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
我不恐畏死 志愿求解脱
所求不成果 是故我啼泣
人身极难得 出家亦复然
遇释师子王 自今不重睹
尔时凶主语比丘曰。汝今必死。何所忧恼。比丘复以哀言答云。乞我少时生命可至一月。彼凶不听。如是日数减止七日。彼即听许。时此比丘知将死不久。勇猛精进坐禅息心。终不能得道。至于七日。时王宫内人有事至死。送付凶恶之人令治其罪。凶恶将是女人着臼中。以杵捣之令成碎末。时比丘见是事极厌恶此身。呜呼苦哉。我不久亦当如是。而说偈言。
呜呼大悲师 演说正妙法
此身如聚沫 于义无有实
向者美色女 今将何所在
生死极可舍 愚人而贪着
系心缘彼处 今当脱锁木
令度三有苦 毕竟不复生
如是勤方便 专精修佛法
断除一切结 得成阿罗汉
时彼凶恶人语此比丘期限已尽。比丘问曰。我不解尔之所说。彼凶答曰。先期七日。今既已满。比丘以偈答曰。
我心得解脱 无明大黑闇
断除诸有盖 以杀烦恼贼
惠日今已出 鉴察心意识
明了见生死 今者愍人时
随顺诸圣法 我今此身骸
任汝之所为 无复有吝惜
尔时彼凶恶主执彼比丘着铁镬油中。足与薪火火终不然。假使然者或复不热。凶主见火不然。打拍使者而自然火。火即猛盛。久久见开铁镬盖见彼比丘。铁镬中莲华上坐。生希有心即启国王。王即便严驾将无量众来看比丘时。彼比丘调伏时至。即身升虚空犹如雁王。示种种变化。如偈所说。
王见是比丘 身升在虚空
心怀大欢喜 合掌观彼圣
我今有所白 意中所不解
形体无异人 神通未曾有
为我分别说 修习何等法
令汝得清净 为我广敷演
令得胜妙法 我了法相已
为汝作弟子 毕竟无有悔
时彼比丘而作是念。我今伏是王。多有所导。摄持佛法。当广分布如来舍利安乐无量众生。于此阎浮提尽令信三宝。以是因缘故自显其德。时阿育王闻彼比丘所说。自于佛所生大敬信。又白比丘言。佛未灭度时何所记设。比丘答言。佛记大王。于我灭后过百岁之时。于巴连弗邑有三亿家。彼国有王。名曰阿育。当王此阎浮提为转轮王正法治化。又复宣布我舍利。于阎浮提立八万四千塔。佛如是记大王。然大王今造此大地狱杀害无量民人。王应慈念一切众生施其无畏令得安隐。时彼阿育王于佛所极生敬信。合掌向比丘作礼。我得大罪今向比丘忏悔。我之所作甚为不可。愿受我忏勿复责我愚人。今复归命。时彼比丘度阿育王已乘空而化。时王从彼地狱出。凶恶白王言。王不复得去。王曰。汝今欲杀我耶。彼曰。如是。王曰。谁先入此中。答曰。我是。王曰。若然者汝先应取死。王即敕人将此凶恶主。著作胶舍里以火烧之。又敕坏此地狱施众生无畏。
又杂阿含经云。阿育王言。我今先当供养所觉菩提之树。然后香美饮食施设于僧。敕诸臣唱令国界。王今舍十万两金布施众僧。千瓮香汤灌溉菩提树。集诸五众。时王子名曰拘那罗。在左右边举二指而不言说。意欲二倍供养。大众见之皆尽发笑。王亦发笑而语言。呜呼王子乃有增益功德供养。王复言。我复以三十万两金供养众僧。复加千瓮香汤洗浴菩提树。时王子复举四指。意在四倍。时王嗔恚语诸臣曰。谁教王子作是事与我兴竞。臣启王言。谁敢与王兴竞然王子聪慧利根增益功德。故作是事耳。时王右顾视王子。白上座耶舍曰。除我库藏之物。余一切物阎浮提夫人婇女诸臣眷属及我拘那罗子。皆悉布施贤圣众僧。唱令国界集诸比丘众。而说偈言。
除生库藏物 夫人及婇女
臣民一切众 布施贤圣僧
我身及王子 亦复悉舍与
时王上座及比丘僧。以瓮香汤洗浴菩提树。时菩提树倍复严好增长茂盛。以偈颂曰。
王浴菩提树 无上之所觉
树增于茂盛 柯条叶柔软
时王及诸群臣生大欢喜。时王洗浴菩提树已。次复供养众僧。时彼上座耶舍语王言。大王。今有大比丘僧集。当发淳信心供养。时王从上至下自手供养。复以三衣并四亿万两珍宝嚫五部众。嚫愿已复以四十亿万两珍宝赎取阎浮提宫人婇女及太子群臣。阿育所作功德无量如是。
又杂阿含经云。阿育王问诸比丘言。谁于如来法中行大布施诸比丘白言。给孤独长者最行大施。王复问曰。彼施几许宝物。比丘答曰。以亿千金。王闻是已。彼长者尚能舍亿千金。我今为王。何缘复以亿千金施。当以亿百千金施。时王起八万四千佛塔。于彼一一塔中复施百千金。复作五岁大会。会有三百千比丘。用三百亿金供养于彼。彼众中第一分是阿罗汉。第二分是学人。第三分是真实凡夫。除私库藏此阎浮提夫人婇女。太子大臣施与圣僧。四十亿金还赎取。如是计较用九十六亿千金。乃至王得病欲以满亿百千金作功德。今愿不得满足。便就后世。时计较前后所施金银珍宝。唯减四亿未满。王即办诸珍宝送与鸡雀寺中。法益之子名三波提为太子。诸臣等启太子言。大王将终不久。今以此珍宝送与寺中。今库藏财宝已竭。诸王法以物为尊。太子今宜断之。勿使大王用之。时大王自知索诸物不复能得。所食金器送与寺中。时太子令断金器。敕以银器。王食已复送寺中。又断银器给以铜器。王亦送寺中。又断铜器给以瓦器。时大王手中有半阿摩勒果。悲泪告诸大臣。今谁为地主。时诸臣启白大王。王为地主。王即说偈答曰。
汝等护我心 何假虚妄语
我今坐王位 不复得自在
阿摩勒半果 今在于我手
此即是我物 于是得自在
呜呼尊富贵 可厌可弃舍
先领阎浮提 今一旦贫至
如殑伽驶流 一逝而不返
富贵亦复然 逝者不复还
时阿育王呼侍者言。汝今忆我恩养。汝持此半阿摩勒果送鸡雀寺中作我意。礼拜诸比丘僧足。白言。阿育王问讯诸大众。我是阿育王领此阎浮提。阎浮提是我所有。今者顿尽无有财宝布施众僧。于一切财而不得自在。今唯此半阿摩勒果我得自由。此是最后布施檀波罗蜜。哀愍我故纳受此施。令我得供养僧福。时彼使者受王敕已。即持此半果至鸡雀寺中。至上座前五体投地作礼。长跪合掌具向上座说前王教。时彼上座告诸大众。谁闻是语而不厌世。时彼上座令此半果一切众僧得其分食。即教令研磨着石榴羹中行已。众僧一切皆得周遍。时王复问傍臣曰。谁是阎浮提王臣答王言。大王是也。时王从卧起而坐顾望四方。合掌作礼念诸佛德。心念口言。我今复以此阎浮提施与三宝。随意用之。时王以此语尽书纸上而封缄之。以齿印印之。作是事毕便即就尽。尔时太子臣民葬送王已。诸臣欲立太子绍王位中有大臣。名曰阿罗陀。语诸臣曰。不得立太子为王。大王在时愿满十万亿金作诸功德。唯减四亿不满十万以是故今舍阎浮提施与三宝欲令满足。今是大地属于三宝。云何而立为王。时诸臣闻已即送四亿诸金送与寺中。即便立法益之子为王。名三波提。
颂曰。
睿业澄晖 宿祐因净 七宝来投
千子威并 十善御宇 四洲归正
无思不惬 有意斯盛 秉式康衢
昆虫养性 八万增寿 四八光莹
鬼神翊卫 不言而令 乐哉至矣
轮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三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四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君臣篇第四十一(此有六部)
述意部
王德部
王过部
王业部
王福部 王都部
述意部第一
昔如来在世。预以末法嘱累帝释及诸国王。良由天力可以摧万邪。王威可以率兆庶也。今遗法所付者。意在仗以流通。以四众之微弱。恐三宝之废坏。藉王者以威伏。假王者以势逼。令有不肖者寝其瑕疵。讪黩者掩其纰紊。助大猷以惟新。扇皇风以遐畅。一变告其渐。再变涤区宇。群生佩圣德之恩。佛法得委寄之道。斯付嘱之谓也。如俗曰。昔者圣王立制。意使阴阳有位。君臣有章。男女有别。政令有序。故王者南面而治天下。居后于北宫。居太子于东方。天子立庙。王后立市。日蚀则王修德。月蚀则后修形。此体阴阳之位也。故乾始于子。故子为天正。坤始于未。其衡在丑。阴不专制往而承阳。故丑为地正。圣王承天序地以成其功。故寅为人正。三正迭用有变无绝。是以王者必存二代之后体三正也。易曰。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故使臣从乎君女归乎男也。乾始于子。左行而终于戍。坤始于未右。行而终于酉。故使男贵左女贵右也。
王德部第二
依瑜伽论云。大王当知。王之功德略有十种。王若成就如是功德。虽无大府库无大辅佐无大军众。而可归仰。何等为十。一种姓尊高。二得大自在。三性不暴恶。四愤发轻微。五恩惠猛利。六受正真言。七所作谛思善顺仪则。八顾恋善法。九善知差别知所作思。十不自纵任不行放逸(翻前十种虽有大库大佐大军不可归仰)大王当知。王之方便略有五种。何等为五。一善观察摄受群臣。二能以时行恩妙行。三无放逸专思机务。四无放逸善守府库。五无放逸专修法行(若翻前五行便成五衰损门退失现法及失法利也)大王当知。略有五种可爱乐法。何等为五。一世所敬爱。二自在增上。三能摧怨敌。四善摄养身。五能往善趣。复有五种能引可爱。何等为五。一恩养世间。二英勇具足。三善权方便。四正受境界。五勤修法行(翻前五种名不可爱)又诸国王有三种圆满。一果报圆满。二士用圆满。三功德圆满。若诸国王生富贵家。长寿少病有大宗业。成就俱生聪利之慧。是王名为果报圆满。若诸国王善权方便所摄持故。恒常成就圆满英勇。是王名为士用圆满。若诸国王任持正法名为法王。安住正法。与诸内宫王子群臣英杰豪贵国人共修慧施。树福受斋坚持禁戒。是王名为功德圆满。又果报圆满者。受用先世净业果报。士用圆满者。受用现法可爱之果。功德圆满者。亦于当来受用圆满净业果报。若有国王三不具足。名为下士。若有果报圆满。或士用圆满或俱圆满。名为中士。若三具足。名为上士。
又中阿含经云。若诸王刹利以水洒顶。得为人主。整御大地。有五仪式。一剑二盖三天冠四珠柄拂五严饰履一切除却。复有三臣。一有忠信无技能智慧。二有忠信技能无智慧。三具忠信技能智慧。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若不忠信无有技能亦无智慧。当知此臣下中之下。
王过部第三
如像法决疑经云。乃至一切俗人不问贵贱。不得挝打三宝奴婢畜生。及受三宝奴婢礼拜。皆得殃咎。故萨遮尼揵经云。若破塔寺或取佛物。若教作助喜。若有沙门身着染衣。或有持戒破戒。若系闭打缚。或令还俗。或断其命。若犯如是根本重罪。决堕地狱受无间苦。以王国内行此不善。诸仙圣人出国而去。大力诸神不护其国。大臣诤竞四方咸起。水旱不调风雨失时。人民饥饿劫贼纵横。疫厉疾病死亡无数。不知自作而怨诸天。
又仁王经云。国王大臣自恃高贵灭破吾法。以作制法制我弟子。不听出家不听造作佛像。立统官典制等安籍记录僧。比丘地立白衣高坐。又国王太子横作法制。不依佛教因缘破僧因缘。弦官摄僧典主僧籍。苦相摄持。佛法不久。
又瑜伽论云。大王当知。王过有十。何等为十。一种姓不高。二不得自在。三立性暴恶。四猛利愤发。五恩惠奢薄。六受邪佞言。七所作不思不顺仪则。八不顾善法。九不知差别忘所作恩。十一向纵任专行放逸。
又百喻经云。昔有一人。说王过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无理。王闻是语既大嗔恚竟不究悉。信傍佞人捉一贤臣。仰使剥脊取百两肉。有人证明此无是语。王心便悔索千两肉用为补脊。夜中呻唤甚大苦恼。王闻其声问言。何以苦恼。取汝百两十倍与汝。意不足耶。何故苦恼傍人答言。大王如截子头。虽得千头不免子死。虽十倍得肉不免苦痛。愚人亦尔。不畏后世贪浊现乐。苦切众生调发百姓。多得财物。望得灭罪而得福报。譬如彼王割人之脊取人之肉以余肉补望使不痛。无有是处。
又杂譬喻经云。昔有国王喜食人肉。敕厨士曰。汝等夜行密采人来以供厨食。以此为常。臣下咸知。即共斥逐捐于界外。更取良贤以为国王。于是啖人王。经十三年后身生两翅。飞行啖人无复远近。向山树神请求祈福。当取国王五百人身祠山树神使我还复国。王便飞行取之。已得四百九十九人。将之山谷以石塞口。时有国王。将诸后宫诣池浴戏。始出宫门逢一道人说偈求乞。王即许之。还宫当赐金银。时王入池当欲澡洗。其啖人王。空中飞来抱王将去。还于山中。国王见啖人王。不恐不怖颜色如故。啖人王曰。吾本怖人当持祠天。已得四百九十九人。今得卿一人其数己满杀以祠天。汝何不惧。国王对曰。人生有死。物成有败。合会有离。对来分之。何须愁耶。旦出宫时路逢道人。为吾说偈。即许施物今未得与。以是为恨。今王弘慈宽恕假日。施讫还来不敢违要也。即听令去。而告之曰。与汝七日期。若不还者吾往取汝亦无难也。王即还宫。都中内外莫不欢喜。即开库藏布施远近。拜太子为王。殷勤百姓辞决而去。啖人王逢见其来。念曰。此得无异人乎。从死得生而故来还。即问曰。身命世人所重爱者也。而卿舍命世之难有。不审何所志趣。愿说其意。国王答曰。即日吾施。至诚愿当得阿惟越三佛。愿度十方。彼王问曰。求佛之义。其事云何。国王便为广说五戒十善四等六度。心开豁然。从受五戒为清信士。因放四百九十九人各令还国。诸王共至其国感其信誓蒙得济命。各不肯还于本国。逐便住止此国。于此国王各为立第一舍。雕文刻镂光饰严整。诸国王饮食服御与王无异。四方人来问言。何以有此。如王舍宅。遍一国中。众人答曰。皆是诸王舍也。名遂远布。从此已来故号为王舍城也。佛得道已自说本末。立信王者我身是也。啖人王者鸯崛摩是。还王舍说法所度无量。皆是宿命作王时因缘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