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颂曰。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一差别门)。了境为性相。(二体性门。三行相门)。善不善俱非。(四三性门)。
  
  此下共以九门释第三能变之相。今先举四门也。五心所相应门。即下文此心所徧行三句。及初徧行触等二十句是。六受俱门。即下文三受共相应一句是。七共依门。即依止根本识一句是。八俱转门。即五识随缘现三句是。九起灭分位门。即意识常现起四句是。
  
   (辛)二以论释成三。初释差别门。二释性相两门。三释三性门。(壬)今初。
  
  论曰。次中思量能变识后。应辨了境能变识相。此识差别。总有六种。随六根(六)境种类异故。谓名眼识乃至意识。(乃)随(六)根(而)立(其)名。具五义故。五。谓依。发。属。助。如根。
  
  此正明依根而立六识名也。言五义者。一依眼等六俱有根而住。二由六根所发。三各系属于根。四能助根了别。五各如根所缘之境。
  
  虽六识身。皆依意转。然随不共。立意识名。如五识身。无相滥过。或唯依意。故名意识。辨识得名。心意非例。
  
  此释伏难也。难曰。五识亦以第一为染净依。何故第六独名意识。今释之曰。六识虽皆依意。然前五识。但以意为共依。惟第六识。以意为不共依。故随不共立意识名。如五识身。各依一根。各随不共立名。故无相滥之过。又或前五兼依色根。第六唯依于意。故名为意识耳。又难曰。若第六唯依于意。得名意识。则第八亦唯依意。亦应名为意识。又第七唯依第八。应名为心识耶。今释之曰。此中但辨六识所由得名。若第八名心。第七名意。自约集起思量义胜立名。虽互相依。非在此依根得名之例也。
  
  或名色识乃至法识。(则是)随境(而)立(其)名。(以)顺(于)识(之)义故。谓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了别。(乃)名(为)识。色等五识。唯了色等(各各一尘)。法识通能了一切法。或(第六)能了(差)别(之)法。独得法识名。(前五但能了自相分性境。不能了差别法。不名法识)。故六识名。(亦)无相滥(之)失。
  
  此复名依境而立六识名也。色等下。释伏难。难曰。五尘亦皆名法。法亦惟是五尘及五尘落谢影子。何故第六独名法识。释有二义。一者。前五识各局一尘。第六识通了六尘。二者。前五识但了一味性境。第六识能了种种差别之法。故亦不相滥也。
  
  此后随境(所)立六识(之)名。(乃)依五色根未自在(位而)说。若得自在诸根互用。一根发识缘一切境。但可随根(立名。乃)无相滥(之)失。
  
  谓此六识。有两种名字。前云眼识乃至意识。是随根立名。后云色识乃至法识。是随境立名。然此后随境所立之名。但可依未自在位说耳。若至诸根互用。一根发识。通能缘一切境。设名色识乃至法识。未免相滥。但可随所依根立名。始无相滥之失也。
  
  庄严论(中但)说如还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转者。且依粗显同类境说。佛地经说。成所作智。决择有情心所差别。起三业化。作四记等。若不遍缘(六尘诸境)。无此能故。
  
  此释难也。难曰。若谓诸根互用。一根发识缘一切境。何故庄严论中但说如来五根。一一皆于五尘境转。不云徧于一切法转耶。释曰。且依粗显同类境说耳。非不徧缘一切境也。故更引佛地经以证遍缘。言粗显同类境者。即指五尘。其相粗显。又同一性境之类故也。此等粗显同类之境。未自在位决定不相融者。今自在位尚可互缘。况法尘境。本来细微不相窒碍。岂自在位反不得遍缘哉。言四记者。记即是答。一者一向记。二者分别记。三者反诘记。四者舍置记也。
  
  然六转识所依所缘。粗显极成。故此(颂中)不说。前随义便。已说所依。此所缘境。(姑俟)义便当说。
  
  此释疑也。疑曰。前第七识颂中。有所依所缘二门。今此六识。何故不说。答曰。此六转识。依于六根。缘于六尘。粗显极成。故颂不说。然前论中。因义便故。既已傍论诸识所依。至于此六识所缘境相差别。亦俟义便。乃当说之。初释差别门竟。
  
   (壬)二释性相两门。
  
  次言了境为性相者。双显六识自性行相。识以了境为自性故。即复用彼(了境)为行相故。由斯兼释所立(了境名识之)别名。(以)能了别境(者。乃)名(之)为识故。如契经说。眼识云何。谓依眼根了别诸色。广说乃至意识云何。谓依意根了别诸法。彼经且说不共所依。(及)未转依位见分所了。余(共)所依(及已转依位所)了。如前已说。
  
  共所依。谓五识更须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第六识亦更须根本依也。余可知。
  
   (壬)三释三性门。
  
   (问曰)。此六转识。何性摄耶。(答曰)。谓善不善俱非性摄。俱非者。谓无记。非善不善。故名俱非。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顺益。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于善不善益损义中。不可记别。故名无记。
  
  此先释三性义也。然无记中。复分有覆无覆。由前已解。故不重出。
  
  此六转识。若与信等十一相应。是善性摄。与无惭等十法相应。不善性摄。俱不相应。无记性摄。
  
  此示未转依位中三性相也。言无惭等十法者。一无惭。二无愧。即二中随烦恼。三忿。四恨。五覆。六恼。七嫉。八悭。九害。即小随十烦恼之七。十嗔。即根本六烦恼之一。此十唯是不善性摄。若大随八。小随余三。根本余五。皆通不善及有覆无记性摄。故不说之。且如有人。虽起贪痴慢疑。及诸见执。若不与无惭无愧同起。仅名有覆无记。起掉举惽沉等。亦复如是。起诳。起谄。起憍。亦复如是。但与无惭。无愧。相应。方名不善。不与无惭无愧同起。皆名有覆无记也。若不与善心所相应。亦不与诸烦恼心所相应。但与遍行别境及四不定随一相应。则皆名无覆无记。
  
  有义。六识三性(起必)不俱。(以此六识)同外门转。(善等三性)互相违故。(谓前)五识必由意义(为分别依)。导引(而起)。俱(时而)生。同(缘尘)境。(方乃)成善(成)染故。若许五识三性俱行。(则)意义尔时(亦)应通(于)三性。便违正理。故定不俱。(然)瑜伽等说藏识。一时与转识相应三性俱起者。彼(云一时。乃)依多念(而说)。如说一心。非(局在)一生灭。(今依一念。定不容俱。故)无相违(之)过。
  
  此明三性俱不俱义。有两家解。今初家明不俱也。先正释。次瑜伽下。通妨。幷可知。然未当理。故以下解为正。
  
  有义。六识三性容俱。(谓初起)率尔(无记之五识。及齐)等流(类之善染)眼等五识。或(四种五种)多(起)。或(三种二种)少(起)。容俱起故。(又)五识与意(识)。虽定俱生。而善性等。不必同故。前所设(意识尔时应通三性之)难。于此唐捐。故瑜伽说。若(人入于三昧。或)遇声缘从定起者。(此是)与定相应(善)意识俱转(之)余耳识生。非唯(是)彼定相应(之)意识能取此声(也)。若不尔者。(既无耳识)于此音声不领受故。不应出定。(亦)非取声时即便出定。(以先)领受声已。若有希望。后时方出。(此其)在定(之)耳识。率尔闻声。理应非善。(以凡)未转依者。率尔堕(境之五识)心。定(皆属)无记故。由此诚证。(与)五(识)俱(之)意义。非(必)定与五(识)善等性同。诸处但言五俱意识。亦缘五(识所缘五尘之)境。不说(意识。定与五识)同(其善恶无记之)性。(然)杂集论(中)说。等引位中五识无者。(彼)依多分(而)说。
  
  此第二家正明六识三性得俱也。且如等流善眼识。正观佛时。正读经时。耳忽闻声。鼻忽闻香。身忽觉触。则其所有率尔堕心。定属无记。又如等流染眼识。正观美色观剧戏时。耳忽闻声等。率尔堕心。亦属无记。此三性得俱起之一验也。彼谓五识设使三性俱行。意识尔时应通三性。殊不知同时意识。虽必同境。不必同性。且如入定意识。是善性摄。正于定中得闻声者。是率耳无记耳识。何必同性。又恐难曰。定中那有耳识。今故释曰。定中意识。不能取声。若无率尔耳识。则于音声不能领受。又恐难曰。宁知定中必有率尔耳识领此音声。今故释曰。若不领声。不应出定。恐更难曰。取声出定之时。耳识既生。则意识已非定善。今故释曰。非取声时即便出定。以率尔无记耳识正领声时。意识正尚在定。俟有希望。方从定起。故知在定意识。虽是善性。不妨无记耳识同时俱起。恐更难曰。宁知定中耳识非是善性。今故释曰。未转依者。率尔堕心定无记故。由此下。结证可知。杂集下。更通妨也。等引者。梵语三摩呬多。谓修习止观。平等不偏。引生功德。故翻等引。等引位中。善定善慧与第六识相应。调柔正直而住。故多分不起五识。今杂集中。乃依多分说无。非谓定中决不起率尔五识也。
  
  若五识中三性俱转。意随徧注。与彼性同。无徧注者。便无记性。故六转识。三性容俱。
  
  且如礼佛忏愿之时。眼识缘佛色像。则是善性。若缘花幡等。任运起贪。则是染性。若非善染。即无记性。耳识缘法音声。则是善性。若缘音声有美有恶。任运贪嗔。则是染性。若非善染。即无记性。鼻识闻香无所取著。则是善性。若缘好香。任运贪著。或缘余气任运憎恶。则是染性。若非善染。即无记性。身识翘勤谨肃不懈。则是善性。若多放逸。不合威仪。则是染性。若非善染。即无记性。又如舌识。正受食时。于味不生贪染。则是善性。若于好味恶味。任运贪嗔。则是染性。若非善染。即无记性。是故五识俱起之时。或眼识善。耳识染。鼻识等无记。或耳识善。眼识染。余识无记。或善多染少。或染多善少。或善染多无记少。或无记多善染少。或但一性。或但二性。或具三性。事非一概。至于第六意识。若随五识有所徧注。则与五识同其善染。若无徧注。便是无记性摄。又如正礼拜时。正习坐时。身识是善。而意识或起无记。或起染心。仍复不一。故前五识。不妨三性俱起。而第六识。无有一念通三性之过也。上约未转依位释竟。
  
  得自在位。唯善性摄。佛色心等。道谛摄故。(无有不善)。已永灭除戏论种故。(亦无无记)。
  
  得自在。谓佛果位中。转异熟识成无垢识。尔时五根成无漏故。所发五识。亦成无漏。又意根纯无漏故。所发意识亦纯无漏。五根名为佛无漏色。八识皆名佛无漏心。色即相好功德之所庄严。心即四智菩提相应心品。故皆道谛所摄。戏论种子已永灭尽。故此妙观察智相应心品。成所作智相应心品。皆唯善性摄也。初释差别等四门竟。
  
   (庚)二释心所受俱两门二。初略标心所广释受俱。二广释六位心所别相。(辛)初中二。初设问举颂。二以论释成。(壬)今初。
  
  六识与几心所相应。颂曰。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三受共相应。
  
   (壬)二以论释成二。初略释六位心所。二广释三受相应。(癸)初中二。初总标。二别释。(子)今初。
  
  论曰。此六转识。总与六位心所相应。谓遍行等。
  
   (子)二别释二。初释心所名义。二释六位类别。(丑)今初。
  
  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故名心所。(犹)如属我(之)物。(便)立我所(之)名。(须知)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所于彼(所缘。既取总相)。亦取别相。助成心事。(故)得心所(之)名。(譬)如画(家之)师资。(师既)作模。(资乃)填彩。故瑜伽说。识能了别事之总相。作意了此(识)所未了(之)相。即(是明)诸心所取所别相(之义也。是故)触能了此(识所缘)可意等相。受能了此(识所缘)摄受等相。想能了此(识所缘)言说因相。思能了此(识所缘)正因等相。故作意等。名心所法。(其言了此之一)此(字。正)表心所(不惟缘别相。而)亦缘总相(也)。
  
  即诸心所取所别相句。一则转释上句。二则兼解下四句义也。可意等相者。等取不可意相。及中容相也。摄受。即顺益也。等者。等取违损。及非顺非违也。言说因。即境之分齐相也。正因等者。等取邪因及非正非邪因也。
  
  余处复说。欲亦能了(识所缘之)可乐事相。胜解亦了(识所缘之)决定事相。念亦能了(识所缘之)串习事相。定慧亦了(识所缘之)得失等相。由此(方能)于(所缘)境。起善染等诸心所法。(亦是)皆于所缘兼取别相(之义)。
  
  此更释别境等诸心所法。皆有助成心事之功能也。串与惯同。定慧亦了得失等相者。了于得相。起善心所。即名正定正慧。了于失相。起染心所。即名邪定邪慧。了于非得非失之相。起余无记心所。即定慧亦属无记也。初释心所名义竟。
  
   (丑)二释六位差别。
  
  虽诸心所。名义无异。而有六位种类差别。谓徧行有五。别境有五。善有十一。烦恼有六。随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如是六位。合五十一。(初名徧行者)。一切心中定可得故。(二名别境者)。缘别别境而得生故。(三名善者)。唯善心中可得生故。(四名烦恼者)。性是根本烦恼故。(五名随烦恼者)。唯是烦恼等流性故。(六名不定者)。于善染等皆不定故。然瑜伽论合六为五。(以根本)烦恼与随烦恼。俱是染故。复以四一切辩(此)五位差别。谓一切性。及(一切)地。(一切)时。(一切心王)俱。(此)五(位)中。徧行俱四一切。别境唯有初(三性)。二(九地之两)一切。善唯有一。谓一切地。染四皆无。不定唯一。谓一切性。由此五位种类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