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御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
御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
【川禅师云】错。颂曰。泥塑木雕缣彩画。堆青抹绿更装金。若言此是如来相。笑杀南无观世音。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六祖曰】世尊大慈。恐须菩提执相之病未除。故作此问。须菩提未知佛意。乃言如是如是之言。早是迷心。更言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又是一重迷心。离真转远。故如来为说。除彼迷心。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转轮圣王虽有三十二相。岂得同如来。世尊引此言者。以遣须菩提执相之病。令其所悟深澈。须菩提被问。迷心顿释。故云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须菩提是大阿罗汉。所悟甚深。得方便门。不生迷路。以冀世尊除遣细惑。令后世众生所见不谬也。
【王日休曰】佛又呼须菩提而言。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且转轮圣王是为四天王。乃管四天下。正五九月照南阎浮提。二六十月照西瞿耶尼。三七十一月照北郁单越。四八十二月照东弗婆提。常如轮之转。以照四天下。察人间善恶。故名转轮圣王。以其福业之多。故色身亦具足三十二相一如佛。佛故谓若以三十二相为佛。则转轮圣王亦当为佛。是不可以三十二相见佛。故继云。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也。
【李文会曰】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者。佛以近事质之。令其自解。又云。未达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是心有生灭。生灭即是转轮义。王者。心也。虽修三十二净行。生灭心即转多。终不契清净本来心。故云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也。
【川禅师云】错。颂曰。有相身中无相身。金香炉下铁昆仑。头头尽是吾家物。何必灵山问世尊。如王秉。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刘虬云】音声色相。本自心生。分别之心。皆落邪道。若能见无所见。闻无所闻。知无所知。证无所证。体兹妙理。方见如来。虚皇天尊经章四十四妙行曰。妄为妙相七十二。顶负九色光。诸大仙人。以是睹天尊也。天尊曰。我以非色。汝妄为色。我以非相。汝妄为相。若以九色七十二相观我。即是离无著有。不可与闻。无上之义。
【疏钞云】佛言善现。汝不可以眼见我之法身。何故。法身无相。云何见得。众生妙性。亦复如是。不可以见之。又言以音声求我者。佛之法身。还可耳音而闻。若以耳闻者。亦非法身。如众生自性。还可以耳闻。若以耳闻者。即非佛性。所以佛言。若以见闻我法身者。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法身者。非色非声。无形无状。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识识。在凡不少。至圣不增。看时不见。悟则全彰。
【王日休曰】我谓真我。乃性佛也。此如来亦谓真性之佛。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者。谓真性佛。无形无相。故不可以形色见。亦不可以音声求。若以形色见。以音声求。是人所行者乃邪道也。真性乃正。故非邪也。形色音声则为邪耳。故以形色音声求佛。则是所行者邪道。岂可以见正觉常住之真性佛哉。故曰不能见如来。如来。即所谓真我。即所谓性佛也。
【僧若讷曰】言我者。此是法身真常净我。随流布而说。若以色见声求。心游理外。皆名邪见。不能见法耳。
【肇法师曰】所谓诸相焕目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声。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法体清净。犹若虚空。无有染碍。不落一切尘境。今且略举声色。
【陈雄曰】我者。我之性也。法身如来。即我性是。视之不见。以色相取不可也。听之不闻。以音声求不可也。华严经云。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又云。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惟内观返照。即性而修。则如来得之于方寸之间矣。
【颜丙曰】转轮圣王。外貌端严。具足三十二相。然不明佛性。但享顽福。有时而尽。佛言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后闻佛语。方始称如我解佛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所以世尊为说偈语。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我者。有我相也。不得大自在。欲以形色言音而求见我相者。是人乃行邪道。即非正见。不能见如来者。不能得见此如如之性也。
【傅大士颂曰】涅槃含四德。唯我契真常。(楞严四卷。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注云。非所证法。涅槃四德是也。涅槃是总。四德是别。)齐名入自在。独我最灵长。(忏法云。身常觉诸佛涅槃。入自在触。)非色非声相。心识岂能量。看时不可见。悟理即形彰。
【川禅师曰】真饶不作声求色见。亦未见如来在。且道如何得见。不审不审。颂曰。见色闻声世本常。一重雪上一重霜。君今要见黄头老。(黄头老。乃释迦佛也。)走入摩耶(摩耶夫人。乃释迦佛母。)腹内藏。噫。此语三十年后。掷地金声在。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此一分经。总是四章。原佛之意。初则反其辞而语须菩提曰。汝若作是念。如来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次则正其辞而谓之曰。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下文亦然。初则反其辞而语须菩提曰。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次则正其辞而谓之曰。莫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世本第一章多误作如来不以具足相故。新州印六祖注本。南浦陈氏施本。第一章并无不字。于理为当。王虚中注本。武夷张公绰施本。并作如来可以具足相故。其理亦通。(寿州石本皆有不字。经义尤明。)
【王日休曰】诸法断灭者。谓一切法皆断之灭之而不用也。相。谓凡夫之相也。佛经所谓相者。凡有者皆谓之相。故昼明则谓之明相。夜暗则谓之暗相。经所说之法。则谓之法相。非佛经所说之法。则谓之非法相。所以于此言不用法而断灭之者。则谓之断灭相也。且法者。固不可以泥。然亦岂可以断灭之哉。譬如渡水。既渡之后。固不须舟楫。未渡之前。岂可无舟楫耶。是故既悟之后。不须佛法。未悟之前。不可以无佛法。所以发求无上正等正觉真性之心者。必须依佛法修行。不可遂断灭佛法。而谓不用法。故云汝若作是念。发求无上正等正觉真性心者。说诸法断灭相。不可作是念也。何故不可作是念乎。以发求真性心者。必依佛法以修行。故于法不可断灭也。
【颜丙曰】此一卷经。虽然只说无之一字。佛又恐人执著此无。一向沉空滞寂。弃有著无。反成断灭相。何异证道歌云。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故此一分。专戒人不可断灭。今人或已悟。或未悟。便以无为极则。误汝去在。昔张拙秀才参西堂藏禅师。问山河大地。三世诸佛。是有是无。藏答云有。拙。云错。藏云。先辈曾参见什么人来。拙云。参见径山来。某甲问径山。皆言无。藏云。待先辈得似径山时。一切皆无即得。大凡未见性人。如何便说一切皆无。所以佛告须菩提。汝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若果作是念发心。即是说诸法断灭相。何故。凡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不可说断灭相。
【智者禅师颂曰】相相非有相。具足相无凭。法法生妙法。空空体不同。断灭不断灭。知觉悟深宗。若无人我念。方知是至公。
【李文会曰】如来不以具足相故者。佛恐须菩提落断灭见。是故令离两边。然性含万法。不自具足。应用遍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来自由。无所挂碍。此法上至诸佛。下至含识。本无欠少。是名具足相也。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者。诸法性空。空即是常。是故不断不灭。若作念云。无相而有道心者。是断一切行。灭一切法。此乖中道也。又云。若作有相观。即是一边见。若作无相观。亦是一边见。若不作有无观。即见断灭法。故知真如法性。不是有。不是无。湛然不动。观与不观。皆是生灭。故云莫作是念也。于法不说断灭相者。见性之人。自当穷究此理。若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以为究竟。即著空相。断灭诸法。
【晁太傅云】诸佛说空法。为治于有故。若复著于空。诸佛所不化。故云大士体空而进德。凡夫说空而退善。当知有为是无为之体。无为是有为之用也。
【川禅师云】翦不齐兮理还乱。拽起头来割不断。颂曰。不如谁解巧安排。捏聚依前又放开。莫谓如来成断灭。一声还续一声来。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六祖曰】通达一切法。无能所心。是名为忍。此人所得福德。胜前七宝之福。
【李文会曰】知一切法无我者。一切万法。本来不生。本来无我相。所得功德。即非七宝布施等福所能比也。得成于忍者。既知人法无我。则二执不生。成无生忍。此乃胜前七宝布施菩萨。夫万法本来无性。皆因自己之所显发。且如眼对色谓之见。耳对声谓之闻。见闻是根。色声是尘。色声未对之时。我性常见常闻。未曾暂灭。色声相对之时。我性未曾暂生。此是菩萨了悟真性。活泼泼地。洞然同于太虚。所以不曾生灭。凡夫即被妄心所覆。随六尘转。即有生灭。故尘起即心起。尘灭即心灭。不知所起灭心皆是妄念也。若见六尘起灭不生。即是菩提。
【川禅师云】耳听如聋。口说如著。颂曰。马上人因马上君。有高有下有疏亲。一朝马死人归去。亲者如同陌路人。只是旧时人。改却旧时行履处。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王日休曰】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者。谓菩萨济度众生。无非得福。然菩萨不享世间富贵。但积福于虚空而已。故曰不受福德。积于虚空愈久而不已。直至于成佛。故成佛得其福德如天地广大。所以佛称两足尊者。谓福与慧两者皆足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王日休曰】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者。谓菩萨本不为作福德而度众生。其福德自然随之。如人行日中。本不为日影。而日影自然随之。若为作福德而度众生。则是贪著其福德而欲享受也。为其非贪著而享受。是故说不受福德。其言是故者。盖为不贪之故。所以言不受也。
【李文会曰】不贪世间福德果报。谓之不受。又云。菩萨所作福德不为自己。止欲利益一切众生。此是无所住心。即无所贪著。故云不受福德。
【智者禅师颂曰】布施有为相。三生却被吞。(证道歌曰。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注云。古德云。人天福报为三生冤。人罕知之。良因世人因其福力。不明其本。就上增添以此世福恣情娱乐。临命终时。福尽业在。反堕恶道。受种种苦。故云招得来生不如意也。此颂言布施有为相。三生却被吞者。其说亦同。(三生者。今生后生再后生是也。)七宝多行慧。那知舍六根。但离诸有欲。旋弃爱情恩。(六根。乃眼耳鼻舌身意。但能离诸有欲。旋即弃舍爱情之恩。旋。疾也。旋句缘切。)若得无贪相。应到法王门。
【川禅师曰】裙无腰。裤无口。颂曰。似水如云一梦身。不知此外更何亲。个中不许容他物。今付黄梅路上人。(蕲州黄梅县东。五祖弘忍大师。传法与六祖慧能。)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疏钞云】佛言。若有人言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即不解佛意也。何故。只如众生妙性。还有来去坐卧否。众生亦如是。如来亦如是。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住寂灭。若有动者。即云不解所说义。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疏钞云】如来者。来而无来。去而不去。住而不住。非动非静。上合诸佛。下等群生一性平等。故号如来。
【王日休曰】此分三言如来。皆谓真性佛也。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者。真佛无相。故不可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形容之。若可以形容者。则是有相。故此人不晓解我所说义也。何以故者。佛又自问何故不解我所说义乎。乃自答云。我所谓如来者。谓真佛也。真佛既无形相。又遍虚空世界。岂有去来哉。故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其言故名如来者。谓真性自如而无所不可。凡其所现。乃随众生业缘而来现。其实则遍虚空世界而未尝有去来。此所以名之曰如来而已。而其言如来者。亦强为之名耳。真性不可以形容故也。详见第二分与此后分。
【陈雄曰】如来现千百亿化身。演真空无相法。如镜中像。无生灭义。故人不知其何所从来。亦不知其何所从去。华严经云。上觉无来处。去亦无所从。清净妙色身。神力故显现。三昧经云。亦无来相。及以去相。不可思议。六祖云。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无住云。身心常灭。是如来卧处。然则来去坐卧。又孰得而轻议哉。今有人焉。辄言如来具四威仪。所见谬甚。夫何了得如来所说真空义趣。圆觉经著真空之说曰。云驶(音史疾也。)月运。舟行岸移。盖谓月未尝运。岸未尝移。真如性体。未尝作止任灭。皆人谬见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