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未)二释凡圣同时治惑疑】
问曰。上言据一众生。即以一心为体。心体虽具染净二性。而净事起时。能除染事者。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既同以一心为体。亦应由佛是净事故。能治余众生染事。若尔者。一切众生自然成佛。即不须自修因行。答曰。不由以一心为体故。染境二事相除。不由以一心为体故。染净二法不得相除。亦不由别心为体故。凡圣二事不得相除。但法界法尔。一切凡圣。虽同一心为体而不相灭。若别据一众生。虽亦一心为体。即染净二事相除也。如来之藏。唯有染净相除之法。无染净不相除法者。何名法界法尔具一切法。
【(午)三破执二。初破正计。二破转计。(未)初中二。初起计。二破斥。(申)今初】
问曰。向者两番都言法界法尔。实自难信。如我意者所解。谓一一凡圣。各自别有净心为体。何以故。以各各一心为体故。不得于一心中俱现多身。所以一一凡圣。不俱受无量身。又复各各依心起用故。不妨俱时有众多凡圣。此义即便。又复一一众生。各以别心为体故。一一心中。不容染净二法。是故能治之法熏心时。自已惑灭。以与他人别心故。不妨他惑不灭。此义亦便。何为辛苦坚成。一切凡圣同一心耶。
【(申)二破斥二。初约共相法身直破。二引事例破。(酉)今初】
答曰。痴人。若一切凡圣。不同一真心为体者。即无共相平等法身。是故经言。由共相身故。一切诸佛毕竟不成佛也。
【(酉)二引事例破二。初引多身无二心为例。二引染净无二心为例。(戌)今初】
汝言一一凡圣。各各别心为体。故于一心中。不得俱现多身。是故一众生。不俱受无量身者。如法华中所明无量分身。释迦俱现于世。亦应不得以一法身为体。若彼一切释迦。唯以一心为法身者。汝云何言一心不得俱现多身耶。若一心既得俱现多身者。何为汝意欲使一一凡圣各别一心为体故。方得俱时有凡圣耶。又复经言。一切诸佛身。惟是一法身。若诸众生法身。不反流尽源即是佛法身者。可言一切众生在凡之时。各各别有法身。既众生法身。即是诸佛法身。诸佛法身。既只是一。何为一一凡圣。各各别有真心为法身耶。又复善财童子。自见徧十方佛前悉有己身。尔时岂有多心为体耶。又复一人梦中。一时见无数人。岂可有无数心。与彼梦里诸人为体耶。又复菩萨以悲愿力。用故业受生之时。一念俱受无量种身。岂有多净心为体耶。
【(戌)二引染净无二心为例】
又复汝言一一凡圣。各以一心为体。一心之中不得容于染净二法故。所以能治之法熏心时。自已惑灭。以与他别心故。不妨他惑不灭。此义为便者。一人初修治道时。此人惑染心。悉应灭尽。何以故。以一心之内不容染净二法故。若此人净法熏心。心中有净法时。仍有染法者。此人应有二心。何以故。以他人与我别心故。我修智时。他惑不灭。我今修智。自惑亦复未灭。定知须有二心。若使此人唯有一心。而得俱有染净二法者。汝云何言以一心之内。不容染净二法。故净生染灭耶。是故诸大菩萨。留随眠惑在于心中。复修福智净法熏心。而不相妨。又复随眠之惑。与对治之智同时而不相碍。何为一心之内。不得容染净二法耶。以是义故。如来之藏。一时具包一切凡圣无所妨碍也。
【(未)二破转计二。初转计。二破斥。(申)今初】
问曰。既引如此道理。得以一心为体。不妨一时有多凡圣者。何为一众生不俱受六道报耶。又复修行之人。一心之中俱有解惑种子不相妨者。有何道理。得以智断惑耶。
初领一心。具包众多凡圣。仍转计一人俱受杂报。次领一心。具包解惑种子。遂转疑智不断惑也。
【(申)二破斥二。初正破。二结成。(酉)今初】
答曰。蠓虫。如上已言法界法尔。一心之中具有一切凡圣。法界法尔。一一凡圣。各各先后随自种子强者受报。不得一人俱受六道之身。法界法尔。一心之中。一时俱有凡圣。不相除灭。法界法尔。一切凡圣虽同一心。不妨一一凡圣各自修智。自断其惑。法界法尔。智慧分起。能分除惑。智慧满足。除惑皆尽。不由一心之内。不容染净。故断惑也。法界法尔。惑未尽时。解惑同体。不由别有心故。双有解惑。
上文已曲明之。故但牒上义而为破斥也。
【(酉)二结成】
是故但知真心能与一切凡圣为体。心体具一切法性。如即时世间出世间事得成立者。皆由心性有此道理也。若无道理者。终不可成。如外道修行不得解脱者。由不与心性解脱道理相应也。法界法尔。行与心性相应。所作得成。行若不与心性相应。即所为不成就。此明第五治惑。受报不同所由竟。
【(巳)六明共相不共相识三。初总明。二别解。三结示。(午)今初】
次明第六共相不共相识。问曰。一切凡圣。既唯一心为体。何为有相见者。有不相见者。有同受用者。有不同受用者。答曰。所言一切凡圣。唯以一心为体者。此心就体相论之。有其二种。一者真如平等心。此是体也。即是一切凡圣平等共相法身。二者阿棃耶识。即是相也。就此阿棃耶识中。复有二种。一者清净分依他性。亦名清净和合识。即是一切圣人体也。二者染浊分依他性。亦名染浊和合识。即是一切众生体也。此二种依他性虽有用别。而体融一味。唯是一真如平等心也。以此二种依他性。体同无二故。就中即合有二事别。一者共相识。二者不共相识。何故有耶。以真如体中。具此共相识性。不共相识性故。一切凡圣。造同业熏此共相性故。即成共相识也。若一一凡圣。各各别造别业。熏此不共相性故。即成不共相识也。
真如平等心体。即所谓一心真如门也。乃全相之体。非于阿棃耶识相外别有体也。阿棃耶识相。即所谓一心生灭门也。乃全体之相。非于真如平等心体外别有相也。清净分依他性。即所谓生灭门中觉义也。染浊分依他性。即所谓生灭门中不觉义也。觉与不觉。用虽有别。而惟以一心为体。譬如澄水波澜。同一湿性。约凡圣有体同之义。即为共相识性。约染净有相别之义。即为不共相识性。繇有此二相识性。故随熏成二相识也。
【(午)二别解四。初解共相识。二解不共相识。三解共中不共。四解不共中共。(未)今初】
何者。所谓外诸法。五尘器世界等。一切凡圣同受用者。是共相识相也。如一切众生。同修无量寿业者。皆悉熏于真心共相之性。性依熏起。显现净土。故得凡圣同受用也。如净土由共业成。其余杂秽等土。亦复如是。然此同用之土。惟是心相。故言共相识。又此同用之土。虽一切凡圣。共业所起。而不妨一一众生。一一圣人。一身造业。即能独感此土。是故无量众生。余处托生不增。此土常存不缺。又虽一一凡圣。皆有独感此土之业。而不相妨。唯是一土。是故无量众生新生。而旧土之相更无改增。唯除其时。一切众生同业转胜。土即变异。同业转恶。土亦改变。若不尔者。即土常一定也。
【(未)二解不共相】
所言不共相者。谓一一凡圣。内身别报是也。以一一凡圣。造业不同。熏于真心。真心不共之性。依熏所起。显现别报。各各不同。自他两别也。然此不同之报。唯是心相。故言不共相识。
【(未)三解共中不共】
就共相中。复有不共相识义。谓如饿鬼等。与人同造共业故。同得器世界报。及遥见恒河。即是共相故。复以彼等。别业尤重为障故。至彼河边。但见种种别事。不得水饮。即是共中不共也。复据彼同类。同造饿业故。同于恒河之上。不得水饮。复是共相之义。于中复所见不同。或见流火。或见枯竭。或见脓血等。无量差别。复是共中不共。若如是显现之时。随有同见同用者。即名为共相识。不同见闻不同受用者。即是共不共相识。随义分别。一切众生。悉皆如是可知也。
【(未)四解不共中共】
就不共相中。复有共义。谓眷属知识。乃至时顷同处同语同知同解。或暂相见。若怨若亲。及与中人。相识及不相识。乃至畜生天道。互相见知者。皆由过去造相见知等业。熏心共相性故。心缘熏力。显现如此相。见相知等事。即是不共相中共相义也。或有我知见他。他不知见我者。即于我为共。于他为不共。如是随义分别可知。又如一人之身。即是不共相识。复为八万尸虫所依。故即此一身。复与彼虫为共相识。亦是不共中共相义也。
【(午)三结示】
以有此共相不共相道理。故一切凡圣虽同一心为体。而有相见不相见。同受用不同受用也。是故灵山常曜。而覩林树潜辉。丈六金躯。复见土灰众色。莲花妙刹。反谓邱墟。庄严宝地。倒言砂砾。斯等皆由共不共之致也。
已上二详解六科竟。
【(辰)三总结】
此明不空如来藏中。藏体一异六种差别之义竟。上来总明止观依止中何所依止讫。
【(庚)二明何故依止二。初正明。二释疑。(辛)初中二。初明修必依本义。二明全性起修义。(壬)今初】
次明何故依止。问曰。何故依止此心修止观。答曰。以此心是一切法根本故。若法依本。则难破坏。是故依止此心修止观也。人若不依止此心修于止观。则不得成。何以故。以从本以来。未有一法心外得建立故。
此明全修须在性也。心为法本。心外无法。安得不依止此心而修止观耶。
【(壬)二明全性起修义又二。初正明。二释成。(癸)今初】
又此心体。本性具足寂用二义。为欲熏彼二义令显现故。何以故。以其非熏不显故。显何所用。谓自利利他故。有如是因缘。故依此心修止观也。
本具寂义。依之修止。本具用义。依之修观。繇止观故。性德显现。成二利行。又安得不依止一心耶。
【(癸)二释成】
问曰。何谓心体寂用二义。答曰。心体平等。离一切相即是寂义。体具违顺二用。即是用义。是故修习止行。即能除灭虚妄纷动。令此心体寂静离相。即为自利。修习观行。令此心用显现繁兴。即为利他。
通论止观。皆具二利。今以背尘合觉。即三观之三止。束为自利止行。而以从体起用。即三止之三观。束为利他观行。略如最初标示止观中所明也。
【(辛)二释疑】
问曰。修止观者。为除生死。若令显现繁兴。此即转增流浪。答曰。不然。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病在执情。不在大用。是故炽然六道。权现无间。即是违用显现。而复毕竟清净。不为世染。智慧照明。故相好圆备。身心安住胜妙境界。具足一切诸佛功德。即是顺用显现也。此明止观依止中何故依止竟。
此别释观行中疑也。体既竝具违顺二用。观则熏彼二用令得显现。不几流浪生死耶。然迷者被违顺所用。达者能用违用顺。用违则示现恶趣。用顺则示现佛身。所谓君子不器。善恶皆能者也。无间即阿鼻地狱。不闲不住。故名无闲。或即无间。古字闲间每互用故。
【(庚)三明以何依止三。初分科。二解释。三总结。(辛)今初】
次明以何依止。就中复有三门差别。一明以何依止体状。二明破小乘人执。三明破大乘人执。
意识为能依。一心为所依。小乘知意识。而不知一心。大乘执一心。而欲废意识。故竝须破也。
【(辛)二解释三。初明以何依止体状。至三破大乘人执。(壬)初中二。初总标。二别释。(癸)今初】
初明以何依止体状者。问曰。以何依止此心修止观。答曰。以意识依止此心修行止观也。
【(癸)二别释二。初明止行体状。二明观行体状。(子)初又二。初正明。二释疑。(丑)今初】
此义云何。谓以意识能知名义故。闻说一切诸法自性寂静。本来无相。但以虚妄因缘。故有诸法。然虚妄法。有即非有。唯一真心。亦无别真相可取。闻此说已。方便修习。知法本寂。唯是一心。然此意识。如此解时。念念熏于本识。增益解性之力。解性增已。更起意识。转复明利。知法如实。久久熏心故。解性圆明。照己体本唯真寂。意识即息。尔时本识。转成无分别智。亦名证智。以是因缘。故以意识。依止真心修止行也。是故论言。以依本觉。故有不觉。依不觉故。而有妄心。能知名义。为说本觉。故得始觉。即同本觉。如实不有始觉之异也。
意识能知名义。闻慧也。方便修习。思修二慧也。一切诸法。因缘所生十界法也。自性寂静。本来无相。即空也。但以虚妄因缘。故有诸法。即假也。有即非有。惟一真心。亦无别真相可取。即中也。又一切诸法。自性清净。本来无相。除分别性。入无相性也。有即非有。除依他性。入无生性也。唯一真心。亦无别真相可取。除真实性。入无性性也。惟一真心。即无无性。无别真相可取。即无真性。具如下文所明也。意识如此解时。观行位也。增益解性。相似位也。意识转复明利。知法如实。分真位也。解性圆明。金刚后心也。意识即息。妙觉位也。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亲证真如。名为证智。尔前皆是妙观察智之功。故以意识为能依止也。次复引论证成。依本觉有不觉故。净心亦名本识。依不觉有妄觉故。意识能知名义。转意识成无尘智。故为始觉。意识即息。成无分别智。故始觉即同本觉也。
【(丑)二释疑】
问曰。上来唯言净心真心。今言本识。意有何异。答曰。本识。阿棃耶识。和合识。种子识。果报识等。皆是一体异名。上共不共相中已明。真如与阿棃耶同异之义。今更为汝重说。谓真心是体。本识是相。六七等识是用。如似水为体。流为相。波为用。类此可知。是故论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说名阿棃耶识。即本识也。以与生死作本。故名为本。是故论云。以种子时阿棃耶识。与一切法作根本种子故。即其义也。又复经云。自性清净心。复言彼心为烦恼所染。此明真心。虽复体具净性。而复体具染性故。而为烦恼所染。以此论之。明知就体。偏据一性。说为净心。就相与染事和合。说为本识。以是义故。上来就体性以明。今就事相说。亦无所妨。问曰。熏本识时。即熏真心不。答曰。触流之时。即触于水。是故向言增益解性者。即是益于真心。性净之力也。是故论云。阿棃耶识有二分。一者觉。二者不觉。觉即是净心。不觉即是无明。此二和合。说为本识。是故道净心时。更无别有阿棃耶。道阿棃耶时。更无别有净心。但以体相义别。故有此二名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