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庚)初又二。初长文。二偈颂。
  
   (辛)初又二。初答所师。二答来处。不答何因缘集。所以下文重请。
  
   (壬)今初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从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见者。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发道意。
  
  此先答谁为其说法。教化而成就。从谁初发心之问也。
  
   (壬)二答来处又二。初答。二释。
  
   (癸)今初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
  
  界下空中。略如前释。此答其住处。即是来处也。于诸经典等者。追答称扬何佛法。受持行谁经。修习何佛道之问也。于诸经典者。圆人受法。无法不圆。法华妙典。一切十方三世经典悉入其中。权实不二。终不取一舍一。此答称扬也。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是答受持。正忆念。是答修习。
  
   (癸)二释又二。初释住处。二释称扬受持修习。
  
   (子)今初
  
  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
  
  不乐在众者。界内界外五阴。名之为众。二边分别。名为多有所说。静处者。中道第一义谛也。法界一相。绝待无余。故名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者。心心流注。任运与萨婆若相应也。不依人天者。人表有边。天表空边。不依二边。故以此界虚空表之。正住常寂光法性土也。
  
   (子)二释称扬受持修习
  
  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由其常乐深智无有障碍。所以于诸经典悉皆称扬。由其常乐诸佛之法。所以读诵通利思惟分别。由其一心精进求无上慧。所以能正忆念也。初长文竟。
  
   (辛)二偈颂二。初颂长文。二正略开显。
  
   (壬)初中二。初颂答所师。二颂答来处。
  
   (癸)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阿逸汝当知。是诸大菩萨。从无数劫来。修习佛智慧。悉是我所化。令发大道心。此等是我子。
  
  长文但云得菩提已。化令发心。不云无数劫来。或谓止是圆顿利根。一生超证。此中但云无数劫来是我所化。不云在成道后。或谓止是行因行时化令发心。故为但答所师。未曾彰灼开显。
  
   (癸)二颂答来处
  
  依止是世界。常行头陀事。志乐于静处。舍大众愦闹。不乐多所说。如是诸子等。学习我道法。昼夜常精进。为求佛道故。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志念力坚固。常勤求智慧。说种种妙法。其心无所畏。
  
  初颂长文竟。
  
   (壬)二正略开显
  
  我于伽耶城。菩提树下坐。得成最正觉。转无上法轮。尔乃教化之。令初发道心。今皆住不退。悉当得成佛。我今说实语。汝等一心信。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
  
  旣云成道之后令初发心。又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乃是略开近而显远。所以动执生疑也。初略开竟。
  
   (庚)二疑请二。初长文。二偈颂。
  
   (辛)初中二。初经家叙疑。二腾疑请答。
  
   (壬)今初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及无数诸菩萨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于少时间。教化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诸大菩萨。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壬)二腾疑请答二。初腾疑。二请答。
  
   (癸)初中三。初法说。二立譬。三法合。
  
   (子)初又三。初执近疑远。二执远疑近。三结难信。
  
   (丑)今初
  
  即白佛言。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是已来。始过四十余年。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以佛势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无量大菩萨众。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丑)二执远疑近
  
  世尊。此大菩萨众。假使有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尽。不得其边。斯等久远已来。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植诸善根。成就菩萨道常修梵行。
  
   (丑)三结难信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难信。
  
  初法说竟。
  
   (子)二立譬
  
  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指百岁人。言是我子。
  
  此譬上执近而疑远也。色美发黑。总是明年少耳。
  
  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
  
  此譬上执远而疑近也。
  
  是事难信。
  
  此譬结难信也。
  
   (子)三法合
  
  佛亦如是。得道已来。其实未久。
  
  此合年二十五。不应有百岁子也。
  
  而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巧于问答。人中之宝。一切世间甚为希有。
  
  此合百岁之人。不应是年二十五者所生也。
  
  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时。初令发心。教化示导。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此合结难信也。初腾疑竟。
  
   (癸)二请答又二。初明请意。二正请答。
  
   (子)初又二。初为现在。二为未来。
  
   (丑)今初
  
  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佛所出言。未曾虚妄。佛所知者。皆悉通达。
  
  我等虽未了知。仰信而已。
  
   (丑)二为未来
  
  然诸新发意菩萨。于佛灭后。若闻是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
  
  浅行易生诽谤。谤堕恶道。不退者虽复仰信。以未了知。不能增道损生。故须答释。令谤者生信。信者增道损生也。初明请意竟。
  
   (子)二正请答
  
  唯然世尊。愿为解说。除我等疑。及未来世诸善男子闻此事已。亦不生疑。
  
  一请除现在疑。二请除未来疑也。初长文竟。
  
   (辛)二偈颂二。初颂腾疑。二颂请答。
  
   (壬)初中二。初颂法说。二颂立譬。三颂法合。
  
   (癸)初又三。初颂执近。二颂执远。三颂结难信。
  
   (子)今初
  
  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佛昔从释种。出家近伽耶。坐于菩提树。尔来尚未久。
  
   (子)二颂执远
  
  此诸佛子等。其数不可量。久已行佛道。住于神通力。善学菩萨道。不染世间法。如莲华在水。从地而涌出。皆起恭敬心。住于世尊前。
  
   (子)三颂结难信
  
  是事难思议。云何而可信。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愿为除众疑。如实分别说。
  
  初颂法说竟。
  
   (癸)二颂立譬
  
  譬如少壮人。年始二十五。示人百岁子。发白而面皱。是等我所生。子亦说是父。父少而子老。举世所不信。
  
  初五句。颂譬执近疑远。次一句。颂譬执远疑近。后二句。颂譬结难信也。
  
   (癸)三颂法合
  
  世尊亦如是。得道来甚近。是诸菩萨等。志固无怯弱。从无量劫来。而行菩萨道。巧于难问答。其心无所畏。忍辱心决定。端正有威德。十方佛所赞。善能分别说。不乐在人众。常好在禅定。为求佛道故。于下空中住。
  
  初半偈。颂合年二十五。次三偈半。颂合百岁子。略不颂合结难信也。初颂腾疑竟。
  
   (壬)二颂请答
  
  我等从佛闻。于此事无疑。愿佛为未来。演说令开解。若有于此经。生疑不信者。即当堕恶道。愿今为解说。是无量菩萨。云何于少时。教化令发心。而住不退地。
  
  初略开显动执生疑竟。
  
    释从地涌出品竟。次释寿量品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四)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五之三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六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嘱累品第二十二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七之一
  妙音菩萨本事品第二十四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七之二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跋语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如来者。十方三世诸佛二佛三佛本佛迹佛之通号也。寿者。受也。量者。诠量也。诠量十方三世二佛三佛本佛迹佛之功德也。今正诠量本地三佛功德。故言如来寿量品。如来义甚多。今且明二身三身。余例可解。二身者。真身如来。应身如来也。如成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即二身义显。何者。乘是如智。实是如境。道是因。觉是果。若单论乘。则如无所知。若单明实。则如无能知。境智和合。则有因果。照境未穷名因。尽源为果。因圆果满。即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真身如来也。以如实智。乘如实道。来生三有。示成正觉。即应身如来也。(报智冥法。名为真身。从体起用。名为应身。但云二身。摄法周足。)三身者。法身如来。报身如来。化身如来也。如大论云。如法相解。如法相说。故名如来。即三身义足。何者。如即法如如境。非因非果。有佛无佛。性相常然。徧一切处而无有异。故名为如。不动而至名之为来。此约所证。即法身如来也。又复如智称于如理。从理名如。从智名来。故曰如法相解。此约能证。即报身如来也。又以如如境智合故。即能处处示成正觉。转正法轮。故曰如法相说。此约起用。即化身如来也。偈云。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如明月之影徧万川。故名为应。亦名为化。此之三身。不可单取。故大经云。法身亦非涅槃。般若亦非涅槃。解脱亦非涅槃。三法具足。称秘密藏。名大涅槃。当知三身不可一异纵横并别。圆览三法。称假名如来也。文云非如非异者。非彼偏如。以显圆如。即法身如来义。又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即如如智称如如境。以一切种智知。以佛眼见。是报身如来义。又云或示己身己事。或示他身他事。即应身如来义。若但性德三如来者。是横。若但修德三如来者。是纵。若先法次报后应。亦是纵。今经圆说不纵不横三如来也。纵横三身。尚非今义。况三藏通教所明如来耶。又法华前。亦明圆三身义。同是迹中三身耳。发迹显本三如来者。永异诸经。故天亲论云。示现成大菩提无上故。示三种菩提。一应化菩提。随所应现。即为示现。如经。出释氏宫故。二报佛菩提。十地满足。得常涅槃。如经。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劫故。三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净涅槃不变。如经。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故。经具其义。论出其名。不如上释。宁会经论耶。又三身各论单复。单义如前。法身复者。一自性清净法身。二离垢妙极法身。报身复者。一自受用报。二他受用报。应身复者。一胜应。二劣应。又一应现佛界身。二应现九界身。若束此单复三身而为二身。则二种法身及自受用报。名为真身。他受用报及胜劣应等。名为应身。故知若复若单。若三若二。平等平等。更欲广说。则四身。十身。三十二身。无量身等。开合自在。多不为多。少不为少。非少非多。而少而多。倘执名相而欲妄较诸经优劣。远之远矣。次明寿量者。真如不隔诸法。故名为受。此法身寿也。境智相应。故名为受。此报身寿也。一期示现。连持不断。故名为受。此应身寿也。诠量法身如来如理寿命。诠量报身如来智慧寿命。诠量应身如来同缘寿命。故言寿量。法身如来如理寿命者。有佛无佛。性相常然。不论相应。不论连持。非无量。非有量。故文云。非如非异。非实非虚。葢诠量法身如理命也。报身如来智慧寿命者。以如如智契如如境。境发智为报。智冥境为受。境旣无量无边。常住不灭。智亦如是譬如函大葢大。故文云。我智力如是。久修业所得。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此诠报身智慧命也。应身如来同缘寿命者。缘长则长。缘促则促。如水清月现。月实不来。水浊月亡。月亦不去。故文云。数数现生。数数现灭。或复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此诠应身同缘命也。当知所诠不出四句。一者有量。二者无量。三者亦有量亦无量。四者非有量非无量。有量则无常。无量则常。双亦则亦常亦无常。双非则非常非无常。今以四句更作别圆二释。一别教各释者。非常非无常。双非理极即法身也。常。即报身。报智冥法。亦非常非无常。但取金刚道后。正智圆满。不复生灭。故名为常。又依唯识。则法身不生不灭。故名为常。报身生因所生。故非常。圆满成就故非无常。即双非句也。亦常亦无常。即是应身。应用无尽。故亦常。数数唱灭。故亦无常也。无常。即是金刚心前智用增进。乃至凡夫生灭出没。皆是无常也。三佛各一句凡夫共一句。故是别义。二圆教通释者。三身各备四句。法身四句者。不生不灭。故名为常。无彼凡夫妄计倒常。故名无常。寂而双照。故名亦常亦无常。双破凡圣八倒。故名非常非无常也。报身四句者。出过二乘。故名为常。无妄计常。故名无常。智能双照。故名亦常亦无常。智冥谛境。故名非常非无常也。应身四句者。应用不绝。故名为常。示同生灭。故名无常。两义双具。故名亦常亦无常。旣非实报。亦非业感。故名非常非无常也。乃至凡夫。亦具三种四句。心性随缘不变。故名为常。所谓自从无始。至尽未来。轮回生死。而生实不生。死实不死。此是性具法身常也。即此心性不变随缘。流转五道。生灭不停。名为无常。此是法身无常义也。随缘不变故亦常。不变随缘故亦无常。此是法身双亦义也。虽不变而非凝然。虽随缘而非断灭。此是法身双非义也。约性具法身。旣得作此四句。依法身而起惑。惑即般若。即是性具报身。亦作四句。依惑苦而起业。业即解脱。即是性具应身。亦作四句。是为凡夫理即三身各各四句。尚无四句名字。何况行用。圆人称理而解。故有名字三身四句。观行三身四句。乃至果成。则为究竟三身四句。从始至终。一身即三身。三身即一身。不一不异。亦不纵横。当知一佛身。即具诸身寿命功德。随缘感见。长短不同。大经云。凡夫二乘。见佛寿命。犹如冬日。菩萨所见。犹如春日。唯佛见佛寿命无量。犹如夏日。所以然者。凡夫博地。翳障朦胧。藏通二乘。虽断四住。不见中道。若舍分段。受法性身。未破无明。方便土中所见之佛。犹是胜应。当知二乘。只见冬日。若诸菩萨。未登别地圆住。所见同彼凡夫二乘。若破无明。乃至受于分证法身。与而言之。得见报身寿命。夺而言之。他受用报。犹名胜应。未穷报身之源。未尽法性之极。所见佛寿。犹是春日。唯佛与佛。穷性尽源。见法身寿。犹如夏日也。故举三譬譬之。一者于诸常中。虚空第一。一切寿命。如来第一。此譬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性相凝湛也。二者譬如四河。皆归大海。此譬报身寿命。所修万善。皆感佛报。归寿命海也。三者阿耨达池。出四大河。此譬应身寿命。从法报出。随缘长短也。此品诠量。通明三身。若从别意。正在报身。何以故。义便文会。义便者。报身智慧。上冥下契。三身宛足。文会者。我成佛来。甚大久远。故能三世利益众生。所成即法身。能成即报身。法报合故能益物。以此推之。正意是论报身佛功德也。如是三身种种功德。悉是过去久远久远劫前道场树下先所成就。名之为本。中间今日寂灭道场所成就者。名之为迹。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若诸经所说本迹。则以寂场所成法报为本。从本所起胜劣两应为迹。今以寂场所成三身。乃至无量劫来中间所成三身。皆名为迹。独取最初实得菩提所成三身。名之为本。故与诸经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