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开元释教录
开元释教录
僮迦叶解难经一卷(亦云童迦叶经与鸠摩迦叶经同本佑云出长阿含庾爽笔受见始兴王宗宝唱支敏度等四录)
七女本经一卷(亦名女本心明经亦名七女经第三出见支敏度都录)
右一十五部二十四卷(妇人遇辜上十部一十二卷见在方等主下五部一十二卷阙本)
沙门释圣坚。或云法坚。亦谓坚公。未详孰是故备列之。器量弘普利物为
心。以乞伏秦太初年间。于河南国为干归(谥武元王)译罗摩伽等经一十五部。寻其圣坚游化。随处出经。既适无停所。弗知附见何代世录为正。今依法上总
注。入乞伏秦世录云。
沙弥罗经一卷(第二出与五母子经同本)
萨□萨王经一卷
阿多三昧经一卷(或作阿陀)
陀贤王经一卷
□陀悔过经一卷
方等决经一卷
比丘二事经一卷(佑录云三事上七部僧佑录云安公关中异经)
右七部七卷(初沙弥罗经有本余者并阙)
长房录云。并是沙门僧佑出。三藏集录释道安所记关中异经。今还附入三秦世录。总为失译时代处。云房录复有梵本经四卷(脚下注云似是长安中出)后汉失译录中已有。此中复载。既是重上删之不存也。
已下新附此录
天王太子辟罗经一卷(或无天王字亦云太子譬罗经)
菩萨本行经一卷
大珍宝积惟日经一卷
堕迦罗问菩萨经一卷
阿难为蛊道□经一卷(旧录云阿难为蛊道所□经今疑是藏中摩邓女经)
王舍城灵鹫山经一卷(旧录云王舍城灵鹫山要真经)
思道经一卷
佛在竹园经一卷
法为人经一卷
道意经一卷
阿夷比丘经一卷
八德经一卷(今疑是海八德经)
善德经一卷
摩诃揵陀惟卫罗尽信比丘等度经一卷(旧录云尽信比丘经)
右一十四部一十四卷(初太子辟罗经有本余孝并阙)
僧佑录云。安公关中异经。长房等录。并阙不载。佑载安公关中异经。总二十四部二十四卷于中七部如房录中列。今更出一十四经通有二十一部。余之三
部。长房等录皆标译主。故此阙之。
大宝积经一卷(今编入宝积当第四十三会改名普明菩萨会第三出与摩诃衍宝严佛遗日摩尼宝二经同本异译)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一卷(初出与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等同本旧云与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等同本者全乖也)
大悲分陀利经八卷(亦云大乘悲分陀利经第二出与昙无谶悲华经等同本)
大金色孔雀王□经一卷(第五出)
佛说大金色孔雀王□经一卷(第六出二经同本)
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二卷(大周录云与大方等如来藏经同本者非也)
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一卷)亦名金刚清净经长房等录云吴支谦译后汉失译中复载并非也今寻文句似秦时译故移编此)
师子月佛本生经一卷(长房等录云西晋竺法护译今寻文句非是护公所出似秦代译故移编此)
十吉祥经一卷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一卷
净业障经一卷
别译杂阿含经二十卷
出家功德经一卷(非是贤愚抄出者)
毗尼母经八卷(亦云毗尼母论)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九卷
三弥底部论三卷(或无部字或云四卷)
辟支佛因缘论二卷
十八部论一卷(初出与部异执论等同本房等并云真谛译者非也)
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一卷
无明罗刹集一卷(亦云无明罗刹经或二卷)
右二十部六十五卷。并是见入藏经。似是秦时译出(数本经中并有秦言之
字)诸失译录并未曾载。今附此秦录。庶免遗漏焉。
通前旧失译经七部七卷。及新附安公关中异经等。总四十一部。合八十六
卷。并为三秦失译云。
前凉张氏都姑臧(新上余录无年依甄鸾录多从晋年号)
从张轨(谥为武王)永宁元年辛酉至天锡(秦对骠骑大将军凉州牧)咸安六年景子凡经八主七十六年。外国优婆塞一人译经。四部合六卷(于中一部一卷见在三部五卷阙本)
(前凉)优婆塞支施仑(四部六卷经)
须赖经一卷(与曹魏白延吴支谦宋功德贤所出须赖经同本见经后记第三出咸安三年出)
如幻三昧经二卷(第四出与)
(安高法护如幻三昧及宝积善住意会等同本见首楞严经后记咸安三年出)
上金光首经一卷(第二出与晋法护大净法门经隋耶舍大庄严法门经同本咸安三年出见首楞严经后记)
首楞严经二卷(第八出与汉支谶吴支谦魏白延晋法护等所出首楞严同本咸安三年出见经后记)
右四部六卷(须赖经一部一卷见在如幻等五部三卷阙本)
优婆塞支施仑。月支人也。博综众经特善方等。意存开化传于未闻。奉经来游达于凉土张公见而重之。请令翻译。以咸安三年癸酉(从晋年号也)于凉州州内正厅堂后湛露轩下。出须赖等经四部。龟兹王世子帛延传语。常侍西海赵潚会水令马亦内侍来恭政三人笔受。沙门释慧常释进行同在会证。凉州自属辞不加文饰也。出须赖经后记及首楞严经后记(前凉之代应更出经后进遇之幸续编附)
北凉沮渠氏。初都张掖。后徙姑臧。自蒙逊(谥武宣王)永安元年辛丑。至茂虔(魏对河西王)承和七年己卯。凡经二主三十九年。缁素九人所出经律论
等。并新旧集失译诸经。总八十二部。合三百一十一卷(于中二十五部二百九卷见在五十七部一百二卷阙本)
(北凉)沙门释道龚(二部一十二卷经)
沙门释法众(一部四卷经)
沙门僧伽陀(一部二卷经)
沙门昙无谶(一十九部一百三十一卷经律集)
安阳候沮渠京声(一部二卷集)
沙门浮陀跋摩(一部六十卷论)
沙门释智猛(一部二十卷经)
沙门释道泰(二部四卷论)
沙门释法盛(一部一卷经)
新旧诸失译经(五十三部七十五卷五部一十八卷旧集四十八部五十七卷新
附)
宝梁经二卷(今编入宝积当第四十四会见竺道祖河西录及僧佑录)
悲华经十卷(第三出与法护闲居经及大悲分陀利昙无谶悲华经等同本房云见古录似是先译龚更删改今疑即无谶出者是)
右二部一十二卷(前宝梁经一部二卷见存后悲华经一部十卷阙本)
沙门释道龚。虚心广运弘利为道。以北凉河西王(蒙逊僣号)永安年间。于张掖为蒙逊译宝梁等经二部。
大方等陀罗尼经四卷(或无大字一名方等檀持陀罗尼经或直云檀持陀罗尼经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僧佑录)
右一部四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法众。高昌郡人。亦以永安年中。于张掖为河西王蒙逊。译大方等陀罗尼经一部。宝唱录云。在高昌郡译。未详孰是。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二卷(一名大善权经一名慧上菩萨经一名大乘方便经凡四名本并同第五出与汉佛调晋法护所出大善权经及宝积大乘方便会等同本)
右一部二卷本阙
沙门僧伽陀。凉言饶善。西域人。意存兼济化诱居怀。亦以永安年中。于张掖为蒙逊。译大善权经一部。见始兴录及法上录。
大般涅槃经四十卷(或三十六卷第五译玄始三年出十年十月二十三日讫梵本具足有三万五千偈今所译者止万余偈三分始一耳见竺道祖凉录及僧佑录)
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或直云大集经第三出与汉世支谶姚秦罗什出者同本或二十九或三十一或三十二或四十卷良由初出即写分卷不同见竺道祖凉录及僧佑
录)
大方广三戒经三卷(初出与宝积三律仪会同本见法上录)
悲华经十卷(第四出与大悲分陀利经等同本见竺道祖河西录及僧佑录佑云别录或云龚上出今疑道龚与谶同是一经二处并载恐未然也)
金光明经四卷(初出一十八品见竺道祖河西录及僧佑录与新译金光明最胜王经等同本今入八卷合经中此四卷者在删繁录)
大方等大云经六卷(一名大方等无相大云经一名大云无相经一名大云密藏经或云方等大云经或四卷或五卷于内苑寺译第二出见僧睿李廓僧佑三录)
腹中女听经一卷(一名不庄校女经与无垢贤女经转女身经等同本第三出见长房录)
菩萨地持经十卷(或无经字亦云论亦名菩萨戒经又名菩萨地经或八卷出瑜伽论本地分中菩萨地见竺道祖河西录及僧佑录)
优婆塞戒经七卷(或无经字是在家菩萨戒或五卷或六卷或十卷玄始十五年丙寅四月二十三日出至七月二十三日讫沙门道养笔受见经后记及僧佑录)
菩萨戒本一卷(出地持戒品中第二出与大唐奘法师所出戒本等同本别录云炖煌出见僧佑录)
文陀竭王经一卷(出中阿含第十一卷异译见长房录)
佛所行赞经传五卷(或云经无传字或云传无经字马鸣菩萨造亦云佛本行经见长房录)
上见在已下阙
胜鬘经一卷(亦云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初出见长房录与宋功德贤所出胜鬘经及宝积胜鬘夫人会同本)
罗摩伽经一卷(第四出与曹魏安法贤等所出同本但广略异是华严入法界品少分见长房录)
楞伽经四卷(初出与宋功德贤元魏菩提留支唐实叉难陀等所出同本见长房
录)
须真天子经一卷(第二出与西晋法护出者同本房云见吴录又云罗什出似再
译)
海龙王经四卷(或加新字第二出与竺法护出者同本玄始七年出见竺道祖河西录及僧佑录)
功德宝光菩萨经一卷(见长房录)
菩萨戒坛文一卷(亦云优婆塞戒坛文佑云菩萨戒优婆塞戒坛文见僧佑宝唱二录)
右一十九部一百三十一卷(所行赞上一十二部一百一十八卷见在胜鬘经下七部一十三卷阙本)
沙门昙无谶。或云昙摩忏。亦云昙谟忏。盖取梵音不同故也。凉云法丰。中印度人。婆罗门种。谶六岁父亡。母以佣织养谶。见沙门达摩耶舍(此言法称)道俗宗敬丰于利养。其母羡之。故以谶为弟子。十岁与同学数人读□。聪敏出
群。读经日得万余言。初学小乘兼览五明诸论。讲说精辩莫能詶抗。后遇白头禅师。共谶论议。习业既异交诤十旬。谶虽攻难锋起。而禅师终不肯屈。谶服其精理。乃谓禅师曰。颇有经典可得见不。禅师即授以树皮涅槃经本。谶寻读惊恒方自惭恨。以为坎井之识久迷大方。于是集众悔过。遂专业大乘。至年二十所诵大小乘经二百余万言。谶从兄善能调象骑。杀王所乘白耳大象。王怒诛之。令曰。敢有视者夷三族。亲属莫敢往谶哭而葬之。王怒欲诛谶。谶曰。王以法故杀之。我以亲而葬之。并不违大义。何为见怒。傍人为之寒心。其神色自若。王奇其志气遂留供养。谶明解□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神□师。后随王入山。王渴乏须水不能得。谶乃密□石出水。因赞曰。大王惠泽所感。遂使枯石生泉。邻国闻者皆叹王德。于时雨泽甚调百姓称咏。王悦其道术深佳优宠。顷之王意稍歇待之渐薄。谶怒曰。我当以罂水诣池□龙入罂令天下大旱。王必请□。然后放龙降雨则见待何如。遂持罂造龙。有密告之者。王怒捕谶。谶惧诛乃赍大涅槃经本前分一夹并菩萨戒经(地持经也)菩萨戒本奔龟兹。龟兹国多少乘学不信涅槃。遂至姑臧止于传舍。虑失经本枕之而寝。有人牵之在地。谶惊谓是盗者。如此三夕。闻空中语曰。此如来解脱之藏。何以枕之。谶乃惭悟别置高处。夜有盗之者举不能胜。乃数过举之遂不能动。明旦谶持经去。不以为重。盗者见之谓是圣人。悉来拜谢。河西王沮渠蒙逊闻谶名。呼与相见接待甚厚。蒙逊素奉大法。志在弘
通。请令出其经本谶以未参土言又无传译。恐言舛于理。不许即翻。于是学语三年方译。初分十卷。是时沙门慧嵩道朗独步河西。值其宣出法藏。深相推重转易梵文。嵩公笔受。道俗数百人疑难纵横。谶临机释滞未尝留碍。嵩朗等更请广出余经谓大集大云悲华地持等兼涅槃经总十九部。谶以涅槃经本品数未足。还国寻求。值其母亡遂留岁余。后于于填更得经本。复还姑臧续译成四帙焉。谶以玄始三年甲寅创首翻译。至十五年丙寅都讫(房云玄始十年讫者此乃涅槃竟时非余经也准优婆塞戒经后记云丙寅年出此即十五年中犹出经也谶至义和三年癸酉三月方卒中间六载应更出经录中不言故未详也)谶尝告逊云。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逊不信欲躬见为验。谶即以术加逊。逊见而骇怖谶曰。宜洁诚斋戒神□驱之。乃读□三日。谓逊曰。鬼北去矣。既而北境之外疫死万数。逊益敬惮礼遇弥崇。会魏太武皇帝闻其道术遣使迎请。且告逊曰。若不遣谶便即加兵。逊自揆国弱难以拒
命。兼虑谶多术。或为魏谋己。进退惶惑。乃密计除之。初谶译出涅槃卷数已
定。而外国沙门昙无发云。此经品未尽。谶尝慨然誓必重寻。蒙逊因其行志。乃伪资发遣厚赠宝货。未发数日乃流涕告众曰。谶业对将至。众圣不能救矣。以本有心誓义不容停。行四十里。逊密遣刺客害之。时年四十九。众咸恸惜焉。既而逊左右常白日见鬼神以剑击。逊至四月寝疾而终(逊以义和三年三月害谶即其年四月遇疾而终信哉报应不虚如影之随形也房云谶在处世承和四年卒者非也其义和三年即魏延和二年岁在癸酉也)初谶在姑臧。有张掖沙门道进。欲从谶受菩萨
戒。谶云。且悔过。乃竭诚七日七夜。至第八日晨诣谶求受。谶忽大怒。进更思惟。但是我业障未销耳。乃戮力三年且禅且谶。即于定中见释迦文佛与诸大士授已戒法。其夕同止十余人。皆感梦如进所见。进欲诣谶说之。未至十步。谶惊起唱言。善哉善哉已感戒矣。吾当更为汝作证。次第于佛像前为说戒相。时沙门道朗振誉关西。当进感戒之夕。朗亦通梦。乃自卑戒腊求为法弟。于是从进受者千有余人。传授此法迄至于今。皆谶之遗则。有别记云。菩萨地持经。应是伊波勒菩萨传来此土。后果是谶所传译。疑谶或非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