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二会释无生二。初难问。二答释。
今初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一切性无生及如幻。(唐云。如佛先说。一切诸法皆悉无生。又言如幻。)将无世尊前后所说自相违耶。说无生性如幻。
疏曰。此恐凡愚执无生为不生。执如幻为有生。未免相违。故问之也。
二答释
佛告大慧。非我说无生性如幻前后相违过。(唐云。无有相违。)所以者何。谓生无生。觉自心现量。(唐云。何以故。我了于生即是无生。唯是自心之所见故。)有非有外性非性。无生现。(唐云。若有若无一切外法。见其无性。本不生故。)大慧。非我前后说相违过。然坏外道因生故。我说一切性无生。(唐云。为离外道因生义故。我说诸法皆悉不生。)大慧。外道痴聚。欲令有无有生。非自妄想种种计著缘。(唐云。外道群聚。共兴恶见。言从有无生一切法。非自执著分别为缘。)大慧。我非有无有生。是故我以无生说而说。(唐云。我说诸法非有无生。故名无生。)大慧。说性者。为摄受生死故。坏无见断见故。为我弟子摄受种种业受生处故。以声性说摄受生死。(唐云。说诸法者。为令弟子。知依诸业摄受生死。遮其无有断灭见故。)大慧。说幻性自性相。为离性自性相故。(唐云。说诸法相犹如幻者。令离诸法自性相故。)堕愚夫恶见相希望。不知自心现量。(唐云。为诸凡愚堕恶见欲。不知诸法唯心所现。)壤因所作生缘自性相计著说幻梦自性相一切法。(唐云。为令远离执著因缘生起之相。说一切法如幻如梦。)不令愚夫恶见希望。计著自及他一切法如实处见。作不正论。(唐云。彼诸愚夫。执著恶见。欺诳自他。不能明见一切诸法如实住处。)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唐云。见一切法如实处者。谓能了达唯心所现。)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生作非性。(唐云。无作故无生)有性(唐作法)摄生死。观察(唐作了达)如幻等于相不妄想(唐作分别)
疏曰。此明所说无生及诸法如幻。皆为对治物机。不相违也。为破外道邪因无因所生。故说无生。为破断见无见。故说唯心所现因果诸法。为破妄计诸法有自性相。故说如幻如梦。若能了达自心现量。则知生即无生。业及生死亦不失坏。而皆无性如幻梦矣。但依唐译思之。文义可了。二会释无生竟。
三兼明名句形身
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魏作字。唐作文)身相。善观名句形身菩萨摩阿萨。随入义句形身。(唐云。诸菩萨善观此相。了达其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唐云。谓依事立名。名即是身)是名名身。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唐云。诸能显义决定究竟)是名句身。形(文字)身者。谓显示名句。(唐云。谓由于此能成名句)是名形身。
疏曰。凡愚不达自心现量。妄计心外实有名句文身。故勖菩萨当善观其相也。名诠自性。故云依事立名。如依能见之事。即立眼名。依所见之事。即立色名。依能闻之事。即立耳名。依所闻之事。即立声名等。句诠差别。故云显义决定究竟。如说眼无常。乃至意无常。色无我。乃至识无我等。形即文字。为名句依。故云显示名句也。
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唐先有云。句身者。谓句事究竟。名身者。谓诸字名各各差别。如从阿字乃至呵字。乃接此句。魏释亦有三句。)又句身者。谓径迹。(唐云。如足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唐云。如衢巷中人畜等迹)得句身名。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唐云。名。谓非色四蕴。以名说故。文。谓名之自相。由文显故。)是名名句形身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
疏曰。句事究竟。谓必诠事至于究竟。方成一句也。字名差别。谓如阿至呵等。但可诠差别事。即名为名也。长短高下。谓文字当体。有此对待假相也。径迹者。如有径路。则有人畜所行足迹。譬有名字。则有依名所显句义也。无色四阴者。受想行识。但有名字。更无体相可表示也。名之自相由文显者。由此受想行识等文字。方得显现四阴等名也。同前共有三番解释。并是唯心所现。依于音声而有差别。谓之不相应行。与彼音声不即不离。非别有性。(且约此土声为教体。云与音声不即不离。若他土中。以色香等为教体者。亦皆不即离也。)故云。于彼身相分齐。应当修学。不可妄计心外有法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计著。如象溺深泥。
疏曰。圣智了达唯心。则色等六尘性境。尚非心外别有。况依色等假立名句文身。岂别有耶。凡愚计著。不达名句文身性空。譬如象溺深泥。何能出哉。此甚警人不可计著也。三兼明名句形身竟。
四兼明四种种记论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魏云。未来世中无智慧者。以邪见心。不知如实法故。因世间论。自言智者。有智者问如实之法。离邪见相一异俱不俱。而彼愚人作如是言。是问非是。非正念问。唐云。未来世中。有诸邪智恶思觉者。离如实法。以见一异俱不俱相问诸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
疏曰。此段文意。须将三译参合。方有著落。大凡有智慧人。若见邪智妄问一异俱不俱相。即应答云。此非正问。而彼邪智恶觉之人。若见智者问以离一异俱不俱相。佛所通达第一义谛。彼亦妄答以为非正问也。
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魏云。为一为异。)如是涅槃诸行。(魏云。如是涅槃有为诸行。为一为异。)相所相。(魏云。相中所有能见所见。为一为异。)求那所求那(唐云。依所依)造所造(魏云。作者所作。为一为异。)见所见。(魏云。能见可见。为一为异。)尘及微尘。(唐云。地与微尘。魏云。四大中色香味触。为一为异。泥团微尘。为一为异。)修与修者。(唐云。智与智者。魏云。知者所知。为一为异。)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唐云。如是等不计事次第而问)
疏曰。此广述无智者之邪问也。
而言佛说无记止论。非彼痴人之能知。(唐云。世尊说此当止记答。愚夫无智。非所能知。)谓闻慧不具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不为记说。(唐云。佛欲令其离惊怖处。不为记说。)又止外道见论故。而不为说。(唐云。不记说者。欲令外道永得出离作者见故。)大慧。外道作如是说。谓命即是身。如是等无记论。(唐云。诸外道众。计有作者。作如是说。命即是身。命异身异。如是等说。名无记论。)大慧。彼诸外道愚痴于因。作无记论。非我所说。(魏云。外道迷于因果义故。是故无记。非我法中名无记也。)大慧。我所说者。离摄所摄妄想不生。云何止彼。(魏云。我佛法中。离能见可见虚妄之相。无分别心。是故我法中无有置答。唐云。我教中说离能所取。不起分别。云何可止。)大慧。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魏云。诸外道等。执著可取能取。不知但是自心见法为彼人故。我说言有四种问法。无记置答。非我法中。唐云。若有执著能取所取。不了唯是自心所现。彼应可止。)
疏曰此明外道邪问。无有实义。是无记论。应置不答。故须以不答止之。若佛法中正问。理应广答。不可妄以为无记而止之也。然外道所问无记邪论。不出四句。所谓一异及俱不俱。设使彼有闻慧。便可为其广说四句皆非。显出自心现量第一义境。由彼闻慧不具。若闻离四句法。必当恐怖失措。如大佛顶经中。于无是见者无非见者二语。佛皆以如是印之。大众非无学者。便皆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况外道乎。又外道妄计作者为因。所作为果。不知因果皆唯心现。故作一异俱不俱等诸无记论。应须置而不答。非佛法中正问。而可用置答也。奈何无智愚人。见佛法中诃外道之非正问。遂诃智人以为非正问哉。呜呼。上古宗匠之用棒喝。如彼智者。今时宗匠仿而用之。亦类彼无智者矣。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魏云。为待时故。说如是法。唐云。我别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魏同。唐云。以根未熟。且止说故)
疏曰。此因前所明止论。而明佛之说法。总有四种不可执一也。言四种者。后偈自出其相。今止记论。但是四种之一。不过为根未熟者耳。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唐云。何故一切法不生。以离能作所作。无作者故。)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唐云。何故一切法无自性。以证智观。自相共相不可得故。)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是故一切法离持来去。(唐云。何故一切法无来去。以自共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故。)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灭。(唐云谓一切法无性相故。不可得故。)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唐云。谓诸相起无常性故。)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唐云。谓诸相起即是不起无所有故。无常性常。是故我说一切法常。)
疏曰。此明为根熟者分别答也。文并可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记论有四种。一向(魏云。直答。)反诘问。(魏云。质答。)分别及止论(二作置答。)以制诸外道。有及非有生。僧佉毗舍师。(唐云。数论与胜论。言有非有生。)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唐云。如是等诸说。一切皆无记)正觉所分别。自性不可得。(唐云。以智视察时。体性不可得。)以离于言说。故说离自性。
疏曰。随问直答。名为一向。反诘质之。令其自悟。名为质答。详细解释。名分别答置而不答。名为止论。若为根熟。用前三种。若为外道。具用四种。外道亦有应直答反问及分别答者故也。有及非有生者。即邪因无因二论也。僧佉者。即数论师。立二十五法。妄谓二十三法。皆是冥谛所生。神我之所受用。又计能生所生定一。毗舍者。即胜论师。立六句义。计能有所有定异。然彼等诸说。但有虚言。都无实义。故一切悉无记也。若夫自觉圣智了达自心现量境界。毫无诸法自性可得。此则唯证相应。非言语之所及。故强说为离自性耳。第十三常声如幻门竟。
第十四四果差别相门三。初请问。二许宣。三正说。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洹趣差别通相。(二译皆云行差别相。)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已。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唐云。令其证得二无我法。净除二障。)度诸地相究竟通达。(魏云。次第进取地地胜相。唐云。诸地相渐次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
疏曰。四果修行差别之相。皆是如来化他妙权。能引众生从权入实。故菩萨必须善解之也。
三许宣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
二正说二。初正明行相。二结属唯心。
初中四。初明须陀洹(至)四明阿罗汉。
今初
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谓下。中。上。下者。极七有生。(唐云。于诸有中极七反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唐云。此生。)而般涅槃。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唐云。此三种人。断三种结。)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上上升进得阿罗汉。
疏曰。下须陀洹。断见惑三结已。不复精进。故欲界九品思惑。总润七生。谓上上任运贪嗔痴慢。能润二生。上中上下品惑。各润一生。中上品惑。能润一生。中中中下品惑。共润一生。下三品惑。共润一生至七生已。惑润已尽旧业种枯。永不于三有中受生也。中须陀洹断三结已。不喜受生。更起加行。若断上上品惑。则损二生。余五生在。若断上中。必断上下。则损四生。余三生在。若更断中上品惑。余二生在。名为家家。若更断中中中下品惑。则转名斯陀含果。若更断下三品惑。则转名阿那含果也。上须陀洹。断三结已。深厌三界。起大加行。即于此生断尽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故得入涅槃也。言三结者。初果所断见惑。共有十使。谓贪。嗔。痴。慢。疑。身。边。戒。见。邪。今以身见而摄边见。以戒取而摄见取。以疑惑而摄邪见。以三结总摄贪嗔痴慢。谓见惑中之贪等。必由三结方起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