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有等地下下烦恼。谓第六识中。俱生之极细贪痴慢也。约三界九地。各分九品。此当第八十一。由其最极微细。故与第七识之烦恼势力齐等。非金刚喻定。不能断彼种子。然第六识中。俱生烦恼。既分八十一品。则是品品渐断。此第七识相应烦恼。惟是微细一类。不分三界九地。故云顿断也。
  
   (壬)二申明有净末那二。初出谬解。二出正解。(癸)今初。
  
  此中有义。末那唯有烦恼障俱。圣教皆言三位无故。又说四惑恒相应故。又说为(前六)识(之)杂染依故。
  
   (癸)二出正解二。初正明无染有净。二通释染净差别。(子)初中二。初斥前非。二申正义。(丑)今初。
  
  有义。彼说教理相违。出世末那。经说有故。无染意识。如有染时。定有俱生。不共依故。
  
  此先总斥也。经说有出世末那。而彼说无。岂不违教。又无染意识。必有所依意根。而彼说无。岂不违理。言无染意识者。即无漏道相应之第六净识也。言俱生不共依者。指第七意根也。量云。净意识是有法。定有净末那为俱生不共依宗。因云。转识摄故。喻如有染时意识。
  
  论说。藏识决定恒与一识俱转。所谓末那。意识起时。则(藏识与)二俱转。所谓意识。及与末那。若五识中随起一识。则(藏识与)三俱转。乃至或时顿起五识。则(藏识与)七俱转。(明文若此)。若(汝执)住灭定无第七识。尔时藏识应无识俱。便非恒定一识俱转。(又第六识入无漏观)住圣道时。若无第七。尔时藏识应(但与第六)一识俱。如何可言若起意识。尔时藏识定二俱转。显扬论说。末那恒与四烦恼相应。(是为染位)。或翻彼相应恃举为行。或平等行。(是不染位)。故知此意。通染不染。若由(本)论说阿罗汉位。无染意故。便(谓竟)无第七。应由(本)论说阿罗汉位舍藏识故。便(亦幷)无第八。(彼第)八既不尔。此(第七)云何然。又诸论言。转第七识得平等智。彼(平等智。亦)如余(大圆镜妙观察等)智。定有所依相应(之)净识。此(第七)识(若)无者。彼(平等)智(亦复)应无。非离所依(之心王。得)有能依(之净无漏慧心所)故。(又)不可说彼(平等性智)依六转识。(论)许(诸)佛恒行(平等性智。犹)如(大圆)镜智(之无间断)故。
  
  此广明违教也。
  
  又无学位。若无第七识。彼第八识应无俱有依。然(第八识)必有此(俱有)依。如余(眼)识(等)性故。又如未证补特伽罗无我者。彼我执恒行。亦应未证法无我者。法我执恒行。此(第七)识(于三位中)若无。彼(三位中之法我执。将)依何识。非(可谓三位中之法我执)。依(于)第八。(以法我见即是慧。而)彼(第八识)无慧(心所与之相应)故。由此应信二乘圣道灭定无学(位中)。此(第七)识恒行。彼未证得法无我故。又诸论中。以(前)五(识为)同法。证有第七(意根)为第六(意识之俱有)依。圣道起时及无学位。若无(净)第七。为(净)第六依。所立宗因便俱有失。或应五识。亦无有(五根为)依。(既)五(识)恒有依。(则第)六(识)亦应尔。
  
  此广明违理也。应立量云。无学位第八识是有法。定有净第七为俱有依宗。因云。以是识性故。喻如眼等识。补特伽罗无我。即生空理。法无我。即法空理。以五同法等者。谓立量云。第六识是有法。定有第七意根为俱有依宗。因云。转识摄故。喻如前五识必以五根为俱有依。今若谓二乘圣道及无学位。但有第六识相应之生空智慧。而无第七净识为俱有依。则宗上有能别不极成之过。以俱有依不必定有故。因中犯共不定之失。以前六识。共是转识摄故之因。而五识定有所依。第六于无漏位不定有依。则外人反出不定过云。为第六如前五。一切时中定有依耶。为前五。如无漏位中第六。亦不必有依耶。初斥前非竟。
  
   (丑)二申正义。
  
  是故定有无染污意。于上(无学。灭定。及出世道)三位。恒起现前。(颂中)言彼(三位)无有者。(但)依染意(而)说。如说四位无阿赖耶。非无第八。此亦应尔。
  
  四位无阿赖耶者。三乘无学及佛也。初正明无染有净竟。
  
   (子)二通释染净差别。
  
  此意差别。略有三种。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之意)。二法我见相应(之意)。三平等性智相应(之意)。
  
  补特伽罗我见。即俱生我执。法我见。即俱生法执也。
  
  初(我执相应之意)。通一切异生(恒时)相续。(若夫)二乘有学(及)七地以前。(但除无学回心者。余)一类(有学)菩萨。(于无漏位。则不现起。而于)有漏心位。(彼意仍)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次(法执相应之意)。通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皆悉恒时)相续。(若夫)一切菩萨。(于法空智果现前之时。则不现起。而于)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意仍)缘异熟识起法我见。后(平等性智相应之意)。通一切如来。(恒时)相续。(若夫)菩萨(于初地)见道。及(初地后)修道(位)中。(法空智果不现前时。则不现起。而于)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意或)缘无垢(净识。或缘)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
  
  如来平等性智。缘无垢识。菩萨平等性智。缘异熟识也。余可知。
  
  补特伽罗我见起位。彼法我见亦必现前。我执必依法执而起。如夜迷杌等。方谓人等故。我法二见。用虽有别。而不相违。同依一慧(心所)。如眼识等。体虽是一。而有了别。青(黄赤)等多用。不相违故。此亦应然。
  
  迷杌等。喻法执。谓人等。喻补特伽罗执也。我法下释伏难。谓有难曰。上云我我所执。决不俱起。此中我法二见。何得俱起。今释之曰。用虽有别。而不相违。以同依一慧。非一心中有二慧故。又难曰。既唯一慧。何有二执。今释之曰。如一眼识。顿别青黄。如一耳识。齐闻钟鼓。亦复何违。应立量云。我法二执是有法。用不相违宗。因云。同依一慧故。喻如眼识体一而了别多色。
  
  二乘有学。(于或)圣道。(或)灭定现在前时。顿悟菩萨。于修道位(中。及)有学(回心之)渐悟(菩萨。若)生空智果现在前时。(此三等人)。皆唯起法执。(以彼)我执。已(彼圣道灭定生空智果所)伏故。二乘无学。及此(无学回心)渐悟(菩萨。于)法空智果不现前时。亦唯起法执。(以彼)我执已断故。八地以上。一切(若顿若渐)菩萨。所有我执。皆永不行。或(无学回心。固)已永断。或(顿悟及有学回心。亦)永伏故。(若夫)法空智果不现前时。(虽在八地以上)。犹起法执。(以生空智果。与法执)不相违故。如有经说。八地以上。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我执)所依(之)所知障在。(当知)此所知障。是现(行)非种(子。若)不尔者。烦恼(种子。犹未永断)。亦应(名为)在故。(然此与)法执俱(之)意(根)。于二乘等。虽名不染。(而)于诸菩萨。亦名为染。(以正)障彼(法空)智故。由此亦名有覆无记。(惟)于二乘等。说名无覆。(以此法执相应之意)。不障彼(生空)智故。(又此第七识。虽随第八所生所系。然非真异熟识。但)是异熟生(所)摄。(以)从(第八真)异熟识。恒时生故。名异熟生。非(即引业所招之)异熟果。(问曰。前六识一分无记性者。名异熟生。此第七识。云何亦名异熟生耶。答曰。以)此(异熟生之)名。(可)通(摄)故。(喻)如增上缘。(虽正指六根。然凡)余(三缘所)不摄者。皆入此(增上缘)摄。(今异熟生亦尔)。
  
  初正释颂文竟。
  
   (庚)二证有第七三。初问答总标。二别明教理。三通妨总结。(辛)今初。
  
   (问曰)。云何应知此第七识。离眼等识。有别自体。(答曰)。圣教正理。为定量故。
  
   (辛)二别明教理二。初明圣教。二显正理。(壬)初中二。初正释。二指广。(癸)今初。
  
  谓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
  
  薄伽梵。即世尊也。而含六义。佛地经论云。谓诸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炎猛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具端严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或能破坏四魔怨故。名薄伽梵。按小乘不知三种别义。妄计过去名意。现在名识。未来名心。今以大乘实义开晓之也。
  
  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法(之)种(子)。起诸法(之现行)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于六(尘各)别境(界)。粗动间断。了别转故。如入楞伽伽他中说。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
  
  三义通八识者。八皆名心。心王有八。亦皆有集起义故。八皆名意。八识皆有前灭等无间意。又皆有思量义故。八皆名识。称为八识。一一皆有了别用故。随胜显者。第八集起之义独胜。第七思量之义独胜。前六了境之义独胜也。缘藏识等。思量为我等者。一切凡夫。二乘有学。及八地前菩萨。于有漏心位。此第七识缘阿赖耶。恒审思量。补特伽罗我。二乘菩萨。入灭定位。及生空智果。现在前位。此第七识缘异熟识。恒审思量法我。地上菩萨。于法空智果。现在前位。此第七识缘异熟识。恒审思量。二种无我。如来位中。此第七识缘无垢识。恒审思量二种无我也。
  
  又大乘经。处处别说有第七识。故此(第七识。是决定)别有。诸大乘经。是至教量。前(于初能变中。既)已广说。故不(须)重(为极)成。(又复)解脱经中。亦别说有此第七识。如彼颂言。染污意恒时。诸惑俱生灭。若解脱诸惑。非曾非当有。彼经自释此颂|意言。有染污意。从无始来。与四烦恼。恒俱生灭。谓我见。我爱。及我慢。我痴。对治道生断烦恼已。此意从彼便得解脱。尔时此意相应烦恼。非唯(于今)现无。亦无现在过来未来。(以诸烦恼)无(实)自(体)性故。
  
  若约迷情。则现前一念。积集过去无量惑业苦种。能起未来无量惑业苦事。然过去已灭。未来未生。唯此一刹那心。可名有体。而此心体。念念迁流。新新不住。亦何尝有实体哉。依此妄心。故妄见有三世差别。果见觅心了不可得。则现在既无。三世何有。惟其坐断三世。方能普达三世。又觅心既不可得。岂有形相方隅。惟其消殒十方。方能徧照十方。故曰微尘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此所谓非曾非当有也。是故所谓对治道生断烦恼者。非如世间军阵相杀。对垒抵敌之谓也。直是以二空智。深观烦恼。本无自性。既不自生。亦不他生。又不共生。不无因生。只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正妄生时。仍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未来。生即无生。终无自性。自性既无。他性何有。自他既无。岂有共性。有尚叵得。况无因生。如此研观。勿令休息。解种熏发。惑种自消。故瑜伽论决择分中云。问。断烦恼时。为舍缠耶。舍随眠耶。(缠。谓现行。随眠。谓种子也。)答。但舍随眠。缠即不起。问。为断过去。为断未来。为断现在。答。非断去来今。然说三世断。何以故。若在过去有随眠心。任运灭故。其性已断。复何所断。若在未来有随眠心。性未生故。体既是无。当何所断。若在现在有随眠心。此刹那后。性必不住。更何须断。又有随眠。离随眠心。二不和合。是故现在亦非所断。然此他意内正作意。二因缘故。正见相应。随所治惑。能治心生。诸有随眠。所治心灭。此心生时。彼生灭时。平等平等。对治生灭。道理应知。正见相应。能对治心。于现在世。无有随眠。于过去世。亦无随眠。此刹那后。离随眠心。在未来世。亦无随眠。从此以后。于已转依已断随眠身相续中。所有后得世间所摄。善无记心。去来今位。皆离随眠。是故三世。皆得说断。初正释竟。
  
   (癸)二指广。
  
  如是等教。诸部皆有。恐厌广文。故不繁述。
  
  初明圣教竟。
  
   (壬)二显正理三。初结前起后。二显示正理。三指广劝信。(癸)今初。
  
  已引圣教。当显正理。
  
   (癸)二显示正理六。初恒行无明。二为缘生识。三思量名意。四无心定别。五无想天染。六三性时染。(子)初中二。初正显恒行。二转释不共。(丑)今初。
  
  谓契经说。不共无明。微细恒行。覆蔽真实。若无此(第七)识。(则)彼(不共无明。便)应非有。谓诸异生。于一切分。恒起迷理不共无明。覆真实义。障圣慧眼。如伽他说。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俱行一切分。谓不共无明。
  
  谓能照真义之智心。正当生时。有一法常能为其障碍。此障碍法。俱行于一切异生善。恶。无记三性分位之中。所谓不共无明是也。
  
  是故契经说异生类。恒处长夜。无明所盲。惽醉缠心。曾无醒觉。若(使)异生位(中。或)有暂不起此无明(之)时。便违经(中所说。恒处长夜等)义。(以)俱(在)异生位(中。而)迷理无明。有行不行。不应理故。此(不共无明。若谓)依(于)六识。皆不得成。应此(无明如六识之)间断。(或)彼(六识如此无命之)恒染故。许有末那。便无此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