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二问答释疑二。初正释疑。二劝修学。
初中三。初释真俗疑。二释法喻疑。三释权实疑。
初又二。初疑问。二答释。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
疏曰。此以俗疑真也。谓若因青赤诸色像等。众生发诸转识。犹如海浪种种诸法。是则能发所发。分明各异。今言非异非不异。无相亦无相。其义云何。
二答释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唐云。而彼本无起。自心所取离。)所摄无所摄。(唐云。能取及所取。)与彼波浪同。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唐云。身资财安住。众生识所现。)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唐云。是故见此起。与浪无差别。)
疏曰。此正明俗不违真。真亦不违俗也。谓能发识之青赤诸色。所发识之犹海波浪。悉本无有实法。而云采集业说心者。不过开悟诸凡夫耳。彼所采集之业悉亦无有。但是自心妄生摄取。而所摄取。其性本离。譬如翳目所取空华。本无花也。所摄旣无所摄。则能摄亦无能摄。故与彼波浪同。全即是水。非别有波浪也。只今所受用之资财。所建立安住之身器。皆是众生现识所现。而凡愚不了唯识现故。乃于彼境妄现诸业。譬如从水妄起波浪。波浪旣悉无有。则彼业亦悉无有。譬如以水收波。波无不尽。岂非无相亦无相乎。初释真俗疑竟。
二释法喻疑二。初疑问。二答释。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唐第三句云。藏识如是起。魏缺此一问一答。)
疏曰。此以喻疑法也。喻可分别。法难觉知。得无有法喻不齐之过乎。
二答释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唐云。阿赖耶如海。转识同波浪。为凡夫无智。譬喻广开演。)
疏曰。此正显法难觉知。故借喻以通之也。二释法喻疑竟。
三释权实疑二。初疑问。二答释。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唐云。譬如日光出。上下等皆照。世间灯亦然。应为愚说实。已能开示法。何不显真实。)
疏曰。此疑佛说法不平等也。如来旣如日照世间。应为愚夫说真实法。何故分部三乘诸法。而不但说一乘真实法耶。
二答释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唐云。俱时而显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业。唐作而。)识者。识所识。(唐云。识以能了知。)意者意谓然。(者。唐作复。魏云。意者然不然。)五则以显现。(唐云。五识了现境。)无有定次第。
疏曰。此先明众生心中。具足如此虚妄种现不见真实。故未可为说实也。如来藏心。譬如大海。镜。与睡眠。藏心顿现根身器界及诸种子。譬如海中顿有一切波浪。镜中顿现一切影像。眠中顿见一切梦境。故曰心境界亦然也。至于前六转识。须藉境界为缘。或时境界不现前。诸缘不具足故。则次第而转生。盖第六识。则识其所识六尘诸境。故起时多。不起时少。第七识。则妄意第八识之见分为实我法。名之为然。若转依位。知我法空。则名不然。故与第八无始恒转。无不起时。若前五识。唯缘显现五尘境界。故起时少。不起时多。而或起一识。或起多识。或同时起。或先后起。总无有定次第也。众生心识纷杂如此。如何可为说真实乎。
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
疏曰。此喻如来分部三乘法也。
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疏曰。此喻三乘本非实法。但是随顺众生说也。
言说别施行。(魏云。言说离真实。唐云。言说则变异。)真实离名字。(名。唐作文。)分别应初业。(二译皆无此句。)修行示真实。(唐云。我所住实法。为诸修行说。)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唐云。真实自证处。能所分别离云云。)
疏曰。此明修大乘行佛子。乃可为说实也。
愚者广分别。(魏云。愚者异分别。唐云。愚夫别开演。)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魏云。惟见非真实。唐云。所见不可得。)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魏云。随事实不实。唐云。随事而变异。)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魏云。为此人故说。于彼为非说。)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方。魏作药。唐云。譬如众病人。良医随授药。)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魏云。惟心应器说。)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唐云。世间依怙者。证智所行处。外道非境界。声闻亦复然。)
疏曰。此申明说权说实之所以不同也。夫真实自悟处。惟可为佛子说耳。至为愚者。安得不分别开演以逗其机宜哉。此为实施权之意也。然虽权说三乘五乘种种诸法。而皆如幻。故虽随情显现。皆无真实。此废权立实之意也。如是为实施权。废权立实。种种诸说。皆是随事别别施设。理则非权非实故也。理旣非权非实。何故乃作种种权实之说。以如来说法。必须应机。譬如良医方药。必须应病。倘所说非其所应。则于彼便为非说。譬如用药非病所应。则于彼便为非药故也。是故如来为众生说法。必随顺众生之心。应其所知之量。或权或实。初无一定。譬如雨润草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不令有过与不及之患也。至于自觉境界。外道声闻所不能测。佛于真法。虽无悋心岂容机未熟而强为之说哉。初正释疑竟。
二劝修学又二。初示方便。二示正修。
今初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唐云。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别境界。皆是自心之所现者。)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常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疏曰。当离群聚习俗睡眠者。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也。常自觉悟修行方便者。调五事。行五法也。当离恶见经论言说者。防堕外道、邪见、我执也。当离声闻缘觉乘相者。防堕无为深坑、法执也。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者。依大乘闻思修慧、学习唯心识观。以阶真如实观也。
二示正修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唐云。住智慧心所任相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唐云。无影像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魏云。一切诸佛自愿住持相。唐云。一切诸佛愿持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魏云。内身圣智自觉知相。唐云。自觉圣智所趣相。)
疏曰。前门所示唯心直进。正指圆修。今文则明通入圆也。建立智慧相住者。牒前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所谓知一切法如幻如梦。乃通教大乘所修唯心识观也。(通别圆教。皆有唯心识观。以下文云入第八地。故此须约通教言之。)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者。教令进修圆教一心三智也。无所有相。即一切智也。诸佛自愿处相。即道种智也。自觉圣智究竟相。即一切种智也。三智一心中具。一心中修。一心中得。故名上圣智三相也。
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唐云。诸修行者获此相已。即舍跛驴智慧心相。入菩萨第八地。于此三相修行不舍。)
疏曰。修行得此者。谓通教利根。观空不空。知一心中本具此三相也。能舍跛驴智慧者。谓超通教二乘所有空慧也。二乘体空智慧。但行于空。不能双行空有。故名为跛。得最胜子第八地者。三乘共十地中。菩萨所证八地。虽名辟支佛地。由见不空。正受圆接而入一乘。不与辟支取证者同也。则于彼上三相修生者。旣接入圆。故于圆智修行不舍也。
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
疏曰。声闻缘觉。证于偏空。一切外道。执著断空。皆非一切智相。今于彼空。能以正智修习。了达空为法界。一空一切空。生死涅槃。皆是无所有相也。
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魏云。谓诸佛本自作愿住持诸法。唐云。谓由诸佛自本愿力所加持故而得生起。)
疏曰。诸佛本修行时。皆有无作四弘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成。故能生道种智。徧知法界佛法。无不尽也。
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
疏曰。一切法相。若空。若有。若生死。若涅槃。乃至五位百法。百界千如。了知皆是自心现量。故皆无所计著。不计著故。则得如幻三昧。普现色身。从此进趣修行。直阶妙觉。四十二位。无非佛地。故名一切种智也。
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疏曰。此结明通教菩萨。若勤修学圆教圣智三。相得成就者。即证圆教初发心住。三智圆发。乃至能到圆妙觉位究竟境界也。第二藏识境界门竟。
第三圣智事分别自性门。大文为三。初请问。二正说。三结益。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魏云。名圣智行分别法门体。)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唐云。唯愿为说百八句差别所依圣智事自性法门。)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魏云。依此百八句。为诸菩萨摩诃萨。分别说自相同相妄想分别体。修行差别法。唐云。一切如来。为诸菩萨堕自共相者。说此妄计性差别义门。)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徧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唐云。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庄严。)起幻境界。(唐云。入如幻境。)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疏曰。圣智事分别自性经者。谓圣人智慧之事。分别诸法之自性也。百八句分别所依者。谓此诸法自性。乃是百八句之所依。若以邪智分别。妄计自性有性。所谓或邪因性。或无因性。则一一法能成百八见网。百八烦恼。若以正智分别。了达自性无性。所谓自心现量。心外非有。则一一法能成百八三昧百八义门也。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者。旣离名相妄想。必不别计正智如如。旣离分别缘起。必不别计成自性也。法身智慧自庄严者。同诸佛理智之体也。起幻境界者。同诸佛应化之用也。升一切刹兜率天宫者。示同三藏教一生补处也。升一切刹色究竟宫者。示同通教带劣胜应世间最高大身也。逮得如来常住法身者。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说此法门。有此大益。所以诸大菩萨。皆心念请。大慧菩萨复发言请也。
二正说八。初破有无妄计。二明净除顿渐。三辨声闻通相。四简常不思议。五明种性差别。六明三自性相。七明二无我相。八破建立诽谤。
初中二。初长文。二偈颂。
初又二。初正破有无妄计。二转破妄想言无。
初又二。初叙。二破。
今初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唐云。有一类外道。见一切法随因而尽。生分别解。想兔无角。起于无见。)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魏云。如兔角无。诸法亦无。)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标形处横法。各各差别。(魏云。见四大功德实有物。见各各有差别相。唐云。见大种求那尘等诸物。形量分位各差别已。)见已计著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魏云。实无兔角虚妄执著。妄想分别实有牛角。唐云。执兔无角。于此而生牛有角想。)
疏曰。一切诸法。皆是自识所现相分。无即非无。有即非有。如梦中物。不离梦心。如何可计实无实有而有诸外道。不达惟识。妄见诸法随因而尽。遂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起于兔无角想。则谓诸法皆无。同于兔角。成断灭见。不知自心所现诸法。非断无也。复有余外道。妄见心外有四大种。依于极微诸尘。而形量分位各各差别。执兔无角。对彼无之分位。安立有之分位。而作牛有角想。成邪常见。不知诸法唯心所现。非实有也。求那。此翻为依。陀罗骠。此翻为尘横法。即唐译所谓分位。言纵横交错杂陈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