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御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
御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
【颜丙曰】(注三十二相。与前般若经同。更不重述。)以上乃三十二相也。若据如来妙相。本性湛然空寂。一相尚不可得。岂可以三十二相而求见也。佛在□利天。目连令匠人雕佛三十二相。只雕得三十一相。唯有梵音相雕不得。院主问南泉。如何是梵音相。泉云赚杀人。
【李文会曰】三十二相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中具修六波罗蜜。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也。于意根中修无住无为。是三十二相清净行也。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者。此谓法身有名无相。故云非相。既悟非相。即见如来。
【逍遥翁曰】须知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为身。故临济云。真佛无形。真道无体。真法无相也。
【川禅师曰】借婆衫子拜婆年。颂曰。你有我亦有。君无我亦无。有无俱不立。相对>卢都。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李文会曰】譬如有人舍身命布施。求无上菩提。此谓住相布施也。
【禅要经云】若于外相求之。虽经万劫。终不能得。
【教中经云】若见有身可舍。即是不了蕴空。昔日罽宾国王。仗剑诣狮子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不。尊者曰。已得之矣。王曰。可施我头。尊者曰。身非我有。何况于头。王遂斩之。白乳高丈余。王臂自落。是知人法俱空。不应住色布施。所以尊者不畏于死也。
【傅大士云】法性无前后。无中非故新。蕴空非实体。凭何见有人。故舍身命布施。即与菩提转不相应。盖为不见佛性。纵舍身命如恒河沙数。何益于事。又曰。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猿猴探水月。(证道歌云。水中捉月争拈得)。□□拾花针。(玉篇。□力盎切。□蔡盎切。本草作□□子。亦名浪荡。生食令人发狂。眼生花针。即以手拾之。其实无花针。)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颜丙曰】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等者。比也。虽受顽福。毕竟不明本性。如生豪贵之家。骄奢纵恣。不容不作业。反受业报。争如受持四句。为他人说。自利利他。其福甚多。
【傅大士颂曰】经中称四句。应当不离身。愚人看似梦。智者见唯真。法性无前后。(法性者。真佛性也。历劫长存。故无前后。)无中非故新。(真性如虚空。本无形相。故云无中也。此性常住不灭。不以前生而故。不以今生而新。故云非故新也。)蕴空无实相。凭何见有人。(心经曰。照见五蕴皆空。)
【川禅师曰】两彩一赛。颂曰。伏手滑槌不换剑。善使之人皆总便。不用安排本现成。个中须是英灵汉。啰啰哩。哩啰啰。山花笑。野鸟歌。此时如得意。随处萨婆诃。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陈雄曰】深解义趣者。须菩提心悟真空无相义趣也。涕泪悲泣者。伤我值遇之晚。不获早觉悟也。
【颜丙曰】深解者。大彻大悟也。
【李文会曰】须菩提闻说是经。了悟人法二空。即得中道之理。叹其希有。感极涕零也。
【傅大士颂曰】闻经深解义。心中喜且悲。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宿乘无碍慧。方便劝人持。
【李文会曰】未尝得闻者。昔得慧眼。于有见空。今闻是经。于空亦遣。是了中道。将欲起教以示未来也。
【川禅师云】好笑当面讳了。颂曰。自小来来惯远方。几回衡岳渡潇湘。一朝踏著家乡路。始觉途中日月长。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李文会曰】信心清净者。信本来心。无法可得。不起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净。
【傅大士云】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境亡心自灭。心灭境无侵。经中称实相。语妙理能深。证知唯有佛。小圣讵能任。
【陈雄曰】性中具如来法身。夫是之谓生实相。圆觉经曰。一切实相。性清净故。悟理而至于证实相。吾如夫成就法身功德。莫能出乎其右者。谓之第一希有。信乎经以福兼德言者屡矣。而此独言功德不及福者。是功成果满之时。则其福为不足道。所以坛经有功德在法身中。非在于福之句。
【颜丙曰】即生实相者。即是悟自性也。
【李文会曰】即生实相者。豁然了悟万法。由此净心建立。是名实相。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迷即佛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佛佛道齐。无法等比。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颜丙曰】佛云实相无相。所谓是实相者。即是非相。如太虚空。无一形相。若悟实相。不可执著实相。当如大士云。彼岸更求离。但说假名。实相本无可得。
【李文会曰】即是非相者。实相无相。故言为非。不是无实相如龟毛兔角。只说龟无毛。兔无角。不说无龟毛兔角。只说实相无相。不说无实相也。
【达摩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生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也。正犹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此之谓也。
【傅大士云】众生与寿者。蕴上立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
【川禅师云】山河大地。甚处得来。颂曰。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如何言不会。只为太分明。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王日休曰】信解者。谓信其义而晓解也。受持者。谓能受其义而持守之也。
【陈雄曰】无狐疑心曰信。晓了意义曰解。钦承不忽曰受。佩服不厌曰持。
【李文会曰】但止了悟人法二空。心无取舍。常令空寂。是名信解受持。如来慈悲方便。化导迷人。迷即佛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若能了悟。万事皆空。以药对病。以悟对迷。以善对恶。以静对动。以慧对愚。种种修行。只是对治。莫作诸恶。勉力为善。依此修行。纵横自在。又且何难。
【傅大士颂曰】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莲花。恐人生断见。大圣预开遮。如能离诸相。定入法王家。
【川禅师曰】若不得后语。前话也难圆。颂曰。难难。难如平地上青天。易易。易似和衣一觉睡。行船尽在把稍人。谁道波涛从地起。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李文会曰】若人心常空寂。湛然清净。不著诸相。悟住无所住心。了得无所得法。是为第一希有。
【川禅师云】行住坐卧。著衣吃饭。更有什么事。颂曰。冰不热。火不寒。土不湿。水不干。金刚脚踏地。旛竿头指天。若人信得及。北斗面南看。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李文会曰】即是非相者。前言无相。即是灭色以明空义。复言非相。即是了悟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本来不生。故名实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者。此谓悟实相者。更无等比。当知是人不著二边。不处中道。一切无住。即名为佛。又云离相清净。解悟三空。契合实相。究竟涅槃。三空之义。初即人空。次即法空。后即空空。三世如来同证此理。故名为佛。
【傅大士云】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莲花。恐人生断见。大圣预开遮。如能离诸相。定入法王家。
【川禅师云】心不负人。面无惭色。颂曰。旧竹新生□。新花长旧枝。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竹蜜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善静禅师云。竹蜜不妨流水过。山高那阻野云飞。)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李文会曰】如是如是者。佛以须菩提所解空义。善契如来之法意也。
【陈雄曰】华严经云。离诸和合相。是名无上觉。佛以觉言。外觉离一切有相。内觉离一切空相。于相而离相。于空而离空。得夫真空无相之妙。所以名其为佛。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肇法师曰】得大乘。闻慧解。一往闻经。身无惧相。故名不惊。得大乘。思慧解。深信不疑。故名不怖。得大乘。修慧解。顺教修行。终不有谤。故名不畏。
【陈雄曰】不惊则无疑心。不怖则无惧心。不畏则无退心。
【李文会曰】不惊不怖不畏者。心若空寂。湛然清净。等于虚空。有何惊怖。甚为希有者。诸上根器。得闻是经。谛听受持。永不退转。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傅大士颂曰】如能发心者。应当了二边。涅槃无有相。菩提离所缘。(子荣曰。如修行初发心菩萨行。愿求大乘正知见人。悟达上乘。先了有无二边之执。方证涅槃无相之理。故离所缘之心境也。)无乘及乘者。人法两俱捐。欲达真如理。应当识本源。
【川禅师云】祗是自家底。颂曰。毛吞巨海水。芥子纳须弥。碧汉一轮满。清光六合辉。踏得故乡田地稳。更无南北与东西。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疏钞云】何以故者。显因中最胜。明标第一波罗蜜者有十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今言第一波罗蜜者。即布施波罗蜜。何故独言布施为第一。曰。布施者。通摄万行。直至菩提。尚行法施。因布施资生众善。言非者。恐有能所之名。先拂去假名。行无住相施。故曰是名第一波罗蜜。
【李文会曰】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若悟非相。即达彼岸。实无二相。故名第一。非第一波罗蜜者。了悟人法俱空。即无生死可度。亦无彼岸可到。何处更有第一。故云非第一也。是名第一波罗蜜者。悟一切法。即知诸法皆是假名。
【法华经云】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于斯了悟。能入见性之门。是名第一波罗蜜也。故知假名。如将黄叶作金。止小儿啼。二乘之人闻说假名。将谓是实。执著修行。欲离生死。不知即无生死可离。
【傅大士颂曰】波罗称彼岸。于中十种名。(华严六十六卷。善财童子见宝髻长者言愿为我说诸菩萨道。答言。檀波罗蜜。尸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又合论九十六卷云。如是一百一十八大总持门。不出十波罗蜜中行。)高卑缘妄识。次第为迷情。焰里寻求水。空中觅响声。真如何得失。今始号圆成。(子荣曰。真如之理。上至诸佛。下至含生。本自具足。流转六道。亦未曾失。纵悟成佛。亦未曾得。今始号圆成者。言下顿觉即佛。)
【川禅师云】八字打开。两手分付。颂曰。是名第一波罗蜜。万别千差从此出。鬼面神头对面来。此时莫道不相识。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疏钞云】忍辱波罗蜜者。即十波罗蜜中第三是也。
【王日休曰】佛呼须菩提而谓能忍辱。方不起嗔心以昏乱真性。乃能到诸佛菩萨之彼岸。故云忍辱波罗蜜也。佛虽有时自称如来。自称佛。然亦有时称我。其称我则特谓我身尔。若称如来与佛。则谓己与诸佛如来皆然也。尽此一经皆如是。此佛谓我与诸佛说忍辱波罗蜜。真性中亦岂有此忍辱哉。故亦非真实。但为虚名而已。故云是名忍辱波罗蜜。
【李文会曰】忍辱波罗蜜者。若有能忍之心。即是见有身相。不达我人众生寿者诸非相也。
【大易禅师举火问僧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起则遍周沙界。灭则了无所得。
【庞居士问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回光自照看。待你一口吸尽西江水。然后向你道。
【圜悟禅师曰】参得此语透者。目前万法平沉。无始妄想荡尽。又云大空无外。大象无形。尽世界撮来如粟米粒。总虚空似掌中珠。可以拽新罗国与波斯国斗额。直得东胜神洲箭。射西瞿耶尼中垛。所以道髑髅当千世界。鼻孔摩出家风。若是未出阴界。尚涉见知闻。恁么说话。一似鸭听雷鸣。隔靴抓痒。直饶脱却根尘。去却机境。尚余一线路在。且二途不涉。一句作么生道。还委悉么。佛殿□前石狮子。大洋海内铁昆仑。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者。了悟人法二空。即无忍辱之相。是达我人众生寿者非相。故云非忍辱也。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