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憨山老人梦游集
憨山老人梦游集
示慧[纟-八]兴后禅人
东海佛法不行之地。自灵山桂峰师开化。令舍邪归正者不少。老人昔居海印寺。叹师法利之盛。其诸弟子。能说法者居多。今学人兴后。乃嫡孙也。老人别灵山。二十有八年矣。辛酉岁后。来参匡山。改岁后辞归故山。请益修心法要。老人因示之曰。佛最所诃者。烦恼所知二种障。为生死根本。然烦恼障。乃贪嗔痴爱。为凡夫生死根本。所知障。乃佛法知见。为三乘圣人。生死根本。苟二障不除。则众苦无由得出也。嗟今世人。不知佛法者。固无足怪。即学佛法人。不断除烦恼又以所学佛法。为所知障。生长我慢。重增烦恼。心地染污。种子触发。现行放逸。身心毫无捡束。循情造业。岂非大谬耶。学人今闻老人开示。知为生死大事。发心参求。本地工夫。此乃最胜愿力。但今参究工夫。不用别求。只要将胸中旧有习气种子。一一打点干干净净。不许触发现行。就于日用对境逢缘。起心动念处。当下看破。不许相续。其用心下手。只如棱严经所说。观音耳根圆通。旋倒闻机。返闻自性。一则观门。最好用心。若于日用见闻处。果能返观自性。则不随外境流转。如此念念返流。则念念是归真之路。如此用心。若习气不除。触发现行。定不得力。此全在违现业一着。为最上行也。然又必要为生死心切。乃肯下死工夫耳。学人实为生死。真切用心。乃有受用。不是说了便休。作一种佛法知见也。
示净心居士
往老人过吴中。净心居士。参礼请益。老人示之以念佛法门。以念佛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以净心为道号。别数年矣。今书来云。念佛难成一片。复请开示。老人因示之曰。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常返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所谓滴水救积薪之火。岂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苦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告诉不得他人。全要自己着力。若但将念佛做面皮。如此驴年无受用时。直须勇猛。更莫迟疑。
示仁天老宿持法华经
仁天大德。诵法华经二十余年。将行请益。因谓之曰。法华最上一乘。乃吾佛久秘之要。为授记诸弟子之券书也。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不解意。与义作仇家。二十七祖云。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涉众缘。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如上二祖所说。仁天毕竟如何持此经耶。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如是。则六祖纵许解意。亦未能持。又云。此经开方便门。以示诸法真实之相。如是。则山河大地。草木瓦石。无非实相。纵若二十七祖。离出入息亦未能持。然则仁天毕竟如何持耶。如佛所说。持品。乃至展转第五十人转教持经。功德不可思议。由是观之。转教之功。不论解义不解义。离息不离息。但能一念信心。自知本有。则慧命不断。由是老人。最赞青莲法社。以持法华为妙行也。以一闻此经。便下成佛真种。仁天以此转教多人。能如佛所赞叹。更有何法。过于是乎。
示沈大洁
禅净二行。原无二法。永明大师。示之于前矣。禅本离念。固矣。然净土有上品上生。未常不从离念中修。若曰念佛。至一心不乱。岂存念耶。但此中虽是无二。至于下手做工夫。不无巧拙。以参究用心处最微最密。若当参究时。在一念不生。若云念佛。则念又生也。如此不无两橛。念就参究念佛处。打作一条。要他不生而生。生即不生。方是永嘉惺寂双流之实行也。何耶。若论参究提话头。堵截意根。要他一念不生。如此虽是参的工夫。古人谓抱桩摇橹。只者要他不生的一念是生也。岂是真不生耶。只如念佛。若将一声佛号。挂在心头。念念不忘。岂是真一心不乱。古人教人参活句。不参死句。正在生处。见不生意。如经云。见刹那者。方悟无生。即此一语。则参究念佛。当下可成一条矣。道人谛听。参究念佛。此中易落淆讹。不可忽也。如何参究即念佛。念佛即参究耶。如今参究。就将一句阿弥陀作话头。做审实工夫。将自己身心世界。并从前一切世谛。俗习语言。佛法知见。一齐放下。就从空空寂寂中。着力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正当提起时。就在直下看觑。审实此念佛的是谁。重下疑情。审之又审。疑之又疑。如驴觑井。觑来觑去疑来疑去。疑到心思路绝处。如银山铁壁。无转身吐气处。是时忽然磕着触着。真无生意。忽然猛的现前。时则通身汗流。如大梦觉。到此方信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参即是念。念即是参。回头一看。始知向来。如在含元殿里觅长安也。如此做工夫。最怕将心要悟。才有要悟的心。便是拦头板也。只管一直做将去。不计工程。即到做不得时。则打起精彩。又从新做起。又切不可贪求[纟-八]妙。即有一念暂息。寂静欢喜。切不可当作好处。直须吐却。切不可将佛祖[纟-八]言妙语来作证。当作佛法。又不可堕在无事甲中。以此为得。总之一切圣凡。迷悟都不管。单单只是追求一念下落。追到赶尽杀绝处。久久自见本来面目。如十字街头见阿爷。更不向人问觅也。看来此事。元是人人本分上事。更无甚奇特处。道人真真实实为生死大事。试从此下手。决不相赚。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九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法语
示本怀印禅人
昔吾佛于灵山会上。欲以妙法华经付嘱有在。令于末世受持。广宣流布。无论人天百万。即得授记。诸弟子竟无一人。敢于娑婆世界流通此法者。必待地涌之众。乃能荷担。持此法者。岂易易哉。以五浊恶世。众生薄福。其性刚强。最难调伏。是以吾佛教持经者。必以忍辱为第一行。故曰。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经者。应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乃可为众广说此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乃可为众说是法华经。故佛自述其往昔求法之行。如提婆达多世世之冤害。及常不轻之礼拜。四众乃至辱骂。或加刀杖瓦石。种种苦事。皆欢喜忍之。无一念懈退。此正教菩萨法。末世持经之最胜行。吾徒为佛子。苟无忍行。又何以持佛慧命。使不断哉。及授付嘱持。经之菩萨。则誓之曰。种种苦事。皆当能忍。是以佛说观三千大千世界。无有如芥子许。不是菩萨为求菩提舍身命处。乃至头目髓脑无有吝惜。故教持经者。先以忍行。悲此法末。非大忍力。又何能护佛法。续慧命乎。老人每每以忍行开示禅人。禅人能笃信老人。亦能以忍力自持。今不但卒保道场。亦且成就己行。切不可以世谛寻常观之。更于此外。别求生死法也。且此经乃吾佛世尊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乃众生本有佛之知见也。佛知见者。以能见诸法实相也。以众生迷真知见。但认五蕴幻妄身心。而不见真实之相。若见实相。则三界上下。了无一法。又何生死可寄耶。如此。岂独参禅能了生死。而持经不能了生死乎。若南岳天台。皆悟实相之大宗师。傥法社诸侣读诵此经。能有一人。如天台悟入法华三昧者。即此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如是。则护持之人。具足恒沙功德不可思议矣。佛为此法。劫劫生生。舍此身命。禅人即能舍此一生。成大法益。又何外慕别求佛法乎。今纵不能了生死。即仗此法为舟航。愿力持之。于生死海中。亦必终有到彼岸时。犹胜从前虚生浪死也。禅人既信老人语。从此发起大忍力。大精进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以成普贤大行。切不可起生灭心。立人我见。而生退堕之想也。
示新安仰山本源觉禅人
本源觉。重兴仰山道场。三十余年。幻出种种庄严。皆自心力。诵圆觉梵行二经。亦二十余年。精持净行。皆从宿习般若中。今礼匡山。请授大戒。拈香请说圆觉大义。老人因示之曰。佛说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所谓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盘。及波罗蜜。教授菩萨。是故为佛弟子。若达唯心法门。则一切染净因果。皆即现前。念念转变。故曰。心净则佛土净。直如仰山因缘。向皆危石巉岩。荒榛茂草。今一旦幻此道场。如从天至。皆从最初一念。坚固信心。故致如斯广大佛事。由是观之。则西方净土。又岂从心外得耶。老人今为禅人。特授梵网金刚宝戒。此戒名为毗卢遮那心地法门。经云。若授佛戒。即入诸佛位。是知一念信心。即开佛知见。一切佛土。应念现前。故诸佛净土。皆从金刚心地建立。禅人果能了知此法门。从此向前。日用头头。一切运为。明明了知。皆从自心流出。则法法皆为净土真因。更能将一声阿弥陀佛。念念不忘。心心不昧。念至动静无二。寤寐如一。则现前步步皆踏净土。宝地经行。即此身心。已坐莲华胎中。直至临命终时。才舍此身。即花开见佛。如从梦觉。到此始知生死如梦。净土如幻。一念之闲。永居不退。此外更有何法。出生死乎。禅人久修梵行。第未亲闻善知识。打破从前妄想梦。但了法法唯心。何用别求佛法。努力珍重。
示陈善人
楚沔称名郡。故文宪之邦。但法门善知识过化者希。观智禅人。杖锡于此。掩关三年。一时向化者众。适来善人。乃旧归依信心弟子也。远参匡山老人。为求开示。以传白大众。老人因示之曰。在家男女。能持五戒。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食肉。佛住世时。常在法会称优婆塞优婆夷。此云近事男女。以堪亲近承事三宝故。其所修者。精持五戒。免堕三途苦趣。是为天人之福。故曰。五戒不持。人天路绝。若持五戒。第一要明信因果。善恶报应。如影随形。谓作善因福果。定生人天。若造恶因恶果。必堕三途苦趣。且观世之高官尊爵。富贵荣华者。此等必是前世修福。供养三宝。斋僧布施。印经造像。修寺建塔。济贫拔苦之所感招。其长寿多男。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者。必定从放生不杀。持斋戒中来。在家有能持此五戒者。即五常备矣。谓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妄语。信也。不饮酒。智也。儒门能此者。即成德之君子矣。持斋岂分外事耶。其中有上智高明之士。既持此戒。复念人世无常。如风中烛。怕生死此。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如此思惟。念生死苦。求出离心切。更宜发心。持念阿弥陀佛。将此一句佛。横在胸中。心心不断。念念不忘。朝暮礼佛诵经。回向西方。求生净土。若念佛念到一念纯熟。一心不乱。临命终时。见阿弥陀佛。放光接引。投托莲花。以为父母。花开见佛。从此永出生死轮回之苦。长揖三界。是名菩萨。此念佛功夫。古今在家男女行持。一生取办。生西方者不少。故曰。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此外别求。皆为邪见邪行矣。善人持此。转化同类。一人一家。以及一乡一郡通都为佛国矣。但愿努力修行。只要信心真切。一念奉行。不必别求[纟-八]妙佛法。
示盛莲生
老子云。吾所大患。为吾有身。若吾无身。吾有何患。圆觉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合成。当观身中坚硬归地。润湿归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如此谛观。此心久久纯熟。身相忽空。种种烦恼。皆从妄想颠倒而生。如梦颠倒本来不有。当烦恼时。直观此心妄想。从何处生。追到本无生处。则妄想不生。妄想不生。则烦恼空。身心忽空。则一切烦恼。当下消灭。应念即入清凉极乐国矣。此观吃紧。乃脱苦之妙药。然初心观未易成。但将阿弥陀佛。审实话头。切切不忘。若妄想起时。提起话头一拶。则妄想自灭以寻常无有正念。故专逐妄想流转。攀缘不停以滋苦耳。一切诸法。皆自心生。心外无法。若不观心。而求脱若之路。犹却步而求前也。只须发勇猛心。切不可说不能。乃自画耳。
示吴启高
启高久归三宝斋心有年。今来匡山。求授戒法。为法门弟子。以结未来出世之缘。因詺名福常。号净心居士。为授优婆塞戒。复拈香请益。老人因示之曰。一切世闲种种业行。皆是无常。尽为苦因。故感生娑婆国土。众生所聚。故名堪忍。愚迷之人。以苦为乐。转滋贪爱。更增苦本。不知出苦之要。是为颠倒。故举世之人但有一念。知是无常苦空。发心求出离者。是即大智慧人。但有一念返省。发起厌苦之心。便是出苦之路。但有一念求生净土之愿。即是成佛之本。所以佛说戒法。教人止恶修善。以恶止则心净。善修则苦灭。苦灭则福增。心净则为净土之因。苦灭则为极乐之本。福增则为常乐之果。是知一念发起受戒之心。则众苦可断。众福可集。生死可出。净土可生。皆从最初一念。发心为因地也。居士今日既能知此事。发此心。故凡所作。即是出世之行。虽未出家。即名佛子。从今果以持戒之心念佛。净除心中夙染。贪嗔痴爱。种种烦恼。则心地清净。以此净心念佛。念念不忘。心心不断。即日用现前。事事皆是净土之因。即所施种种。四事供养三宝者。皆为庄严净土之资。所谓心净则佛土净。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元不离当人一念。是为真实法行。所谓真常之福。从净心中谓是故也。居士果能谛信不疑。何用别求佛法。但不可作世闲寻常事。目之则道念自坚。信心日长矣。珍重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