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


 (丑)二正显见性非缘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则应)二相俱名不见。(矣)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因明有见者。虚妄眼识徧计执情也。明暗俱见者。识精见分依他起性也。见分如第二月。自与月影不同。

 (子)三正示见性二。初直示真性。二腾疑细释。

 (丑)今初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是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此旣为辨相分之非见分。因更点示见分之非自证也。明暗塞空等。总是相分。见闻觉知等。总是见分。于一自证体上。妄起见相二分。离却自证本体。何处更有二分。而此二分。终非自证本体。如于一月。妄见二月。离却月体。何处更有二月。而此二月。终非一月真体。故曰汝复应知。见性起于见分之时。见性非是见分。当知见性。犹离见分之妄。见分所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喻如真月起于二月之时。真月非是二月。当知真月。犹离二月之妄。二月所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又取下文喻意贴之。眼眚之时。眼非是眚。眼犹离眚。眚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也。盖见精带妄。已非因缘自然及和合相。况此真见性耶。此真见性。卽名清净实相。以其离一切相。卽一切法故也。离一切相者。喻如真月无二月相。卽一切法者。喻如二月唯真月体。此见见非见之性。亦复如是。惟其幷见分而非之。方可并相分而卽之。所当善思而深自荐取。以此卽是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真体。故卽是一门超出妙菩提路。

 (丑)二腾疑细释二。初阿难腾疑。二如来细释。

 (寅)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此问特求发明见见非见之义。故下答云。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的是见见非见释文。有人从此判作酬三摩请。绝不与上章相蒙。可谓昧文失旨。错谬甚矣。问中和合不和合。与因缘自然。一往似同。再研则别。一往同者。因缘是和合义。自然是不和合义。再研别者。因缘单约随缘之用。是正教所申。自然单计不变之体。是外道所昧。若谓一分不变之体。一分随缘之用。交互成事。名为和合。若谓不变者自不变。随缘者自随缘。判然各别。名不和合。此二通于内外大小。须以三印一印等简其邪正偏圆。兹不繁述。可以意知也。阿难闻佛责云。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但因缘自然。已经破斥。和合不和合义。犹未发明。故曰心犹未开。又旣未达性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妙。则虽闻说非因缘非自然。亦未了彻。故曰心犹未开也。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者。于见精义。尚自领会未彻。况此更加一层深奥乎。然如来初番直指见性是心非眼。已的指此见相二分所依体性。正是第一见字。是故失灯眼而不灭。得灯眼而不生。手开合而不开合。头动摇而不动摇。年迁变而不迁变。随颠倒而无减失。乃至无缩无舒。无断无续。无是无非。非自然非因缘。而结之以离一切相。卽一切法。皆是于随缘中。指出常不变性。无奈阿难觌面错过。仅作见精领会。仍自领会不亲切耳。然此第一见字之体。若未领会。则于因缘自然和合不和合等戏论。决定摆脱不出。故答文中。但以二妄合明。显此见性终日在妄。终日恒真。达此性体。则和合及不和合。皆悉远离矣。

 (寅)二如来细释三。初诃诫许宣。二合明二妄。三显示归真。

 (卯)初中二。初经家叙意。二如来诫许。

 (辰)今初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陀纙尼。此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也。大陀罗尼者。所谓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卽下文阴入处界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是也。以阴入处界七大等法。随拈一种。皆卽全体如来藏性。皆能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故名大陀罗尼。依此熏修。则为种种三昧。所谓眼根三昧。乃至意根三昧。色尘三昧。乃至法尘三昧。眼识三昧。乃至意识三昧。持地三昧。乃至唯识三昧。故名诸三摩提。一一三昧。无非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皆是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十方如来一门超出。故名妙修行路也。将欲敷演者。前文显示见性。大蕴已彰。余疑无几。今将乘此。并显一切法性也。盖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中。皆以眼见居首。见性旣尔。余性可知。故当徧历诸法。备显藏性。开圆顿解。以为真修之本矣。

 (辰)二如来诫许

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此责其闻法而不观心。不能通达全性之修也。奢摩他微密观照者。卽是圆顿止观。始从名字。终至究竟。靡不繇之。而今但事强记。则有闻无慧。所以不了全性所起之止观。不达见见非见之体性也。

 (卯)二合明二妄二。初直示二妄。二进退合明。

 (辰)初中二。初总标。二别释。

 (己)今初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繇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一切众生者。九法界众生也。轮回世间者。同居世间。分段轮回。方便实报世间。变易轮回也。二颠倒分别见妄者。卽指别业同分二妄见也。二皆是惑。所谓见思尘沙无明也。当处发生者。有惑卽必有业。所谓见思发有漏善恶不动诸业。尘沙发无漏偏真业。无明发亦有漏亦无漏二边业也。当业轮转者。有业卽必有苦。所谓见思业。同居轮转。尘沙业。方便轮转。无明业。实报轮转也。惑业苦三。如恶叉聚。不相暂离。又惟心所现。全体虚妄。无所从来。无所至去。故言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也。别业妄见者。唯独自见。同分妄见者。与众同见。同别虽殊。虚妄则一。一切众生。于念念中。皆悉具此同别二种妄见。所以妄受轮回。然终日在二妄中。而见性依然如故。此所谓见见非见。悟之则轮回息矣。

 (已)二别释二。初释别业妄见。二释同分妄见。

 (午)今初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又复)名为何等。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之与)见(二)俱(是)眚。(而)见(此)眚(者元)非(有)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尤不应言)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此中文有四节。从初至五色重叠。是立例以显别见。次于意云何至目见圆影。是征破以显虚妄。三是故当知至非灯非见。是结显妄本依真。四如第二月至非灯非见。是引喻更合前例。初文意者。先须以清净目喻于正智。以清净灯光喻于如如。盖见性圆满。光性圆满。无边无畔。无是无非。所谓无智外之如。为智所证。无如外之智。能证于如也。复次目有三义。所谓慧眼。法眼。佛眼也。灯有三义。所谓真谛灯。俗谛灯。中谛灯也。见思惑。是慧眼赤眚。安于真谛灯上。见有同居五阴五色重叠。尘沙惑。是法眼赤眚。妄于俗谛灯上。见有方便五阴五色重叠。无明惑。是佛眼赤眚。妄于中谛灯上。见有果报五色重叠。此约一喻竖论三惑也。又三惑当体全空。三惑皆属假名。建立三惑皆卽不可思议。不达三惑本空。总名见思。不达三惑假名建立。种种药病无量因缘。总各尘沙。不达三惑体卽法界。总名无明。此于竖三惑中横论三惑也。第二文者。明此圆影。旣非是灯是见。亦非离灯离见。全体虚妄。亳无实法。意显三土五阴。旣非正智如如。亦仍不离正智如如也。第三文中。色实在灯者。意显如如真理。本具法性五阴也。见病为影者。意显九界五阴。皆繇妄惑建立也。影见俱眚者。意显众生见有内身外境能见所见。无非是妄也。见眚非病者。意显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也。盖见相二分。全依自证。故自证虽举体而成见相。其体不变。如眚影二妄。全依净目。故净目。虽举体而成二妄。其目仍存。故曰见眚非病。正所谓终日在妄。终日恒真也。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者。收前第二征破之文。结显无是非是之义也。第四文者。更举二月之喻以合前例。真月喻灯。二月喻五色重叠。非卽月故非体。非离月故非影。犹上文所谓非是灯色。亦非离灯别有也。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者。目仍喻目。捏喻赤眚。目本无捏。故不应说言是形。离目无捏。故不应说言非形。捏见二月。故不应说言离见。见体无捏。故不应说言离于非见。或此离字。应作是字。文更直捷。是形非形。约浮尘言。是见非见。约见精言。总犹上文所谓非是见色。亦非离见别有也。此亦如是下。举例再合月喻。结显此见惟是虚妄。文易可知。

 (午)二释同分妄见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祗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覩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此虽正释同分妄见。然约此国。名之为同。若约彼国。依旧是别。可见若同若别。总惟一妄耳。晕者。恶气环于日月。适者。日月薄食。佩玦者。妖气近于日月犹如环佩。彗者。星芒偏指。孛者。星芒四出。飞者。星忽移去。流者。光迹相连。负耳者。阴阳之气背日如负。旁日如耳。虹者。晨朝所现。霓者。晚暮所现也。

 (辰)二进退合明二。初总示。二别明。

 (己)今初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见虽有二。虚妄无殊。欲以易知例彼难知。使彼难知亦成易知。故须一进一退。方明其为妄也。盖灯上圆影之虚妄无实。最为易知。以不眚者多故。不祥境界之虚妄无实。已自难知。以同见者众故。然犹赖有彼国众生不见不闻。可显是妄。至于三土依正。九界同观。若非如来自住三眛。安知一切皆同圆影。今以二事合明。方知一切能见所见。无非虚妄。而见见非见之性。则在妄恒真矣。

 (己)二别明二。初进别例同。二退同例别。

 (午)今初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似前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卽见(家之)劳。非(是外)色所造。然(而)见(此)眚者。终无见咎。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虽)似现前(之)境。元(非外境卽)我觉明见(体)所缘(之)眚。(是以)觉(体所起)见(闻觉知)卽(名为)眚。(而)本觉明心。(能)觉(此见与见)缘(者终)非眚。(也故此)觉(其)所觉(之)眚。(者此)觉(断)非(堕在)眚中。此实(所谓)见见。(之性)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幷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卽见(体之)眚。非(是)见(此)眚者。(之真见也)彼见真精。(其)性(元)非眚者。故不(得)名(之为)见。

此进目眚一人之别业妄见。以例阿难一人之同分妄见。而深明见见非见也。文亦三节。初至终无见咎。是重举前所立例。次例汝今日至觉闻知见。是正例阿难之见。三是故汝今至故不名见。是结显在妄恒真也。初文终无见咎者。咎亦是病。见若果病。云何能见于眚。犹上文所云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此正指于眚而不眚。在妄恒真之见性也。次文以目观见四字。卽虚妄见分。例上眚瞩也。山河国土及诸众生。卽虚妄相分。例上圆影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者。言此能见之见分。所见之相分。同是见家之病。超例上文终彼见者目眚所成也。见与见缘似现前境者。追例上文虽似前境也。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卽眚者。例上眚卽见劳。非色所造也。本觉明心觉缘非眚。乃至云何复名觉闻知见者。例上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也。第三文者。汝今见我之见字。卽上见明见暗见空见塞之见字。指能见之见分。如目眚也。我及汝幷诸世间十类众生。指所见之相分。如圆影也。见相二分。皆卽见体之眚。而非是见此眚者之自体。如眚影皆非目也。彼见真精。虽终日在妄。而性元非眚。眚不能及。如目虽有眚。见性不失。故此见性。不得名之为见。旣不名见。则亦不得名闻名嗅名尝名觉名知。然旣是见性。则亦卽是闻性嗅性尝性觉性知性。此所以为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而依此修行者。为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