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疏曰。外道计有一物。名曰无常。譬如杖槌瓦石。自恒不坏。而能坏一切物。若非有此无常。何故诸法有已终灭。故佛破云若果有一无常能坏一切法者。必须分明指出。此是能坏之无常。此是所坏之事。今现见各各不异。不可指出旣其不异。则能作所作。皆应是常矣。何尝因彼无常而令诸法坏耶。盖若约喻。则以杖石为能坏。诸物为所坏。能所并可指陈。若约法。则以无常为能坏。杖石亦属所坏。能所不可指出故也。次更告云。诸法灭坏。实亦有因。所谓心生法生。心灭法灭。但非凡愚所知耳。若妄计无常为因。能令诸法灭坏为果。则是异因能生异果。若异因能生异果者。则一切不相似事。悉皆无常。能作所作。应无别异。而现见世间豆不生瓜。瓜不生豆。人不生鸟。鸟不生人。云何无常异因能生诸法灭坏之异果耶。又若计无常性是有法者。便同所作。若堕所作。便非究竟常住之性。应亦无常。何名无常自性不坏耶。又彼计能无常者自常。故令诸法无常。今能无常者自旣无常。不将令所无常法反成常耶。盖彼旣不能灭坏诸法。则诸法无能有坏者矣。又若谓有无常性徧入一切法者。应同诸法堕于三世。彼过去色已灭。则过去无常亦灭。未来色不生。则未来无常亦不生。现在色刹那变坏。则现在无常亦刹那变坏。又何名无常自性不坏耶。夫外道所计四大自性不坏者。以色即是四大积聚差别。而能造所造。非异非不异。故妄计云自性不坏耳。然试谛观三有之中。一切能造四大及所造色。无不皆是生灭之相。离此能造所造之外。岂更别有无常之性。如四大之不生。令物生灭而自不灭耶。
  
  四释第一作已而舍无常
  
  离始造无常者。非四大复有异四大。各各异相。(唐云。始造即舍无常者。非大种互造大种。以各别故。)自相故非差别可得。彼无差别。(唐云。非自相造。以无异故)斯等不更造二方便不作。(唐云。非复共造以乖离故。)当知是无常。(唐云。当知非是始造无常)
  
  疏曰。据唐译标名中云。始造即舍。是名无常。生已不生。无常性故。意谓有无常性。能生诸物。但一生已。不复更生。故名无常。今以三意研之。汝所谓始造者。为互造耶。或自造耶。或共造耶。若云互造。则地造水等。水造火等之谓也。其性各别。何能互造。若云自造。则地还造地。水还造水等是也。旣无差别。便无能所。何能自造若云更相共造。则地水共造于地。或地水共造于水等是也。犯前二过共者各别。二者无差。各别亦不可作方便。无差亦不可作方便。旣无方便。何能共造。是则旣无造者。何有始造即舍之无常耶。
  
  五释第二形处坏无常
  
  彼形处坏无常者。谓四大及造色不坏。至竟不坏。(唐云。形状坏无常者。此非能造。其所造坏。但形状坏。)大慧。竟者。分析乃至微尘观察坏。四大及造色形处异见长短不可得。(唐云。其义云何。谓分析色乃至微尘。但灭形状长短等见。)非四大。四大不坏形处坏现。堕在数论(唐云。不灭能造所造色体。此见堕在数论之中)
  
  疏曰。正教之中。虽顺凡情。权说青黄赤白名实色。长短方圆名假色。其实皆是唯识相分。识外总无假实色也。彼旣能造所造是实。是故不坏。名之为常。长短方圆形处是假。是故变坏名为无常。何异数论所计冥谛是常。二十三法转变是无常耶。
  
  六释第三即色是无常
  
  色即无常者。谓色即是无常。彼则形处无常。非四大。(唐云。谓此即是形状无常。非大种性)若四大无常者。非俗数言说。(唐云。若大种性亦无常者。则无世事。)世俗言说非性者。则堕世论。(唐云。无世事者。当知则堕卢迦耶见。)见一切性但有言说。不见自相生(唐云。以见一切法自相生。唯有言说故)
  
  疏曰。色即是无常。以因心成体。随心生灭故。此佛法中因缘正义也。而彼外道。乃谓但是形处无常。非四大无常。若四大无常者。则非俗数言说。若无俗数言说。性者。则堕断见世论。以见一切性但有言说。不见自相生故。殊不知但有言说。无自相生。乃是佛法正义。而彼反以为世论。岂不哀哉。
  
  七释第四色转变中间是名无常
  
  转变无常者。谓色异性现。非四大。(唐云。谓色体变。非诸大种)如金作庄严具。转变现。非金性坏。但庄严具处所坏。(唐云。譬如以金作庄严具。严具有变。而金无改。)如是余性转变等亦如是(唐云。此亦如是)
  
  疏曰。前标章中。已有乳酪转变之释。今更加以金庄严具之释。若不执心外有法。正可譬显随缘不变妙理。而彼妄计有无常性。于中今。彼转变。不知四大已自无性。何况更有无常性耶。二释竟。
  
  三结斥
  
  如是等种种外道无常见妄想。(唐云。虚妄分别见无常性)火烧四大时。自相不烧。各各自相相坏者。四大造色应断。(魏云。火不烧诸大。自体不烧。以彼诸大自体差别故。大慧。诸外道说。若火能烧诸大者。则诸大断灭。是故不烧。唐云。彼作是说。火不能生诸火自相。但各分散。若能烧者。能造所造。则皆断灭)
  
  疏曰。外道不达心外无法。故起种种无常妄想。而终不知无常正义也。彼作是说。火烧诸大时。火为能烧。是能无常。诸大是所烧。是所无常。而火之自相不烧。则无常性常。诸大之自相亦不烧。则诸大亦性常。设使各各自相相坏者。则能造所造应断。而今现见能造所造不断。岂非诸大与无常性。并皆常耶。盖殊不知四大皆唯心现。由心不断。所以妄见能造所造不断耳。心外岂有能造所造哉。心外岂有能无常所无常哉。初示外计竟。
  
  二示佛法
  
  大慧。我法起非常非无常。(魏云。我说大及诸尘。非常非无常。唐云。我说诸法非常无常。)所以者何。谓外性不决定故。(魏云。我不说外境界有故。唐云。不取外法故。)唯说三有微心。(魏云。我说三界。但是自心。唐云。三界唯心故。)不说种种相有生有灭。四大合会差别。四大及造色故。(魏云。不说种种相是有。是故说言不生不灭。唯是四大因缘和合。非大及尘是实有法。唐云。不说诸相故。大种性处种种差别。不生不灭故。非能造所造故。)妄想二种事摄所摄。(唐云。能取所取二种体性。一切皆从分别起故。)知二种妄想。(唐云。如实而知二取性故。)离外性无性二种见。觉自心现量。(唐云。了达唯是自心现故。离外有无二种见故。)妄想者。思想作行生。非不作行。离心性无性妄想。(唐云。离有无见。则不分别能所造故)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一切法。非常非无常。不觉自心现量。堕二边恶见相续。(唐云。大慧。世间出世间及出世间上上诸法。唯是自心。非常非无常。不能了达。堕于外道二边恶见。)一切外道不觉自妄想。此凡夫无有根本。(唐云。一切外道。不能解了此三种法。依自分别而起言说。著无常性。)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从说妄想生。非凡愚所觉。(唐云。此三种法所有语言分别境界。非诸凡愚之所能知)
  
  疏曰。四大诸法。皆唯心现。本无生灭。亦无能所。非有非无。非常无常。世法旣尔。出世法亦然。出世间上上法亦然。一一皆唯心现。非常无常。外道不觉。故起种种无常妄想耳。若了悟自心现量。则世间出世间及出世间上上法。本来平等。唯是一心。于一心中。约迷悟浅深。假分别说有三种法。所谓无差而差。差而无差。岂凡愚所能觉哉。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远离于始造。及与形处异。性与色无常。外道愚妄想。(唐云。始造即便舍。形状有转变。色物等无常。外道妄分别)诸性无有坏。大大自性住。外道无常想。没在种种见。(唐云。诸法无坏灭。诸大自性住。外道种种见。如是说无常)彼诸外道等。无若生若灭。大大性自常。何谓无常想(唐云。彼诸外道众。皆说不生灭。诸大性自常。谁是无常法)
  
  疏曰。初二偈。重颂外道七种无常。后一偈。总破无常义不成也。
  
  一切唯心量。二种心流转。摄受及所摄。无有我我所。(唐云。能取及所取。一切唯是心。二种从心现。无有我我所。)梵天为树根。枝条普周徧。如是我所说。唯是彼心量。(魏云。三界上下法。我说皆是心。离于诸心法。更无有可得。唐云。梵天等诸佛。我说唯是心。若离于心者。一切不可得)
  
  疏曰。此二偈。重颂佛法非常无常意也。后一偈。若据今文。先二句。叙外计。后二句。正破执。谓外道妄计梵天能生一切。犹如树根。三界皆从梵天所生。如彼枝条之普周徧。佛眼观之毫无实义。但是彼心虚妄分别而已。第三十一辨无常门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义疏上
  
  温州头陀寺谛闲法师经募功德芳名列右
  
  益全老和尚 圣觉师 妙叅师 谷慧师 性然师 曾陈氏信莲 以上各施洋五元 芳融法师 善权法师 舍利殿众 真如大师 儒义师 智通师 能禅师 叶氏从兰姚氏从恩 以上各施洋四元 华道师 静常师 善亮师 同镜师 觉禅师 怀性师 修定师 以上各施洋三元 朱氏莲根 施洋贰元 徐志修 郭氏元福 各施洋壹元
  
  常州天宁寺清镕谨识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义疏下
  第三十二灭正受门。(魏云。入道品第九。唐云。现证品第四。)文分为三。初请问。二许宣。三正说。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灭正受次第相续。(魏云。入灭尽定次第相。唐云。入灭次第相续相)若善于灭正受次第相续相者。我及余菩萨终不妄舍灭正受乐门。不堕一切声闻缘觉外道愚痴。(魏云。若得善知入灭尽定次第之相巧方便者。不堕声闻辟支佛三昧三摩跋提灭尽定乐。不堕声闻辟支佛外道迷惑之法。唐云。善知此已。于灭尽三昧乐。心无所惑。不堕二乘及诸外道错乱之中)
  
  疏曰。灭尽定。亦名灭受想定。若于九次第定之中。则是最后定也。能令恒行染污心心所灭。唯有第八识。及第七识一分不染污心心所在。令身安和故亦名定。不受一切世间诸受。故名正受。三乘圣人。已断下四地思惑。已伏无所有处思惑。依于有顶非非想处。游观无漏。由暂止息作意为先。乃能入此。然灭尽之名则同。而大小乘方便永异。小乘入已。止息劳虑。大乘入已。能现威仪。则其次第相续之相。亦必不同。所以特问之也。
  
  二许宣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
  
  三正说二。初长文。二偈颂。
  
  初中二。初对凡外明三乘灭定差别。二对二乘明菩萨灭定方便。
  
  初又二。初正明差别。二明说差别意。
  
  今初
  
  佛告大慧。六地菩萨摩诃萨及声闻缘觉。入灭正受第七地菩萨摩诃萨。念念正受。离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声闻缘觉(唐云。七地菩萨。念念恒入。离一切法自性相故。非诸二乘)诸声闻缘觉。堕有行觉。摄所摄相灭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得一切法无差别相非分。得种种相性。觉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无善念正受(唐云。二乘有作。堕能所取。不得诸法无差别相。了善不善自相共相。入于灭定。是故不能念念恒入)
  
  疏曰。此约三乘共十地。以辨灭定之差别也。六离欲地三乘。初能入灭尽定。以其己断下界惑故。七地菩萨。能观法空。故能念念恒入。七地二乘。但得生空。不得法空。犹堕有作。有能所取。觉一切法有善不善。厌离有漏。游观无漏。乃入灭定。不达诸法无差别相。所以第七识中我执虽灭。法执犹存未能念念恒入也。此约菩萨根利。进同别圆。二乘根钝。退同藏教言之。
  
  大慧。八地菩萨及声闻缘觉。心意意识妄想相灭(唐云。分别想灭。)初地乃至七地菩萨摩诃萨。观三界心意意识量。离我我所自妄想修堕外性种种相。(唐云。始从初地乃六地观察三界。一切唯是心意意识自分别起。离我我所不见外法种种诸相。魏云。不堕外法种种诸相)愚夫二种自心摄所摄向无知。不觉无始过恶虚伪习气所熏。(唐云。凡愚不知。由无始来过恶熏习。于自心内。变作能取所取之相而生执著)大慧。八地菩萨摩诃萨。声闻缘觉涅槃。菩萨者三昧觉所持。是故三昧门乐不般涅槃。(唐云。八地菩萨所得三昧。同诸声闻缘觉涅槃。以诸佛力所加持故。于三昧门不入涅槃)
  
  疏曰。此明三乘之人。修至八地。则三界妄想相灭。盖由始从初地乃至六地通观三界唯心。离我我所。不见不堕外种种相。所以声闻则正使断尽止于七地。逮入涅槃。亦同八地。缘觉则兼侵习气。阶于八地。菩萨则所得三昧。同于二乘。但由佛力加持。不同二乘入灭也。若夫愚夫。则于自心之中变作能摄所摄二种妄相。无知执著乃无始过恶。虚伪习气所熏。彼等自不觉耳。三乘之人。始从初地。即能觉知观察。故至八地。妄想相灭也。
  
  若不持者。如来地不满足。弃舍一切有为众生事故佛种则应断。诸佛世尊。为示如来不可思议无量功德(唐更有云。令其究竟不入涅槃。)声闻缘觉。三昧门得乐所牵故。作涅槃想(唐云。著三昧乐。是故于中生涅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