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辛)三明佛神力加持
  
  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徧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若约真谛。则时劫本空。今约俗谛。则五十小劫是实。故已破无明者。知是五十小劫。未破无明者。不堪耐久。由佛神力。令其谓如半日。不生疲倦也。又诸菩萨徧满无量国土虚空。岂惟肉眼不能远瞩。纵令天眼。何可尽瞻。而今四众以佛神力。则能徧见。当知长而谓短。由迷情未祛。狭而见广。由妙机当发。又长而谓短。意表本为迹隐。此迹须开。狭而见广。意表迹含于本。此本须显。又自佛眼观。则长短平等。广狭平等。如理则非本非迹。自四眼观。则解者见长见广。如知远本。惑者见短见狭。如执近迹。今迷长谓短。亦云佛之神力。是显佛能随情。即狭见广。亦云佛之神力。是显佛能破情。又寿量未谈。胡长令见短。下方已涌。故狭令见广。夫见雨猛。知龙大。见华盛。知池深。见所化如此之多。则知能化甚大久远。旣开显已。众岂终惑。所以下文神力品中。满百千岁。然后还摄舌相。不复更云谓如半日也。初三业供养竟。
  
   (庚)二陈问讯之辞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世尊安乐。少病少恼。教化众生。得无疲倦。又诸众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初标四导师者。欲拟开示悟入四十位耳。如华严经。但举法慧德林金刚幢金刚藏说四十位也。四皆名行者。安乐行成也。上行者。开佛知见。超于九界也。无边行者。示佛知见。一行一切行也。净行者。悟佛知见。事理融妙也。安立行者。入佛知见。自安安他。犹如大地也。问辞有长文重颂。各有二意。一问如来安乐。二问众生易度。安乐即自行。易度即化他。自行化他。总不出于衣座室三。衣座室三。即安乐行。前品用勖始行菩萨。今地涌问佛。亦不过云安乐行不而已。故知圆行。始终理同。佛是究竟安乐行。菩萨是分证安乐行。前品是明观行安乐行。乃至一切众生。无非理即安乐行也。
  
   (庚)三佛答安乐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佛答安乐易度。两事相成。安乐故易度。易度故安乐也。所以者何下。释成易度之由。由诸众生。世世受化故也。然有二种。一者种诸善根。则始见我身。闻说华严即皆信受。入如来慧。或闻方等。般若亦入佛慧。二者先修习小。则渐渐调伏。来至法华亦令闻经。得入佛慧。(方等般若。小乘亦有密得入者。但不彰灼。故此不言。)是知华严方等般若法华。佛慧不殊。不当优劣。然佛慧虽同。教相稍异。且约华严法华对辨。略明十异。第一始见今见。华严初成道时。名为始见。法华久后说实。故名今见。始见今见。佛慧不殊也。第二开合不开合。华严日照高山。即说于顿。故不须开合。为不入者。开顿说渐。展转调伏。令渐归顿。故法华为开已得合。开合虽殊。二顿无别也。第三横竖广略。华严顿直竖入。入于法界。故言竖广。不历方便。故言横略。法华备历五味。即是横广。得入佛慧。亦是竖广。然旣入法界。自当通达一切方便。二经不殊也。第四本迹不同。华严以遮那为本。千百亿释迦为迹。法华以久成为本。寂场为迹。则华严之本。秖是法华之迹。又华严虽云或见如来初成道。或见如来成道已无量劫。意亦密显于本。而未彰灼明言成道久远若斯。是则非本非迹。法界理同。久本近迹。隐显事异也。第五加说不加说。华严唯阿僧祇及随好品是佛自说。余皆菩萨被加而说。法华迹门三周。本门寿量等。并佛自说。虽加说自说。理常平等。而化仪有异也。第六变土不变土。华严即秽而净。表圆直大道。故不须变。法华转秽为净。表会权归实。故须三变。若变不变。净土不毁。则无殊也。第七多处不多处。华严七处九会。是为多处。法华灵鹫虚空。故不多处。处虽多少。理常平等也。第八斥夺不斥夺。华严初会。永无声闻。故无斥夺。法华正破小执。故有斥夺。又入法界品。二乘如聋如瘂。故有斥夺。法华皆与佛记。故无斥夺。华严但被界外两机。如医轻重两种不死之病。收功犹易。法华能治定性声闻。如令败种复生于芽。收功更奇也。第九直显开显。华严行大直道。名直显实。法华决了声闻法。名开权显实。所显之实。终无二也。第十根利根钝。利者华严即悟。钝者法华方悟。利钝虽殊。悟理则一。能令钝悟。功亦倍难也。缘宜不同。略为十异。种智法界。等无差别。故云。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明文在兹。不须疑也。诸师见其缘异。逐缘异解。迷不知反。去道转远。若识理同。千车共辙。佛慧无殊也。然华严兼别以明佛慧。方等对三以明佛慧。般若带二以明佛慧。唯有法华。开彼所兼所对所带。乃至三藏但生灭法。咸成佛慧。是则所诠圆理。彼此无殊。能诠之教。纯杂有异。独称为妙。良不虚也。旧云。华严了义满字常住。法华不了义非满非常。今以此文并之。若始入是了义。今入不了义者。亦应始入是佛慧。今入非佛慧。若佛慧旣齐。则了义亦等。满常亦然。又地人呼华严为圆宗。法华为不真宗。今亦用此文并之。
  
   (庚)四偈颂随喜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诸众生等。易可化度。能问诸佛。甚深智慧。闻已信行。我等随喜。
  
  能问者。如华严方等般若经中。俱有当机问法菩萨。乃至法华经中。身子三请。俱是能问也。所问者。即甚深智慧。所谓如来慧也。
  
   (庚)五如来述叹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
  
  菩萨随喜能问能信之人。佛乃叹其能于如来发随喜心。意显诸能问者。皆是古佛示迹。故菩萨随喜其迹。如来述叹其本。亦是密显寿量也。初涌出序竟。
  
   (丁)二疑问序二。初此土菩萨疑问。二他土菩萨疑问。
  
   (戊)初中二。初长文叙疑念。二偈颂正发问。
  
   (己)今初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
  
  弥勒及菩萨众咸疑念者。凡有四意。一者自寂场以后。今座以前。十方大士来会不绝。虽不可限。我以补处智力。悉见悉知。何于此众不识一人。又我游化十方。奉觐诸佛。一切海会。咸所谙知。就历履处。亦所不识若来若去。推求不识。不识则无世界益。故须疑问。二者彼诸大士。是前进先达。弥勒是后番末学。后不知前。例如文殊不知入定女人境界。女人不知弃诸阴葢菩萨境界。以不识故。不知彼之内善。自善不生无为人益。故须疑问。三者彼等大士。本实相底。应现十方。别头教化。所有真应皆非弥勒境界。旣不识彼利物之道。即不识病。无对治益。故须疑问。四者佛托宏经。召诸大士。大士奉师严命故来。密开寿量。非时众之所知。旣不识如来密旨。则无第一义益。故须疑问也。然弥勒迹居补处。本亦应深。何当如此不识。凡有二义。若约实论。则近成补处。不知久本。若约权论。则本高迹下。为物腾疑也。
  
   (己)二偈颂正发问四。初问来处来缘(至)四结请决疑。
  
   (庚)今初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幷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无量千万亿。大众诸菩萨。昔所未曾见。愿两足尊说。是从何所来。以何因缘集。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议。其志念坚固。有大忍辱力。众生所乐见。为从何所来。
  
  一问何处来。二问何因缘来也。巨身大神通。是叹入如来室。智慧叵思议。是叹坐如来座。其志念坚固。有大忍辱力。是叹著如来衣。三皆自行德也。众生所乐见。是叹化他德也。
  
   (庚)二叙眷属数量
  
  一一诸菩萨。所将诸眷属。其数无有量。如恒河沙等。或有大菩萨。将六万恒沙。如是诸大众。一心求佛道。是诸大师等。六万恒河沙。俱来供养佛。及护持是经。将五万恒沙。其数过于是。四万及三万。二万至一万。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半及三四分。亿万分之一。千万那由他。万亿诸弟子。乃至于半亿。其数复过上。百万至一万。一千及一百。五十与一十。乃至三二一。单已无眷属。乐于独处者。俱来至佛所。其数转过上。如是诸大众。若人行筹数。过于恒沙劫。犹不能尽知。
  
   (庚)三问师法是谁
  
  是诸大威德。精进菩萨众。谁为其说法。教化而成就。从谁初发心。称扬何佛法。受持行谁经。修习何佛道。
  
   (庚)四结请决疑又四。初结叹(至)四明大会同请。
  
   (辛)今初
  
  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
  
   (辛)二请答来处
  
  四方地振裂。皆从中涌出。世尊我昔来。未曾见是事。愿说其所从。国土之名号。我常游诸国。未曾见是众。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
  
   (辛)三请答来缘
  
  忽然从地出。愿说其因缘。
  
   (辛)四明大会同请
  
  今此之大会。无量百千亿。是诸菩萨等。皆欲知此事。是诸菩萨众。本末之因缘。无量德世尊。唯愿决众疑。
  
  旣云欲知本末因缘。则若所师。若来处。若来缘。总求佛答明矣。初此土菩萨疑问竟。
  
   (戊)二他土菩萨疑问
  
  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在于八方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结加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见是菩萨大众。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从地涌出。住于虚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诸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大众。从何所来。尔时诸佛各告侍者。诸善男子。且待须臾。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弥勒。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当作佛。已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
  
  分身眷属。横在十方。亦复不知本地。未有四益。故与弥勒同其疑问。诸佛皆不为答。抑待释迦答弥勒者。弥勒所问。事迹不轻。释尊一代。未曾显说。因兹答问。广显长寿。此大玄秘。须待释迦自开。汝自当闻。分身来集。本为证明。故不应答也。初本门序段竟。
  
   (丙)二正说段二。初诫许。二正说。
  
   (丁)初中二。初长文。二偈颂。
  
   (戊)长文又三。初述叹。二诫。三许。
  
   (己)今初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问佛如是大事。
  
  初一善哉。述其上契佛心。次一善哉。述其下契群念。开迹显本。乃一代时教所未显谈。故为佛之大事。又须约修德果位深远。不约性德平等理趣。故名为事也。
  
   (己)二诫
  
  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发坚固意。
  
  一心。诫勿乱。精进。诫勿懈。坚固。诫勿退也。良以如来实智久成。权迹长远。化穷三世。益徧十方。非等觉已下所能思议故也。亦是寄弥勒以诫大会。
  
   (己)三许
  
  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诸佛威猛大势之力。
  
  诸佛智慧。总标果智也。自在是我德。神通是乐德。奋迅除垢是净德。大势威猛是常德。此点圆满四德。徧能三世益物。故皆名力。约过去久远久远。名为自在神通。约现在分身徧满十方。名为师子奋迅。约未来益物永永不穷。名为大势威猛。或可奋迅是将前之状。表未来益物。大势是震动十方。即现在益物。亦无不可。又自在神通。是究竟慈悲室。师子奋迅。是究竟法空座。威猛大势。是究竟忍辱衣。证此究竟三德。故力徧十方三世。为益不穷也。初长文竟。
  
   (戊)二偈颂二。初颂诫。二颂许。略不显述叹。
  
   (己)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当精进一心。我欲说此事。勿得有疑悔。
  
   (己)二颂许
  
  佛智叵思议。汝今出信力。住于忍善中。昔所未闻法。今皆当得闻。我今安慰汝。勿得怀疑惧。佛无不实语。智慧不可量。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别。如是今当说。汝等一心听。
  
  初诫许竟。
  
   (丁)二正说三。初从此讫寿量品。是正开近显远。二分别功德品初长文。是总授法身记。三弥勒说偈。是总申领解。
  
   (戊)初中二。初讫此品。是略开显动执生疑。二寿量品。是广开显断疑生信。
  
   (己)初又二。初略开。二疑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