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丙)迹门第三流通段。凡五品经。非止荫益当时。复欲津洽来世故也。一法师品。二宝塔品。皆明宏经功深福重。利益广大。三达多品。引往古宏经彼我兼益。以证功德深重。四持品。八万大士忍力成者。此土宏经。新得记者。他土宏经。五安乐行品。外凡初心。欣斯胜福。见声闻畏惮。闻菩萨摈辱。顾己力弱。无益自他。便生退没。佛为此人说安乐行。依之宏法。不虑危苦。又法师品。释尊自说宏经功福。命觅流通。宝塔品。多宝分身且证且助。劝觅流通。(宝塔证法华经故来。分身助开宝塔故集。)
  
   (丁)初法师品二。初叹美能持法人。二叹美所持之法及示通经方轨。
  
   (戊)初中二。初明禀道弟子功深福重。二明授道师功深福重。
  
   (己)初又二。初佛世弟子。二灭后弟子。
  
   (庚)今初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龙王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者。凭寄也。告者。普语也。药王菩萨。为法焚身。八万大士。忍力深固。故今流通妙法。先因药王。普告八万。欲其精勤护持助宣故也。汝见是大众等者。普授记也。不惟身子。四人。满慈。五百。及千二。二千得记而已。举凡八部四众。求三乘人。但闻一偈一句。一念随喜。皆得成佛。决定无疑。故今普皆与授记也。一偈一句者。举少以况多也。一念随喜者。举浅以况深也。所闻不论何偈何句。但令义合权实本迹十妙四一之流。功福皆尔。随喜未论读诵修行。但令能于一念心中。深解开权显实。即是理本非权非实。所以能权能实。权实不二。事理圆融。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又复即于一念心中。广解一切心及一切法。皆是佛法。无有障碍。若欲分别。辩说无穷。法旣如此。人亦如是。下文常不轻授四众记。即是得此意也。故大经云。宁愿少闻。多解义味。此义至后释随喜品。当更说之。
  
   (庚)二灭后弟子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灭后闻经随喜。其功福与佛现在是同。故亦同授记也。初明禀道弟子功深福重竟。
  
   (己)二明授道师功深福重二。初长文。二偈颂。
  
   (庚)初中二。初别明。二总明。别者。人有下上。时有现未。总者。不论下上及以现未。通明逆之得罪。顺之得福也。
  
   (辛)初别中二。初明现世。二明来世。
  
   (壬)初又二。初明下品师。二明上品师。皆约凡位判也。
  
   (癸)今初
  
  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葢幢幡。衣服。技乐。乃至合掌恭敬。
  
  此先明下品师相也。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即是五种法师。一华。二香。三璎珞。四末香。五涂香。六烧香。七缯葢幢幡。八衣服。九技乐。十合掌。即是十种供养。
  
  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药王。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葢幢幡衣服技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愍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
  
  此广明下品师功报也。已曾供养等。是先因深。愍众生故等。明现功大。若有人问等。明未来报重。
  
   (癸)二明上品师
  
  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
  
  先况出上品师相。次药王当知下。略明上品师功报也。悲愿牵故。仍是业生眷属。未是神通应生。愿兼于业。具如玄义眷属妙说。初明现世竟。
  
   (壬)二明来世亦二。初明下品师。二明上品师。
  
   (癸)今初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
  
  窃为一人。极言所化之少。乃至一句。极言所改之少。良以有慧无闻。未堪处众广演。此明下品师相也。然此经是如智所说。说于如理。今行人秉此如教而宣如理。故即是如来使。如来之所遣也。又如智照如理为事。今行人依如教行如理。故是行如来事也。又以如智如理化众生为事。今行人能有大悲以此经中真如之理为余人说。令得利益。故名行如来事。此明下品师功报也。观心释者。智心观境。境即真如。境来发智。智为如所使也。如来所遣者。观智从如中来也。行如来事者。历一切法无不真如。真如即佛事也。
  
   (癸)二明上品师
  
  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以窃为一人。况出普为大众。以乃至一句。况出广说。此是上品师相。功报之大。不言可知。初别明竟。
  
   (辛)二总明现未下上法师。逆之得罪。顺之得福。
  
  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訾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
  
  此先明逆之得罪也。夫罪福重轻。或时论田。或时论心。或论损益有重有轻。今正约损益重轻论也。且如恶人以不善心。心旣重矣。现前骂佛。田又尊矣。一劫常骂。业又久矣。而云尚轻者。非谓罪报果轻。但尤未若毁訾读诵法华之罪为尤重耳。何以故。佛证平等大慈。恒于恶人生悲愍心。又非恶人所能逼恼。故彼骂者。始则譬如以礼送人而人不受。持祸自归。堕落三涂。百千亿劫。终则譬如打骂旃檀。亦染香气。反受佛化。毕竟得成出世因缘。今初心行人读诵法华。忍力未成。易于退没。倘一言毁訾。阻碍胜事。是断佛种。损害尤深。故其罪甚重也。
  
  药王。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其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葢幢幡衣服肴馔。作诸技乐。人中上供而供养之。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所以者何。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此次明顺之得福也。佛以定慧庄严。此人能修定慧。故言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也。在背为荷。在肩为担。修非权非实法身之体。即是为如来荷。具能权能实二智之用。即是为如来担。其所至方应随向礼者。此人有所趣向。悉与实相相应。皆可敬顺。顺即是向。敬即是礼。敬而顺之。及兴供养也。应持天宝等。举重况轻。天宝尚应奉供。况仅人中上供耶。所以者何下。释成应礼应供之意。须臾即得究竟。以能圆显究竟妙理故也。仍须分别。始从名字究竟。乃至究竟究竟。二明授道师功深福重中。初长文竟。
  
   (庚)二偈颂三。初奖劝自行利他。二重颂别总两义。三结叹经最第一。
  
   (辛)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当勤供养。受持法华者。其有欲疾得。一切种智慧。当受持是经。幷供养持者。
  
   (辛)二重颂别总两义二。初颂别明。二颂总明。
  
   (壬)初中二。初颂现世。二颂来世。
  
   (癸)今初
  
  若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当知佛所使。愍念诸众生。诸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舍于清净土。愍众故生此。当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能于此恶世。广说无上法。应以天华香。及天宝衣服。天上妙宝聚。供养说法者。
  
  初二句。颂下品师。次二句。颂下品功报。次二句。颂上品师。后十句。颂上品功报也。
  
   (癸)二颂来世
  
  吾灭后恶世。能持是经者。当合掌礼敬。如供养世尊。上馔众甘美。及种种衣服。供养是佛子。冀得须臾闻。若能于后世。受持是经者。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
  
  初二句。超颂上品师。次六句。明上品功报。(长文不言。今偈则有。)次二句。追颂下品师。后二句。颂下品功报也。初颂别明竟。
  
   (壬)二颂总明
  
  若于一劫中。常怀不善心。作色而骂佛。获无量重罪。其有读诵持。是法华经者。须臾加恶言。其罪复过彼。有人求佛道。而于一劫中。合掌在我前。以无数偈赞。由是赞佛故。得无量功德。叹美持经者。其福复过彼。于八十亿劫。以最妙色声。及与香味触。供养持经者。如是供养已。若得须臾闻。则应自欣庆。我今获大利。
  
  初二偈。颂逆之得罪。后四偈。颂顺之得福也。赞佛功德。固为无量。佛不因赞而有增进。若赞持法华经。经典所在。即为有佛。功德已同。又使持经者从此增进。所以福倍胜也。二重颂别总两义竟。
  
   (辛)三结叹经最第一
  
  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
  
  此经中。犹言此诸经中。即通举一代所说。始自华严。终至涅槃也。诸大乘经各各称为第一之说。然是对待第一。未若此经绝待第一。故名最第一也。初叹美能持法人竟。
  
   (戊)二叹美所持之法及示通经方轨二。初长文。二偈颂。
  
   (己)初中二。初叹经法。二示方轨。
  
   (庚)初又五。初约法叹。二约人叹。三约处叹。四约因叹。五约果叹。
  
   (辛)今初
  
  尔时佛复告药王菩萨摩诃萨。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
  
  已说。指般若已前渐顿诸说也。今说。指同一座席无量义经也。当说。指大涅槃经也。般若等渐顿诸经。皆带方便。取信为易。无量义经。明一生无量。未明无量还一。取信亦易。今法华经。论法。则一切差别。融通归一。论人。则师弟本迹。俱甚久远。二门悉与昔反。难信难解。当锋难事。法华已说。涅槃在后。则易可信也。秘要之藏者。隐而不说。名之为秘。总一切法。名之为要。真如实相包蕴无外。名之为藏。不可分布者法妙难信。惟有深智。乃可授与。无智益罪。故不可妄授也。从昔已来未曾显说者。于三藏中。不说二乘作佛。亦不明师弟本迹。方等般若。虽说实相如来藏理。亦未说五乘作佛。亦未发迹显本。顿渐诸经皆未融会。故名为秘。此经具说昔所秘法。即是开秘密藏。亦即是秘密藏。如此秘藏。昔为一类根熟众生。虽有密说。而四十余年。未曾彰灼显说也。犹多怨嫉者。如五千退席。佛世尚尔。何况未来。理在难化也。
  
   (辛)二约人叹
  
  药王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此法在人。则人尊贵。如来衣覆者。即是修学大忍为衣也。诸佛护念者。实相为佛。实智为子。尊祟实相发生实智。即为诸佛所护念也。圆教四不坏信。为大信力。圆四宏誓。为志愿力。圆妙大智。为善根力。信则信理。理即法身。志愿是立行。行即解脱。善根根固难动。即是般若。当知三力。即三德秘藏。初心栖此。与佛不殊。故名与如来共宿。又信力修毕竟空如来智。如来栖毕竟空舍。此人亦学毕竟空。故与如来共宿。以志愿力善根力自行权实而为机感。机感名头。如来以化他权实二智之手。开发此人自行权实之头。感应道交。故言摩头。摩头即授记也。
  
   (辛)三约处叹
  
  药王。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葢幢幡技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法在处。即处尊贵。夫佛生处。得道处。转法轮处。入涅槃处。皆应起塔。此经是法身生处。得道之场。法轮正体。大涅槃窟。故应起塔供养也。不须复安舍利者。释论云。碎骨是生身舍利。经卷是法身舍利也。已有如来全身者。生身舍利。有碎有全。碎如释迦。全如多宝。法身舍利。亦有碎全。诸方便教为碎。法华一实为全也。(四教五时委简。或纯碎无全。或全碎相半。唯法华为纯全。)
  
   (辛)四约因叹
  
  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