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余经带方便因。名为拙度。此经正显圆因。闻解圆因。方名巧度。巧度为善行也。(大论通以衍门为巧。今经别以一实为巧。)
(辛)五约果叹又五。初明近果。二立譬。三法合。四释近。五拣非。
(壬)今初
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已信解受持者。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菩提有二义。一者初心菩提。即圆初住。二者后心菩提。即妙觉极果。今言近者。正近初住菩提也。前约因叹。修通别因。即是未善。去圆果远。若修圆因。即是善行。去圆果近。今以圆如实智为因。还以为果。道前真如。虽有三因。同名正因。(理即)道中真如。亦有三因。同名缘因。(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亦名了因。(分证即)道后真如。亦只三法。转名圆果。(究竟即。)故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是。释论云。初观实相。名因。观竟。名果。究理而论。真如实相。不当因果。亦非前后。今约修行。则有前后及以因果也。
(壬)二立譬
药王。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干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释此为二。一约观门。二约教门。观门者。众生之心具诸烦恼。名高原。修习观智。名穿掘。方证理味。如得清水。约通观。则干慧地如干土。性地为湿土泥。见谛为得清水。约别观。则从假入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断四住惑。如掘干土。去水尚远。从空入假。先知非假。今知非空。因是二观。得入中道。能伏无明。转见湿土。去水则近。若圆观中道。非空非假而照空假。四住已尽。无明已伏。已得中道相似圆解。故云如渐至泥。若入初住。发真中解。即破无明。如泥澄清。得见中道。如得清水。故法华论云。佛性水当知次第也。教门者。土譬经教。水譬中道。教诠中道。如土含水。三藏未诠中道。犹如干土。方等般若带方便说中道犹如湿土。法华正直显露说中道犹如泥。因法华教。生闻思修。即悟中道。真见佛性。所发真慧。不复依文。如获清水。无复土相。故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也。
(壬)三法合
菩萨亦复如是。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法华中获闻思修。即是圆家三慧。方能近果。非干湿等教中三慧也。
(壬)四释近
所以者何。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一切菩萨。指诸权因。阿耨菩提。指诸权果。权因权果。皆摄属于此经。如干湿等土。悉依于水也。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者。昔所不说。今皆说之。昔说二观为方便门。今皆开之。即是真实。宁复是门。昔说小乘方便及小乘果。小乘果尚非实相。况小方便而当是门。今皆开之。即是实相。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乃至治世语言。资生业等。昔何尝说是方便。今皆开之。即是实相不相违背。咸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色一香。无非佛法。若门若非门。悉皆开之。示真实相。显佛性水。若不开者。则深固幽远。无人能到。而今开之。即得见水。无干土也。
(壬)五拣非
药王。若有菩萨。闻是法华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新发意菩萨。若声闻人。闻是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增上慢者。
新发意菩萨。增上慢声闻。旣于此经惊疑怖畏。悉是干土。尚非湿土。况能见水耶。初叹经法竟。
(庚)二示方轨二。初正明方法。二明五利益。
(辛)初中三。初标章。二解释。三劝修。
(壬)今初
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
(壬)二解释
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
大慈悲室者。若就同体。即法身也。若被众生。即解脱也。能令众生会于同体。即般若也。柔忍衣者。若就所覆。即法身也。若就能覆严身。即般若也。若就和光利物。即解脱也。法空座者。若就能坐。即般若也。若就所坐。即法身也。身座冥称。即解脱也。又大慈安乐。即资成轨。柔和伏嗔断惑。即观照轨。坐座即真性轨。安乐行中。还广此三法也。上云以佛庄严。又云以衣覆之。即此衣也。上云如来肩所荷担。又云手摩其头。即此座也。上云与如来共宿。即此室也。
(壬)三劝修
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旣劝安住三法。仍劝不懈怠心然后广说。故知此勖观行初心人耳。至相似位。任运妙音徧满三千。不待劝也。初正明方法竟。
(辛)二明五利益
药王。我于余国。遣化人为其集听法众。(一遣化人)亦遣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其说法。是诸化人。闻法信受。随顺不逆。(二遣化四众)若说法者在空闲处。我时广遣天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等听其说法。(三遣八部)我虽在异国时。时令说法者得见我身。(四见佛身)若于此经忘失句读。我还为说。令得具足。(五与总持)
若初心未湻。止可遣化人。未可遣化四众八部。若见天龙。倚此自高。妨损其道。故不可令见也。若心无倚著。则堪见佛。兼得总持。证大利益。况复天龙等耶。二叹经法及示方轨中。初长文竟。
(己)二偈颂三。初总劝。二颂长文。三结劝。
(庚)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欲舍诸懈怠。应当听此经。此经难得闻。信受者亦难。
(庚)二颂长文二。初但颂约果叹。二颂方轨。
(辛)初中二。初颂立譬。二颂法合。略不颂近果释近及拣非也。
(壬)今初
如人渴须水。穿凿于高原。犹见干燥土。知去水尚远。渐见湿土泥。决定知近水。
(壬)二颂法合
药王汝当知。如是诸人等。不闻法华经。去佛智甚远。若闻是深经。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闻已谛思惟。当知此人等。近于佛智慧。
初但颂约果叹竟。
(辛)二颂方轨二。初颂正明方法。二颂明五利益。
(壬)今初
若人说此经。应入如来室。著于如来衣。而坐如来座。处众无所畏。广为分别说。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诸法空为座。处此为说法。若说此经时。有人恶囗骂。如刀杖瓦石。念佛故应忍。
初偈半。颂标章。次一偈。颂解释。后一偈。颂劝修也。
(壬)二颂明五利益
我千万亿土。现净坚固身。于无量亿劫。为众生说法。
此总明如来以五事利益之意。正由应身徧满十方。能为五事。守护行人也。
若我灭度后。能说此经者。我遣化四众。比丘比丘尼及清净士女。供养于法师。
此超颂第二遣四众也。
引导诸众生。集之令听法。若人欲加恶。刀杖及瓦石。则遣变化人。为之作衞护。
此追颂第一遣化人也。
若说法之人。独在空闲处。寂寞无人声。读诵此经典。我尔时为现。清净光明身。若忘失章句。为说令通利。
此超颂第五与总持也。
若人具是德。或为四众说。空处读诵经。皆得见我身。
此颂第四令见佛也。具是德。谓室衣座三德。
若人在空闲。我遣天龙王。夜叉鬼神等。为作听法众。是人乐说法。分别无挂碍。诸佛护念故。能令大众喜。
此追颂第三遣八部也。二颂长文竟。
(庚)三结劝
若亲近法师。速得菩萨道。随顺是师学。得见恒沙佛。
法师品竟。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四之一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四之二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
见宝塔品第十一
塔。具云塔婆。或云偷婆。新云[窣八]堵波。此翻方坟。亦翻灵庙。亦翻高显。亦翻浮图。有舍利者名塔。无舍利者名支提。舍利复论全碎。如释迦碎身为八斛舍利。阿育王后造八万四千宝塔以供养之。徧布天下名山。今多宝佛全身舍利不散。故唯一塔。又按律中四处起塔。谓佛生处。得道处。转法轮处。入涅槃处。今法华实相。诸佛三身皆从此生。诸佛于此而坐道场。诸佛于此而转法轮。诸佛于此而般涅槃。秪此法华。即是三世佛之四塔。先佛已居。今佛并坐。当佛亦然。此塔出来。明显此事。四众皆覩。故言见宝塔品。(世界)璎珞经云。供养一佛舍利起塔满四天下。不如供养如来生身。由色身有舍利故。又起塔满大千供养色身。不如供养法身。由法身有色身故。当知见色不及闻经。以由闻经有法身故。经有偏圆。即法身全碎。功德不等。今经纯诠圆理。是全法身。故持经功深。宏宣力大。多宝佛塔。从地涌出。证明此事。四众皆覩。故言见宝塔品。(为人)三周说法已竟。从地涌出。出大音声。再叹善哉。印成实说。即是证前。为开塔故。须集分身。旣开塔已。入塔并坐。大声普告。召本弟子。由疑地涌方明寿量。展转为由。即是请后。正为证前请后。从地涌出。四众皆覩。故言见宝塔品。(对治)多宝示灭。全身舍利俨然不散。又闻其言。则是灭而不灭。可表法身。释尊入塔。二身相称。如智称境。可表报身。分身云集。可表应身。三佛三身而不一异。令四众覩。故言见宝塔品。(第一义)塔出有两意。一发音声以证前。三周说法。流通功德。皆是真实。不同兼但对带之谈。即约教义。二因开塔以起后。声彻下方。召本弟子。乃明长寿。顿破寂场近成之疑。即本迹义。又久远之塔从地涌出。开自在神通之力。显过去世益物也。发大音声。开师子奋迅之力。显现在十方开权显实也。有大誓愿。未来诸佛若说此经。我之宝塔皆到其所为作证明。开大势威猛之力。显未来常住不灭也。观心释者。依经修观。与法身相应。境智必会。如塔来证经。境智旣会。则大报圆满。如释迦与多宝同坐一座。大报圆故。则随机出应。如分身皆集。由多宝出故。三佛得显。由持经故。即具三身。普贤观云。佛三种身从方等生。即此义也。
(丁)迹门流通中。第二见宝塔品为二。初长文。二偈颂。
(戊)初中三。初明多宝涌现。二明分身远集。三明释迦唱募。
(己)初又六。初现塔之相。二诸天供养。三多宝称叹。四时众惊疑。五大乐说问。六如来答。
(庚)今初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种种宝物而庄校之。五千栏楯。龛室千万。无数幢幡以为严饰。垂宝璎珞。宝铃万亿而悬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罗跋栴檀之香。充徧世界。其诸幡葢。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高至四天王宫。
七宝。表性德七觉。七圣法财也。塔表实相之境。法身所依处也。(四教各论七觉七财。今唯在圆。因位亦有七觉七财。今约极果。七觉七财皆是修得。今明全性起修。全修显性。故是无作性德。)高五百由旬者。是二万里。竖表因中万行。果中万德也。纵广二百五十由旬者。是一万里。横表万善庄严也。地表无明心地。空表第一义空。以无所破。破无明地。以无所住。住第一义空。故言从地涌出。住在空中。此亦证前起后。七方便人藏理未开。无明所隐。如塔在地。今闻三周开显。开佛知见。显出法身。如塔涌空。此即证前。修得法身。久已明著。如塔在空。无能开者。表本地久成。众所不识。若发迹显本。了达无疑。此即起后也。若塔从地出。表法身显。与余经亦同亦异。菩萨显法身则同。二乘显法身则异。若塔在空。开门见佛。表发迹显本。与余经永异。若塔来证前。事已彰灼。盖不须疑。塔来起后。则密有其意。众所未知也。种种宝物者表众多定慧而庄校也。栏楯。表总持。龛室。表无量慈悲室。亦表无量空舍。幢幡。表神通胜相。垂诸璎珞。表四十地戒定慧陀罗尼功德。上严法身。下被众生也。宝铃。表八音四辩。四面出香。表无作四谛道风吹四德香也。七宝幡葢高至四天王宫。表神通慈力。皆是性德七觉七财所成。皆穷无作四谛之理也。
(庚)二诸天供养
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罗华供养宝塔。余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千万亿众。以一切华香璎珞幡葢技乐供养宝塔。恭敬尊重赞叹。
事解可知。更约理者。三十三天。即表住行向为三十。十地为一。等觉为一。妙觉为一。合为三十三。同依实相第一义境也。雨天曼陀罗华者。初心亦具四十二地功德。后心亦尔。皆以四十地所有因华归向法身也。余诸天龙下。即表内凡外凡等。亦依实相。向果行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