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靖国续灯录

  阇夜多闻语。顿释所疑。深悟业理。志求出家。于宝塔前剃发授戒。佛放光明。即付正法眼藏。而说偈言。
  性上本无生  为对求人说
  于法既无得  何怀决不决
  尔时阇夜多尊者。智慧渊冲。化导无量。罗阅城中广兴佛事。有婆修盘头。常一食不卧。六时礼诵。师见而问曰。汝如此精进。与道远矣。设经尘劫。皆虚妄本。
  曰。师蕴何德而讥于我。
  师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故名曰道。
  婆修闻师示诲。发无漏智。叙陈夙因。传正法眼藏。而说偈言。
  言下合无生  同于法界性
  若能如此解  通达事理竟
  尔时婆修盘头尊者。在胎遇记。必为世灯。生长苦行。而获道果。游行至那提国。国王子摩拏罗投师出家。得大神力。顿悟心宗。当绍祖位。传正法眼藏。而说偈言。
  泡幻同无碍  如何不了悟
  达法在其中  非今亦非古
  尔时摩拏罗尊者。舍王宫乐。出家证道。信香为瑞。往月氏国。有鹤勒那问。龙子何聪。鹤众何感。
  师论其夙因。心即开悟。又复问曰。我今当修何业。令鹤众转得人身。
  师曰。佛有无上法宝。展转相传。我今付嘱。汝宜信受。无令断绝。广度有情。
  鹤众因此而得解脱。付正法眼藏。而说偈言。
  心随万境转  转处实难幽
  随流认得性  无喜亦无忧
  尔时鹤勒那尊者。生时天花散彩。金钱布地。收养王宫。广现神变。后出家传法。随处指迷。有师子比丘问曰。我欲求道。当何用心。
  师曰。汝若求道。无所用心。
  师子曰。既无用心。谁作佛事。
  师曰。若有用心。即非功德。若无用心。即是佛事。
  师子闻说。心即开悟。付正法眼藏。而说偈言。
  认得心性时  可说不思议
  了了无可得  得时不说知
  尔时师子尊者。问道传法。开诱五众。名闻遐迩。人天钦服。有长者携一子。拳一手而礼拜。师问曰。可还我珠。其子即开子献珠。众皆惊异。
  师具说前因。即度出家。名婆舍斯多。师将还夙债。预付正法眼藏。而说偈言。
  正说知见时  知见俱是心
  当心即知见  知见即于今
  尔时婆舍斯多尊者。母梦神剑。即觉有孕。既诞。遇师子尊者。显发夙因。密传心印。至南天竺国。摧伏外道。国王太子不如蜜多投师出家。师问曰。汝欲出家。当为何事。
  太子曰。我今出家。不为其事。
  师曰。不为其事。因何出家。
  太子曰。我所出家。即为佛事。
  师曰。若为佛事。当何所作。
  太子曰。无所作者。即真佛事。
  师叹曰。太子智慧天至。必诸圣降迹。即与授具。大地震动。灵异颇多。付正法眼藏。而说偈言。
  圣人说知见  当境无是非
  我今悟真性  无道亦无理
  尔时不如蜜多尊者。舍太子位。投尊者出家。传法利生。至东印土。有婆罗门子街巷游行无定。师问曰。汝行何急。
  答曰。师行何缓。
  师曰。汝今何姓。
  答曰。与师同姓。
  师曰。汝忆前事否。
  答曰。我念远劫与师同居。
  师曰。共为何事。
  答曰。师演摩诃般若。我转甚深修多罗。
  师曰。今日所谈。深契夙因。
  即度出家。名般若多罗。付正法眼藏。而说偈言。
  真性心地藏  无头亦无尾
  应缘而化物  方便呼为智
  尔时般若多罗尊者。既得法已。行化南印。国玉太子共所钦敬。因以宝珠为施。师复示问。各陈所见。唯菩提多罗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是世珠。未定为上。于诸珠中。心珠为上。师有其道。其宝即现。
  师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为相。
  答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
  师曰。于诸物中。何物最高。
  答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
  师曰。于诸物中。何物最大。
  答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
  既见问答精妙。即与落发。感白日月现。地三震动。便证圣果。付正法眼藏。而说而偈言。
  心地生诸种  因事复因理
  果满菩提圆  花开世界起
  尔时唐土初祖菩提达磨尊者。南天竺国王第三太子也。施珠辨义。发明心地。于诸法性。顿得通量。传法时至。远来此土。梁帝不契。面壁少林。
  有神光法师。立雪断臂。坚求诸佛要道。师为易名慧可。一日。问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师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可曰。乞师安心。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
  可曰。觅心不可得。
  师曰。与汝安心竟。师又诲曰。汝可内息诸虑。外息诸缘。
  可忽顿证而告曰。弟子已息诸缘。
  师曰。莫落空否。
  可曰。不落空。
  师曰。以何所证。言不落空。
  可曰。明明了了。无觉无知。
  师曰。如是。如是。
  师将归西天。示门人曰。汝等各陈所见。吾欲付西天衣钵。以为表证。
  道副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
  师曰。汝得吾皮。
  尼总持曰。如我所见。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
  师曰。汝得吾肉。
  道育曰。如我所见。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无一法可得。
  师曰。汝得吾骨。
  慧可最后礼三拜。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遂付正法眼藏。而说偈言。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尔时二祖惠可正宗普觉禅师。立雪断臂。传钵授衣。继阐玄风。博求法嗣。有一居士。聿来说礼。问曰。弟子久缠风恙。乞师忏罪。
  师曰。将罪来。与汝忏。
  居士良久曰。觅罪性不可得。
  师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居曰。今日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
  师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居士曰。弟子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
  师深器之。曰。汝是吾宝也。宜名僧璨。即与落发。付正法眼藏。而说偈言。
  本来缘有地  因地种花生
  本来无有种  花亦不曾生
  尔时三祖僧璨镜智禅师。忏罪得道。落发传衣。任缘利人。居无常处。有沙弥道信见师。问曰。乞与解脱法门。
  师曰。谁缚汝。
  答曰。无人缚。
  师曰。既无人缚。何求解脱。
  信于言下大悟。侍奉九载。付正法眼藏。而说偈言。
  花种虽因地  从地种花生
  若无人下种  花地尽无生
  尔时四祖道信大医禅师。生而超异。顿悟空宗。入解脱门。宛如夙习。既续祖风。将求嗣法。于黄梅路上见一小儿。骨相奇秀。异乎常童。师见问曰。汝何姓。
  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
  师曰。是何姓。
  答曰。是佛性。
  师曰。汝无佛性。
  答曰。佛性空故。所以言无。
  师识其法器。俾为侍者。后付正法眼藏。而说偈言。
  花种有生性  因地花生生
  大缘与性合  当生生不生
  尔时五祖弘忍大满禅师。童儿得道。乃栽松道者后身。居黄梅东山。大振玄风。有卢居士远来。师曰。汝什么处来。
  答曰。岭南来。
  师曰。来作什么。
  答曰。来求作佛。
  师曰。汝岭南人无佛性。
  答曰。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
  师叱曰。着槽厂去。
  即入碓坊。服劳杵臼。腰间坠石。昼夜不息。传衣时至。遂命入室。乃谓曰。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无上妙法。真实圆明。今付于汝。汝善护持。无令断绝。而说偈言。
  有情本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  无性亦无生
  尔时六祖慧能大鉴禅师。卖樵闻经。顿悟心印。远至黄梅。求其密证。遂传衣钵。隐于怀集。因辨风幡。发扬大事。道俗皈依。龙天瞻仰。演无上乘。度无量众。当机开悟。密契潜符。犹如时雨。普润一切。
  将欲归真。遂告众曰。汝等信根纯熟。决定无疑。衣钵不传。各任大事。依吾行者。定证圣果。普告大众。而说偈言。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萌
  顿悟花情已  菩提果自成

  南岳怀让禅师

  师到曹溪。祖师问曰。从什么处来。
  师曰。从嵩山安国师处来。
  祖曰。什么物与么来。
  师八年后。一日忽省。而告祖师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祖曰。还假修证否。
  师曰。修证即不无。只是不污染。
  祖曰。只遮不污染。诸佛所护念。汝今如是。吾亦如是。西天二十八祖亦如是。唐土六祖亦如是。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子。蹈杀天下人去在。汝善护持。
  后居南岳。传正法眼。

  庐陵清原山行思禅师

  师到曹溪。参礼祖师。问曰。当何所务即得不落阶级。
  祖师曰。汝曾作什么来。
  师曰。圣谛亦不为。
  祖曰。落何阶级。
  师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祖曰。如是。如是。汝善护持。
  曹溪学众虽多。师居第一。后归清原山弘扬此事。传正法眼。

  江西道一马大师

  在庵中坐次。让和尚问曰。在遮里作什么。
  师曰。坐禅。
  让曰。坐禅图什么。
  师曰。圆作佛。
  让有间取砖于庵前磨。师曰。磨砖作什么。
  让曰。磨砖作镜。
  师曰。磨砖岂得成镜。
  让曰。磨砖既不成镜。汝坐禅岂得成佛。
  师悚然起立。问曰。如何即是。
  让曰。汝若坐禅。禅非坐卧。汝若坐佛。佛非定相。譬人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
  师忽顿悟。侍奉十年。日益微奥。后在江西。随处传正法眼。

  南岳石头希迁禅师

  投六祖落发。禀旨寻思三年。方悟其意。迳往清原。思和尚问曰。子什么处来。
  师曰。曹溪来。
  思曰。汝到曹溪得个什么。
  师曰。未到曹溪亦不曾失。
  思曰。若恁么。何用到曹溪。
  师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
  思曰。象角虽多。一麟足矣。
  后居南岳。传正法眼。

  洪州百丈怀海大智禅师

  一日。随马大师游田中。见野鸭子。大师问。是什么。
  师云。野鸭子。
  少须。鸭子飞去。大师云。什么处去也。
  师云。飞过去也。大师扭师鼻。师作忍痛声。
  大师云。又道飞过去。师因有省。
  后住百丈。传正法眼。

  澧州天皇道悟禅师

  初参径山国一禅师。次至马大师宗席。皆契心要。后到石头。问曰。离却定慧。以何法示人。
  石头曰。我遮里无奴婢。离个什么。
  师曰。如何明得。
  石头曰。汝撮得虚空么。
  师曰。恁么即不从今日去也。
  石头曰。汝早晚从那边来。
  师曰。道悟不是那边人。
  石头曰。我已知汝来处。
  师曰。何以赃诬于人。
  石头曰。汝身见在。
  师曰。虽然如此。毕竟如何示于后人。
  石头曰。谁是后人。师从兹顿悟。
  后住天皇。传正法眼。

  筠州黄檗希运禅师

  初参百丈。问曰。师参马祖。有何因缘。
  百丈举再参因缘。师不觉吐舌。百丈云。作什么。
  师云。今日因师见马大师大机之用。
  百丈云。子已后莫承嗣马大师么。
  师云。我不识马大师。我若嗣他。恐丧我儿孙。
  百丈曰。如是。如是。
  后师资机感非一。住黄檗山。传正法眼。

  澧州龙潭崇信禅师

  一日。问天皇和尚曰。弟子久事于师。未蒙指示。
  天皇曰。每日无不指示。
  师曰。什么处是指示。
  天皇曰。汝擎茶来。吾为汝受。汝若和南。吾便起手。师因开悟。
  后住龙潭。传正法眼。

  镇府临济义玄禅师

  初参黄檗。问佛法的的大意。三度发问。黄檗打六十拄杖。
  至大愚。举此因缘。愚云。黄檗得恁么老婆心。师忽顿悟。便归侍奉黄檗。
  后往河北阐化。传正法眼。

  鼎州德山宣鉴禅师

  侍立龙潭。夜深下去。既黑。龙潭点纸烛与师。师才接。潭即吹灭。师忽大悟。作礼。
  龙潭曰。子见什么道理。
  师曰。从今日已去。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
  龙潭次辰示众曰。可中有个汉。牙如利剑。眼似流星。口若血盆。面生黑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后日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师即焚却文字便行。
  后住德山。传正法眼。

  魏府兴化存奖禅师

  初参临济发明。后遇大觉。打二十棒。因悟临济参黄檗因缘。后出世住兴化。继嗣临济。传正法眼。

  福州雪峰义存禅师

  九上洞山。三到投子。寻到德山。师资缘契。一日。问曰。从上诸圣以何法示人。
  山打一棒云。道什么。师忽悟。如桶底脱。
  因至鳌山。岩头作证。自己胸襟流出。可以盖天盖地。后归雪峰。传正法眼。

  汝州宝应南院慧颙禅师

  参兴化和尚。大悟玄旨。密契宗风。啐啄应机。主宾互换。当锋酬敌。独冠诸方。居南院道场。传正法眼。

  韶州云门文偃禅师

  初参睦州陈尊宿。发明心地。寻入岭。参雪峰。一日。遇升堂。僧问。如何是佛。
  峰云。苍天。苍天。师闻。忽释所疑。契会宗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