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
(庚)初中四。初结前色阴尽相。二正示受阴区宇。三悬示受阴尽相。四结示本惟妄想。
(辛)今初。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始终皆以止观而为体用。今言奢摩他中。举止以摄观也。同居色阴尽。见佛一切智心。方便色阴尽。见佛道种智心。实报色阴尽。见佛一切种智心。又达三土色阴卽空名尽。见佛一切智心。达三土色阴。卽假名尽。见佛道种智心。达三土色阴卽中名尽。见佛一切种智心也。则有观行见。相似见。乃至究竟见之不同。利根之人。一尽一切尽。一见一切见。若受阴习强者。则于观行位中。又现客邪区宇。
(辛)二正示受阴区宇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观行见于佛心。故若有所得。未与法流水接。故犹未能用也。受以领纳前境为义。今六根虽不缘尘。而领纳之习仍在。所以犹如魇人。了知六入本如来藏。故喻之以手足宛然见闻不惑。三土虚妄受阴。喻以客邪。不得去住自由。喻不能动。葢虽非实有外邪。只此受阴区宇。便是心触客邪也。
(辛)三悬示受阴尽相
若魔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
闻所闻尽。知魇咎歇。无所执受。故心得离身。离分段身。则于同居去住自由。离变易身。则于方便实报去住自由。余如耳根圆通中说。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因于违顺妄境。生诸损益妄受。虚有所明。是受阴相此之虚明。但是妄想。非真有虚明也。旣识其本。则不被其所惑矣。
(庚)二别明发相十。初过抑生悲。(至)十爱极成贪。
(辛)今初。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蝱。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中者。事理二境观行三昧之中也。由观行力。破色阴境。故能得大光耀。由其受阴未破。故发种种诸受境界。盖受有五种。一苦。二乐。三忧。四喜。五舍。今之悲心。乃缘众生苦受而发也。虽似大悲。实依受阴。只因内抑过分而发。岂入圣阶。所贵觉了不迷。庶不招魔成失耳。
(辛)二感激生勇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于观行定中。剥去一层色碍境界。露出一种虚明境界。故感激过分而生于勇。此缘自心乐受而发也。文皆可知。
(辛)三智衰成忆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受阴未破。故前无新证。色阴旣销。故归失故居。此缘自心舍受而生枯渴也。病在定过于慧。所以沉忆悬心。
(辛)四慧胜成劣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妄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缘喜受而生胜性也。病在慧过于定。所以忘失恒审。
(辛)五失守生忧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牀。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心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新证未获。亦指受阴未破。故心已亡。亦指色阴先销。此缘忧受而求自害。定慧俱劣。
(辛)六慧劣成喜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缘轻安而生喜受。亦是定过于慧。
(辛)七见胜成慢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氎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郤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自谓已足。亦缘喜乐而生诸慢也。恃已陵他。名大我慢。同德相慠。但名为慢。于同争胜。名为过慢。于胜争胜。名慢过慢。未得谓得。名增上慢。以劣自矜。名卑劣慢。不礼塔庙等。卽是邪慢。共名七慢。此但见于定中胜相。故云无慧自救也。
(辛)八轻安自足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精明中者。色销之境界。圆悟精理者。悟此受阴本如来藏也。得大随顺。亦是喜乐二受。因慧获诸轻安。旣得轻安。便自谓足。仍是定过于慧。故成无闻比丘。良由不达法相故也。
(辛)九空解成断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明悟中。卽是色阴旣销之观慧中。虚明性。卽是受阴性也。此亦缘于舍受而成空解。乃慧多定少之咎。每见今时知识。虽不敢啖肉行淫。而比丘戒法罕有不判为小乘者。其亦几邻于魔说矣。岂不险哉。
(辛)十爱极成贪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旣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味受阴之虚明。生爱发狂。此亦缘喜乐受。有定无慧之过也。
(庚)三结过劝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徧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己)三明想阴境三。初总示阴相。二别明发相。三结过劝示。
(庚)初中四。初结前受阴尽相。二正示想阴区宇。三悬示想阴尽相。四结示本惟妄想。
(辛)今初。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受阴尽相。须约三土。及与六卽。今云虽未漏尽。一往且约圆教初信言之。卽此根初解之境界也。俱生我执尚在。故未漏尽。分别我执已断。故心离其形。如鸟出笼。犹前文所谓去住自由也。六十圣位者。三渐次为能增进。五十七位为所增进。能所合称共成六十。于六十中。能进三法通于凡圣。所进干慧是外凡。十信是内凡。余四十六。方名为圣。今通名为圣者。以其从凡入圣。因果理同故也。旣登初信。先断见惑。则势如破竹。有进无退。由后圣位。令前凡位功行。亦不唐捐。所以名为六十圣位耳。意生身者。随意所到。身则便到。故云随往无碍。此有三种。一者入三昧乐意生身。初信能得。二者觉法自性意生身。八信能得。三者种类俱生无作意生身。十信能得。若至初住。分证如来一身无量身。所谓中道法身应化之本。如天上月。普印千江。不复名意生身矣。
(辛)二正示想阴区宇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利根之人。受阴尽时。一尽一切尽。便能朗然大觉。若想阴习强者。于观行中。受阴虽复虚妙。又现寐寱区宇也。想阴未破。喻如熟寐。受阴虚妙。喻如寱言。无别所知者。以喻思惑未断。不达真境也。言成韵次者。以喻观行功深。见惑永伏。能邻圣位也。诸佛菩萨。喻如不寐之人。悉知悉见此善男子。与其观行心精通[湆立+勿]。喻如咸悟其语。但以虚妄想阴所隔。故如醒者能知寐语。寐者不知醒人耳。
(辛)三悬示想阴尽相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
于觉明心如去尘垢。卽所谓觉所觉空也。一伦生死者。伦是类义。分段生死。自为一类。变易生死。复为一类。首者。穷其所自始。尾者。究其所由终。了知二种生死。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名为首尾圆照也。同居动念尽。则去见思尘垢。圆照分段生死首尾。方便实报动念尽。则去尘沙无明尘垢。圆照变易生死首尾。则有观行尽。观行去。观行圆照。乃至究竟尽。究竟去。究竟圆照。余如圆通中释。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惟此想阴。能为融变。使心随境。使境随心。只此融通。实惟妄想。更非别有融通之性可得也。知此想阴虚妄无本。则不被其所迷矣。
(庚)二别明发相十。初贪善巧想。(至)十贪长寿想。烦恼虽多。贪为上首。一有所贪。便堕魔网。可不戒哉。
(辛)今初。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濳行贪欲。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受阴虚妙者。谓于观行位中。了知受阴本如来藏。不发十种魔事。或虽发而觉悟不惑。故云不遭邪虑也。本以圆解而修圆定。今旣不遭受阴中之邪虑。则将转有漏受成无漏之正受。故云圆定发明也。夫圆定旣得发明。只须如法精进。从观行三昧。策入相似分真究竟三昧。则有何善巧之不得。有何法界之不历。有何机理之不契。有何根本之不析。有何感应之不成。有何静谧之不入。有何宿命之不知。有何神通之不具。有何深空之不证。有何常住之不获。而乃忽生心爱。著意贪求。譬如鳞角未成。辄思飞跃。羽毛未备。便拟抟扶。学未优而求仕。丹未成而先服。其可乎哉。故知招魔成堕。皆是自心妄想为咎耳。一一文中。各有三节。初从彼善男子至贪求善巧。明其定中所起妄想。二从尔时天魔至俱陷王难。明其妄想所招魔事。三从汝当先觉至堕无间狱。劝诫觉迷所成得失也。初文可知。次文又四。初尔时至身有光明。明其魔事之相。次是人愚迷至濳行贪欲。明其受魔所惑。三口中好言至无故耗散。重明魔所作业。四此名怪鬼至俱陷王难。结明魔所成事。初言候得其便者。谓得此行人贪想之间隙而可乘也。飞精附人者。以此行人受阴虚妙。魔不能附。所以转附他人也。其人者。卽魔附之人。虽被魔附。彼不自觉。乘于魔力。至此行人之前。现诸善巧。以逗其所贪求也。次是人者。指修定之行人。惑彼魔附之人以为菩萨。故信其教化而濳行贪欲也。三口中好言者。仍是魔附之人。不惟惑乱此一行人。亦复徧惑一切也。四此名怪鬼者。出其魔鬼之名。意令行人先觉而骂破之也。弟子。指修定行人。师。卽指魔附人。魔业旣炽。故魔去每先遭于王难。然后堕无间也。汝当先觉二句。劝其觉则成得。迷惑不知二句。诫其迷则成失。所云先觉者。或防检其心。令不起贪。或贪心初起。便能觉破。或魔人现巧。不受其惑。此皆可免轮回。倘一信其教化。破佛律仪。纵令从此觉知是魔。亦已悔之晚矣。下文并同。不复更释。可以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