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诸佛所得法者。修道得于诸权法也。良由自行因满。所感后得无分别智。亦名为差别智。正当自行体内权也。卽此法体。亦不可说。以方便故。为众生说。成化他权。照九界机。说七方便。九是所被。教不出七。说七被九。渐令入实。七九之中。随何等机。闻何等法。遇机便逗。初无一定。故云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也。现起希望。名为所念。念卽是欲。习欲成性。能为后种。加以先业。有善有恶。差别若干。诚非一缘一譬一种方便所能度脱。惟佛悉能知之。故能随宜说九部法。令其一切皆欢喜也。欢喜则必生善灭恶入理。举初以该后耳。九部者。通论则大小各十二部。别论则小或十一。或但九部。具如玄义中说。钝根乐小法下六句。结施权意。前世根钝。今世无机。不堪闻大。故言不行深妙道。前世贪著障重。今世众苦所恼。唯可闻小。故言为是说涅槃也。
  
   (子)二颂显实四。初颂理一。二颂人一。三颂教一。四颂行一。
  
   (丑)今初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
  
  佛慧。卽是一大事因缘也。若约能知。乃是行一。若约所知。则是理一。又若约说经。应是教一。若约所诠。则是理一。盖亦取便。名为理一也。
  
   (丑)二颂人一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大喜充徧身。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此正颂上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也。广出诸方便人。皆成实人。有佛子心净。卽别教人。为诸佛子说大乘经。得记心喜。卽成圆教真实之人。声闻若菩萨者。声闻兼得缘觉。卽是两教二乘。菩萨兼得藏通大士。皆成佛无疑。则七种方便。无非佛子明矣。此是极圣诚说。柰何不信。
  
   (丑)三颂教一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此正颂上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也。但以假名三教。引导令入佛慧一教。是故约方便说。则可暂有。约究竟论。决无二三。
  
   (丑)四颂行一
  
  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
  
  唯此一事实等。颂上诸有所作常为一大事也。佛自住大乘等。颂上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也。后六句释成不以小度之意。二颂显实竟。
  
   (子)三颂劝信二。初举果劝信。二举因劝信。
  
   (丑)今初
  
  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亦无贪嫉意。断诸法中恶。故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佛心清净。众恶断尽。无畏说法。此内德可信也。妙相庄严光明炳著。为众所尊。说大乘印。此外德可信也。
  
   (丑)二举因劝信
  
  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
  
  昔有诚誓。今酬誓故说。此昔愿可信也。菩提愿满化他同入。克果之因。因则不虚。弥可信也。问。本誓旣普。今众生尚多。愿云何满。答。佛三世益物。无有已时。今且约现在机熟。名愿满也。三颂劝信竟。
  
   (子)四举五浊四。初总明五浊障大。二别明五障。三明为五浊故说小。四明为大施小。小治五浊。大愿得兴。
  
   (丑)今初
  
  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
  
  众生以苦恼自煎。诸佛以大悲济物。悲与苦相对。故言相遇。又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天性相关。故言相遇。夫尽教以佛道。佛之本怀也。无智迷惑而不受教。五浊障大也。彼旣有障。安得不设方便以渐诱之。经云。过去有佛。号住无住。发愿使己国众生同日同时成佛。卽日灭度。又贤劫前有佛。号曰平等。亦愿己国及十方众生。同日成佛。卽日灭度。若尔。今日有佛。复有众生。云何耶。佛言。止止。我前所言。得人身者耳。颇有发愿。令五道同日成佛否。佛言。不可以非器之身成无上道。要先化三趣。令得人天。然后乃可如愿。三趣非善道。何能成佛。
  
   (丑)二别明五障。
  
  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坚著于五欲。痴爱故生恼。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
  
  此二偈。别明众生浊也。真如实相。名为善本。不依此种善根。故不能感大法。五欲为诸恶本。从痴有爱。则众恼竞生。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
  
  此一偈。别明命浊也。处胎经从初七日乃至三十八七日。具说渐渐增长之相。卽所谓世世常增长。真可厌离。观心释者。一念心起。卽为未来作业。业卽胎。胎业无穷。世世不断。卽是增长。
  
  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
  
  此一偈。别明见浊也。五见交加。如茂林稠密。若有是常见。若无是断见。依于二见。成六十二见。具如法数。
  
  深著虚妄法。坚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此一偈。别明烦恼浊也。略举根本中贪慢。小随中谄。以摄其余。
  
  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
  
  此一偈。别明劫浊也。长时不闻佛法。卽是劫浊。又上来四浊集在时中。故名劫浊。五浊障故。不信一乘。故难度也。观心释者。念念恶觉。永无正观以自觉。是不闻佛名。永不与八正道相应。是不闻正法。此心则难度也。二别明五障竟。
  
   (丑)三明为五浊故说小
  
  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
  
   (丑)四明为大施小。小治五浊。大愿得兴。
  
  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析三界妄尽。灭色取空。则非真灭。以无明别惑尚在。则界外变易生死正自浩然也。若体达无明本空。诸法何有。如翳见空华。华相本虚也。法虽本寂。若不修道。无由契会。故言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如空华虽寂。若不除翳。无由覩净空也。四举五浊竟。
  
   (子)五颂不虚
  
  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诸佛语无异。惟一无二乘。
  
  先权后实。巧为五浊施此方便。诚言不虚。勿生疑也。初颂诸佛竟。
  
   (癸)二颂过去佛二。初略颂开显。二广颂开显。
  
   (子)今初
  
  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
  
  初二偈。明施三。后一偈。明开显也。说一乘法。卽教一。化无量众。卽人一。入佛道。卽行一及理一。
  
   (子)二广颂开显二。初总明方便助显。二别示开显之相。
  
   (丑)今初
  
  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天人群生。是举诸乘以明人一。异方便。是举诸教诸行以显教一行一。第一义。是理一也。正因佛性。卽第一义。若用圆妙正观。则是实相方便。不称为异。今用五乘七方便等而助显之。名异方便。卽指下文六度乃至供养称名等也。良由众生乐欲不同。故使诸佛方便有异。然方便虽异。助显则同。旣显实已。此异非异。殷勤称叹。良由于此。
  
   (丑)二别示开显之相二。初约众善显缘因功德。二约闻经显了因功德。
  
   (寅)初中七。初约六度明开显。二约恋慕心明开显。三约供舍利明开显。四约造佛像明开显。五约画佛像明开显。六约供塔像明开显。七约称佛名明开显。
  
   (卯)今初
  
  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正因佛性。生佛体同。幻障若深。永不值佛。得值过去佛者。则是内因力强。得感出世缘也。然其深心所欲不同。所以诸佛说法亦异。在彼一时。或闻顿法。或闻渐法。或修布施。或修持戒。或修忍辱。或修精进。或修禅定。或修智慧或单修一法一行。或兼修余法余行。或转或助。种种不同。又或以相心修六度。或以无相修六度。或以非相非无相次第修六度。更复种种不同。由今观之。旣得皆已成佛。皆证理一。则如是诸人。卽人一。所修福慧。卽行一。所闻诸法。卽教一矣。此中闻法及智慧。似宜属于了因。让后闻法华经。故但属缘因也。
  
   (卯)二约悲恋心明开显
  
  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不但值佛闻法。修行六度者。已成佛也。卽诸佛示灭。能于如来起悲恋心。一念之间。舍恶从善。化刚为软。在板一时。似属人天二乘。由今观之。亦皆已成佛道。佛道旣证理一。则是诸众生卽人一。善软心卽行一。示灭卽教一矣。
  
   (卯)三约供舍利明开显
  
  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瓈。砗磲与码碯。玫瑰琉璃珠。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或有起石庙。旃檀及沉水。木樒并余材。甎瓦泥土等。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又不但悲恋如来而生善软心者。已成佛也。卽诸佛灭后。碎身为若干舍利。是诸人等为供舍利起宝塔者。下至起石庙者。起土庙者。乃至童戏为沙塔者。或有舍利如芥子许。或无舍利。或以诚心。或以戏心。在彼一时。则谓功德或大或小。或有或无。由今观之。亦皆已成佛道。佛道旣证理一。则如是诸人。卽人一。起塔起庙。积土聚沙。卽行一。碎身为舍利。卽教一矣。按释迦示灭旣荼毗竟。大迦叶言。如来舍利非我等事自有国王王子大臣宰官长者居士婆罗门等乐福田者广修供养。我等事者。宜应结集三藏。勿令正法速灭。由此观之。迦叶传佛心印。故以先务为急。人天乐种福田。则以供养为先。就彼修供养时。所发三乘五乘心愿不同。而由过去诸佛方便力故。久久之后。未有不归于佛道者。又按经中造塔之法。如来十三级。辟支佛五级。阿罗汉四级。阿那含三级。斯陀含二级。须陀洹一级。轮王无级。级者。轮相也。今时凡夫。动辄起塔。以凡滥圣。为戾不轻。语云。君子爱人以德。纵令弟子尊师。岂可陷师于滥圣之罪。又纵令死者冥冥。宁不显生者之碌碌耶。
  
   (卯)四约造佛像明开显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宝成。鍮鉐赤白铜。白蜡及铅锡。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又不但为供舍利起塔起庙者。已成佛也。随用何物建立形像。在彼一时。物有粗妙。价有高下。心有诚否。愿有远近。亦似功德有大有小。由今观之。亦皆已成佛道。佛道是理一。诸人卽人一。作像卽行一。如来分别造像功德卽教一也。然优婆塞戒经。造像不许用胶。得失意罪。而此经用者。古师云。外国用树胶耳。有言。大豆汁可代胶清。又地持不许用雌黄臭物。戒经不许造半身像。又立佛像前不应坐。坐佛像前不应卧。又造像功德经。略明十一功德。一者世世眼目清洁。二者生处无恶。三者常生贵家。四者身如紫磨金色。五者丰饶珍宝。六者生贤善家。七者生得为王。八者作金轮王。九者生梵天寿命一劫。十者不堕恶道。十一者后生还能敬重三宝。又云。若人临终发言造像。乃至如[麦*广]。能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当知此等功德。并是华报。果在佛地也。
  
   (卯)五约画佛像明开显
  
  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
  
  承上文言。又不但建立佛像者。已成佛也。画佛影像。自作使人。乃至童子戏画。在彼一时。则谓功德或大或小。或有或无。由今观之。亦皆已成佛道。佛道是理一。诸人是人一。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卽行一。但化诸菩萨卽教一也。又但化二句。明彼成佛后事。乃是自证四一。复以四一度生。
  
   (卯)六约供塔像明开显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