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憨山老人梦游集
憨山老人梦游集
示无知鉴禅人
出家人。先须要知出家割爱辞亲。本为求出生死。若为生死大事。要知世闲一切诸法。皆是苦本。身是苦聚。必要发心修行。求出苦之道。先须看破。现在身心境界。当观此身。乃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成形。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如此看破。则不为此身谋求。种种受用之乐。次要看破。现前见闻知觉。全是妄想用事。总非真心。以此妄心。造种种业。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即此一念。便是生死苦本。切不可随他妄想流转。日用密密观察。妄想起处。就要看破。当下消灭。切不可随他相续。攀缘往而不返。若观察不定。无巴鼻时。但将一声阿弥陀佛作话头。紧紧抱定。念念不忘。有此话头作主。但见妄想起处。即提起佛来。是为正念现前。则妄念不待遣而自消矣。如此二六时中。密密用心。唯此一念为主。其余一切妄想皆为客。客主若分。久久纯熟。则妄想自消。真心自显矣。禅人若果有志。为生死大事。但以此一念为真。其余世闲种种伎俩。作诗写字。乃至攀缘。交游放浪。皆是颠倒痴迷之事也。若不慕实行。专事虚浮。纵放六情。游谈无根。空丧光阴。不唯虚生浪死。抑恐恶业难逃。千生百劫。无出头时也。
示徐清之
佛说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言三界上者。乃出世四圣。谓佛。菩萨。声闻。缘觉也。三界下者。乃六道凡夫。谓天。人。修罗。三善道。及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也。是则十法界中。一切圣凡。善恶因果。依正庄严。皆由一心之所造。然此一心非别。乃吾人日用现前。分别了知之心也。既然一切由心。非次第造。乃日用现前。念念所作之业。于十法界流转。若一念由贪嗔痴所作十恶身三口四意三恶业。则就三途苦趣之因。若一念转十恶而为十善。则为人天妙乐之因。若一念善恶两忘。内不见有我。外不见有人。一心寂静。则为声闻出苦之因。若观目前苦乐逆顺。由因缘生灭。流转还灭。则成缘觉之因。若一念了知人法无我因缘。性空无有作受者。而不妨现行布施持戒忍辱。六道之行。化度众生。则为菩萨之因。若一念顿悟自心。本来光明广大。无不包容。无不济度。了无一法当情。生佛平等。即为成佛之因。故此一心。广大无外。本来清净。圆满光明。若日用念念悟此。则虽居尘劳。而为出世之人矣。此所以维摩称为不二法门也。居士若能体此而行。则一切恩怨是非人我。烦恼情根。应念化成光明藏矣。日用一切境界。试此观看。念念觉察。若不能安忍。为烦恼之所障碍。才见起处。即将六祖本来无物一句提起。如金刚王宝剑。则一切烦恼。当下冰消。身心化作清凉池矣。如此力行。若能精进不退。则顿证大解脱场。又何此外别求佛法哉。
示若昙成禅人
成禅人。约同志于金沙之东禅。结青莲社。以持诵法华经为业。凡入社者。必先熟读此经。能背诵而后入堂。不数年闲。能持者数十辈。去住不一。唯禅人一志不移。遂以此为尽形寿焉。请益老人。因示之曰。此经乃吾师释迦世尊。特为开示众生。佛之知见。为成佛真种。故述其往因。谓于大通智胜佛时。为十六王子。得闻此经。展转传持故。凡曾从闻者。必生生世世。共生一处。以持此经为行故。昔受化者。直至今生。于灵山会上。各各授记成佛。乃的示此经。为成佛正因真种也。故委明持经之法师。即于现世父母。所生六根。必得清净。如经具明。金口亲宣。非虚语也。此经自入中土。受持者多。独南岳思大禅师。所悟精深。天台智者大师。读诵此经。乃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思大师曰。此法华三昧也。非子莫证。非我莫识。故天台因之建立止观妙门。发明百界千如实相之旨。向后依止观而悟明一心者。如永嘉而下。非一人也。是知此经为成佛之妙行明矣。唯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此又示持此经者。第一义门。禅人今持此经。试向未展卷轴已前。突开顶门正眼。烁破无明。诸法实相。触处洞然。则见色闻声目前现证。尝转如是一卷真经。顿将八识田中。历劫已来。爱憎烦恼种子。尽化为光明藏。如是受持。是真精进是明真法供养如来。若徒以纸墨文言为妙法。以循行数字为持经。而心地未净。烦恼未空。此何异以水泡为摩尼。以蒸沙为饭本。如是则牛皮未透。岂图遮眼而已耶。
示观智云禅人
学道人。以等心死誓。为出生死第一义。又放下为入道之要。古人云。志当归一。久而不退。他日必知妙道所归。此五乳为老人归真之所。禅人归依老人之心。一生居半。今幸有此卓锥之地。正是尔等。放舍身命处。生则同修。死则同归。尔当放下诸缘。一心寂静。于此集二三同志。老者专心念佛。精修净业。誓死为期。则法道常存。慧命不断。是不负归依之念也。应念尔祖乐天公。与老人有三世之谊。自当以义为质。绝无二念。若别存一念。则非真实为生死人。凡居常。务要以法为怀。纲维丛林。调和大众。内外一体。宾主一心。兼忘人我。剿绝是非。了得烦恼本空。便是出生死路。即此心地清凉。便是净土之要门也。尔其勉哉。勖哉。
示凝畜通禅人
佛祖修行之要。唯有禅净二门。兼以万行庄严。是为正修行路。比来学人。参禅者多。被邪师过谬。引入邪见稠林。堕我慢魔。增外道种。是大可忧。况十无一人。得解脱处。似此不唯自误。亦且误人。可不惧哉。是故老人。极力主张。净土真修。世人不知。都轻视为寻常不知念佛之妙。故多错误耳。且念佛即是参禅。更无二法。即念佛时。须先将自己胸中。一切烦恼妄想。贪嗔痴爱。种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闲。无一毫空隙处。如此着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如此日用。动中不杂不乱。梦寐如一。如此用心。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死净土之时节也。若但口说念佛。心地不净。妄想不除。只道念佛不灵验。如此纵到三生六十劫。亦无出头分。尔其勉之。
答德王问
承大王谕使者。访问山僧修行直捷法门。云。王已能持不杀戒。斋蔬三年。但念末后一着为急。有何法修持。至临终安乐。后世不迷。此乃大王宿习。般若根深。积生修习。故今处富贵尊位。不昧本来一念。真切参求法要。山僧愚劣。敢以实对。惟佛说法度人。如应病之药。方便多门。不是一种。自教流此土。古今依奉。修行者。有禅与教两门。人人共由。禅则传灯诸祖。直贵了悟自心。其下手工夫。则心单提话头参求。直至明见自心而后已。此独被上上根人。一超直入。又须善知识时时调护提撕。方得正路。在昔王臣。亦有能者。盖不多见。是乃出家人易为行耳。今大王尊居深密。不易接见善知识。故不敢以此劝进。其有依教修行昔有天台智者。大小止观。乃成佛要门。其大止观文繁难于理会。其小止观。虽简易。其实要说解明白而下手安心。亦不易入。即能知能行。亦难得亲切。日用现前。境界逆顺处多用不上。况末后大事乎。此法亦非大王所易行者。亦不敢进。今独有佛说西方净土一门。专以念佛一事为要。以观想净境为正行。以诵大乘经为引发。以发愿为趣向。以布施为福田庄严。此实古今共由。不论贵贱智愚。俱能真实下工夫。故万人修行。万人效验。此愿大王留意焉。谨将日用修行规则。条列如左。
我佛为救度娑婆世界。诸苦众生。专说西方极乐。净土法门。但专以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彼国有弥陀经一卷。便是证明。其经中所说。都是彼国。及国土境界实事。最是明白。其修行之方。亦有节次。如僧家功课之法。不必拘套。但以念佛为主。每日早起礼佛。即诵弥陀经一卷。或金刚经一卷。即持数珠。念阿弥陀佛名号。或三五千声。或一万声。完即对佛回向。发愿往生彼国。语在功课经中。此是早功课。晚亦如之。如此日日以为定课。定不可缺。此法教诸宫眷。如法同修更妙。此乃我 圣宗仁孝圣母所行。垂法宫闱。至今不废者。是为常行也。至若为末后一着大事。其做工夫。更要亲切。每日除二时功课之外。于二六时中。单将一声阿弥陀佛。横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但只将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饭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声佛时时现前。若遇逆顺喜怒烦恼境界。心不安时就将者一声佛。提起一拶。即见烦恼当下消灭。以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灭烦恼。便是佛度生死苦处。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更无别法。若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即于睡梦中作得主。若于睡梦中作得主。则于病苦中作得主。若于病苦中作得主。则于临命终时。分明了了便知去处矣。此事不难行。只是要一念为生死心切。单单靠定一声佛。再不别向寻思。久久纯熟。自然得大安乐自在。得大欢喜受用。殊非世闲五欲之乐可比也。惟大王留意此法。便是真实修行。舍此更无过此直捷省事者也。切不可听邪见邪说而惑焉。又大王若要末后知去向。更有一妙法。请为言之。其法就在念佛心中。时时默下观想。想目前生一大莲华。不拘青黄赤白。状如车轮之大。观想华状分明。仍想自身坐在华中。须台之上。端然不动。想佛放光明来照其身。作此想时。不拘行住坐卧。亦不计岁月日时。只要观境分明。开眼合眼。了了不昧。乃至梦中。亦见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同在华中。如白日明见。若此华想成就。便是了生死之时节也。直至临命终时。此华现前。自见己身。坐莲华中。即有弥陀观音势至。同来接引。一念之顷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居不退地。永不复来受生死之苦。此实修行一生了办之实效也。惟此法门。非是僧谈。乃佛经中。处处开导。直捷法门。所谓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舍此别无妙法矣。闻大王心。不求长生。但愿末后明白。除此再无可明白之法矣。若怕疾病。要学调息运气求却病。此非良法。若气不善运返至大病。至不可疗。万万不可惑于此也。若是念佛一法。得入亲切。其余总不必留心矣。愿大王着实谛信。切莫怀疑。
又。
正月二十七日。僧蕴真。奉大王令旨。持睿语。下问事件。山僧伏读再三。足见大王体究生死大事。要明性命根宗。了达佛祖禅教旨趣。山僧愚昧。不敢妄谭。谨按教典。一一条牒来问。对答分明。陈列如左。伏乞睿览。
一问三乘之道。性命之原。教禅之说。达磨之道。何曰无字。心地何处用工。人生到底。怎么下落。又说。有佛无佛端的何为。又说一静之中。无我无人。犹如太虚。到底如何。可将上中下乘言语。佛祖度众生之念。一一细剖解释。是所愿闻。
答。佛教宗旨。单以一心为宗。原其此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了无纤尘。清净无物。此中本无迷悟生死。圣凡不立。生佛同体。无二无别。此正达磨西来。直指此本有真心。以为禅宗。故对武帝云。廓然无圣。若能顿悟此心。则生死永绝。只在当人一念顿悟。即名如如之佛。不属修证阶差。不属三乘渐次。此禅宗目为向上一路。从前诸祖所传。即指此心。以为宗极。是名为禅。此宗不立文字。只贵明心见性。其修进工夫。当初达磨教二祖。问曰。汝作甚么。二祖云。乞师安心。达磨云。将心来与汝安。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达磨即与印正。云与汝安心竟。此心不可得一语。便是西来的指。二祖又问。岂无方便。磨云。汝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此便是教参禅最初第一着工夫。达磨之道。如此而已。除此心外。更无别法后来禅道既久。学人不能顿悟。故有参禅提话头之说。其话头不拘是谁。随将古人公案一则。蕴在胸中作话头。下疑情。即无之一字。就是公案。直者疑处。便是参究。参来参去。久久忽然心地迸开。如大梦觉。即名为悟。以参究便是用工夫。以正参时。心中一念不生了无一物。故说无我无人。犹如太虚。悟处便是下落。既得了悟自心。则历劫生死情根。一齐顿断。既悟此心又说甚佛与众生。故从此已去三界。往来任意度生。永绝诸苦。不被生死拘留。是称菩萨。此便是参禅到底下落。性命从此了却。若不悟此心。则被一生作下善恶业牵。轮转六道诸苦趣中。到底没下落。所谓生死苦海。无有彼岸。正谓此也。
一。问三乘之道。乃是佛度众生。随机施设。权巧方便之法门也。一大藏经。皆是此意。原夫一心之法。生佛同体。本无身心。盖因最初一念妄动。迷了此心。遂结成幻妄身心。即今人人血肉之躯。名为色身。即今知觉思虑者。乃妄想。心经说。五蕴是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肉身即色蕴。心即受想行识之四蕴。以身心知苦乐等为受。分别贪求念念不断为想。此想相续不断为行。此三即知觉思虑之心。其识即命根。初未迷时。但只云性。既迷真心。有此幻妄身心。其识连持此身。故名为命。此性命之原也。佛初出世。只是教人了悟此心而已。以迷之既久。不能了悟。故佛设方便。先教人知此身是苦本。其苦因贪嗔痴爱。烦恼所集而生。故要人先断烦恼。其苦可出。有中下根人。依之修行。断了烦恼。果然得出生死之苦。是称声闻缘觉为下中二乘。因他但能自度。不能度人。不知同体之意。只得一半。故名小乘。及有大心众生。既能自度。又能度人。自利利他。广修六度。谓能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有此六行。其心广大。是名菩萨。故名大乘。又云上乘。此二乘法。一大藏经。都说此事。只是要人了悟此心。末后会归一心。即名最上一乘。是名为佛。此教中之极则也。三乘修行之法甚多。说不能尽。但依一法修行。皆得出生死苦。非止一端。种种方便直是悟了此心。方是末后下落处。未悟此心。俱在生死海中。随善恶转若作善。即生天上人中。若作恶业纵贪嗔痴爱。即堕三途。受苦无量。此三乘法。若学中下乘修。则一向爱恋此身。贪着受用。妄想之心。不能断除。故不能也。若学上乘人修。虽能布施持戒。其后四行又不能全。亦不能即出生死。纵修善法。生在天上。福尽还坠。如汲井轮。终无下落。若求悟明此心。可了生死。无奈如今现前事法交错。又不能下苦心参究。纵参亦不得真善知识指教。恐错用心。返落邪道如此。岂不虚过一生。虽要求个下落。到底无下落。以天上受福。未免轮回故也。故佛别设直捷方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此乃一生成就。临命终时。定有下落也。今将念佛净土法门。为大王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