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巳)三约自类前后相望
自类前后。第六容三。(惟除因缘。)余(第八第七前五。皆更)除所缘。(以但)取现境故。(若)许五(识)后(念)见(分得)缘前(念之)相(分)者。(则)五(与)七(自类)前后亦有三缘。前七(转识)于(第)八(识。)所缘(缘义亦可)容有(以前七现行。)能熏成彼(第八识中)相见种故。
初正释自类相望。次前七于八下。复追补展转相望中未尽之义也。若论余七非入所仗质义。明无疏所缘缘。若论现行熏种子义。则亦容有疏所缘缘。以种子由现行之所熏变。不异相分仗本质而得变起故。
(巳)四约同聚心心所相望
同聚异体展转相望。唯有增上。诸相应法。所仗质同。不相缘故。或依见分。说不相缘。(若)依相分(而)说。(亦得)有相缘义。谓诸相分。互为质起。如(第八)识中种(子是相分。)为触等(五心所)相(分之本)质。(若)不尔(者。生)无色(界。既无身器。)彼(触等五心所。)应无(所缘)境故。设许(无色界亦)变(为定果)色。(然所等五。)亦定缘种(子而变似种相。)勿(可谓相应心所之)相分境。不同(心王所缘缘之本)质故。
心与心所和合似一。故名同聚。然其相用各别。故名异体。各各见分。决不互缘。各各相分。亦得互为所仗本质。如无色界。现无身器。唯以本识所藏诸法种子为相分境。相应触等五心所。托此本识相分种子。以为本质。变似种子之相而为所缘。若不许彼互为质起。则应触等无所缘境。纵许无色有定果色。而心所心王。所缘必同。未存心王既缘三类性境。心所不同本质变起相分者也。
(巳)五约同体四分相望
同体相分。为见(分之增上及所缘)二缘。见分于彼(相分。)但有增上(缘之一义。)见与自证。相望亦尔。余(自证分及证自证分之)二。展转(相望。)俱作(增上所缘)二缘。(须知)此中不依种相分说。但说现起互为缘故。
见与自证相望亦尔者。见于自证能为二缘。自证于见。但有增上。以见分不能缘自证故。初明染分别竟。
(卯)二明净分别
净八识聚。自他展转皆有所缘。(以四智相应心品。)能徧缘故。唯除见分非相(分之)所缘。相分理无能缘用故。
圆镜平等观察。皆具本后二智。成所作智。唯是后得。根本实智。但缘真如。后得权智。徧缘假实色心有漏无漏有为无为过现未来一切诸法。是故自他展转。皆得有所缘缘义也。且约同体四分相望。有十二重。一见分缘相分。以现量证故。即是变带。二见分缘见分。三见分缘自证分。四见分缘证自证分。以无迷隔故。了了自知故。皆是挟带。五自证分缘相分。以从自体所现故。亦是变带。若约性宗。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亦是挟带。六自证分缘见分。与本染时不异故。七自证分缘自证分。当体无迷故。八自证分缘证自证分。亦与染时不异故。皆是挟带。九证自证分缘相分。即心之相故。十证自证分缘见分。即心之见故。十一证自证分缘自证分。与本染时不异故。十二证自证分缘证自证分。当体无迷故。变带挟带。准自证分可知。唯有相分。终不能缘见分。以既名为相分。则是心所变影。决定无有能缘之用。若谓能缘。不应理故。夫至佛果位中。相分尚无能缘之用。况染位哉。今浮尘胜义两种五根。与器世界四大五尘同是第八识之相分。本无亲疏。乃妄分别一为有情。一为无情。迷谬甚矣。又六尘缘影。秪是独头意识相分。而大佛顶经之中。阿难妄认为心。不啻迷头认影。故如来直斥之曰。咄阿难。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乃解者妄指此为六识。尤可笑矣。问曰。若谓相分理无能缘之用。则天台所立境照境及境照智。复云何通。答曰。此中自有二义。一者名融义别。二者名义俱融。言名融义别者。约有分别色照无分别色。为境照境。约有分别色照无分别识。为境照智。有分别与无分别。既得同名为识。亦得同名为色。故其名融。有分别方为能照。无分别但为所照。故其义别。此与相分理无能缘用之义仍同也。言名义俱融者。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等相分。及与闻见等见分。如于一月。妄见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则尽理而言。有十六重。其十二重。已如上说。更作四重。一相缘相。二相缘见。三相缘自证。四相缘证自证也。问曰。既云谁为是月又谁非月。即所谓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此则不尚名一。云何有二。尚非有二。云何有四。尚非有四。云何妄作十六重耶。答曰。不离汝问。即成我答。汝既云尚不名一。则知一亦无性。故不妨举体作二。作四作十六也。若不许作二作四作十六者。便是定一。云何得言尚不名一耶。且如月若定二。何故好目仍见是一。月若定一。何故捏目便见有二。然捏目但见其二。不知其一。好目既知其一。亦知其可以随捏成二。知二不知一者。迷情也。知一亦知二者。妙解也。若谓约俗谛则有四分一十二重。约真谛则无能缘所缘者。便是真俗分张。真则定一而不异。何殊数论之法性定一。俗则定意而不融。何殊胜论之法性定异。况伽他云。心异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谓俗是真家之俗。如金之为器。器别则金亦别。非离真谛而俗谛自能成别也。真是俗家之真。如器之即金。金无别则器亦无别。非拨俗谛而真谛自居相外也。故宗镜云。唯识大约有二种。一具分。二不具分。以无性理故。成真如随缘义。则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即是具分。若不全依真心。事不依理故。唯约生灭。便非具分。有云影外有质为半头唯识。质影俱影为具分者。此乃唯识宗中之具分耳。又引楞伽经释云。八识皆有生灭。皆名转相。八识皆动。尽名业相。八之真性。尽名真相。噫。可以思矣。初明种现生分别竟。
(丑)二明现种生种子二。初问。二答。(寅)今初
既现分别缘种现生。种亦理应缘现种起。现种于种。能作几缘。
(寅)二答
种必不由中二缘起。(以必)得(现起)心(及)心所。(乃)立彼(等无间缘所缘缘之)二(义)故。现于亲种。具作二缘。与非亲种。但为增上。种望亲种。亦具二缘。于非亲种。亦但增上。
已上广释颂义中正释缘生竟。
(壬)二结斥指广
依斯内识互为缘起。分别因果理教皆成。所执外缘。设有(亦复)无用。况违理教。何固执为。
此先结斥也。
虽分别言。总显三界心及心所。而随胜者。诸圣教中多门显示。或说为二三四五等。如余论中具广分别。
此复指广也。二谓染分别净分别。或真识现识。或不堕意堕意等。三谓心意识等。四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等。五谓因果苦乐舍等。初释分别由何难竟。
(戊)二释生死由何难二。初申难举颂。二以论释成。(己)今初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颂曰。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己)二以论释成四。初家约业取相续释。第二家约习气相续释。第三家约障支相续释。第四家约因缘相续释。四释俱有义理。而第四家尤长。然亦不得废前三释也。(庚)今初
论曰。诸业。谓福非福不动。即有漏善不善思业。业之眷属。亦立业名。(以能)同招(酬)引(业及酬)满(业之二种)异熟果故。此(业)虽才起。无间即灭。无义能招。当异熟果。而熏本识。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说为习气。是业气分熏习所成。简曾善业。故名习气。如是习气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招异熟果。此显当果胜增上缘。
此释颂中第一句也。善业名福业。不善业名非福业。禅定对欲界散动。名不动业。此三种业。皆以思为体性。余心所法。名为眷属。同招异熟。亦名为业。曾现业。即过去时之现业。现业已灭。但由习气熏于本识。致感异熟果耳。
(或取)相见(二分。或取)名色。(或取)心及心所。(或)本末。彼(能所)取。皆二取摄。(即现行二取也。)彼(二取)所熏发。亲能生彼本识上(之)功能(差别。)名二取习气。此显来世异熟果心。及彼相应诸因缘种。俱。谓业种(与)二取种俱。是疏亲缘互相助义。(然)业(种虽疏。)招生(义)显。故颂先说。
此释颂中第二句也。名色。即五蕴。初蕴为色。余四为名。本。谓第八识。末。谓前七识。业种是增上缘。名疏相助。二取种是因缘。故得亲名。余如文可知。
前异熟者。谓前(一生乃至)前(百千)生(中)业(力所感)异熟(之)果。余异熟者。谓(感)后(一生乃至感)后(百千)生业(力之)异熟果。虽二取种。(熏处即生。生处即熏。)受果无穷。而业习气。受果有尽。(何谓有尽。)由异熟果。性(是无记。与善不善业性)别(故。必异世方熟而)难招。(何谓无穷。谓)等流增上。(因果)性同(故。可同时而)易感。由感(当来)余生业等(之)种(子成)熟。(故于此身)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复别能生余异熟果。由斯生死轮转无穷。何假外缘。方得相续。
此释颂中第三第四句也。业习气受果有尽者。如因戒善。今报人天。若不更修。报尽则堕等。
此颂意说。由(诸)业(及)二取(习气。故有)生死轮回。(可见)皆不离识。(以即)心心所法。为彼(诸业二取习气之体)性故。
此总申颂意也。初家释竟。
(庚)第二家约习气相续释
复次。生死相续。由诸习气。然诸习气。总有三种。一名言习气。谓有为法(三性之)各别亲种。名言有二。一表义名言。即能诠义(之)音声差别。(简无诠声。彼非名故。)二显境名言。即能了境(之)心心所法。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故名名言习气。)
名是声上屈曲。性无记性。不能熏成色心种子。然因名起种。故种为名言种也。前七识见分等。实非名言。譬如由言说名。显所诠义。此心心所法。能显所了境。有似彼名之能诠义。故称为显境名言也。
二我执习气。谓虚妄执我我所(之)种。我执有二。一俱生我执。即修所断我我所执。(通于第六第七两识。)二分别我执。即见所断我我所执。(惟在第六意识中有。)随二我执所熏成种。令有情等自他差别。(故名我执习气。)
此二我执种子。即皆名言熏习。令有自他差别。故别立之。
三有支习气。谓招三界异熟业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爱果(之)业。二诸不善。即是能招非爱果之业。随二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
有支。即十二因缘中之行支有支也。
应知我执有支(二种)习气。于(当来世)差别(之)果是增上缘。此颂所言(诸)业习气者。应知即是(第三)有支习气。(所言)二取习气。应知即是(第二)我执。(第一)名言二种习气。(由其)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熏成故。皆说名取。供等余文。义如前释。
第二家释竟。
(庚)第三家约障支相续释二。初正约三障释。二以障摄有支。(辛)今初
复次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惑业苦(之)种(子。)皆名习气。前(惑业)二习气。与生死苦为增上缘。助生苦故。第三(苦)习气。望生死苦能作因缘。亲生苦故。颂三习气。如应当知。惑苦名(二)取。(惑是)能(取。苦是)所取故。取是著义。业不得名(为取。)俱等余文。义如前释。
发业烦恼。即无明支。润生烦恼。即爱取二支。嗔等非不发润。取其尤者言之也。感后有业。即行支有支。所引众苦。即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
(辛)二以障摄有支三。初标列指广。二别释有支。三结属颂义。(壬)今初
此惑业苦。应知总摄十二有支。谓从无明乃至老死。如论广释。
十二皆名有支者。此支助有。故名有支也。
(壬)二别释有支三。初正释支体。二料简支义。三诸门分别。(癸)今初
然十二支。略摄为四。一能引支。谓无明行。能引识等五果种故。此中无明。唯取能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即彼所发。乃名为行。由此一切顺现受(之)业。(及)别助当(受之)业。皆非行支。
识等。即等取名色六入触受也。别助当业。即能招别报之满业也。
二所引支。谓本识内。亲(能)生(起)当来异熟果摄(之)识等五(支)种(子。)是前二支所引发故。此(五支)中(之)识种。谓(即当来)本识(之亲)因。(识中种子。唯)除后(六入触受)三因(其)余因(种。)皆是名色种摄。后之三因。如名次第。即后(六入触受)三(法)种(子。)或(可以)名色种总摄(识中)五因。于(五因)中随(其)胜(者)立余四种。六处与识。总别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