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


此禅那中所现魔境。非一切智。莫能辨识。故今回紫金身。无问自说。乃是最后深慈也。洗心非正。谓不能以正法洗心。幽溪曰。洗心有二义。一凡修禅。先须洗涤先心。从前所有邪恶知见。悉从忏断。犹如除去毒密。灰香荡涤。方贮甘露。一有不尽。便为致魔之端。二者所修圆顿止观。乃是洗烦惑之慧水。不与三止三观相应。便为非正。卽落魔道也。或汝阴魔等者。通则五十重境。皆名阴魔。并依五阴起故。别则色阴十境。但是阴中自现。止名阴魔。受阴十境。则有外魔入心。兼遭魑魅。想阴十境。兼有天魔。及著鬼神。行识二十重境。皆是得少为足之流类也。又摩诃止观广明十境。一阴界入。二烦恼。三病患。四业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诸见。八上慢。九二乘。十菩萨。惟阴界入。是初心所常观境。余之九境。待发方观。不发不观。今以二十五境而为圆通之门。正是初心常观阴界入也。此五阴境。具有烦恼业相魔事禅定诸见上慢及二乘境。惟缺病患及菩萨耳。然偏教菩萨。亦可合于二乘境中。而总示云。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正所谓待发方观。不发不观者也。

(丁)二时众伫诲

阿难起立。幷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丁)三总别开示三。初总明魔事之由。二别显境发之相。三结劝钦诲遵修。

(戊)初中二。初正明魔动因由。二劝诫迷悟得失。

(己)今初。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只今现前)本觉妙明觉圆心体。(元自)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徧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是故)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虚)空(情见)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汝辈修禅饰三摩地。(便与)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湆立+勿]。当处湛然。(彼)一切魔王。及诸鬼神。诸凡夫天。(各各)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为之)振坼。水陆(为之)飞腾。(所以)无不惊慑。(世间)凡夫昬暗。(故)不觉(其)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饰。庄严也。以功德智慧。庄严法身。则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故与菩萨罗汉心精[湆立+勿]湛也。凡夫昬暗不觉迁讹者。譬如人在大舟之中。舟行人尚不觉。况世界震动。凡夫那知。余皆如文。

(己)二劝诫迷悟得失二。初劝悟则成得。二诫迷则成失。

(庚)今初。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消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是禀)受幽气(者今)。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此中凡举四喻。一者风吹光。二者刀断水。但是不动不伤。明其无害而已。三者汤消冰。四者明破暗。则不惟无害。又能转魔界为佛界矣。修心之士。其可不自勉乎。

(庚)二诫迷则成失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一切境界。皆依阴发。故但云被阴所迷。以离五阴则无天魔鬼神可得故也。籍没者。没其属籍。

(戊)二别明境发之相五。初明色阴境。(至)五明识阴境。

(己)初中三。初总示阴相。二别明发相。三结过劝示。

(庚)初又四。初牒示圆通正行。二正示色阴区宇。三悬示色阴尽相。四结示本惟妄想。

(辛)今初。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妄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

道场者。修道之场。若据佛世及末世利根。止取可安居处。便为道场。若欲事理并修。克期取证。则指三七坛仪之后。卽于此处修三摩地。乃至端坐安居经一百日。名为坐道场也。销落诸念。卽入流亡所正修功夫。以一心圆顿止观。随观一境。销镕五阴生死情计。譬如大冶铸金。故名为销。令彼垢除故名为落。其念若尽。通则从观行尽。至究竟尽。别则且约观行名尽。所谓初登五品。圆伏五住烦恼也。离念一切精明。通亦从观行离。至究竟离。则有观行精明。乃至究竟精明。今且约观行言之。旣登观行一品。便能动静不移。忆忘如一。观音所谓所入旣寂者是也。当住此处入三摩地者。印成下手功夫正应如此也。然此处有二义。一约观。二约境。约观者。卽是离念精明之处。约境者。卽是事理二境。各有通别。通者。二十五门为事境。门门所具如来藏性为理境。别者。耳门为事境。闻性本圆本通本常为理境。今正合明以此离念精明之观。住于耳根闻性圆通常处。乃可入三摩地也。利根之士。便从此处一超直入。若色阴习强。则有幽暗区宇现在前耳。

(辛)二正示色阴区宇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此明观行位中。色阴现前之相也。圆解已开。故如明目之人。事障未破。故如处大幽暗。了知色阴本如来藏。故云精性妙净。理境未现。故云心未发光。被此虚妄色质覆障真性。故名色阴区宇。区者。区局。宇者。处所也。

(辛)三悬示色阴尽相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

十方洞开无复幽黯者。卽所谓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乃至明暗通塞。恬变合离。生灭种种二相。皆悉了然不生。故名为色阴尽超劫浊也。同居十方洞开。则六凡色阴尽。方便十方洞开。则二乘色阴尽。实报十方洞开。则菩萨色阴尽。如次超于三土劫浊。又有观行开观行尽观行超。乃至究竟开究竟尽究竟超之不同。须以第二卷中释五阴文。及第六卷释圆通文。与此对参。方知此文脉络旨趣。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夫九界众生。于此漏无漏色。谁不以为定有实法。良以不曾子细观其所由故也。今以佛眼照穷色阴之源。不过由于坚固妄想。所谓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岂真有坚固之实色哉。但是妄想谓坚固耳。坚固妄想为本。则是无本。所以圆顿止观一起。彼则随尽也。设有实法。如何可尽。设不达其元非实法。惟属妄想。如何可成圆顿止观。思之。思之。下皆准此。

(庚)二别明发相十。初精明外溢身能出碍。(至)十邪心含魅妄见妄说。此之十境。或先或后。或发不发。或有并发。或复重发。事非一致。今但次第详列。令行人知是色阴境耳。

(辛)今初。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卽受群邪。

此中。卽前文所谓此处。指于卽事之理境也。精研者。观行之功。妙明者。藏性之理。通在二十五境。别在耳门。由其精研妙明。能令四大不织。是故少选时间身能出碍也。身能出碍者。依于色阴所发之境。精明流溢者。出其境界之名。斯但功用等者。明其发境之由。由于功用。功用至此。亦是善现。但旣非圣证。切不可作圣心耳。夫魔之乘人。必伺其或怖或喜。今云非为圣证。所以断其妄喜。又云名善境界。所以断其妄怖也。修心者知之。

(辛)二精明内溢拾出蛲蛔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卽受群邪。

此心。亦指观行之心。精行。亦功用也。余可知。

(辛)三精魄合离空中闻法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卽受群邪。

初文虽云精研妙明。而是外研居多。是故精明流溢前境。次文虽亦精研妙明。而是内研居多。是故精明流溢形体。今则内外并研。故令魂魄意志精神。但除执受总报之身。余皆互相涉入互为宾主。遂于空中十方闻敷法义也。医书云。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胆藏志。肾藏精。心藏神。当知递相离合互为宾主。良由于此。一切唯心。唯心所现诸法。皆不可思议也。

(辛)四心魂染悟见佛踞台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徧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卽受群邪。

澄者。妙止之功。露者。妙观之力。澄以妙止。露以妙观。使此心皎洁莹彻。故得内光发明。报土乍现。毗卢遮那。此云光明徧照。卽是法报合身。盖观行中所观色阴。元不局于同居。今旣心光研明。加以灵悟所染。岂无暂照之力。但不可认为圣证耳。言灵悟所染者。寻常习闻教相。曾知华藏境界。熏成种子于心魂也。

(辛)五精明逼现空成宝色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徧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卽受群邪。

抑按降伏制止。皆是圆伏五住之功。超越二字言其用功精进过分也。此是于观行中。由圆解力。暂时横见寂光境界。非关断惑。故不可作圣解。

(辛)六心见密澄暗室覩物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卽受群邪。

澄彻者。寂照之体。由研究而精光不乱。故能暗室见异物也。盖鬼神诸趣。恒与人间杂居。互不相碍。互不相见。今以心细所视洞幽。方乃别见种种异物。而暗室物亦不除灭。则仍不相碍也。

(辛)七尘并入纯烧斫无碍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体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卽受群邪。

心体本自虚融。由坚固妄想而生窒碍。今以止观之功。圆入虚融之性。深观内四大性。与外四大。均是惟心所现。无我我所。故名排四大性而令尘相并销也。然但观行暂成。岂容以此滥圣。

(辛)八凝想化现徧见诸界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徧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徧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卽受群邪。

欣厌者。欣净厌秽之心也。净秽虽并唯心。不妨炽然欣厌。欣厌若极。与不欣厌亦非异辙。是故圆顿行人。正可求生净土。但圣境虽现。不可妄作圣心耳。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是心作依作正。是心是依是正。了知惟是想久化成。不作圣解。如远公三见圣相。何过之有。若作圣解。乃成邪矣。

(辛)九逼心飞出夜见远方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廹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卽受群邪。

研究深远者。观于事境理谛。竖穷横徧之体性也。廹逼飞出。亦是暂时境界耳。缘影未破。岂圣证乎。

(辛)十邪心含魅妄见妄说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卽受群邪。

精极者。言其研究功深。至此则与菩萨罗汉心精将[湆立+勿]。色阴将破。虚空将殒。故魔事从此而发也。或于定中。妄见善知识形无端变改。现佛现通。当知此名偶因邪心含受魑魅。有此妄见。非真见圣相也。又或偶遭天魔入其心腹。令此行人。自己无端说法通达妙义。当知此是魔力使然。非真实心开也。此虽防心不密。致使魔魅得入。若能不作圣心。则魔事终归销歇。惟其妄作圣解。乃中天魔计耳。

(庚)三结过劝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言此十种境界。从禅那中发现者。皆由无始虚妄色阴。与今所用妙止观心。能所交互。故现斯事也。盖能观之心如钻。所观阴境如木。阴中藏性如火。种种现境如烟。钻火得烟。则知去火不远。故一一名善境界。见烟而止。则火不可得。损木损工。譬如中途迷惑。反受群邪也。下皆准知。

(己)二明受阴境三。初总示阴相。二别明发相。三结过劝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