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承上文言。又不但起塔起庙造像画像者。已成佛也。随于何等塔庙宝像画像之前修诸供养。皆得成佛。具论供养。不出五尘。华幡盖等。色尘也。乐音歌呗。声尘也。香。卽香尘。礼拜。卽触尘。又衣服。是触尘。饮食。是味尘。此略不言。理必有之。又供养须论三业。敬心。卽意业。颂德。卽口业。礼拜合掌举手低头。卽身业。约此五尘三业。尘则或多或少。业则或专或散。在彼一时。则谓功德必有差别。由今观之。并成四一。复以四一广度众生。三惑薪尽。二死火灭。入无住处大般涅槃也。经文若使人作乐者。出家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在家国王长者宰官居士。并无自作音乐之理。所以必曰使人。至于歌呗颂德。则出家在家。通得为之。然亦须知大体。若梵音和雅。则侩俗咸宜。若滥同词曲。则律所不许。每见近时唱赞。多用曲家腔调。又礼忏作梵。不遵古式。竞引长声。只恐长他贪慢。增己放逸。福少过多。思之择之。
(卯)七约称佛名明开显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又不但五尘三业供塔供像者。已成佛也。卽散心一称佛名。亦皆成佛。南无。此翻归命。亦翻度我。亦翻敬从。调达临终称南无。未得称佛。便生身陷入地狱。佛记其从地狱出。当作辟支佛。名曰南无。西国有事天像者。以金为像头。贼来盗之。取不能得。贼称南无佛。便得金头。明日众人聚而议曰。天像失头。便是无天来著耳。著者云何失头。天卽附一人语曰。贼来取头时。称南无佛。诸天皆惊动。是故得我便。是故失头。众人曰。天不如佛耶。旣不如者。何不事佛。贼称南无佛。尚得天头。况贤者称佛名。十方尊神宁敢当之。但精进。勿懈怠。那先经云。如人持一石置水。必没无疑。若持百石置船上。必不没。有恶业人。直尔死。必堕泥犁。如石置水。若临死称南无佛。佛力故令不入泥犁。如船力故使石不没。又经云。华林园第三大会九十二亿人。并是释尊遗法中一称南无佛人。得见弥勒也。又佛世有一老人。徧求五百上座剃度。上座观其宿无善根。咸不见许。最后值佛。佛卽度令出家。证阿罗汉。上座问佛。佛言。此人于无量劫前。入山采薪。遇虎惧怖。一称南无佛。今此称名善根熟故。所以得度。由其别无他善。所以久久流转生死。由其劫数长远。故非声闻道眼所见所知。夫旣得证阿罗汉。则亦必证无上菩提明矣。夫散乱称名。尚必成佛。况一心不乱哉。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而不信。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初约众善显缘因功德竟。
(寅)二约闻经显了因功德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是法。正指妙法华经开权显实之法也。上来六度乃至像教。供养乃至称名。并是诸佛以异方便。助显真实。尚得开之。成妙缘因。况复此经。正显真实。若有闻者。卽了因种。宁不成佛。然约闻经之时。或解不解。有相无相。至心散心。事非一概。亦得义论五乘差别。而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若远若近。终因斯脱。未有一人不成佛者。此是诸佛真语实语。不可不深信也。问。何意约过去佛。广明五乘同皆入实。答。三世佛皆有开权。但未来未起。现在始行。于证义弱。过去开权已久。受化之人。皆成四一。并于十方施权显实。证义则强。构之虚言。不如验之实事。故于过去佛。广约五乘显实也。二颂过去佛竟。
(癸)三颂未来佛二。初颂施权。二颂显实。
(子)今初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是诸如来等。亦方便说法。
(子)二颂显实四。初颂人一。二颂行一。三颂教一。四颂理一。
(丑)今初
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约闻法者无不成佛。故是人一。若约能度。卽教一也。佛智所证。卽理一也。入于佛智。卽行一也。
(丑)二颂行一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自行化他。无非佛道。故是行一。
(丑)三颂教一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百千亿无数诸法门者。指五乘七方便等一切权说。其实为佛乘者。正明说权之意。说虽在权。意本在实。权卽实家之权。故得开之同成了因也。知法常无性者。实相常住。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无因性。(性空)无性亦无性。(相空)一无性言。具二无性。卽是无性性。无相性也。本自有之。故曰常无。知者。照也。具如止观第五不思议境中一念三千非自他等。旣无四性。一念亦无。卽是性空。旣无一念。无念亦无。卽是相空。乃不思议之二空也。若本自二空。卽是性德。若推检入空。卽是修德。推而不成。须修万行。正助合行。行中具足一切诸行。方名缘因。闻斯义已。方乃名开。问。世间因缘。可以四句了生无生。今性本净。非关缘起。何须以此四句推之。答。世法缘起。亦本无生。但由情计。谓之为生。理性亦尔。由谓自他等。故须推之。二空不显。尚须更约续待推检。况因成耶。问。今文何故不立斯观。答。经从利根者开也。佛种从缘起者。中道无性。卽是佛种。迷此理者。由无明为缘。则有众生起。解此理者。由教行为缘。则有正觉起。欲起佛种。须一乘教。故是颂教一也。又无性者。卽正因佛性也。佛种从缘起者。卽是缘了。以缘资了。正种得起。一起一切起。如此三性。名为一乘也。(三因不改。同名为性。举体成修。复称缘了。是则理卽位中。苦为正因佛性。惑为了因佛性。业为缘因佛性。此三佛性。不纵横。不并别。不可思议。无自性乃至无无因性。无性亦无性。目此无性以为正因佛性也。名字位中。薄有微解。亦有微行。卽是无性之性。举体而成微解微行乃至观行相似位中。解行渐著。亦是无性之性举体所成。目此名字观行相似位中不可思议三因以为缘因佛性也。分真位中。初住一发一切发。正因理心发。名法身德。了因慧心发。名般若德。缘因善心发。名解脱德。不纵横。不并别。不可思议。目此分真位中不可思议三因以为了因佛性也。究竟位中。性德显尽。修德毕功。故曰正种得起一起一切起。卽是显果乘相。依正主伴乃至酬因一尘一行。一时俱起。起者。成也。修性一合。无复分张。卽是理性三因究竟圆显。故曰如此三性名为一乘也。)
(丑)四颂理一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是者。指上性修不二之一乘也。此一乘者。卽是法住。亦名法位。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此无住本。不可动故。名为法住。种种诸法。总不出此范围。名为法位。举此法住法位而为正觉世间之相。法住法位是常住故。所以正觉世间之相亦是常住。举此法住法位而为众生世间及器世间之相。法住法位是常住故。所以众生及器世间之相亦是常住。是则三世间相。一一无非常住。一一无非法住法位。一一无非一乘。但众生迷闇。不能觉知。于常住中。妄见生灭。于一乘中。妄见差别。唯有大觉导师。坐于道场。如实知已。于不可说离诸戏论寂灭理性。能以方便说此理一。又能以异方便助显此理一也。问。悟此理性。名为正觉世间。以顺性故。性常相亦常。是则可也。迷此理性而为众生世间。旣违性故。性虽本常。相必无常。云何众生器世间相亦常住耶。答。如冰与水。同以湿为性。湿卽以冰水为相。冰水无常。卽是湿性无常。故目此湿性以为无性也。湿相旣常。卽冰水之相皆常。故目此冰水之相以为常住也。又一乘无性之理。如屋本不转。如来悟之。如醒人见其不转。九界迷之。如醉人妄见其转。彼虽见转。本屋不转。故众生世间相及器世间相。彼虽妄见生灭。其实是常住也。以众生及器世间。卽无性故。卽法住故。卽法位故。又如翳眼妄见空华起灭。而空华实无起灭。以无性故。以卽空故。世间常住。其理如是。一切众生。但有理常。闻而能解为名字常。念念体察。心心无间。名观行常。粗垢先落。六根清净。为相似常。豁然开悟。证于四十一位真因。为分证常。圆满显发。无余无欠。为究竟常。始终平等故名为卽。升沈硕异。故须辨六。依于平等之体。方有升沈之异。如依虚空。方论远近。故云全性起修。(通指逆顺二修)一任升沈迥异。不离平等一体。如远与近。不出虚空。故云全修在性。教来诠此。故为教一。行来契此。故为行一。人必会此。故为人一。三颂未来佛竟。
(癸)四颂现在佛
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其数如恒沙。出现于世间。安隐众生故。亦说如是法。如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过去所习业。欲性精进力。及诸根利钝。以种种因缘。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
先颂为化之意。次颂显实。后颂施权。如是法者。双指权实法也。第一寂灭。卽理一。方便示种种道。实为佛乘。约能示。卽教一。约所示。卽行一。知众生诸行等。是施权也。初颂四佛章竟。
(壬)二颂释迦章二。初略颂上权实。为下文总譬作本。二广颂上六义。为下文别譬作本。
(癸)初中二。初颂显实。二颂施权。
(子)今初
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
此文具颂四一。今我亦如是者。如于诸佛之是。同以一实教化众生。卽总颂显实也。安隐者。涅槃秘藏。是安隐处。佛自住其中。亦安置众生同入此中。安隐处。卽理一。众生。卽人一。种种法门入佛道。卽行一。宣示。卽教一。
(子)二颂施权
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
智慧力。卽权智也。知性欲。鉴小机也。说诸法。正施权也。皆欢喜。称机宜也。上来二偈虽略。收佛一化。原始要终。罄无不尽。故称略颂上文权实。为下总譬六义本也。一者今我亦如是。我卽释迦。是一化之主。为下有大长者譬作本。二者安隐。卽大涅槃常乐我净。无五浊障。对显三界五浊。名不安隐。为下火宅譬作本。三者众生。卽五道受化之徒。为下五百人譬作本。四者安隐法。还对五浊不安隐法。为下火起譬作本。五者种种法门。对不种种。为下唯有一门譬作本。六者知众生性欲。卽五道中有三乘根性差别。为下三十子譬作本。初略颂上权实竟。
(癸)二广颂上六义。为下文别譬作本六。初颂五浊。为下见火譬作本。二颂施方便化。为下舍几用车譬作本。三颂显实。为下等赐大车譬作本。四颂叹法希有。五颂不虚。六颂拣众敦信。总为下无虚妄譬作本。
(子)今初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初十一字。明佛有能见之眼。下文云。宅主在门外立。盖佛在法身之地。以常寂佛眼圆照群机。若根利浊轻。则以卢舍那像说一乘法。若根钝浊重。则以老比丘像惊入火宅。方便施三。秪是于时鉴机。故言我以佛眼观见也。夫观色法。应用天眼。分别根机。应用法眼。今言以佛眼观者。举胜兼劣。又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也。六道众生下。明所见五浊。下文云。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稚小无知。欢娱乐著也。贫穷无福慧。颂众生浊。入生死二句。颂命浊。深著等四句。颂烦恼浊。不求等二句。颂劫浊。劫中无佛。故名为浊。劫若有佛。虽浊能破。深入等二句。颂见浊。或不求四句。总颂见浊。以邪见故。不求大势佛。不求断苦法。乃以招苦之因。妄冀舍于苦果。岂可得哉。四浊聚在此时。卽名劫浊。故不必别颂也。为是众生故二句。明起大悲应赴。下文云。长者闻已。惊入火宅也。
(子)二颂施方便化。为下舍几用车譬作本二。初念用大乘拟不得。二念同诸佛用三乘。称宜可得。
(丑)初又三。初明用大拟宜。二明众生无机。三明念欲息化。
(寅)今初
我始坐道埸。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始坐道场者。至理无时。假时化物。为化之初。故言始也。事释者。初在此处修治得道。故言道场。坐此树下得三菩提。故名道树。感树恩故观察。念地德故经行。树地无有分别。岂须报恩。未曾有经云。秪以通化传法。名报恩耳。过去因果经云。佛成道初七日。思惟我法妙。无能受者。二七日。思惟众生上中下根。三七日。思惟谁应先闻法。卽至波罗柰。为五人说四谛。陈如得法眼净。(此约小机所见)今明佛在法身地。寂而常照。恒以佛眼。洞览无遗。岂始至道场淹留三七。方思此事。言三七者。表欲三周说法也。初七思法说。次七思譬说。后七思因缘说。皆无机不得。是故息大施小。此独就圆教大乘释。若通途约大乘释者。初七思说圆教。次七思说别教。后七思说通教。皆无机不得。是故息大。说三藏三乘方便也。观心释者。树卽十二因缘之大树也。深观缘起。自成菩提。欲以无漏法林荫益众生。故言观树。经行者。大乘三十七品。是行道法。自以道品履实相地。得成佛道。欲以此法化度众生。是故起行。三七者。初七欲明中道观。中道妙难观。不得。次七欲明卽假观。卽假观分别智难生。不得。后七欲明卽空观。卽空巧度。又不得。乃明方便析法小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