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
五时言教,非异非同,为实施权,开权显实,有如海孕百川川赴海。
三乘谛理,即多即一,由性现相,摄相归性,直似空含万象象依空。
法堂
法堂
慧焰重重,烁破千年之暗室。
法源混混,滋生五性之灵苗。
藏经阁佛殿
藏经阁佛殿
佛光普照十方界,
法雨均滋五性根。
讲堂(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佛教净业社讲堂落成,命撰楹联,因标示宗旨。)
讲堂(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佛教净业社讲堂落成,命撰楹联,因标示宗旨。)
法会宏开,教行并进,欲得千机普育,利钝齐修,是故略资通途,偏崇特别,以华严圆满菩提之妙因,唯在导归净土。
讲筵大启,理事双诠,拟求万派朝宗,圣凡等益,由兹拣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现生同赴莲池。
念佛堂
念佛堂
何必问是谁,此道于今昭日月。
但能常系念,佛心无处不慈悲。
决志求生,效昔贤将错就错。
一心忆念,至今日人云亦云。
因戒生定,定慧圆明菩提本。
由教入净,净禅贯彻觉道成。
力修戒定慧空,则无我见。
常念慈悲喜捨,方契佛心。
了君大事唯修净,
畅佛本怀在往生。
三业相应,往生有分。
六根都摄,见佛无难。
照见五蕴皆空,远离颠倒梦想。
都摄六根净念,上合本妙觉心。
五蕴皆空,六根俱寂。
一尘不染,万德圆彰。
三教堂
三教堂
儒释本同源,道并行而不悖。
内外原一体,理交显而弥彰。
永明塔院
永明塔院
宗镜圆照,万善同归,本教义而续慧命。
法华一部,佛事百八,振大机以警愚顽。
智者坊
智者坊
教判五时,化仪化法双诠,灵鹫亲承诸善逝。
佛明六即,心作心是并阐,支那弘道无二人。
孔圣殿
孔圣殿
继往开来,道通天地有形外。
祖尧述舜,恩遍飞潜异类中。
如意寮
如意寮
万德洪名常忆念,
百般幻病自消除。
地藏坛
地藏坛
洪愿发时,生蒙度脱。
尊经演处,罪自消亡。
法华坛
法华坛
大事因缘,端归实相。
一乘源本,在报亲恩。
三门
三门
经承北阙,律阐南山,续慧命于将来,直使普天含识,顿明寂灭真心,竖穷三际。
道继西乾,宗传东震,开佛知于当念,咸令法界有情,彻悟圆通妙性,横遍十方。
诣菩提场,趣寂灭殿。
登圆通路,入解脱门。
菜园
菜园
地壮菜根粗,因真果正。
粪多茄子大,德厚福隆。
戏台
戏台
权制排场扶教化。
巧垂明训振纲常。
寓褒贬,别善恶,庆殃福极,报不爽于淑慝贤奸,发瞆震聋,允作千秋藻鉴。
扶教化,振纲常,慈孝仁忠,义各尽于君臣父子,移风易俗,洵为万世典型。
典型示彼将来,俾狂夫克念作圣。
奸谀诛于已往,庶潜德大发幽光。
法如庵三门
法如庵三门
法道幽深,直入圆通妙境。
如门广大,全彰寂照真宗。
贺传戒
贺传戒
张戒网以振宗风,二谛圆明,诚足追踪往哲。
布慈云而降法雨,三根普被,允堪贻范后昆。
讲禅林宝训
讲禅林宝训
览镜知惭宏宝训,
规今师古振禅林。
贺五十寿
贺五十寿
效伯玉之知非,五十年愆尤,从兹尽忏。
师仲尼之立命,百千世懿范,永用遵行。
贺寿
贺寿
己立立人,是名上寿。
知非非断,可谓长年。
挽法师
挽法师
以求生得故乡之风月,生本无生,无生而生,生于无生之净土。
以示灭作险道之导师,灭实不灭,不灭而灭,灭于不灭之秽邦。
圆满菩提,常光现处幻缘灭。
庄严净土,本有彻时真智生。
挽讲楞严
挽讲楞严
汇阴入界而头头合道,数十年教义宗风,徒成景仰。
泯根尘识而法法归真,一刹那因圆果满,永作津梁。
挽老修行
挽老修行
禅心虚寂,净业精纯,蒙佛接引以往生,不枉数十年来居海岛。
道貌威棱,清神卓荦,令人敬畏而景仰,允堪千百世后作典型。
挽天童寄禅和尚
挽天童寄禅和尚
追忆拈提,意旨昭著,悉令认影狂徒,即时还得本头,可叹天不假年,致使法门亡砥柱。
每吟偈颂,声韵铿锵,普俾抛家浪子,直下顿开宝藏,堪悲事未遂志,遽教后进失规绳。
平交法嗣晚辈皆可用
平交法嗣晚辈皆可用
十载住天童,恒以诗歌传密印。
一朝生佛国,永随观势证圆通。
寄禅和尚
寄禅和尚
解同霁月光风,上继密云之法道,方欲宏开学会,接引后昆,岂料竟生极乐克因去。
诗等金声玉振,永为苦海之慈航,尚期亲证圆通,追踪先觉,急宜复入娑婆了愿来。
痛法道之式微,腹蕴经纶,志图恢复,援官长以作金汤,何意半途而逝。
冀宗风之丕振,心悬藻鉴,口吐珠玑,刊枣梨以普流布,可云永劫常存。
挽留云观月和尚
挽留云观月和尚
仰承师志,创建禅林,普令参请缁流,得以安身立命,幸值年高德邵,式范后昆,何缘月落青天水到海。
上叩帝阍,乞颁龙藏,悉使宗教开士,因兹达本穷源,既经质谢神迁,亲侍大觉,当必心冥理地道符空。
平交挽住市廛小庙僧
平交挽住市廛小庙僧
本来面目,即俗恒真,俯向碧潭观夜月。
毕世操持,似退实进,倒骑驴子上庐山。
僧挽大商家护法
僧挽大商家护法
白手起家,居廛为政,数十年广行慈济,大展经纶,无边际清操高风,讵料徒成夫景仰。
赤诚护法,即俗修真,当斯时顿弃幻躯,直升安养,绝对待本光常寿,必将彻证于唯心。
定海县送瘟
定海县送瘟
经宣秘藏,送瘟神即归天府,岂徒一邑安康,纵属邻邦不为壑。
咒诵真诠,祈吉耀常照下方,既锡阖境福庆,兼令通国沐容光。
送瘟
送瘟
下民背觉合尘,致使天灾以见告。
大士寻声救苦,因怜葵悃之诚求。
慧日丽中天,灭尽瘟疫之霜露。
慈云覆大地,滋荣福寿之根苗。
代吊孙传芳
代吊孙传芳
心契真常,普为怨亲修圣道。
身偿业债,浑忘人我归莲邦。
自励
自励
悉将格致诚正措己躬,是真豪杰。
不以身心性命置度外,乃大丈夫。
汝将死,快念佛,心不专一,决堕地狱,饿鬼畜生尚难求,勿妄想人天福果。
汝将死,快念佛,志若真诚,便预莲池,声闻缘觉犹弗住,定克证等妙圆乘。
照见五蕴皆空,心境俱捐,直同皓月孤圆,光吞万象。
证到一尘不立,智悲双运,不异昊天浩荡,体覆群伦。
念佛方能消宿业。
竭诚自可转凡心。
闭户拒来人,痛念死期将至。
专心修净业,深惭道业未成。
卓立不移,当师孔圣。
有非必改,宜效蘧贤。
证道方能超六道。
明心自可了三心。
道业未成,敢使此心散乱。
死期将至,力辞一切应酬。
阅遍尘寰原是幻。
研穷妙性急归真。
寡过未能为我憾。
居心无伪任人非。
知佛性常,奋克证志。
思地狱苦,发菩提心。
闲联
闲联
解行全无,敢充天鸟。
根身未净,勉效云牛。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师贤心实,师圣心空。
虽有珠海金山,不如坐进此道。
纵令封禅拜国,何若立往西方。
事事利人,出尔反尔。
心心省己,念兹在兹。
一制夫心成铁汉。
三缄其口学金人。
药师
药师
如来誓愿宏深,普利有情,果能心无所住持洪名,自可灾遍消尽六道苦。
经咒威神广大,齐资含识,若肯念不分驰禀圣教,定然寿得延及两足尊。
法堂
法堂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相相离相,而万德圆彰,究竟亲证夫实相。
生慈心,生悲心,生欢喜心,生大捨心,心心印心,而一尘不立,彻底显现乎佛心。
观音地藏
观音地藏
观世音现众身以说妙法,随尘刹感,遍尘刹应。
地藏王空地狱而尽生界,行如来事,慰如来心。
遍法界寻声救苦,随类现身,首推普门大士。
举冥阳兴慈运悲,常时垂手,莫过地藏愿王。
地藏
地藏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缅与乐拔苦之心,共三际十虚而莫既。
地狱已空,始示成佛,溯兴慈运悲之念,举五乘九界而无遗。
诸法渊海
诸法渊海
佛愿洪深,普被三根,因兹九界同归,十方共赞。
法门广大,不遗一物,故得千经并阐,万论均宣。
格物致知确解
格物致知确解
格除幻妄私欲物,
致显中庸秉彝知。
贺功德林
贺功德林
肉食忍心招劫运,
素餐善念致太平。
体乾父坤母之心,永除肉食。
存民胞物与之念,特备素餐。
吃素念佛
吃素念佛
缅如来愍念殊殷,常持洪名,冀历劫罪愆,由兹即灭。
观世人睚眦必报,永断肉食,以杀身怨恨,决定难消。
口腹误人,出尔反尔结怨对。
佛名济世,念兹在兹预圣流。
素食处
素食处
推吾人恶死之心,巧行救济。
体天地好生之德,永戒残伤。
临终三大要(民十九年)
临终三大要(民十九年)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捨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佛法者,直是无法可设,只可任彼随业流转。今既得闻如来普度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以期免生死轮回之幻苦,证涅槃常住之真乐。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属助念之力。能如是行,于父母,则为真孝。于兄弟,姊妹,则为真弟。于儿女,则为真慈。于朋友,于平人,则为真义真惠。以此培自己之净因,启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难相习成风乎哉。今为一一条陈,庶不至临时无所适从耳。○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应生一念系恋之心。须知自己一念真性,本无有死。所言死者,乃捨此身而又受别种之身耳。若不念佛,则随善恶业力,复受生于善恶道中。(善道,即人,天。恶道,即畜生,饿鬼,地狱。修罗,则亦名善道,亦名恶道,以彼修因感果,均皆善恶夹杂故也。)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志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令得往生。且莫疑我系业力凡夫,何能以少时念佛,便可出离生死,往生西方。当知佛大慈悲,即十恶五逆之极重罪人,临终地狱之相已现,若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种人念此几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业力重,念佛数少,而生疑乎。须知吾人本具真性,与佛无二,但以惑业深重,不得受用。今既归命于佛,如子就父,乃是还我本有家乡,岂是分外之事。又佛昔发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故一切众生,临终发志诚心,念佛求生西方者,无一不垂慈接引也。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至极快意之事,当生欢喜心。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不能不死,反致了无生西之分矣。以自心与佛相违反故,佛虽具大慈悲,亦无奈不依佛教之众生何。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如此委曲宛转开导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系为病人所开导者。至于自己所应尽孝致诚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随顺俗情,求神问医。大命将尽,鬼神医药,岂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于此种无益之事,则于念佛一事,便纷其诚恳,而莫由感通矣。许多人于父母临终,不惜资财,请许多医生来看,此名卖孝,欲世人称我于父母为能尽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实鉴其心。故凡于父母丧葬等事,过于张罗者,不有天灾,必有人祸。为人子者,宜注重于亲之神识得所,彼世俗所称颂,固不值明眼人一哂,况极意邀求,以实罹不孝之大咎乎。○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前已开导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绝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继长念,即向来以念佛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属,同应发孝顺慈悲之心,为其助念佛号。若病尚未至将终,当分班念。应分三班,每班限定几人。头班出声念,二三班默持。念一点钟,二班接念,头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当于默持时办。值班时,断断不可走去。二班念毕,三班接念,终而复始,念一点钟,歇两点钟,纵经昼夜,亦不甚辛苦。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且莫说是为父母尽孝应如是,即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长自己善根,实为自利之道,不徒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净土,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议。三班相续,佛声不断。病人力能念,则随之小声念,不能念,则摄耳谛听,心无二念,自可与佛相应矣。念佛声不可太高,高则伤气,难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听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则病人不能随,即听亦难明了。太慢则气接不上,亦难得益。须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经心,斯易得力。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又宜念四字佛号。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随之念,或摄心听,皆省心力。家中眷属如此念,外请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间断。若值饭时,当换班吃,勿断佛声。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念三点钟,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安置等事。当念佛时,不得令亲友来病人前,问讯谕慰。既感情来看,当随念佛若干时,是为真实情爱,有益于病人。若用世间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虽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预令人说之,免致有碍面情,及贻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不可稍有移动。亦不可对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时身不自主,一动则手足身体,均受拗折扭挒之痛,痛则瞋心生,而佛念息。随瞋心去,多堕毒类,可怖之至。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矣。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若或妄动哭泣,致生瞋恨,及情爱心,则欲生西方,万无有一矣。又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然果大家至诚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屡屡探之,以致神识未离,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烦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过,实为无量无边,愿诸亲友,各各恳切念佛,不须探彼热气,后冷于何处也。为人子者,于此留心,乃为真孝。若依世间种种俗情,即是不惜推亲以下苦海,为邀一般无知无识者,群相称赞其能尽孝也。此孝与罗刹女之爱,正同。经云,罗刹女食人,曰,我爱汝,故食汝。彼无知之人之行孝也,令亲失乐而得苦,岂不与罗刹女之爱人相同乎。吾作此语,非不近人情,欲人各于实际上讲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贤孙亲爱之一片血诚,不觉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爱亲者,必能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