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恶业报经玄义

  (癸)三会妄卽中又二。初就义体会。二就缘起会。(子)今初
  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
  义不异者。同是因缘生法。同皆卽空卽假卽中也。体不异者。同以三德秘藏为体也。为心所摄者。见相二分。皆依自证分起摄末归本。总名唯识。唯识卽唯心也。
  (子)二就缘起会
  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
  从心所起。卽依自证分而起相分也。与心作相。卽与见分为亲所缘缘也。和合而有。谓不可分别心境之际畔也。共生共灭。谓刹那无前后也。同无有住。谓心境无不初生卽灭。终不迁至第二念也。第二念之心境。但与前念相似相续。所以似常似一。昧者不知。妄计为常一耳。初明体竟。
  (辛)二明相三。初标名。二别释。三会释。(壬)今初
  如是所说心义者。有二种相。何等为二。一者心内相。二者心外相。心内相者。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真。二者妄。
  上明众生心体。体无分别。量周横竖。具同十界。全妄卽空假中。不可思议。那得论相。然以无相。无所不相。故得有二种相。当知二相卽皆无相。所以名为相大也。心内相者。实非在内。但以自证分及证自证分。微妙幽密。不可见故。故名心之内相。心外相者。宝非在外。但以相分及与见分。作用显然。世共许故。故名心之外相。内相外相。同名为心。则心外更无他物也。又于内相分真妄者。真卽诸心心数四分所依理体。亦名实相。此真虽徧内外二相。以微密故。且名为内。妄卽诸心心数各内二分。迷真而起。卽以真如为体。无别自体。故名为妄。此妄亦无方隅分剂。以不可见。且名为内也。
  (壬)二别释三。初释真。二释妄。三释外相。(癸)今初
  所言真者。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以徧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
  上明体中。则摄一切生灭同归真如。以真如外无生灭故。今明相中。则摄一切真如同归生灭。以生灭外无真如故。所言真者。犹起信论所言觉义也。心体本相者。卽所谓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徧。法界一相。故云如如不异清净圆满等也。秖此觉义。则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故云建立生长一切法也。又如如不异。卽性体。圆满难见。卽性量。建立生长。卽性具。
  (癸)二释妄
  所言妄者。谓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虽复相续。能生一切种种境界。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故。
  所言妄者。犹起信论所言不觉义也。起念卽是业相。不觉心动。说名为业。卽诸心心数。各有内二分也。分别觉知缘虑忆想。卽能见相。诸心心数各有见分是也。所生一切境界。卽境界相。诸心心数各有相分是也。而内虚伪无有真实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念无自相。不离本觉。若离觉性。则无不觉。故此不觉。别无真实自体可得见也。
  (癸)三释外相
  所言心外相者。谓一切诸法种种境界等。随有所念境界现前。故知有内心及内心差别。
  随有所念境界现前。卽依自证分起相分也。故知有内心及内心差别。卽由所缘相分。显示有能缘见分也。相分如镜像。见分如镜光。故名心之外相。非谓在心外也。自证分如镜面。证自证分如镜背。故名心之内相。非谓在心内也。譬如镜面镜背。以铜为体。别无自体。故名为妄。本觉真如。譬如镜铜。故名为真。以真收妄。则若背若面若光若像。无非是铜。卽生灭门是真如门。依真起妄。则秖此一铜。为背为面为光为像。卽真如门是生灭门。约相分别。则铜及背面皆属于体。故名内相。光之与像皆属于用。故名外相也。二别释竟。
  (壬)三会释二。初直会外归内。二就外相会理。(癸)今初
  如是当知内妄相者。为因为体。外妄相者。为果为用。依如此等义。是故我说一切诸法悉名为心。
  因果体用。统惟一心。心外无法。卽显此心无外之相。名为相大也。
  (癸)二就外相会理又三。初会性体。二会性量。三会性具。(子)今初
  又复当知心外相者。如梦所见种种境界。唯心想作。无实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无明识梦所见。妄想作故。复次应知内心念念不住故。所见所缘一切境界亦随心念念不住。所谓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是生灭相。但有名字。实不可得。以心不往至于境界。境界亦不来至于心。如镜中像。无来无去。是故一切法。求生灭定相。了不可得。所谓一切法毕竟无体。本来常空。实不生灭故。
  一切众生。恒迷外相。不达惟心。所以更须会归一理也。如梦所见下。是立喻。一切境界下。是法合。复次应知下。重明境界实不生灭。心生故种种法生。则但是心生。非别有法而得生也。心灭故种种法灭。则但是心灭。非别有法而可灭也。故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如镜中像。体秖是铜。生何曾生。灭何曾灭耶。
  (子)二会性量
  如是一切法实不生灭者。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寂静一味。名为真如第一义谛自性清净心。彼自性清净心。湛然圆满。以无分别相故。
  假如眼所见之一色。鼻所嗅之一香。此色此香。实不生灭。既不生灭。则无差别。卽是寂静一味。卽是真如第一义谛。卽自湛然圆满。故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中道体无分剂。扩同太空。故名性量。色香既尔。法法皆然。
  (子)三会性具
  无分别相者。于一切处。无所不在。无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假如一色一香。扩同太空。无分别相。则必无所不在。普能依持建立一切诸法。故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一切法趣香。是趣不过也。依持建立。故名性具。色香既尔。法法亦然。夫一切法实不生灭。则因缘卽中。一切法无分别相。则因缘卽空。一切法皆能依持建立一切诸法。则因缘卽假。相分尚尔。况见分耶。况自证分证自证分耶。诸心心数四分之相。同是一实境界之相明矣。二明相竟。
  (辛)三明藏三。初就佛界明妙用。二就佛界明具九。三就迷悟明十界。(壬)今初
  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功德之业。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无碍。自在不灭。一切现化。种种功业。恒常炽然。未曾休息。所谓徧一切世界。皆示作业。种种化益故。以一佛身。卽是一切诸佛身。一切诸佛身。卽是一佛身。所有作业。亦皆共一。所谓无分别相。不念彼此。平等无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业。同自然化。体无别异故。
  彼心。正指众生现前一念心也。众生现前一念心体。具足无漏功德之业。卽是平等无二如来之藏。诸佛证此以为法身。不过全证众生理本。此理从无始来。相本无障无碍。体本自在不灭。用本一切现化。非俟成佛。然后有也。但诸众生。虽卽同共依此法性。由妄分别。妄念彼此。故于一体横计别异。诸佛已破我法二执。断无明源。证此一性。故徧一切十方三世。所示作业。种种化益。亦皆共一也。
  (壬)二就佛界明具九又三。初直明体徧。二立喻。三法合。(癸)今初
  如是诸佛法身。徧一切处。圆满不动故。随诸众生死此生彼。恒为作依。
  众生心体。既卽诸佛法身。法身徧满不动。当知卽是众生心体徧满不动也。但众生在迷不觉。故约诸佛所证以显法身。秖此法身流转六道。名曰众生。设无诸佛法身以为所依。何处得有众生死此生彼。
  (癸)二立喻
  譬如虚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种种形类。以一切色像种种形类。皆依虚空而有建立生长。住虚空中。为虚空处所摄。以虚空为体。无有能出虚空界分者。当知色像之中。虚空之界不可毁灭。色像坏时。还归虚空。而虚空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
  此借虚空以喻诸佛法身。借彼色像形类以喻众生果报烦恼也。
  (癸)三法合
  诸佛法身。亦复如是。悉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以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处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当知一切众生身中。诸佛法身亦不可毁灭。若烦恼断坏时。还归法身。而法身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
  此以诸佛法身。合虚空喻。以众生果报。合彼色像形类喻也。依法身而建立生长。故名卽假。为法身处所摄。故名卽空。以法身为体。故名卽中。众生身中法身不可毁灭。故原无减。烦恼断时还归法身。故亦无增也。由烦恼故。妄于法身之中。见有种种果报。果报似动。而法身不动。果报似变。而法身不变。譬如瞖目。见空中华。华相飞舞似动。而空本不动。华相生灭似变。而空本不变也。问曰。喻中既云色像坏时。还归虚空。今法合应云果报坏时。还归法身。胡乃云烦恼断坏耶。答曰。果报无体。全以法身为体。由烦恼故。不见果报体卽法身。若断烦恼究竟尽时。便见身诸毛孔。量同虚空。徧含尘刹。不可思议。岂更有果报可坏。令其扩同顽空耶。问曰。设云果报坏时还归法身。亦有何过。答曰。有过。若烦恼未断。则果报坏时。复生异熟。何能证会法身。若烦恼断时。则幻化空身。本卽法身。何俟更坏果报。问曰。此则法喻有不齐过。答曰。凡言喻者。秖是少分相似。如雪山喻象。岂可责其尾牙。满月喻面。岂可求其眉目。今以虚空而喻法身。岂可责其灵知寂照。当知众生现前一念心体。卽是诸佛所证究竟法身。绝待真常。不可为喻。但由烦恼自覆。有而不知。故不得已。须设众喻。欲明举体随缘。则喻以如金铸十界像。仍恐迷者谓有造作。谓有分剂。欲明对至卽现。则喻以如镜写妍丑容。仍恐迷者谓有彼此。谓有内外。欲明迷悟无性。则喻以空华起灭。冰水互成。仍恐迷者谓迷能生悟。悟亦生迷。欲明智断不坏。则喻以如金出鑛。如木成灰。仍恐迷者谓一分是常。一分无常。所以一切言诠。皆不能及。譬如盲人欲辨乳色。闻鹤谓动。闻雪谓冷。闻粖为软。闻贝谓坚。种种忆想。终不能见乳之真色。圆觉经云。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未证无为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卽同流转。此之谓也。今不得已。更助观心一释。令有智者。直下荐取。现前一念心体。悉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以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现前一念心体而有建立生长。住于现前一念心体之中。为现前一念心体所摄。以现前一念心体为体。无有能出现前一念心体界分者。当知一切众生身中现前一念心体。不可毁灭。若烦恼断坏时。还证现前一念心体。而现前一念心体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思之思之。问。若果报卽是法身。不须灭者。则烦恼卽是般若。亦何须断。答。若知烦恼卽是般若。般若现前。无复烦恼。名烦恼灭。乃是非灭非不灭而论灭耳。岂真有烦恼实体而可灭耶。又问。若烦恼非灭非不灭而得论灭。则果报亦非灭非不灭。何不论灭。答。烦恼如形。果报如影。烦恼如声。果报如响。烦恼如目瞖。果报如空华。故但论烦恼灭。不须更论果报灭也。问。以虚空喻诸佛法身。几义相似。几不相似。答。一无始终。二不生灭。三无处不徧。四包容无外。五无障无碍。六不可撮摩。此是似义。一虚空顽然。法身真觉。二虚空但名。法身有体。三虚空凝然不变。法身举体随缘。四虚空荡无一物。法身具无边德。五虚空与色为二。法身众生不二。六虚空但是心心数之相分。法身总摄心心数之四分。四分无非法身体故。此卽不相似也。若能了达四分无非法身。则此虚空相分。亦卽法身全体。非是法身少分。所以芥子中空。便同十方太空。便同十界众色。此岂烦恼情谓所计对色之空也哉。二就佛界明具九竟。
  (壬)三就迷悟明十界又二。初明迷悟差别。二明究竟平等。(癸)初又二。初约无明熏习有六凡。二约法身薰习有四圣。(子)今初
  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
  无明心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卽根本住地无明。所谓界外同体惑也。由此根本无明痴心所故。令法身体。举体而为业相。卽成诸心心数自证分及证自证分之内体也。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者。卽无明熏真如体。令彼心心数体。幻成见相二分也。依妄境界熏习因缘。乃至计我我所者。从根木无明法执。而起枝末无明我我所执。所谓界内见思惑也。造集诸业者。无明缘行。造于有漏善恶不动三种业也。受生死苦者。三界分段生死。乐是坏苦。苦是苦苦。不乐不苦是行苦也。卽是法身流转六道。故名众生。设无法身。卽无众生之名可得矣。
  (子)二约法身熏习有四圣
  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
  法身熏习者。卽以本觉之性而为法身。由众生无不具此本觉性故。得受有漏闻思修等熏习。由熏习力为增上缘。资本觉性。令起无漏出世间智。更不资熏烦恼种子。故得烦恼渐薄。由烦恼薄。故能厌离世间虚伪果报。厌离虽同。发心有异。若其无始法执重者。则先求涅槃道。若其无始法执轻者。则能信归一实。若约发心差别。则求涅槃者。名为二乘。信一实者。乃名菩萨。若约究竟所行。则一是渐悟。一是顿悟。同名菩萨也。究竟离无明睡。卽转名佛。设无众生。亦无菩萨佛可得矣。初明迷悟差别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