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六祖曰】自心诵得此经。自心解得经义。自心体得无著无相之理。所在之处。常修佛行。即自心是佛。故言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王日休曰】尊重弟子。谓弟子之可尊可重者。乃大弟子则菩萨之属也。尽能受持读诵。则如佛与大弟子在焉。
  
  【僧若讷曰】经者。即法宝也。即为有佛。即佛宝也。若尊重弟子。即僧宝也。经典所在之处。即三宝共居也。弟子者。学居师后故称弟。解从师生故称子。又云以父兄之礼事师。故称弟子。
  
  【傅大士颂曰】恒沙为比量。分为六种多。(以恒河之沙。而比量此经之功德。究此经之功德莫大乎六种波罗蜜也。华严合论九十六卷云。六种波罗蜜海是也。)持经取四句。七宝讵能过。法门游历处。供养感修罗。经中称最胜。尊高似佛陀。(佛陀即佛也。梵语佛陀此云觉。)李文会曰。成就者。见性无疑也。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佛与众生本无差别。若能心常清净。不生不灭。无诸妄念。便可立地成佛。
  
  【杲禅师曰】身口意清净。是名佛出世。身口意不净。是名佛灭度。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者。若能行住坐卧。一切时中。心无起灭。湛然清净。常修佛行。念念精进。无有间断。所在之处。自心即佛。是名佛子。故可尊重矣。又曰。即心是佛无余法。迷者多于心外求。一念廓然归本际。还如洗脚上船头。又曰。即心是佛。更无别佛。即佛是心。更无别心。如拳作掌。似水成波。波即是水。掌即是拳也。
  
  【无业禅师问马祖云】如何是即心是佛。祖云。即你不了底心是。更别无物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如拳作掌。似掌作拳。师于言下省悟。僧问马祖云。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
  
  【百丈问长庆云】如何是佛。师云。骑牛讨牛。僧问首山和尚云。如何是佛。山云。新妇骑驴。阿家牵鼓。山圭禅师为作颂云。阿家新妇两同条。咫尺家乡路不遥。可笑骑驴觅驴者。一生错认马鞍桥。又僧问慈受云。如何是佛。师云。担水河头卖。僧问大阳云。如何是佛。师云。如何不是佛。僧问归宗云。如何是佛。师云。我向汝道。汝还信否。僧云。和尚诚言。安敢不信。师云。只汝便是也。
  
  
  
  【川禅师云】合如是。颂曰。似海之深。如山之固。左旋右转。不去不住。出窟金毛狮子儿。全威哮吼众狐疑。深思不动干戈处。直摄天魔外道归。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王日休曰】梵语般若波罗蜜。此云智慧到彼岸。所云金刚智慧到彼岸者。谓明此经者。其智慧则如金之刚利。断绝外妄。直至诸佛菩萨之彼岸也。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者。谓奉事此义而持守之也。
  
  【陈雄曰】唐柳宗元曰。言之著者莫如经。此经未标名时。须菩提请名于佛。而佛目之曰。金刚般若波罗蜜。俾须菩提依此名字。遵奉受持。一心流布于天下后世。
  
  【李文会曰】言金刚者。坚利之物。故借金为喻。般若者。智慧也。为教众生用智慧力。照破诸法无不是空。犹如金刚触物即碎。故名般若也。波罗蜜者。到彼岸也。心若清净。一切妄念不生。能度生死苦海。汝当奉持者。只是奉持自心行住坐卧。勿令分别人我是非也。
  
  【圜悟禅师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只这一句。惊动多少人做计较。若承当得。坐得断。透出威音王那畔。若随此语转。特地纷然。自回光返照始得。天坛石鼓记云。丝毫失度。即招黑暗之愆。霎顷邪言。即犯禁空之丑。天人耳目。咫尺非遥。克告行人。自当省察。
  
  【庐山归宗常禅师云】有座主来参。值宗锄草。次见一条蛇。宗遂斩之。主云。久向归宗。元来却是一个鹿行沙门。宗云。是尔鹿。我鹿。诸人且道这僧过在什么处。汾阳昭禅师为作颂云。庐岳宗师接上机。斩蛇特地施慈悲。痴迷座主生惊怕。却道鹿心惹是非。
  
  【死心和尚云】只者是。大似眼里著刺。只者不是。正是开眼磕睡。诸人且道毕竟作么生则是。还委悉么。点铁化成金即易。劝人除却是非难。
  
  【川禅师云】今日小出大遇。颂曰。火不能烧。水不能溺。风不能飘。刀不能劈。软似兜罗。硬似铁壁。天上人间。古今不识。咦。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王日休曰】此智慧到彼岸之说。真性中亦岂有哉。故云即非智慧。到彼岸。谓实无也。但虚名为智慧到彼岸。以此接引众生耳。
  
  【陈雄曰】柳宗元曰。法之至者。莫尚于般若。楞伽经曰。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三昧经曰。心无心相。不取虚空。不依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罗蜜。然般若波罗蜜。至法也。始而亲出佛口。故有佛说之句。终而默传此心。则证入于般若三昧。超出于言意之末。而了无所得。此非般若波罗蜜也。又孰得而名之哉。既非如是。而且名其如是。是又得其所以名也。然则汝当奉持者。以是名字故。
  
  【颜丙曰】此是须菩提请佛为法安名。更问如何遵奉行持。佛云。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夫妙明本性。湛若太虚。体既尚无。何名之有。如来恐人生断灭见。不得已而强安是名。所以傅大士颂云。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
  
  【李文会曰】佛说般若波罗蜜者。实相般若之坚。观照般若之利截烦恼源。达涅槃岸。即非般若波罗蜜者。既知法体元空。本无妄念。若无诸挂碍。何必持戒忍辱。湛然清净。自在逍遥。是名即非般若也。
  
  【川禅师云】犹较些子。颂曰。一手抬。一手搦。左边吹。右边拍。无弦弹出无生乐不属宫商格调新。知音知后徒名邈。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颜丙曰】佛问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答云。如来无所说者。盖直下无开口处。若言有说。即为谤佛。所以世尊临入涅槃。文殊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咄云。吾住世四十九年。未尝说著一字。汝请再转法轮。是吾曾转法轮耶。又佛偈曰。始从成道后。终至跋提河。于是二中间。未尝说一字。
  
  【李文会曰】本心元净。诸法元空。更有何法可说。二乘之人执著人法是有。即有所说。菩萨了悟人法皆空。即无所说。是故经云。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慈受禅师云】吾心似秋月。碧潭光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子说不得则且止。诸人还说得么。直须口似磉盘。方始光明透漏。若能了悟色性皆空。有无俱遣。语默双亡。即见自性清净。虽终日言。犹为无言。虽终日说。犹为无说。
  
  【保宁勇禅师云】门前诸子列成行。各逞英雄越霸王。如何独有无言者。坐断毗卢不可当。
  
  【傅大士曰】名中无有义。义上复无名。金刚喻真智。能破恶坚贞。若到波罗岸。入理出迷情。智人心自觉。愚者外求声。
  
  【川禅师云】低声低声。颂曰。入草求人不奈何。利刀断了手摩挲。虽然出入无踪迹。文彩全彰见也么。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陈雄曰】华严经云。三千大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一切众生。岂外此而别有世界耶。悟者处此。迷者亦处此。悟者之心。清净心也。以此心处此世界。即清净世界。迷者之心。尘垢心也。以此心处此世界。即微尘世界。然世界许多。而微尘不胜其多。宜须菩提有甚多之对。又曰。诸微尘者。一切众生心上微尘也。佛分身于微尘世界中。示现无边大神力。开阐清净无垢法。使一切众生。皆生清净心。非微尘所可污。故云非微尘。得出世间法。非世界所能囿。故云非世界。世尊答文殊曰。在世离世。在尘离尘。是为究竟法。此言非微尘。非世界。即离尘离世也。
  
  【颜丙曰】世界微尘。二者皆非真实。经云。一切山崖。会有崩裂。一切江河。会有枯竭。唯有法身。常住不灭。
  
  【李文会曰】微尘者。众生妄念烦恼客尘。遮蔽净性。譬如微尘。如是烦恼妄想。如病眼人见空中花。如愚痴人捉水中月。求镜中像。枉用其心。
  
  【傅大士颂曰】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果因知是幻。逍遥自在人。又曰。妄计因成执。迷绳谓是蛇。心疑生暗鬼。眼病见空花。一境虽无异。三人乃见差。了兹名不实。长驭白牛车。
  
  【晁太傅云】念念起止。皆由自心。念起即一切烦恼起。无念即一切烦恼止。既由自心。何如无念。又古德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察禅师云】真净界中才一念。阎浮早已八千年。
  
  【逍遥翁云】不怕念起。唯恐觉迟。觉速止速。二妙相宜。知非改过。蘧颜可师。
  
  【圜悟禅师上堂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大丈夫具决烈志气。慷慨英灵。踏破化城。归家稳坐。外不见一切境界。内不见有自己。上不见有诸圣。下不见有凡愚。净裸裸。赤洒洒。一念不生。桶底子脱。岂不是心空也。到这里还容棒喝么。还容玄妙理性么。还容彼我是非么。直不如红炉上一点雪相似。岂不是选佛场也。然虽如是。犹涉阶梯在。且下涉阶梯一句作么生道。千圣会中无影迹。万人丛里夺高标。
  
  【逍遥翁云】五鼓梦回。缘念未起。灵响清彻。闻和达聪。为三妙音。一曰幽泉漱玉。二曰清磬摇空。三曰秋蝉曳绪。凝听静专。颇资禅悦。安住妙境。何胜如之。要会么。病觉四肢如鹤瘦。虚闻两耳似蝉鸣。非微尘是名微尘者。一念悟来。转为妙用。前念无诸妄想。湛然清净。即非微尘。后念不住清净。是名微尘。非世界是名世界者。若无妄念。即佛世界。有妄念。即众生世界。前念清净。即非世界。后念不住清净。是名世界。
  
  【谢灵运曰】散则为微尘。合则成世界。无性则非微尘世界。假名则是名微尘世界。
  
  【川禅师云】南赡部洲。北郁单越。颂曰。头指天。脚踏地。饥则餐。困则睡。此土西天。西天此土。到处元正是大年。南北东西祗者是。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王日休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可谓极多矣。然见雨则为泥。遇火则为砖瓦。是无微尘之定体。所以为虚妄也。是故说为非微尘。谓非有真实微尘也。但虚名为微尘而已。此谓极细而极多者也。若极大者则世界。世界亦无真实。盖劫数尽时则坏。是亦虚妄。非为真实。但名为世界而已。佛虽现色身而为三十二相。至涅槃时。则皆无矣。不可以此得见真佛。故云。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此如来谓真性佛也。下文言如来说三十二相。彼如来则谓色身佛耳。乃佛谓我说三十二相者。即是非相。谓非真实相也。但名为三十二相而已。此分大意。谓细而微尘。大而世界。妙而佛之色身。皆为虚妄。但有名而已。唯真性谓真实。是以自古及今。无变无坏。彼三者则有变坏故也。
  
  【陈雄曰】三十二相者。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此相非是欲爱所生。楞严经有是言矣。谓其非是欲爱所生。则是从三十二行上得之。世人徒著三十二相。而不修三十二行。将焉自而得见法身如来。又曰。如来有是行。必有是相法也。说相者其意在于三十二行。即非相也。曰非相者。其法身之谓欤。华严经曰。诸佛法身不思议。无色无形无影像。名三十二相。亦以是耳。岂他求哉。故如来有是名之说。般若经云。如来足下有平满相。是为第一。如来足下千辐轮文。无不圆满。是为第二。如来手足。并皆柔软。如兜罗绵。是为第三。如来两足。一一指间。犹如き王。文同绮画。是为第四。如来手足。诸指圆满。纤长可爱。是为第五。如来足跟。广长圆满。与趺相称。是为第六。如来足趺。修高光满。与跟相称。是为第七。如来双瑞。渐次纤圆。如鹿王瑞。是为第八。如来双臂。平立摩膝。如象王鼻。是为第九。如来阴相藏蜜。是为第十。如来毛孔。各一毛生。绀青宛转。是为第十一。如来发毛。右旋宛转。是为第十二。如来身皮。细薄润滑。垢水不住。是为第十三。如来身皮。金色晃耀。诸宝庄严。是为第十四。如来两足两掌。中颈双肩。七处充满。是第十五。如来肩项。圆满殊妙。是第十六。如来膊腋。悉皆充实。是第十七。如来容仪。洪满端直。是第十八。如来身相。修广端严。是第十九。如来体相。量等圆满。是第二十。如来额臆。并身上半。威容广大。如师子王。是二十一。如来常光。面各一寻。是二十二。如来齿相。四十齐平。净蜜根深。白逾珂雪。是二十三。如来四牙。鲜白锋利。是二十四。如来常得味中上味。是二十五。如来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至耳发际。是二十六。如来梵音。词□和雅。随众多少。无不等闻。是二十七。如来眼睫。犹若牛王。绀青齐整。是二十八。如来眼睛。绀青鲜白红环。是二十九。如来面轮。其犹满月。眉相皎洁。如天帝弓。是第三十。如来眉间。有白毫相。柔软如绵。白逾珂雪。是三十一。如来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是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