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名色总摄五因。随胜立余四种者。谓以名中所摄胜者。则立识触受三支及六入中之意入。色中所摄胜者。则立六入中之五入也。六处与识总别亦然者。或六入种总摄五因。于中随胜立余四种。或以识种总摄五因。于中随胜立余四种也。
  
  集论说识(支不惟是所引。)亦是能引(者。彼以)识中(所持)业种名识支故。(至于)异熟识(之)种(子。则属)名色(种所)摄故。(缘起)经说识支。通(于)能所引(者。则以)业种识种俱名(为)识(支)故。识是名色(所)依。非(同集论以识种为)名色(所)摄故。
  
  此会释经论之文义也。若约业种。则是能引。若约识种。则是所引。前文但约识种。集论但约业种。缘起经双约业种识种。是故文言虽异。其义则同。
  
  识等五种。由业熏发。虽实同时。而依主伴总别胜劣因果相异。故诸圣教。假说前后。或依当来(之果)现起分位有次第故。说有前后。由斯(义故。)识等(五支)亦说(名为)现行。(若在)因时定无现行义故。复由此(当来现起果位。得)说(所)生(所)引同时。(以种生现。必同时故。若依识等初熏发位。则不可说生引同时。以)润未润时。必不俱故。
  
  发业无明。造作善恶引业。顿熏未来识等五种。决无先后。何故立此五支差别。释有二义。一者识支是主。余门是伴。名色是总。余三是别。六入是胜。触受是劣。触则是因。受则是果。约此相异。故假说前后也。二者既熏发后。至成熟时。先现起识。次起名色。次起六入。次起触受。乃约当果次第。立此五支因种也。余可知。
  
  三能生支。谓爱。取。有。近生当来(之)生(及)老死故。谓(先)缘迷内异熟果(之)愚。(愚于我相。昧无我理。于后生苦。不如实知。)发正能招后有诸业为缘。引发亲生当来生老死位(识等)五果(之)种(子)已。复依迷外增上果(之)愚。缘境界受。发起贪爱。缘爱复生欲等四取。爱取合润(于彼)能引业种。及(润彼)所引(五支之)因。(即五支之种子。)转(而)名为有(支。以)俱能近有后有果故。
  
  迷内异熟果愚。即迷理无明也。正能招后有业。即行支也。迷外增上果愚。即迷事无明也。欲等四取。谓一欲取。二见取。三戒取。四我语取也。
  
  有处唯说业种名有(者。以唯)此(业种)能正感异熟果故。复有唯说(识等)五种名有(者。以)亲生当来识等种故。
  
  此亦会释论文之义也。有处。谓瑜伽第十。复有。谓瑜伽第三十八。业种正感异熟者。谓识等五种。虽正为因能生。然无力正生果故。亲生当来识等者。谓业种虽复有力。但属增上缘故。
  
  四所生支。谓生老死。是爱取有近所生故。谓从中有(自求父母。乃)至本有(位)中。未(经)衰变(以)来。皆生支摄。诸衰变位。总名为老。身坏命终。乃名为死。
  
  初正释支体竟。
  
   (癸)二料简支义
  
  (一问。生既别立。老死何共。答。)老非定有。附死立支。(二问。)病何非支。(答。病相)不徧(界趣。亦不)定(有)故。(又问。老亦不定。何故附立。答。)老虽不定。徧故立支。(谓)诸界趣生除中夭者。将中皆有衰朽行故。(三问。)名色不徧。何故立支。(谓无色界。及化生者。无名色支故。答。以决)定(有。)故(立为)支。(谓)胎卵湿(三)生者。(于)六处未满(时。)定有名色(位)故。又名色支。亦是徧有。(且如)有色化生初受生位。虽具五根而未有用。尔时未名六处支故。(是有色支也。又)初生无色。虽定有意根而不明了。未名意处故。(是有名支也。)由斯论说十二有支。一切(支中)一分(是)上二界(之所)有。(谓无想天。有色无名。四空天。有名无色。故各一分也。四问。)。爱非徧有。宁别立支。(以)生恶趣者。不爱彼故。(答。)。定故别立。(除是)不求。(方)无有(爱。)生善趣者。定有爱故。不还(果人于)润生(位。对治力强。)爱虽不起。然如彼取(支。决)定有种故。又爱亦徧。生恶趣者。于现我境亦有爱故。(但)依无希求恶趣身(之)爱。(故)经说(为)非有。非(谓)彼(恶趣中)全无(我爱也。)
  
  现我境。谓第八识之见分。
  
  (五问。)何缘所生(现果。但)立生(及)老死(二支。)所引(因种。)别立识等五支。(答。)因位难知差别相故。依当果位。别立五支。谓续生时。因识相显。次根未满。名色相增。次根满时。六处明盛。依斯发触。因触起受。尔时乃名受果究竟。依此果位。立(所引)因为五。果位易了差别相故。总立二支。以显(生老死之)三苦。然所生果若在未来。为生厌故。说生老死。若至现在。为合了知分位相生。说识等五。
  
  续生时。谓中有身。于父母边结生相续时也。
  
  (六问。)何缘发业。总立无明。润业位中。别立爱取。
  
  一则立名不同。二则广略有异。故问之也。
  
  (答。)虽诸烦恼。皆能发润。而发业位。无明力增。以具十一殊胜事故。谓所缘等。广如(缘起)经说。于润业位。爱力徧增。说爱如水。能沃润故。要数溉灌。方生有芽。且依初后(分位。)分(为)爱取二(支。若发业者。一发则已。)无重发义。(是故但)立一无明(支。又问。既分爱取。何云爱力徧增。答。)虽(于四种)取支(之)中。(通)摄诸烦恼(法。)而爱(于)润(业徧)胜。(所以)说是爱(力徧)增。
  
  十一殊胜事者。一所缘殊胜。徧缘染净故。二行相殊胜。隐直显妄故。三因缘殊胜。惑业生本故。四等起殊胜。等能发起能引能生所生缘起法故。五转异殊胜。随眠缠缚相应不共四转异故。六邪行殊胜。依苦集谛起增益相。减行故。七相状殊胜。微细自相。徧爱非爱共相转故。八作业殊胜。作流转所依事。作寂止能障事故。九障碍殊胜。障碍胜法故。十随转殊胜。乃至有顶犹有转故。十一对治殊胜。二种妙治所对治故。且依初后分爱取二者。初为爱后为取也。
  
  (七问。诸支相望。为是唯在自地。或与他地亦互为缘。答。)诸缘起支。皆依自地。(然或)有(支)所发行(业。亦)依他(地)无明。如下(地)无明。(能)发上地行(故。设或)不尔。(则如)初伏下地染者所起上(地之)定。应非行支。(以)彼(上)地(之)无明犹未起故。(必先得彼定已。彼地无明方得现故。又问。)从上下地(转)生下上(地)者。彼缘何(地之境界)受而起爱支。(答。)彼爱亦缘当生地(之)受(支。)若现若种(而起。)于理无违。(八问。诸支同世耶。异世耶。答。)此十二支。(前)十(是现在)因。(后)二(是未来)果。定不同世。(于前十支)因中。前七(支)与爱取有(三支。)或异(世。)或同(世。)若(生老死之)二。(爱取有之)三。(无明等之)七。各定同世。
  
  前七与爱取有或异或同者。约未润位则异世。约已润位则同世也。
  
  (九问。或说有支两重因果而历三世。此何唯一重耶。答。)如是十二。一重因果。足显轮转。及离断常。施设两重。实为无用。或应过此。便致无穷。
  
  现在生老死果。由于过去十支因。现在十支因。决招未来生老死果。是故足显轮转。因灭果生。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是故得离断常。设谓一重不足。须两重者。两重又或不足。须更设施三重。便有无穷之失矣。二料简支义竟。
  
   (癸)三诸门分别十五。初假实门(至)十五惑业苦摄门。(子)今初
  
  此十二支义门别者。九实三假。(即)已润(之行等)六支。合为有(支)故。(所以有支是假。)即识等五(果之上。有生老死)三相(分)位(差)别。(名之)为生等故。(所以生及老死二支是假。)
  
   (子)二一非一事门。
  
  五是一事。谓无明。识。触。受。爱。五。余(七支)非一事。
  
   (子)三染不染门。
  
  三唯是染。(以无明爱取。是)烦恼性故。七唯不染(以识。名色。六入。触。受。及生老死。皆是无覆无记。)异熟果故。(然此)七(支。于现起)分位(之)中。容起染故。(所以瑜伽第十。)假说通(染不染之)二(耳。)余(行有二支。)通(染不染)二种。
  
   (子)四独杂门。
  
  无明爱取说名独相。不无余支相交杂故。余是杂相。独。即纯也。余九是杂相者。已润六支。合为有故。即识等五。名生等故。
  
   (子)五色非色门。
  
  六(支)唯(心法。而)非色(法。)谓无明。识。触。受。爱。取。余(六支。皆)通(色心)二种。
  
   (子)六漏无漏为无为门。亦可分为二门。
  
  皆是有漏。唯有为摄。无漏无为。非有支故。
  
   (子)七三性门。
  
  无明爱取(三支。)唯通不善(及)有覆无记。行(支)唯善(与)恶。有(支)通善(通)恶(及通)无覆无记。余七(支)唯是无覆无记。(然于)七(支)分位(之)中亦起善染。(是故瑜伽假说通二。)
  
   (子)八界地门。
  
  虽皆通三界。而有分有全。
  
  有分。谓上二界一切一分。有全。谓欲界也。无想天。唯有色之半支。无色天。唯有名之半支。及六入中。唯有意入之一分故。
  
  上地(之)行(支。)能伏下地(烦恼。)即苦粗等六种行相。有求上(地)生而起彼(行)故。
  
  由下地惑。发上地行。由上地行。伏下地惑。所谓厌下苦粗障。欣上净妙离。欣厌行成。乃发上地业行也。此亦可别名能治所治门。
  
   (子)九学等三摄门。
  
  一切皆唯非学无学。圣者所起有漏善业。(以智慧)明(而)为缘故。违有支故。非有支摄。由此应知圣必不造感后有业。于后苦果不迷求故。杂修静虑。资下故业。生净居等。于理无违。
  
  违有支故者。谓圣必不造感后有业也。杂修下。释难。难曰。若尔。则杂修五净居业。应非行支。若是行支。圣使造业。若非行支。如何感生彼天。今故释曰。不还果人。以有漏无漏。前后杂修第四静虑。资下福生福爱广果三天之故业。而生五净居天。非是新造此业。故于理无违也。
  
   (子)十见等所断门。
  
  有义。无明。唯见所断。要迷谛理。能发行故。圣必不造后有业故。爱取二支。唯修所断。贪求当有而润生故。九种命终(时)心。(皆与)俱生爱俱故。余(之)九(支。)皆通见修所断。
  
  此门释有二义。第二为正。今初义也。九种命终心者。如欲界命终时。或起欲界心。或起色界心。或起无色界心。色无色界命终。亦尔。三三成九。
  
  有义。一切皆通二断。论说预流果。已断一切一分有支。无全断者故。若无明支唯见所断。宁说预流无全断者。若爱取支。唯修所断。宁说彼已(徧)断一切支(之)一分。又(彼论)说全(一)界(之)一切烦恼。皆能结生。(又说)往恶趣行。唯分别起(之)烦恼能发。(发彼)不言润生(烦恼)唯修所断。(亦不)谓(一切)感后有(之)行皆(是)见所断(惑)发(也。)由此故知无明爱取三支。亦(各各)通见修所断。
  
  此下第二正义也。全界一切烦恼皆能结生。谓欲界烦恼结欲界生。色界烦恼结色界生。无色界烦恼结无色界生也。但说全界烦恼皆能结生。不言润生唯修所断。则知爱取二支。亦通见所断矣。但说往恶趣行。唯分别惑能发。不谓感后有行。皆见所断惑发。则知无明一支。亦通修所断矣。
  
  然无明支。正发(恶趣)行者。唯见所断。助(发诸趣行)者。(则便)不定。爱取二支正润生者。唯修所断。助(润生)者(则亦)不定。
  
  此明发业润生烦恼。皆有正有助。故断亦不定也。恶趣。谓地狱。饿鬼。畜生。及无想天。八难等处。必由分别无明。起于增盛善恶业行。乃可熏成恶趣识等五果种子。故须陀洹既见道已。永断三涂无想八难种子。永不堕彼诸处也。其余俱生无明。亦能助发诸趣业行。若助发三涂恶行者。虽属俱生。亦见所断。以证初果时。永闭三恶趣门故。助发人天行者。则修所断。以设不胜进。犹有七返来往故。故云助者不定也。正润生之爱取。唯属俱生烦恼。所以唯修所断。助润生之爱取。亦与分别烦恼相应。若属分别。亦见所断。若属俱生。则修所断。故亦云助者不定也。
  
  又染污法。自性应断。(以)对治(彼之出世道若)起时。彼(染污法即)永断故。(若)一切有漏不染污法。非性应断。(以皆)不违道(品)故。(问曰。既云非性应断。如何又言皆通二断。答曰。)然有二义。说之为断。一离缚故。谓断缘彼离彼(之)烦恼。(故说为断。)二不生故。谓(依分别烦恼。方起彼法。今既)断彼(所)依。令永不起。(故说为断。)依离缚(义名)断。故说(行支有支中一分)有漏善。(及识等五支。生老死二支。是)无覆无记。(共有九支。)唯修所断。依不生(义名)断。(故)说(行支有支中一分招)诸恶趣(之业。及招)无想(果之有漏善)定。(并有支中所摄识等五支。以因该果。兼具生老死)等。(共有九支。)唯见所断。(若夫)说十二支通二断者。于前诸断。如应当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