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二破
  
  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魏云。不知唯心。唐云。不了唯心。)自心境界妄想增长。(魏云。妄想分别增长自心界。唐云。但于自心增长分别。)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唐云。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唯分别所现。大慧。应知。兔角。离于有无。诸法悉然。勿生分别。)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免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唐云。云何兔角离于有无。互因待故。)乃至微尘分别事性。悉不可得。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唐云。分析牛角乃至微尘。求其体相。终不可得。圣智所行。远离彼见。故是于此不应分别。)
  
  
  疏曰。此正破外道不悟唯心。所以堕在有无二见。乃于自心境界之中增长有无二种妄想分别也。殊不知现在根身。及所受用之资财。所建立安住之器界。一切皆是妄想根量。唯分别现。乃至一切法性。亦复如是。心外无法。故离有。唯心所现。故离无。譬如镜像水月。梦境空华。不可谓无。不可谓有。是则一切诸法。皆离有无。即兔与牛。亦是自心分别所见。性离有无者矣。柰何于此离有离无之牛兔。而更妄想分别一有角一无角耶。夫待有言无。待无言有。则不知有无皆是自心分别。然离郤自心分别。安有有无二法可得哉。又必对牛角有而观兔角无者。试析牛角至微尘时。牛角安在。牛角旣尚非有。云何对之而计兔角无耶。夫牛角本惟心现。非极微成。但众生妄计为有。故令析之。则不可得。当知但是析其计有之心。非谓心外果有牛角。可析为心外之极微也。故唯识云。为执粗色有实体者。佛说极微。令其除析。非谓诸色实有极微。由此应知诸有对色。皆识变现。非极微成(文)若达诸法皆识变现。即名圣智所行境界。自能远离有无二种妄想也。初正破有无妄计竟。
  
  
  二转破妄想言无又二。初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想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魏云。愚痴凡夫。不见分别相。而比智分别。彼人见无。唐云。彼岂不以妄见起相。比度观待。妄计无耶。)
  
  
  疏曰。此因佛言不应作牛有角想。恐人不达唯心。转作牛无角之妄想故问之也。得无。即唐译所谓岂不也。谓彼妄想之人。岂不以见有牛角。析至微尘。不生牛角想已。随即比度观察以为不生。而妄想言无耶。是则谓牛有角。固所不应谓牛无角。岂非妄想。
  
  
  二答三。初正破有无二俱不成。二例明色空分齐非二。三结劝思惟自心现量。
  
  今初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唐云。不以分别起相。待以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唐云。彼以分别。为生因故。)依彼角生妄想。(唐云。以角分别为其所依。)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唐云。所依为因。离异不异。)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唐云。非因相待。显兔角无。)
  
  
  疏曰。此明欲悟惟心。须知心外无法。非分别观察外法起相。析至不生。方妄想言无也。以彼分别妄想。因依于角而生。妄想与角。离异不异。故虽观察牛角不生。言兔无角。总属妄想。非实义也。
  
  
  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唐云。若此分别异兔角者。则非角因。若不异者。因彼而起。)
  
  
  疏曰。此转释离异不异也。按魏译亦无兔字。今以二义释之。一就今文释者。谓若妄想异角。则应不因角生。今旣因角而生。不可言异。若不异者。妄想即角。不可云因彼所生。今则因彼生故。又不可言不异。此约牛角而明离异不异也。二就唐译释者。谓妄想若异兔角。则非兔角之因。今旣因妄想而说无兔角。不可言异。若不异者。无兔角即是妄想。不可云因妄想起。今则因于妄想而起无兔角戏论。又不可言不异。此约兔角而明离异不异也。
  
  
  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唐云。分析牛角乃至极微。求不可得。异于有角言无角者。如是分别。决定非理。)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唐云。二俱非有。谁待于谁。)
  
  
  疏曰。此正斥析至极微而言牛角无者。定非理也。夫分析牛角至极微时。则牛角固不可得。若更分析极微。则极微又岂可得。是则极微非性。不异角之非性也。旣二俱无性。安得以极微为有。而待牛角为无耶。
  
  
  大慧。若无故无角。(唐云。若相待不成。)观有故言兔角无者。(唐云。待于有故。言兔角无。)不应作相。(唐云。不应分别。)
  
  
  疏曰。此结斥待极微而计牛角是无。或观牛角是有而言兔无角者。皆为非理。不应作想也。
  
  
  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唐云。不正因故。有无论者。执有执无。二俱不成。)
  
  
  疏曰。此结斥不达唯心之过也。夫一切诸法。皆唯心现。故非邪因。亦非无因。外道不达唯心。或计无种生一切法。或计有种生一切法。皆非正因。旣不能达诸法正因。则说有说无。二俱不成矣。现见世间种种诸法。安得说无。研穷法体皆无自性。安得说有。若达惟心则说有亦得。说无亦得。有非实有。不背真空。无非断无。不碍幻有。乃为自觉圣智之境界也。初正破有无二俱不成竟。
  
  
  二例明色空分齐非二又二。初叙。二破。
  
  今初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著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魏云。复有余外道。见色有因。妄想执著形相长短。见虚空无形相分齐。见诸色相异于虚空。有其分齐。唐云。复有外道。见色形状虚空分齐。而生执著。言色异虚空。起于分别。)
  
  
  疏曰。色及虚空。皆是自心所现相分。不离自心。非有二也。外道计著分位差别。故云不能善知。
  
  
  
  二破又二。初正明不二。二破其妄执。
  
  今初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魏云。虚空即是色。以色大入虚空故。)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唐云。能持所持建立性故。魏云。色即是虚空。依此法有彼法。依彼法有此法故。)色空事分别当知。(魏云。以依色分别虚空。依虚空分别色故。唐云。色空、分齐。应如是知。)
  
  
  
  疏曰。虚空是色随入色种者。以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又空体不动。徧在色种处故。持所持处建立性者。以虚空为能持。色为所持。相依不相离故。是故依色分别虚空。则虚空但是分别所知。断不在色外也。依虚空分别色。则色亦但分别所知。断不在虚空外也。安得妄计各有分齐哉。
  
  
  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魏云。而四大中。非无虚空。)
  
  
  疏曰。此明唯心所现四大。虽不住。空。亦不外空也。后文云。津润妄相大种。生内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种。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断截色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此则举性觉真空之体。而为坚湿暖动之相。不变随缘。故虚妄自相各别。亦不住于虚空。然性空真觉。随缘不变。故四大中。非无虚空。斯则四大不在空外。空亦不在四大外矣。并是唯心。安有。分齐。初正明不二竟。
  
  
  二破其妄执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魏云。兔角亦如是。因牛有角。言兔无角。唐云。免角亦尔。观待牛角。言彼角无。)大慧。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魏云。又彼牛角。析为微尘。分别微尘相。不可得见。彼何等何等法有。何等何等法无。而言有耶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魏云。若如是观。余法亦然。唐云。若待余物。彼亦如是。)
  
  
  疏曰。计著四大是有形。虚空是无形。正同计著牛角是有。言兔角无也。若牛角析为微尘。则牛角非有。微尘刹那不住。不可得见。则微尘非有。微尘不有。安可待之说牛角无。牛角不有。安可待之说兔角无。以例四大非有。安可待之说虚空无哉。二例明色空分齐非二竟。
  
  
  三结劝思惟自心现量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魏云。汝应当知自心所见虚妄分别之相。唐云。应常观察自心所见。分别之相。)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唐云。于一切国土。为诸佛子说观察自心修行之法。)
  
  
  疏曰。若牛若兔。有角无角。四大虚空。皆是自心所现妄想分别。若不起分别妄想。则一切有无对待。当体皆不可得。故云离也。初长文竟。
  
  
  二偈颂二。初颂正法。二颂破执。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魏云。色于心中无。心依境见有。唐云。心所见无有。唯依心故起。)身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魏云。内识众生见。身资生住处。唐云。身资所住影。众生藏识现。)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魏云。二种无我净。唐云。二无我清净。)广说者所说。(魏云。如来如是说。唐云。诸导师演说。)
  
  
  疏曰。初句明所缘之色空。能缘之心。当体本无。即俗而真也。次句。明法生心生。心生法生。互相长养。即真而俗也。次二句。明根身器界。皆是藏识所现也。次四句。明八识三自性五法二无我。唯如来能广说也。
  
  
  二颂破执
  
  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魏云。但心安住处。恶见不能净。唐云。唯心所安立。恶见者不信。)觉想非境界。(魏云。非妄智境界。唐云。外道非行处。)声闻亦复然。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疏曰。此颂有无对待。皆是唯心。唯如来所自觉证。不惟非外道所知。亦非愚法声闻所通达也。初破有无妄计竟。
  
  
  二明净除顿渐二。初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
  
  
  疏曰。上文结劝当思惟自心现妄想。而此妄想。从无始来。念念流注。曾无间断。今欲净除。为顿为渐。故复请问之也。
  
  
  二答三。初正答渐顿二义。二兼辨三佛法相。三结劝修学除灭。
  
  初又二。初约所净明渐义。二约能净明顿义。
  
  今初
  
  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未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技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疏曰。此即大佛顶经。所谓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乃顿家之渐也。夫庵罗树初生果时。即庵罗果。必非他果。可喻初发心时。便成正觉。非权果也。而一切种智之果。必以渐熟。智果渐熟。则妄想现流自渐净矣。夫陶家作器。如作瓶时。初作即瓶。非待后时方改为瓶。可喻初修行时。便作无上佛器。非小器也。而一切佛器。渐次精好。毕竟坚固。譬如瓶坏先粗。次细。后乃烧成。佛器精坚。则现流自除净矣。夫大地生物。如生稻时。初生即稻。非以稗等而改为稻。可喻初发菩提芽时。即由大菩提种。非他种也。而菩提茎叶花果。必以渐次增长。菩提增长。则现流自消灭矣。夫人学诸技术。如学书必宗钟王。学射必宗于羿。可喻初发意时。便学如来十力无畏不共法等。非学作意神通道术也。而如来力无畏等。必以渐成。力无畏等旣成。则现流自永净矣。
  
  
  二约能净明顿义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魏云。譬如明镜。无分别心。一时俱现一切色像。唐云。譬如明镜。顿现众像而无分别。)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魏云。如来亦复如是。无有分别。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一时清净。非渐次净。令住寂静无分别处。唐云。诸佛净除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一切无相境界。而无分别。)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魏加句云。非为前后。)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魏云。为令众生远离自心烦恼见熏习气过患。一时示现云云。唐云。如来净诸众生自心过习。亦复如是。顿为示现不可思议诸佛如来智慧境界。)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魏云。譬如阿棃耶识。分别现境、自身资生、器世间等。一时而知。非是前后。唐云。譬如藏识。顿现于身及资生国土一切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魏云。报佛如来。亦复如是。一时成熟诸众生界。置究竟天净妙宫殿修行清净之处。唐云。报佛亦尔。于色究竟天。顿能成熟一切众生。令修诸行。)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魏云。譬如法佛报佛。放诸光明。有应化佛。照诸世间。唐云。譬如法佛。顿现报佛及以化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性。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魏云。内身圣行光明法体。照除世间有无邪见。亦复如是。唐云。自证圣境。亦复如是。顿现法身。而为照耀。令离一切有无恶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