之明证也。古尚如此。况于今日。王熟思之无念淫泆。无受佞言。证人入罪当受忠谏。治以节度。当畏地狱考治之痛。诸含血虫皆贪生活。不当杀之。佛说经竟。王意即解。愿为弟子。即受五戒。头面着地。为佛作礼。

  又摩达国王经云。佛在世时。有国王号名摩达。王时当出军征讨。时有比丘已得罗汉道。到国分卫。并见录。将诣王宫门。王有马监。令比丘养视官马。勤苦七日。王后身自临视军阵。比丘见王。即于其前轻举飞翔上住空中现其威神。王便恐怖叩头悔过。我实愚痴不别真伪。推问国内。谁令神人为是养马。今当治杀。比丘告王言。非王及国人过也。自我宿命行道常供养师。我时为师设饭。师谓我言。且先澡手已乃当饭我。愚痴心念言。师亦不养官马。何故不预澡手。师即谓我言。汝今念此轻耳。后重如何。我闻是语便愁忧之。师知其意便念言。我会当泥洹。何故令人恼耶。即以其夜三更时般泥洹。从来久远各更生死。今用是故受其宿殃。养马七日。夫善恶行辄有殃福。如影随形。王闻罪福乞归命三宝。受五戒作优婆塞。佛便为王及人民说法得须陀洹道。

  又法句喻经云。昔有国王。治行正法民慕其化。无有太子以为忧愁。佛来入国。尊受五戒。奉敬不懈。有一给使。其年十一。常为王使忠信奉法不以为劳。卒得重病遂致无常。其神来还为王作子。至年十五。立为太子。父王命终习代为王。憍慢自恣不理国事。臣寮废调民被其患。佛知其行不会本识。将诸弟子往到其国。佛告王曰。今王自知本所从来不。王曰。愚暗不达不知先世。佛告大王。本以五事得为国王。何等为五。一者布施得为国王。万民奉献宫观资财无极。二者兴立寺庙供养三尊床榻帏帐。以是为王在于正殿御座理国。三者亲身礼敬三尊及诸长德。以是为王。一切万民莫不为之作礼。四者忍辱身三口四及意无恶。以是为王。一切见者莫不欢喜。五者学问常求智慧。以是为王。决断国事莫不奉行。此之五事世世为王。王前世时为大王给使。奉佛以信。奉法以爱。奉僧以敬。奉亲以孝。奉君以忠。常行一心精进布施。劳身苦体初不懈倦。是福追身得为王子。补王之弟。今者富贵而反懈怠。夫为国王当行五事。何谓为五。一者领理万民无有枉滥。二者养育将士随时廪与。三者念修本业福德无绝。四者当信忠臣正直之谏。无受谗言以伤正直。五者节欲贪乐心不放逸。行此五事名闻四海福禄自来。舍此五事众纲不举。民穷则思乱。士劳则势不举。无福则鬼神不助。自用则失大理。忠臣不敢谏则心荡放逸。国主不理务民则多怨。若如是者身失令名后则无福。于是世尊重说偈言。

  夫为世间将  修正不阿枉

  心调胜诸恶  如是为法王

  见正能修慧  仁爱好利人

  既利以平均  如是众附亲

  

  佛说是时。王大欢喜。五体忏悔谢。佛闻法得须陀洹道。

  又宾头卢为优陀延王说法经云。昔辅相子宾头卢阿罗汉。为优陀延王。说偈云。

  生老病死患  于中未解脱

  无明爱毒箭  犹未得拔出

  人帝汝云何  而生乐着想

  如象处林中  四边大火起

  处此急难处  云何有欢喜

  大王应当知  荣位须臾间

  智者深观察  不应于此事

  而生希有想  汝何故错解

  未脱生死胎  横生无畏想

  欲贼劫诸根  横生无畏想

  无常不坚固  如芭蕉水沫

  亦如浮云散  天王尊胜位

  危脆亦如是  人帝应当知

  贪利极速驶  如水注深谷

  嗜欲极轻疾  动转如掉索

  愚痴染为欲  不觉致堕落

  

  尊者言。大王。我今为王略说譬喻。王至心听。昔日有人行在旷路。逢大恶象为象所逐。狂惧走突无所依怙。见一丘井即寻树根入井中藏。上有黑白二鼠互啮树根。此井四边有四毒蛇欲螫其人。而此井下有三大毒龙。傍畏四蛇。下畏毒龙。所攀之树其根动摇。树上有蜜五滴堕其口中。于时动树敲坏蜂窠。众蜂散飞唼螫其人。有野火起复来烧树。大王当知。彼人苦恼不可称计。而彼人得味甚少苦患甚多。其所味者如牛迹水。其所苦患犹如大海。昧如芥子苦如。须弥。味如萤火苦如日月。如藕根孔比于太虚。亦如蚊子比金翅鸟。其味苦恼多少如是尊者言。大王。旷野者喻于生死。彼男子者喻于凡夫。象喻于无常。丘井喻于人身。树根喻于人命。白黑鼠者喻于昼夜。啮树根者喻念念灭。四毒蛇者喻于四大。蜜者喻于五欲。众蜂喻恶觉观。野火烧者喻其老迈。下有三毒龙者喻其死亡堕三恶道。是故当知。欲味甚少苦患甚多。生老病死于一切人皆得自在。世间之人身心劳苦无归依处。众苦所逼轻疾如电。是可忧愁不应爱着。

  

  王福部第五

  

  如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国王出射猎还。过寺绕塔为沙门作礼。群臣共笑之。王觉知问群臣曰。有金在釜沸以手取得不。答曰。不可得。王言。汝以冷水投中可得取不。臣白王曰。可得也。王言。我行王事。射猎所作如汤沸。烧香然灯绕塔礼僧。如持冷水投沸汤中。夫作王有善恶之行。何为但有恶无善乎。

  又迦叶经云。佛告迦叶。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号妙华。时有轮王。名曰尼弥。如法治世主四天下。尔时大王见二化生童子。得出家已即以太子令绍王位。王与九百九十九子。八万四千夫人。五千大臣及诸人民。以净信心俱共出家。尔时太子登位七日。内自思惟。我终不舍萨婆若心。何用王位。作是念已发心出家。于十五日游四天下。说此偈言。

  我父及亲属  皆悉已出家

  无量亿众生  为法亦出家

  我今乐出家  不乐住五欲

  一心求佛道  欲诣导师所

  若发心出家  离诸欲火者

  应速随我去  离难甚难得

  不发出家心  不远离欲火

  安心在居家  安住于实法

  

  迦叶。时彼童子说此偈时。四天下中无一众生乐在家者。皆悉发心愿求出家。既出家已不须种殖。其地自然生诸糠米。诸树自然生诸衣服。一切诸天供侍给使。一切众生皆得道果。

  

  王都部第六

  

  如十二游经云。波斯匿王者。晋言和悦。迦维罗越国者。晋言妙德。舍卫国者。晋言无物不有。维耶离国者。晋言广大。一名度生死。罗阅只城者。晋言王舍城。鸠留国者。晋言智士。波罗柰国者。晋言鹿野。一名诸佛国阎浮提中有十六大国八万四千城。有八国王四天子。东有晋天子。人民炽盛。南有天竺国天子。土地多饶象。西有大秦国天子。土地饶金玉。北有月支天子。土地多好马。八万四千城中有六千四百种人。万物音响各别。有五十六万亿丘聚。鱼有六千四百种。鸟有四千五百种。兽有二千四百种。树有万种。草有八千种。杂药有七百四十种。杂香有四十三种。宝有百二十一种。正宝有七种。海中有二千五百国。有百八十国。人啖五谷。有三百三十国。人啖鱼鳖鼋鼍。五大国王。一王主五百城。第一王名斯黎国。土地尽事佛不事众邪。第二王名迦罗。土地出七宝。第三王名不罗。土地出四十种香及白琉璃。第四王名阇耶。土地出荜茇胡椒。第五王名那頞。土地出白珠及七色琉璃。五大国城人多黑色短小。相去六十五万里。从是已去但有海水无有人民。去铁围山百四十万里。

  又智度论。问曰。如舍婆提诸大城。皆有诸王舍。何故独名此城为王舍城。答曰。有人言。是摩迦陀国王有子。一头两面四臂。时人以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之旷野。罗刹女鬼名阇罗。还合其身而乳养之。后大成人。力能并诸国王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势治阎浮提。人因名此山为王舍城。复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疲役。王大忧怖。集诸智人问其意故。有言。宜应易处。王即更求住处。见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宫殿于中止住。以是义故名王舍城。复往古世时。此国有王。名婆薮。心厌世法出家作仙人。是时居家婆罗门。与出家诸仙人共论议。居家婆罗门言。经书云。天祀中应杀生啖肉。诸出家仙人言。不应天祀中杀生啖肉。共诤云云。诸出家婆罗门言。此有大王出家作仙人。汝等信不。诸居家婆罗门言信。诸出家仙人言。我以此人为证。后日当问。诸居家婆罗门即以其夜先到婆薮仙人所。种种问已语婆薮仙人。明日论义。汝当助我。如是明旦论时。诸出家仙人问婆薮仙人。天祀中应杀生啖肉不。婆薮仙人言。婆罗门法天祀中应杀生啖肉。诸出家仙人言。于汝实心云何。婆薮仙人言。为天祀故应杀生啖肉。此生在天祀中死故得生天上。诸出家仙人言。汝大不是。汝大妄语。即唾之言。罪人灭去。是时婆薮仙人寻陷入地没踝。是初开大罪门故。诸出家仙人言。汝应实语。若故妄语者。汝身当陷入地中。婆薮仙人言。我知为天故杀生啖肉无罪。即复陷入地至膝。如是渐渐稍没至腰至项。诸出家仙人言。汝今妄语得现世报。更以实语者。虽入地下我能出汝令得免罪。尔时婆薮仙人自思惟言。我贵人不应两种语。又婆罗门四韦陀法中种种因缘赞祀天法。我一人死当何足计。一心言天应天祀中杀生啖肉无罪。诸出家人言。汝重罪人摧去不用见汝。于是举身没地中。从是已来乃至今日。常用婆薮仙人王法。于天祀中杀羊。当下刀时言。婆薮仙人杀汝。婆薮之子。名曰广车。嗣位为王。后亦厌世法而不能出家。如是思惟。我父先王出家生入地中。若治天下复作大罪。我今当何以自处。如是思惟时。闻空中声言。汝若行见难值希有处。汝应是中作舍住。作是语已便不复闻声。未经几时。王出畋猎。见有鹿走其疾如风。王便逐之而不可及。遂逐不止。百官侍从无能及者。转前见有五山周匝峻固。其地平正生草细软好华遍地。种种树林华果茂盛。温泉浴池皆悉清净。其地庄严。处处有散天华天香闻天伎乐。尔时揵闼婆伎乐。适见王来各自还去。是处希有未曾所见。今我正当在中作舍住。如是思惟已群臣百官寻迹而到。王告诸臣。我前所闻空中声言。汝行若见希有难值之处。汝于是中作舍住。我今见此希有之处。我应是中作舍住。即舍本城于此山中住。是王初始在此中住。从是已后次第止住。是王元起造立宫舍。故名王舍城。

  又智度论。耆阇崛山者。此名鹫头山。问曰。何故名鹫头山。答曰。是山顶似鹫。王舍城人见其似鹫故。共传言鹫头山。因而名之为鹫头山。又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诸死人。诸鹫常来食之。还在山头。时人遂名鹫头山。是山于五山中最高大。多好林水圣人住处。

  又大哀经云。佛在王舍城灵鹫山者。古昔诸佛之所游居。如来威神之所建立。其地道场诸菩萨众所共咨嗟。无极法座天龙鬼神等。咸俱归命稽首为礼。

  又智度论。问。佛普慈一切。何故独住王舍城不住余城。答曰。亦住余城希少。而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城。为诸城边国。又弥离车地多弊恶人。善根未熟故不住之。又佛知恩故多住此二城。问曰。何故知恩多住二城。答曰。憍萨罗国是佛生身地。舍婆提大城佛为法主故。亦在此城。问曰。若知恩故多住舍婆提城者。迦毗罗城近佛生处。何以不住。答曰。佛无余习。近诸亲属亦无累想。然释种弟子多未离欲。若近亲属则染着心主。以报生地恩故多住舍婆提。一切众生皆念生地故。如偈说。

  一切论义师  自受所知法

  如人念生地  虽出家犹诤

  

  以报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诸佛皆爱法身故。如偈说。

  过去未来  现在诸佛  供养法身

  师敬尊重

  

  法身于生身胜故。二城中多住王舍城。

  颂曰。

  君臣感德  灵篇金镜  宝册葳蕤

  帝图掩映  鸟纪称祥  龙书表庆

  万国来朝  百辟作咏  肇高武皇

  后嗣宗圣  凶夷险阻  威感除并

  慈荫苍生  业隆寿命  至哉胜业

  圣君启政

  

  

  感应缘(略引五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