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疏曰。此释成菩萨受加之意也。华严明八地受加正是别圆接通之旨。以十地中。初之三地。寄同世间。四地寄初果。五地寄声闻。六地寄缘觉。七地寄菩萨。名为三乘。八地以上。正显一乘。一乘即别圆二教。不与二乘共也。初正明差别竟。
  
  二明说差别意
  
  大慧。我分部七地。善修心意意识相。善修我我所摄受人法无我生灭自共相。(魏云。远离我我所取相之法。观察我空法空。观察同相异相)善四无碍。决定力三昧门。地次第相续入道品法(魏云。善解四无碍巧方便义。自在次第入于诸地菩提分法)不令菩萨摩诃萨不觉自共相。不善七地。堕外道邪径故。立地次第(唐云。我恐诸菩萨。不善了知自相共相。不知诸地相续次第。堕于外道诸恶见中。故如是说)大慧。彼实无有若生若灭。除自心现量。所谓地次第相续。及三界种种行。(唐云。诸地次第。三界往来。一切皆是自心所见。)愚夫所不觉。愚夫所不觉者。谓我及诸佛说地次第相续。及说三界种种行(唐云。而诸凡愚。不能了知。以不知故。我及诸佛为如是说)
  
  疏曰。分部者。分别演说。明其分位及部类也。若不于唯心法门之中。假立三乘诸地次第。何由令彼返邪归正。然虽说地次第。及说三界往来诸行。究竟不出一心。岂于心外有生灭哉。初对凡外明三乘灭定差别竟。
  
  二对二乘明菩萨灭定方便二。初约修显次第。二约性显平等。
  
  初中二。初明二乘之失。二明菩萨之得。
  
  今初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第八菩萨地。灭定三昧门乐醉所醉。不善自心现量。自共相习气所障。堕人法无我法摄受见。妄想涅槃想。非寂灭智慧觉(唐云。声闻缘觉至于菩萨第八地中。为三昧乐之所昏醉未。未能善了唯心所见。自共相习缠覆其心。著二无我。生涅槃觉。非寂灭慧)
  
  疏曰。二乘断见思尽。泯智灰身。亦至菩萨第八地中由彼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但破界内法执。未破界外法执。故犹为习气所障。著二无我。遂于化城生安隐想。生已度想。不知诸法本来常寂灭也。
  
  二明菩萨之得三。初正明。二立喻。三法合。
  
  今初
  
  大慧菩萨者。见灭三昧门乐。本愿哀愍。大悲成就。知分别十无尽句(唐云。即便忆念本愿大悲。具足修行十无尽句。)不妄想涅槃想。彼已涅槃妄想不生故。离摄所摄妄想。觉了自心现量一切诸法妄想不生。不堕心意意识外性自性相计著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随智慧生。(唐云。然非不起佛法正因随智慧行)得如来自觉地。
  
  疏曰。此明菩萨由忆大悲本愿。故不于空取证。能见不空中道。起佛法正因。得如来极果也。
  
  二立喻
  
  如人梦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觉。觉已思惟。为正为邪。(唐云。觉已思惟。向之所见为是真实。为是虚妄)非正非邪。余无始见闻觉识。因想种种习气种种形处。堕有无想。心意意识梦现。(唐云。覆自念言。非实非妄。如是但是见闻觉知。曾所更事分别习气。离有无念。意识梦中之所现耳。魏云。不离有无意识熏习。于梦中见)
  
  疏曰。迷于心性。妄见二种生死。喻之以梦。梦中河海。以喻三界生死。梦中彼岸。以喻二乘涅槃。未度而觉。以喻菩萨不证涅槃。能见心性也。此彼两岸。旣皆是梦。故非实非虚。非邪非正。以旣觉则非实。在梦则非虚。了之则非邪。执之则非正故。梦是独头意识境界。生死涅槃。是妄想分别境界也。
  
  三法合
  
  大慧。如是菩萨摩诃萨。于第八菩萨地。见妄想生。(魏云。见分别心。)从初地转进至第七地。见一切法如幻等。(唐云。始从初地而至七地。乃至增进入于第八。得无分别。见一切法皆如幻等)方便度摄所摄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唐云。离能所取见心心所广大力用。勤修佛法。未证令证。)大慧。此是菩萨涅槃方便不坏。离心意意识。得无生法忍。(唐云。离心意意识妄分别想。获无生忍。此是菩萨所得涅槃非灭坏也)
  
  疏曰。初地转进至第七地。合梦渡水喻也。八地见妄想生。合觉喻也。见一切法如幻等。合非实非虚喻也。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合觉后事也。二乘取空。故成灭坏。菩萨观空而见不空。故方便不坏转识成智。得于中道无生法忍。初约修显次第竟。
  
  二约性显平等
  
  大慧。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唐云。第一义中。无有次第。亦无相续。远离一切境界分别。此则名为寂灭之法)
  
  疏曰。本元真如寂灭一心。名为第一义谛。生佛平等。迷悟无差。譬如演若本头。元无得失。由分别故狂怖妄走。由忽悟故。名为狂歇。由有狂走狂歇。方论次第相续。而本头上。何有次第相续之可论哉。然于境界分别未离。须藉次第相续之说。方便令离。否则长夜在梦。何时能觉。故知全修在性。全性起修。乃合此经之宗致耳。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心量无所有。此住及佛地。(唐云。诸住及佛地。唯心无影像。)去来及现在。三世诸佛说。(唐云。此是去来今。诸佛之所说。)心量地第七。无所有第八。二地名为住。佛地名最胜。(唐云。七地是有心。八地无影像。此二地名住。余则我所得。)
  
  疏曰。初一偈。总明声闻缘觉菩萨佛地。总是唯心心外别无所有。此三世佛之正说也。次一偈。于唯心分别地相。谓第七地前。从假入空。犹存空之心量。故与二乘是同。至第八地。从空入假。能见不空。不存空之影像。故显菩萨独胜。此第七第八二地。一住于空。一住不空。犹未最胜。唯有佛地。正证中道。乃我所自得也。而此诸地。并是唯心。
  
  自觉智及净。(唐云。自证及清净)此则是我地。自在最胜处。清净妙庄严。(唐云。摩醯最胜处。色究竟庄严。)照曜如盛火。光明悉徧至炽焰不坏目。周轮化三有。(唐云。譬如大火聚。光焰炽然发。化现于三有。悦意而清凉。)
  
  疏曰。此明证佛地者。能于色究竟天。示现世间最高大身。化度三有。光明炽盛而不坏目。令人悦意清凉。不同魔及龙火等光也。
  
  化现在三有。(唐云。或有现变化)或有先时化。于彼演说乘(唐云。于彼说诸乘)皆是如来地。
  
  疏曰。此明或只今现在化。或过去先时化。所说诸乘。皆是。为实施权。若开权显实则皆是如来地也。
  
  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
  
  疏曰。此明于佛地中。权施诸地。其性本融故一地即一切地。一切地即一地。本于无次第中。假说次第。所以次第即无次第也。第三十二灭正受门竟。
  
  第三十三常无常门。(魏云。问如来常无常品第十。唐云。如来常无常品第五。)文分为二。初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常为无常。
  
  疏曰。前虽屡明非常无常。皆约法性辨之。未辨修德。今因上文云。佛地名最胜。故问佛地三德为常为无常也。常则不应佛所独得。无常则不应最胜。
  
  二答二。初长文。二偈颂。
  
  初中四。初正明非常非无常。二约喻显非常。三约智显常。四结显非常非无常。
  
  初又三。初双遮。二双破。三双结。
  
  今初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谓二俱有过。
  
  二双破又二。初破常。二破无常。
  
  今初
  
  若常者有作主过。常者。一切外道说作者。无所作。是故如来常非常。非作常。有过故(唐云。若如来常者。有能作过。一切外道。说能作常)
  
  疏曰。外道计自在微尘神我等为能作者。真实常住。唯识破云。若能作者。即便非常。有动转故。今但明如来常。非同自在神我等常。以自在神我等。皆是外道妄计。无实义而有过故。
  
  二破无常
  
  若如来无常者。有作无常过。阴所相。相无性。阴坏则应断。而如来不断(唐云。若无常者。有所作过。同于诸蕴。为相所相。毕竟断灭而成无有。然佛如来实非断灭。)大慧。一切所作皆无常。如瓶衣等。一切皆无常过。一切智众具方便应无义。(唐云。一切所作。如瓶衣等。皆是无常。是则如来有无常过。所修福智。悉空无益。)以所作故。一切所作皆应是如来。无差别因性故(唐云。又诸作法。应是如来。无异因故)
  
  疏曰。若如来是所作。应同五阴。终归坏灭。而如来不灭。故非无常。又若所作。应如瓶衣。所修福智。悉空无益。而福智不空。故非无常。又若所作。则一切所作。皆应名佛。而实不名佛。故佛非无常也。二双破竟。
  
  三双结
  
  是故大慧。如来非常非无常。初正明非常非无常竟。
  
  二约喻显非常
  
  复次大慧。如来非如虚空常。如虚空常者。自觉圣智众具无义过。(唐云。如来非常。若是常者。应如虚空。不待因成。)大慧。譬如虚空。非常非无常。离常无常一异俱不俱常无常过。故不可说。(唐云。何以故。离常无常若一若异俱不俱等诸过失故。)是故如来非常。
  
  疏曰。虚空无修德。如来虽是诸法如义。而因修德所显。故与虚空不同。又虚空已离常无常等四句过失。况如来而可以常无常等四句说耶。
  
  复次大慧。若如来无生常者。如兔马等角。以无生常故。方便无义以无生常过故。如来非常。(唐云。如来非常。若是常者。则是不生。同于兔马鱼蛇等角。)
  
  疏曰。世所谓常。不过谓如虚空。谓本不生。乃至谓如自在神我微尘四大时方胜性而已。如来岂同此戏论常哉。二约喻显非常竟。
  
  三约智显常
  
  复次大慧。更有余事。知如来常。所以者何。谓无间所得智常。故如来常。(唐云。以别义故。亦得言常。何以故。谓以现智证常法故。证智是常。如来亦常)大慧。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毕定住。(唐云。诸佛如来所证法性法住法位。如来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易)声闻缘觉诸佛如来无间住。不住虚空。(唐云。在于一切二乘外道所得法中。非是空无)亦非愚夫之所觉知。(唐云。然非凡愚之所能知)大慧。如来所得智。是般若所熏。非心意意识彼诸阴界入处所熏。(唐云。夫如来者。以清净慧内证法性而得其名。非以心意意识蕴界处法妄习得名。)大慧。一切三有。皆是不实妄想所生。如来不从不实虚妄想生。
  
  疏曰。无间所得智。谓无间三昧中所发无漏证智也。二空所显真如。徧一切法。故无间住。而非空无。但外道凡夫及二乘愚昧。故日用不知耳。如来所得智者。果上圆满四智也。般若者。因中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也。三有依正。从妄分别而生。所以无常如来依正皆是大圆镜智所现。所以称性常住也。
  
  四结显非常非无常
  
  大慧。以二法故。有常无常非不二。不二者寂静。一切法无二生相故。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唐云。若有于二。有常无常。如来无二。证一切法无生相故。是故非常亦无常)大慧。乃至言说分别生。则有常无常过。分别觉灭者。则离愚夫常无常见不寂静。慧者。永离常无常。非常无常熏。(唐云。乃至少有言说分别生。即有常无常过。是故应除二分别觉。勿令少在。)
  
  疏曰。若达唯心。则色心不二。能所不二。性修不二。乃至说默亦不二矣。何有常无常哉。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众具无义者。生常无常过。若无分别觉。永离常无常(魏云。离于常无常。非常非无常。若见如是佛。彼不堕恶道。若说常无常。诸功德虚妄。无智者分别。遮说常无常。唐云。远离常无常。而现常无常。恒如是观物。不生于恶见。若常无常者。所集皆无益。为除分别觉。不说常无常)从其所立宗。则有众杂义等观自心量。言说不可得。(唐云。乃至有所立。一切皆错乱。若见唯自心。是则无违诤。魏云。所有立法者。皆有诸过失。若能见唯心。彼不堕诸过。)
  
  疏曰。准魏唐二译。皆先以一偈。正显宗旨。后二偈。皆前二句明失。后二句明得也。第三十三常无常门竟。
  
  第三十四阴界入生灭门。(魏云。佛性品第十一。唐云。刹那品第六)文分为三。初请问。二许宣。三正说。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彼无有我。谁生谁灭。愚夫者。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槃。(唐云。不求尽苦。不证涅槃。)
  
  疏曰。阿含诸经。但说阴界入刹那生灭。无我我所不说如来藏。举体随缘。故问谁生谁灭也。又生灭若总无体。云何依之长溺苦流。不证涅槃彼岸耶。
  
  二许宣
  
  佛言。善哉谛听。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说二。初长文。二偈颂。
  
  初中三。初总指藏性随缘。二别示迷悟得失。三广劝胜进修学。
  
  今初
  
  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徧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