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陈氏妙净 郭氏元福 严氏安心 徐孙氏济性 陈氏宗莲 刘氏杏春 庄氏红莲 张陈氏福清 刘氏近西 翁氏法音 袁氏静傅 李林氏智圆 王氏中善 翁氏青连 顾氏善福 杨雷氏月秀 顾氏善庆 董氏从敷 柳氏从康 洪舒氏修妙 沈氏从迎 任氏从慷 以上各施洋壹元
  
  常州天宁寺清镕谨识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义疏上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经
  
  支那蕅益沙门释智旭疏义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第五如来藏自性清净门二。初疑问。二答释。
  
  初中二。初举佛语。二疑同外。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转。二皆作具。入。二皆作在。)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
  
  
  疏曰。前明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修多罗中。何故复有修多罗说。如来藏常住不变。亦是一切诸佛所演说耶。故问之也。转入众生身者。不变举体随缘。如水成冰也。常住不变者。随缘举体不变。如冰之湿性如故也。阴界入所缠。贪恚痴所污。此有二意。若即所缠所污而性本清净。缠污无性者。圆教意也。若离所缠所污而清净始露。缠污须断者。别教意也。圆教如汤消冰。别教如镜去垢。大方广如来藏经。具此二意。
  
  
  二疑同外
  
  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徧不灭。(魏云。不依诸缘。自然而有。周徧不灭。唐云。自在无灭。)世尊。彼说有我。(魏云。若如是者。如来外道说无差别。)
  
  
  疏曰。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则与外道不同。说如来藏。恐同外道人我法我。故难之也。求那。此翻为依。即所谓不依诸缘也。夫如来藏性举体随缘。今云离于求那。则是别有一物矣。或执我人。或执相续寿命。或执众缘。或执微尘。或执胜性。或执大自在天。而皆计常。是能作者。具如唯识广破。初疑问竟。
  
  
  二答释二。初直明不同。二释其说意。
  
  今初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
  
  
  二释其说意三。初正明说意。二引譬释成。三结成利益。
  
  今初
  
  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著。
  
  
  疏曰。如来藏第一义心。荡无一物。故说为空。非生死涅槃等相。故说无相。无可攀求。故说无愿。非诸变动虚幻境界。故说为如实际。诸法之本。故名法性。诸法之体。诸法所依。故名法身。无生住灭。故说涅槃。诸法体空。故说为离自性。非自非他非共非离。前际无始。故说不生。后际无终。故说不灭。无可喧杂。故说本来寂静。非由择灭之所克证。故说自性涅槃。凡此皆为对治我法二执而言之也。非断无也。而愚夫闻已。妄生恐怖。畏此无我句故。作断灭见。故又为说如来藏门。而此如来藏门。乃是离妄想无所有境界。不同外道所计之我。是故未来现在菩萨。不应于此如来藏而作我见计著也。
  
  
  二引譬释成
  
  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
  
  
  疏曰。泥聚无性。随诸方便作种种器。而种种器。无非泥聚。法无我如来藏。离一切妄想相故。亦复无性。随诸方便。说种种名。而种种名。皆法无我如来之藏。岂同外道所说之我。或人。或相续。乃至或自在等耶。
  
  
  三结成利益二。初长文。二偈颂。
  
  今初
  
  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疏曰。正为外道妄计人我法我。故说如来藏以开悟而引导之。令离不实二种我见妄想。令入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令其即得无上菩提。若不如是方便善说。则一向说有。一向说空。反同于外道矣。是故应知佛所说如来藏。正是二无我之所显。而佛所说二无我离妄想境界。乃名为如来藏耳。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人相续阴。缘与微尘。胜自在作。心量妄想。(唐云。士夫相续蕴。众缘及微尘。胜自在作者。此但心分别。)
  
  
  疏曰。此重破外道所计二我。皆惟妄想分别。不同佛说如来藏也。人。即士夫。相续。即寿命。阴。即众生。皆是人我执也。缘。谓四大虚空及时方等。微尘可知。胜。即冥初自性。自在。即大自在天。谓彼等为能作者。体实徧常。皆是法我执也。此人我法我二执。皆是妄想分别。不达自心现量如来藏也。第五如来藏自性清净门竟。
  
  
  第六修行大方便门二。初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观未来众生。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修行无间。(魏云。如实修行法。唐云。具修行法。)如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者大方便。
  
  
  疏曰。前最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然此如来藏第一义心。具何方便如实修行。乃能无间趣入。故问之也。
  
  
  二答三。初标。二释。三结。
  
  今初
  
  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为四。谓善分别自心现。(唐云。观察自心所现故。)观外性非性。(唐云。善知外法无性故。)离生住灭见。得自觉圣智善乐。(魏云。乐修内身证智故。唐云。专求自证圣智故。)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二释四。初释善分别自心现。(至)四释得自觉圣智善乐。
  
  今初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谓如是观三界唯心分齐。(唐云。谓观三界唯是自心。)离我我所。无动摇离去来。无始虚伪习气所熏。三界种种色行系缚。(唐云。名言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唐云。身资所住。分别随入之所显现。)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
  
  
  疏曰。此即唯心识观也。三界诸法。皆由自心分别而有。非我亦非我所。法无自体。故无动摇。心灭法灭。故无所从去。心生法生。故无所从来。但是无始虚伪习气所熏。妄被三界色行名言之所系缚。而若根身。若资财。若所住器界。不过皆妄想随入之所显。现设非能缘之心。何有所缘之境哉。此且观于三界由分别现。指第六识以为唯心。尚未明言藏识所变。正属通教体空观门。
  
  
  二释善观外性非性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谓焰梦等一切性。(唐云。谓观察一切法如阳焰。如梦境。如毛轮。)无始虚伪妄想习因。(唐云。无始戏论种种执著虚妄恶习为其因故。)观一切性自性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善观外性非性。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
  
  
  疏曰。三界诸法。旣唯心现。则如阳焰梦境等。实非外境明矣。岂有性哉。此亦体空观门也。
  
  
  三释善离生住灭见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离生住灭见。谓如幻梦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唐云。观一切法。如幻梦生。自他及俱皆不生故。)随入自心分齐故。(唐云。随自心量之所现故。)见外性非性。(唐云。见外物无有故。)见识不生。及缘不积聚。(唐云。见诸识不起故。及众缘无积故。)见妄想缘生于三界。(唐云。分别因缘起三界故。)内外一切法不可得。见离自性。(唐云。如是观时。若内若外一切诸法。皆不可得。知无实体。)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自性。(唐云。远离生见。证如幻性。)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离生住灭见。
  
  
  疏曰。旣观三界皆唯心现。心外无性。则一切法生。同于梦幻。实本不生。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也。又虽云心生法生。而心识亦本不生。以所藉众缘亦无性故。无积聚故。是则三界唯是妄想缘起。而内外法。何有自性之可得哉。所以生见悉灭。证得无生法忍也。
  
  
  四释得自觉圣智善乐又二。初正释。二转释。
  
  今初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
  
  
  疏曰。第八菩萨地者。指三乘共十地中。菩萨所证第八支佛地也。正使断尽。兼侵习气。故名无生法忍。不堕心意意识虚妄分别。故名为离。旣离虚妄分别。则于五法三自性二无我相亦无取著。便能从空入假。得意生身也。
  
  
  二转释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缘。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于彼异方无量由延。因先所见。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身无障碍生。(唐云。譬如心意。于无量百千由旬之外。忆先所见种种诸物。念念相续。疾诣于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为碍。)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意念本愿境界。为成就众生。得自觉圣智善乐。如是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舍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觉圣智善乐。
  
  
  疏曰。意生身者。据后分别。共有三种。今指第三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也。葢通教菩萨。观空而不住空。从空入假。得见相似中道不空之体。故能受别圆接。或入别向。或入圆信。舍分段身。得意生身。堪证中道圣智善乐也。二释竟。
  
  
  三结
  
  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当如是学。
  
  
  疏曰。体空巧观。大乘初门。能到圆住自觉圣智境界。故名修行大方便也。第六门竟。
  
  
  第七诸法缘因门二。初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世尊。唯愿为说一切诸法缘因之相。(二皆云因缘相。)以觉缘因相故。我及诸菩萨。离一切性有无妄见。无妄想见渐次俱生。(唐云。不妄执诸法渐生顿生。)
  
  
  疏曰。前已具明心外无法。今但请问唯心之缘因相也。达此唯心正因缘相。则知一切诸法。非有非无。旣非有无。则不堕渐生顿生之妄执矣。
  
  
  二答二。初长文。二偈颂。
  
  初中二。初答缘因相。二破渐顿生。
  
  初又二。初总明二缘。二别明六因。此中但以展转由藉。名之为缘。力能办果。名之为因。不同唯识因亲缘疏之义也。
  
  初又二。初总标二名。二别释二义。
  
  今初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种缘相。谓外。及内。
  
  
  疏曰。前已广明一切唯心。心外无法。今云外缘及内缘者。非谓心外及心内也。秖就唯心所现一切法中。约彼凡情所共见闻。名之为外。凡情所不觉知。名之为内耳。
  
  
  二别释二义二。初释外缘。二释内缘。
  
  今初
  
  外缘者。谓泥团柱轮绳水木人工诸方便缘。有瓶生。如泥瓶。缕叠。草席。种芽。酪酥等。方便缘生。亦复如是。是名外缘前后转生。
  
  
  疏曰。泥团非瓶。而以柱轮绳水等缘。则有瓶生。若约喻说。则泥团非瓶。而可作瓶。可譬如来藏心本非十界。而能随染净缘具造十界。是名为因。柱轮绳水等缘。可譬烦恼智慧漏无漏业。是名为缘。虽有瓶生。而瓶之四微。仍是泥之四微。可譬十界随缘不变。当体唯是如来藏心。心外无法。不生不灭也。若就法说。则心中无始本具瓶之名言习气种子为因。心中所现泥团轮柱等相分现行。及作意心所等见分现行为缘。故于现前一念心中。见有瓶生。而此瓶者。不异梦中所见诸物。不异翳目所见空花。还是自识所变色香味触。心外无法。不生不灭也。如自心所现之泥。由自心所现方便。似有自心所现瓶生。而实无生。则自心所现之缕。以自心方便而成叠。自心所现之草。以自心方便而成席。自心所现之种。以自心方便而生芽。自心所现之酪。以自心方便而成酥。诸如此类。一一不离现前心识。但以凡情所共见闻。名外缘也。
  
  
  二释内缘
  
  云何内缘。谓无明爱业等法。得缘名。从彼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名。彼无差别。而愚夫妄想。是名内缘法。
  
  
  疏曰。十二缘生。其相微细。已非凡外之所能知。缘生无性。全妄即真。尤非二乘之所能悟。故名内缘。依此内缘。方有外缘。外缘秪就相分之中一分不执受者言耳。无明爱业等法得缘名者。所谓无明与行。为能引二支。爱取及有为能生三支也。从彼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名者。所谓识名色六入触受。为所引五支。生及老死。为所生二支也。彼无差别者。如来藏第一义心。举体而为惑业苦三。三皆无性。当体即是如来藏心。心外无法也。而愚夫妄想者。凡外则妄计从有种无种生。声闻则妄计因果实法。唯求舍离也。初总明二缘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