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疏曰。若依魏译。则是二义。一计涅槃有所至方。一计分别触境便起。此分别性有常性故。名涅槃也。若依宋唐二译。则是一义。谓此方有境界故。生分别风。名为生死。彼方离境界故。分别风止。名为涅槃也。
  
  或复以觉所觉见坏。名为解脱。(魏云。不见能见所见境界生灭。名为涅槃。唐云。或谓不见能觉所觉。名为涅槃。)
  
  疏曰。不达本无能所。但以不见名为涅槃。此所谓拍盲邪禅。大乘止观喻以闭眼入闇者也。
  
  或见常无常。作解脱想。(唐云。或谓不起分别常无常见。名得涅槃)
  
  疏曰。不知诸法非常无常。但以见常无常不起分别。名为涅槃。亦是拍盲禅也。
  
  或见种种相想。招致苦生因。(唐云。或有说言。分别诸相。发生于苦)思惟是已。不善觉知自心现量。怖畏于相。而见无相。深生爱乐。作涅槃想(唐云。而不能知自心所现。以不知故畏怖于相。以求无相。深生爱乐。执为涅槃)
  
  疏曰。相即无相。故名无相解脱。若怖相而求无相。则无相反成所爱乐相矣。岂真得涅槃耶。
  
  或有觉知内外诸法。自相共相去来现在有性不坏。作涅槃想。(魏云。见一切法自相同相不生灭想。分别过去未来现在诸法是有。名为涅槃)
  
  疏曰。不达唯心。妄见三世内外诸法各有自相共相。则谓自相共相常住不坏即涅槃也。
  
  或谓我人众生寿命一切法坏。作涅槃想(魏云。见我人众生寿命寿者诸法不灭。虚妄分别。名为涅槃。唐云。或计我人众生寿命及一切法无有坏灭。作涅槃想。)
  
  疏曰。若据宋译。则以形死神灭名为涅槃。乃断见也。据魏唐译。则以若我若法终不坏灭名为涅槃。乃常见也。
  
  或以外道恶烧智慧。见自性及土夫。彼二有间。士夫所出。名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转变。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魏云。有余外道无智慧故。分别所见自性人命转变。分别转变。名为涅槃。唐云。复有外道无有智慧。计有自性及以士夫。求那转变作一切物。以为涅槃)
  
  疏曰。此即数论师邪计也。所计冥谛。名为自性。所计神我。名为士夫。冥谛为能作。中间二十三法为所作。神我为能受用。二十三法为所受用。二十三法。皆以冥谛为其所依。依之转成二十三法。故指冥初自性为涅槃也。(冥初生觉。觉生我慢。慢生五微。微生五大。大生十一根。共有二十三法。略如唯识心要所明)
  
  或谓福非福尽。(魏云。罪尽故福德亦尽。名为涅槃)或谓诸烦恼尽。或谓智慧。(魏云。烦恼尽依智故。名为涅槃。唐云。或计不由智慧。诸烦恼尽)
  
  疏曰。非福即罪也。罪福性空。非果有尽不尽也。彼计罪尽则福亦尽。不复受生。名为涅槃。岂知虚妄受生。不唯在于罪福。而在于痴爱耶。且痴爱亦是自心妄起。非心外有痴爱也。烦恼智慧。如冰与水。若妄计以为二法。则或计尽烦恼以依智慧。或计不由智慧诸烦恼尽。皆非随顺涅槃者矣。
  
  或见自在是真实作生死者。作涅槃想。(魏云。见自在天造作众生。虚妄分别。名为涅槃。唐云。或计自在是实作者。以为涅槃。)
  
  疏曰。妄计天生万物。皆此见之流类也。
  
  或谓展转相生。生死更无余因。如是即是计著因。而彼愚痴不能觉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魏云。诸众生迭共因生。非余因作。如彼外道执著于因。不知不觉。愚痴闇钝。虚妄分别。名为涅槃。唐云。或谓众生展转相生。以此为因。更无异因。彼无智故。不能了知。以不了故。执为涅槃。)
  
  疏曰。若约权说。则中阴与父母有缘。方乃受生。若约实义。则唯心所现。如梦如幻。而彼直计父母生子。子又生孙。相生不断。即名涅槃。尚未知权说之义。况实义耶。
  
  或有外道言得真谛道。作涅槃想。(魏云。有余外道说证谛道。虚妄分别。名为涅槃。唐云。或计证于谛道。虚妄分别以为涅槃。)
  
  疏曰。此指外道所立邪谛。自以为真。非出世四圣谛也。
  
  或见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异俱不俱。作涅槃想(魏云。有作所作而共和合。见一异俱不俱。虚妄分别名为涅槃。唐云。或计求那与求那者而共和合。一性异性。俱及不俱。执为涅槃)
  
  疏曰。求那。或译为依谛。今宋译为功德。魏译为作也。计此能作所作和合。或云。能所定一。名为涅槃。或云。能所定异。名为涅槃。或云。能所亦一亦异。名为涅槃。或云。能所非一非异。名为涅槃。
  
  或见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种种杂宝。及利剌等性。见已。作涅槃想。(唐云。或计诸物从自然生。孔雀文彩。棘针铦利。生宝之处。出种种宝。如此等事。是谁能作。即执自然以为涅槃)
  
  疏曰。此与大佛顶经行阴魔中二无因论相同。
  
  大慧。或有觉二十五真实。(唐云。或谓能解二十五谛。即得涅槃。)或王守护国。受六德论。作涅槃想。(唐云。或有说言。能受六分守护众生。斯得涅槃)
  
  疏曰。前以冥谛为涅槃。此以觉二十五谛乃得涅槃。故不同也。六德六分。如优婆塞戒经。善生所述外道礼六方者是。(魏译缺此二种)
  
  或见时是作者。时节世间。如是觉者。作涅槃想。(唐云。或有说言。时生世间。时即涅槃。)或谓性。(唐云。或执有物以为涅槃。)或谓非性。(唐云。或计无物以为涅槃)或谓知性非性。(唐云。或有计著有物无物为涅槃者。)或见有觉与涅槃差别。作涅槃想。(唐云。或计诸物与涅槃无别。作涅槃想。)初广叙外计竟
  
  二总申破斥
  
  有如是比种种妄想外道所说。不成所成。智者所弃。大慧。如是一切。悉堕二边。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无若生若灭。(魏云。如是虚妄分别涅槃。无人住世间。无人入涅槃。唐云。于此无有若住若出)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论。(魏云。依自心论虚妄分别。唐云。皆依自宗而生妄觉。)智慧观察。都无所立。(唐云。违背于理。无所成就。)如彼妄想心意来去漂驰流动。(唐云。唯令心意驰散往来。)一切无有得涅槃者。
  
  疏曰。外道徧计若我若法以为涅槃。唯属妄想。从来无性。故无若生若灭。所谓徧计本空。无可生灭也。余可知。
  
  三明涅槃义
  
  大慧。如我所说涅槃者。谓善觉知自心现量。不著外性。(唐云。不取外境。)离于四句。见如实处(唐云。住如实见。)不堕自心现妄想二边。摄所摄不可得。(唐云。不堕二边。离能所取)一切度量不见所成。(唐云。不入诸量)愚于真实不应摄受(唐云。不著真实。)弃舍彼已。得自觉圣法。(唐云。住于圣智所现证法。)知二无我。离二烦恼。净除二障。永离二死。上上地如来地。(唐云。转修诸地。入于佛地。)如影幻等诸深三昧。(唐云。得如幻等诸大三昧。)离心意意识。说名涅槃。
  
  疏曰。转八识成四智。故云离心意识也。余可知。
  
  四结成劝诫
  
  大慧。汝等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当疾远离一切外道诸涅槃见。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外道涅槃见。各各起妄想。斯从心想生。无解脱方便。愚于縳縳者。(魏云。不离缚所缚。唐云。不至无缚处)远离善方便。外道解脱想。解脱终不生。(唐云。妄生解脱想。而实无解脱)众智各异趣(二作取)外道所见通(魏云。外道建立法。唐云。外道所成立)彼悉无解脱。愚痴妄想故。一切痴外道。妄见作所作。有无有品论。(唐云。悉著有无论。)彼悉无解脱。凡愚。乐妄想。不闻真实慧。言语三苦本。(二皆作三界本。)真实灭苦因。譬如镜中像。虽现而非有。于妄想心镜。愚夫见有二。(唐云。习气心镜中。凡愚见有二)不识心及缘。则起二妄想。(唐云。不了唯心现。故起二分别。)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唐云。若知但是心。分别则不生。)心者即种种。远离相所相。事现而无现。如彼愚妄想。(唐云。如愚所分别。虽见而无见。)三有唯妄想。外义悉无有。妄想种种现。凡愚不能了。经经说妄想。终不出于名。(魏云。种种异名字。唐云。但是异名字)若离于言说。亦无有所说。(唐云。其义不可得)
  
  疏曰。末偈申明妄想分别。但有名字。本无实体也。余并可知。第二十八重辨涅槃门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义疏下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义疏上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经
  
  支那沙门蕅益释智旭疏义
  
  一切佛语心品之四
  
  第二十九如来自性门。(魏云。法身品第七)文分为四。初请。二许。三问。四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三藐三佛陀。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魏云。如来应正徧知。惟愿演说自身所证内觉知法。以何等法。名为法身。我及一切诸菩萨等。善知如来法身之相。自身及他。俱入无疑。唐云。愿为我说如来应正等觉自觉性。令我及诸菩萨而得善巧。自悟悟他)
  
  二许
  
  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
  
  三问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耶。为不作耶。(魏云。为作法耶。非作法耶。)为事耶。(二俱云果。)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魏云。为能见耶。为所见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魏云。为是智耶。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魏云。如来法身。为异耶。为不异耶)
  
  疏曰。梵语多陀阿伽陀。此翻如来。梵语阿罗诃。此翻应供。梵语三藐三佛陀。此翻等正觉。亦翻正徧知。乃十号之三也。亦表三德。三德不纵横并别。不可思议。乃名法身。今问法身。与此作不作等辞句。为异为不异。意欲如来显出法身离四句故。
  
  四答二。初长文。二偈颂。
  
  初中三。初总非诸句。二别辨其义。三结答其问。
  
  今初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魏云。如来应正徧知法身之相。如是辞句等。非作法。非不作法。非因。非果。何以故。以二边有过故。唐云。如来应正等觉。非作。非非作。非果。非因。非相。非所相。非说。非所说。非觉。非所觉。何以故。俱有过故)
  
  二别辨其义五。初约事因辨。二约无我等义辨。
  
  三约阴界入辨。四约解脱辨。五约智及尔焰辨。
  
  今初
  
  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唐云。若如来是作。则是无常。若是无常。一切作法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魏云。不许此法。唐云。皆不忍可)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无所有故。(唐云。若非作法。则无体性。所修方便。悉空无益。同于兔角石女之子。非作因成故)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唐云。若非因非果)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疏曰。先明是作非作之过。后明非因非果之理也。能作为因。所作为果。果体名事。事名为有。有则无常。非作名无。无同兔角。及石女子。如来法身。岂如是哉。全性起修。故非无作。全修在性。故非所作。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故因即非因。大乘果者。诸法实相。故果即非果。非因非果。故非有。而因而果。故非无。不相违。故非亦有亦无。离戏论。故非非有非无。超过四句。名之为出。以四句说之而不犯过。名为不堕。此乃如来法身句义。有智慧者所当知也。
  
  二约无我等义辨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唐云。以诸法中无有我性。故说无我。)一切法有自性。(唐云。非是无有诸法自性。)无他性。如牛马(魏云。一切诸法。自身为有。他身为无。如似牛马)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马。牛性。(唐云。譬如牛无马性。马无牛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性。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唐云。无有自相。而非有即有。非诸凡愚之所能知。魏云。愚痴凡夫。不知诸法无我体相。)以妄想故。(唐云。何故不知。以分别故。)如是一切法空。(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自性。(魏云。无体相)当如是知。
  
  疏曰。如来常言一切法无我者。正以如来藏性不变随缘。举体成一切法。故一切法随缘不变。当体即如来藏。不可唤作实我实法。故说无我。非是无有如来藏性以为诸法之自性也。但只有此如来藏性。更无他性。譬如牛只有牛性。更无马性。马只有马性。更无牛性。约牛。则马性非有。牛性非无。约马。则牛性非有。马性非无。而彼非无自性也。一切诸法。当知亦尔。非无如来藏之自相。非有我法之自相。但一切愚夫。由妄想分别。故不知无我如来藏耳。如是常言一切法空。当知如来藏不空也。常言一切法无生。当知如来藏无不生也。常言一切法无自性。当知如来藏非无自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