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御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
御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
【颜丙曰】行住坐卧。谓之四威仪。见性能行持人。所谓行住坐卧。常若虚空。若人言如来尚属来去坐卧。是人不解会所说义理。何故。如来者。如如本性也。本无动静。所以无去无来。故假名如来。昔哲宗皇帝诏国一禅师入内道场。师见帝起身。帝曰。禅师何必见寡人起身。曰。檀越何得以四威仪中见贫道。如此步步行持。谓之寂静。
【智者禅师颂曰】如来何所来。修因几劫功。断除人我见。方用达真宗。见相不求相。身空法亦空。往来无所著。来去尽皆通。
【李文会曰】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来去皆如。其谁来去。又云。无所从来者。不生。亦无所去者。不灭。不生者。谓烦恼不生。不灭者。谓觉悟不灭也。又云。知色声起时。即知从何而来。知色声灭时。即知从何而去。故色声香味触法自有起灭。我心湛然。岂有来去生灭相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无不清净也。
【川禅师云】山门头合掌。佛殿里烧香。颂曰。衲卷秋云去复来。几回南岳与天台。寒山拾得相逢笑。且道笑个什么。笑道同行步不抬。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王日休曰】微尘众。盖谓微尘如此之多也。须菩提既答佛言甚多。又呼世尊而自问云。何以故者。谓彼微尘众。何故甚多乎。又自答云。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盖谓真性为实有。则不可说。而此微尘众非实有。故佛说之。是其可说。皆为虚妄。唯真性为真实。故不可说。所以佛尝言不可说不可取者。盖谓此也。所以者何。乃须菩提自问云。所以微尘众。若为实有。佛即不说是微尘众。何也。又自答云。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者。谓佛所说为微尘众。即非有真实微尘众。乃虚名为微尘众而已。须菩提又呼世尊而言。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者。谓世界亦非真实。但虚名为世界而已。详见十三分解。以佛尝言之。故此称如来说也。
【李文会曰】微尘者。妄念也。世界者。身之别名也。微尘是因。世界是果。微尘世界者。谓因果也。然自己真性。非因非果。能与六道众生为因果也。谓自性是因。六道是果。故起微尘起于世界。轮回由于一念。虽见小善不可执著。虽逢小恶必须除去。且众生于妄念中起贪嗔痴业。妄受三界梦幻之果。如彼微尘积成世界。不知因果。元是妄心。自作自受。一念悟来。即无微尘。世界何有。故云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若欲建立世界。一任微尘炽然。若欲除灭世界。觉悟人法俱空。了无一法可得。湛然清净。不被诸境所转。皆由于自己也。
【僧了性曰】此分。佛恐末劫人重重执著因果。不相离舍。故重嘱须菩提。人人身中。有微细善恶杂念。犹如大千世界微尘之多。此念无非影响虚妄建立。故云非微尘众。亦因转却无明烦恼之心。变作慈悲无碍之智。方入空寂智解。得大安乐。是名微尘众。
【傅大士云】欲证无生忍。要假离贪嗔。人法知无我。逍遥出六尘。
【川禅师云】若不入水。争见长人。颂曰。一尘才起翳摩空。碎抹三千数莫穷。野老不能收拾得。任教随雨又随风。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
【王日休曰】何以故者。须菩提自问。何故世界非真实乎。乃自答云。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谓真性也。真性遍虚空世界。又无形相。故一而不可分之以为二。合而不可析之以为离。非有相也。强名曰相耳。若以世界为实有。则是真性耳。盖真性方为实有。何则。自无始以来。常存而无变坏。自然而非假合。一切虚幻者。皆非真性之本。岂非实有乎。而世界乌可以比之哉。以世界亦是假合。劫数尽时。亦有变坏。此所以为虚幻。而不可以为实有。故不可以比真性也。
【李文会曰】微尘谓因。世界谓果。若执因果为实有者。即被相之所缚。故云即是一合相。
【金海光如来曰】世界者。如来自说卢舍那佛住持三千大千世界。身上化生菩提之树。号莲花藏世界。不说窒碍世界也。一合相者。一切众生身中佛性。与卢舍那法身是一合相也。颂曰。如来有说莲花藏。负荷(下可切。)三千擐(胡贯切。实也。)大千。菩萨了空归一合。凡夫贪著被魔缠。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王日休曰】如来说一合相者。须菩提谓佛尝说真性为一合相也。即非一合相者。谓真性如虚空。然非实有物。如一之而不可二。合之而不可离者也。是名一合相者。谓但强名为一合相而已。凡言即非。皆谓实无也。凡言是名。皆谓虚名也。
【李文会曰】但莫执为实有。亦莫执为实无。于相离相。故云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也。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
【王日休曰】佛唯曾说真性为一合相。故须菩提于此以为实有。佛乃又呼须菩提而言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以真性不可言说。但强名为一合相耳。
【李文会曰】即是不可说者。须是学人自省自悟。于理事上各无挂碍。今凡夫一向贪著事相。不达于理。所以说因果著因果。说世界著世界也。
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王日休曰】佛谓凡夫之人。不知明悟真性。乃贪著真性中所现之事耳。谓色身六根也。凡夫者泥此色身与六根为我。故沉沦六道。无由脱离。此所以为凡夫也。
【华严经云】离诸和合相。是名无上觉。佛以觉言。外觉离一切有相。内觉离一切空相。于相而离相。于空而离空。得夫真空无相之妙。所以名其为佛。
【六祖曰】一合相者。眼见色爱色。即与色合。耳闻声爱声。即与声合。至于六尘若散。即是真世界。合即是凡夫。散即非凡夫。凡夫之人。于一切法皆合相。若菩萨于一切法皆不合而散。何以故。合即系缚起生灭。散即解脱。亦不生。亦不灭。若有系缚生灭者。即是凡夫。所以经云。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颜丙曰】微尘虽多。未足为多。世界幻成。终无实义。若说实有微尘。实有世界。即是彼此著相。彼既是相。我又著相。两相两合。谓一合相。所谓一合相。即是不可说但凡夫未悟。妄生贪著。
【圜悟禅师云】你但上不见有诸佛。下不见有众生。外不见有山河大地。内不见有见闻觉知。好恶长短。打成一片。一一拈出。更无异见。
【傅大士云】界尘何一异。报应亦同然。非因亦非果。谁后复谁先。事中通一合。理则两俱捐。欲达无生路。应当识本源。
【逍遥翁云】学道之人。但只了悟灵明之心。是谓本源所有。念念妄想。皆为尘垢。勿令染著。久当证知清净法身也。
【川禅师云】捏聚放开。兵随印转。颂曰。浑图成两片。擘破却团圆。细嚼莫咬碎。方知滋味全。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通王如来解曰】佛言此四句等之相。只见其性。不见其相。叠前三遍再说者。是佛分别弃身见性之义也。颂曰。佛说我见众生见。为观其性不观身。破相取空归寂灭。脱除枷锁出迷津。
【王日休曰】我见者。谓其见识以为实有我也。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者。谓其见识以为实有人有众生有寿者也。此言无此四者之见识。谓真性中皆无此也。以此四见。非为真实。故云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但为虚名而已。故云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谓此见非真性中所有。亦为虚妄故也。
【李文会曰】佛说般若金刚之法。始即令诸学人先除□重四相。如大乘正宗分中说也。次即令见自性之后。复除微细四相。如究竟无我分中说也。此二分中。即皆显出理中清净四相。若于自心无求无得。湛然常住。是清净我见。
【黄檗禅师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道人是无事人。实无许多般。心无事亦无。又云。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便是佛也。若见自性本自具足。是清净人见。于自心中本无烦恼可断。是清净众生见。自性无变无异。无生无灭。是清净寿者见。故云即非我人众生寿者见。是名我人众生寿者见也。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颜丙曰】如是二字。可谓亲切。若发无上正等正觉心者。于一切法。应当如此知。如此见。如此信解。不必外求法相。然初入道时。不假法相。故无入头处。既见性了。亦当远离。不必执著。灭谓得鱼忘却筌。到岸不须舡之说。所以末后为汝划却云。即非法相。假名法相。
【智者禅师颂曰】非到真如理。弃我入无为。众生及寿者。悟见总皆非。若悟菩提道。彼岸更求离。法相与非相。了应如是知。
【李文会曰】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应见一切众生。无漏智慧。本自具足。应信一切众生。灵源真性。无生无灭。若能了悟此意。即是一切智慧。不作有能所心。不存智解相。口说无相法。心悟无相理。常行无相行。故云不生法相。是名法相也。
【川禅师云】饭来开口。睡来合眼。颂曰。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法常满如来解曰】缘此经根本。以破相为宗。了空为义。迷性布施。皆不证真。能识四句涅槃之门。演说法身如如不动。观有为法。同于梦幻。若作此见教化众生。胜彼所用七宝布施之福也。颂曰。此经彼相依空寂。劝持四句最为尊。佛断有为六种错。齐心归信涅槃门。
【王日休曰】无量。在西土亦为数名。梵语阿僧祇。此云无央数。亦为数名。此二者之为数。但积数至多。然后至此。此言无量无央数者。谓无量之无央数。盖自一无央数。至十无央数。以至百千万亿无央数。然后积而至于无量无央数也。由是言之。则所谓无量阿僧祇世界者。不止如恒河沙数世界而已。发菩提心者。谓发广大济度众生之心也。是以前言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此则言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是尚以彼为少。而此则极言其多者也。以是布施。尚不及受持演说此经得福为多者。以彼则世间福。终有时而尽。况因受福而又作恶乎。此则出世间之福。故其福则有时而尽。第有增长。终无受福作恶之理。此所以胜于彼无量无数也。
【李文会曰】发菩提心者。谓大乘最上乘种性人也。
【老子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此小乘之力。若见可欲。而心亦不乱。此大乘之力也。
【疏山如禅师云】一波才动万波随。汨没尘寰几个知。突兀须弥横宇宙。纵横妙用更谁由。持于此经四句偈等受持读诵者。七宝有竭。四句无穷。悟达本心。了无所得。持于此经。其福胜前七宝布施之功德也。
云何为人演说。
【李文会曰】云何为人演说者。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是你面前孤明历历。通彻十方底。解说解听。莫要记他语言。纵饶说得天花乱坠。其心不曾增。便总不说。其心不曾减。求著转远。学者转疏。惟在默契悟者自知也。
【川禅师云】要说有甚难。只今便请谛听谛听。颂曰。行处坐卧。是非人我。勿喜勿嗔。不离这个。只这个。劈面唾。平生肝胆一时倾。四句妙门都说破。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王日休曰】佛自问云。如何为人演说。乃自答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者。盖谓真性。不取于形相。谓无形相也。惟如如不动耳。如如不动者。如者自如之谓。如如则自如之甚也。真性中欲现而为天人。则为天人。欲现而为异类。则为异类。譬如镜中现影。无所不可。是自如之甚也。而遍虚空世界常住而未尝动。故曰不动。佛鉴和尚示众。举僧问法眼。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何不取于相。见于不动去。法眼云。日出东方夜落西。其僧有省。若也于此见得。方知道旋风偃岳。本来常静。江河竞注。元自不流。如或未然。不免更为饶舌。天左旋。地右转。古往今来经几遍。金乌飞。玉兔走。才方出海门。又落青山后。江河波渺渺。淮济浪悠悠。直入沧溟昼夜流。遂高声云。诸禅德。还见如如不动么。
【李文会曰】此谓悟达无心无相可取之人。若是有心不取于相。却是取相。心本是空。相亦是空。人法俱空。有何可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