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恶业报经玄义

  (寅)二有十一数明过去果报
  一百六十一者从地狱道中来。一百六十二者从畜生道中来。一百六十三者从饿鬼道中来。一百六十四者从阿修罗道中来。一百六十五者从人道中而来。一百六十六者从天道中而来。一百六十七者从在家中而来。一百六十八者从出家中而来。一百六十九者曾值佛供养来。一百七十者曾亲供养贤圣来。一百七十一者曾得闻深法来。
  (寅)三有十八数明未来果报
  一百七十二者舍身巳入地狱。一百七十三者舍身巳作畜生。一百七十四者舍身巳作饿鬼。一百七十五者舍身巳作阿修罗。一百七十六者舍身巳生人道。一百七十七者舍身巳为人王。一百七十八者舍身巳生天道。一百七十九者舍身巳为天王。一百八十者舍身巳闻深法。一百八十一者舍身巳得出家。一百八十二者舍身巳值圣僧。一百八十三者舍身巳生兜率天。一百八十四者舍身巳生净佛国。一百八十五者舍身巳寻见佛。一百八十六者舍身巳在下乘。一百八十七者舍身巳住中乘。一百八十八者舍身巳获果证。一百八十九者舍身巳入上乘。
  二详列竟。
  (丑)三结指
  善男子。是名一百八十九种善恶果报差别之相。
  初明占竟。
  (癸)二明察
  如此占法。随心所观主念之事。若数合与意相当者。无有乖错。若其所掷所合之数。数与心所观主念之事不相当者。谓不至心。名为虚谬。其有三掷而皆无所见者。此人则名已得无所有也。
  但能至心。无不相当。有不相当。秖因不至心耳。问若是已得无所有人。岂有疑惑而待占耶。答。俱解脱人。得无生智。则不待占。慧解脱人。但得尽智。设遇障缘。仍能暂退。故须占察也。如佛在世。有一罗汉将证频退。至第七返。便自断命而入涅槃。佛亦不能劝谕令止。故知三世果报。虽皆虚妄。瞖苟未尽。空华历然。执之则堕邪常。拨之则为断见。悟之则缘生无性。无性缘生。当下皆卽事事无碍法界矣。初明自占竟。
  (壬)二明为他二。初自欲观他。二受他求请。(癸)今初
  复次善男子。若自发意观于他人所受果报。事亦同尔。
  一切父母亲缘。师徒同学。若存若亡。欲知各各三世果报。皆可至心代为占察也。
  (癸)二受他求请又二。初明如法。二明不应。(子)今初
  若有他人不能自占。而来求请欲使占者。应当筹量观察自心。不贪世间。内意清净。然后乃可如上归敬修行供养。至心发愿而为占察。
  (子)二明不应又二。初斥其妨道。二明其虚谬。(丑)今初
  不应贪求世间名利。如行师道以自妨乱。
  如行师道。谓如世间卜相等师。行邪道也。邪人行正法。正法亦成邪故。
  (丑)二明其虚谬
  若内心不清净者。设令占察而不相当。但为虚谬耳。
  既涉贪求。决无感应。大士所立妙法。断不可假借也。二详示占法竟。
  (辛)三劝修至心
  复次若未来世诸众生等。一切所占。不获吉善。所求不得。种种忧虑。逼恼怖惧时。应当昼夜常勤诵念我之名字。若能至心者。所占则吉。所求皆获。现离衰恼。
  占虽不吉。者能至心称名。亦可转祸为福也。准此则所占虽吉。若恣情放逸。不更修善。亦当不久还受衰恼矣。噫。不依一实境界修二种观。证无生忍。宁免三世果报哉。初示占察法竟。
  占察善恶业报经疏卷上
  助刻姓氏
  玄义 常安 蒋思恩 姚氏各二两
  常净荐父毋一两五钱 成琼 成道各一两
  德贤五钱
  上卷 大俊 照瑞 成时 等慈 福具灵晟各一两
  等观 普芳 成乗 海乘 性旦 智渊 章净学 施君焕各五钱
  占察善恶业报经疏卷下
  隋外国沙门菩提登译
  古吴蕅益沙门智旭疏
  (丙)二示进趣义二。初问。二答。(丁)今初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云何开示求向大乘者进趣方便。
  上来已为末世钝根。巧设除疑转障之法。然而障转疑除之后。正可进趣大乘。欲趣大乘。必假方便。故今特问之也。
  (丁)二答为二。初略示。二详明。(戊)今初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长故。速疾得入菩萨种性。
  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卽大佛顶经所谓最初方便也。一实境界。谓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惟一实相。更无他物。卽大佛顶经所谓阴入处界七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依此不生不灭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故能速入菩萨种性。
  (戊)二详明三。初示一实境界以开圆解。二示二种观道以显圆行。三示三忍四佛以彰圆位。(己)初中三。初标起。二广释。三总结。(庚)今初
  所言一实境界者。
  (庚)二广释三。初明体。二明相。三明藏。卽体相用三大意也。体卽法身。正因佛性。相卽般若。了因佛性。藏卽解脱。缘因佛性。体亦卽空假中。不可思议。相亦卽空假中。不可思议。藏亦卽空假中。不可思议。故云举一卽三。言三卽一。非一非三。而一而三。不纵不横。不并不别。是为一实境界也。又初明体。卽同起信心真如门。二明相。三明藏。卽同起信心生灭门。(辛)初明体二。初显真。二会妄。真外无妄。故须显真。妄外无真。故须会妄。真妄不二。乃为一实境界。(壬)初显真又三。初显性体。二显性量。三显性具。体卽体大。量卽相大。具卽用大。卽一而三。卽三而一。此之谓也。(癸)初显性体
  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
  众生。指十法界一切有情也。十界众生。同一心体。迷之而为蜎飞蠕动。心体无减。悟之而为诸佛菩萨。心体无增。以一切十界。从来无有二心。惟是一心真体。又一一含生。卽具心之全体。非是心之少分。良由心体绝待。不可割裂。无有方隅。不思议故。譬如日光。徧照一切隙中。一一隙中。皆见日之全体大用。非是日之少分。又一刹那中所见日光。卽是亘古亘今日光。除此现前日光之外。更无过去末来日光。可别贮积何处。夫日光仅是色法。尚尔不可思议。况一心灵妙而不尔耶。又如人世岁朝。则普天下人同增一岁。秖一岁朝。人人各得其全。不可分此一岁以为多分。使天下人各得少分。又不可谓天下之人各增一岁。遂使共成多多岁朝。夫岁时仅是假法。尚尔不可思议。况一心实体而不尔耶。是故不论昬迷倒惑蠢动含灵。现前一念心体。无不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乃至离分别。故非待成佛之后。方证不生不灭乃至离分别也。从本不生不灭者。譬如瞖目见空中华。华卽是空。故有瞖时。华本不生。纵瞖尽时华本不灭。以无实华可灭故也。众生于无生灭中。妄见生灭。生实不生。灭实不灭也。从本自性清净者。譬如烟雾腾于虚空。虚空之性原无垢染。众生于清净中。妄见垢染。垢染自性恒清净也。从本无障无碍者。譬如方圆器妄现方圆空。空体原无方圆。众生于无障碍体中。妄见障碍。障碍卽无障碍也。犹如虚空离分别故者。譬如虚空。离四句。绝百非。不可谓有。不可谓无。无分际。无动摇。无形质。无方隅。无彼此。无内外。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在无不在。离诸戏论。不可分别。一切众生现前一念心性。亦如是也。此是直指现前一念昬迷倒惑心体本来如此。故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又云。如来成正觉时。悉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也。如此方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离现前一念。别谈真心。何异离波觅水耶。
  (癸)二显性量
  平等普徧。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
  此直指众生现前一念心体。从来竖穷横徧。不可区局也。现前一念。虽复觅之了不可得。而徧知一切根身器界。无有遗余。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故云。平等普徧无所不至圆满十方也。又知色之时。知非是色。知声之时。知非是声。知香之时。知非是香。知味之时。知非是味。知触之时。知非是触。知法之时。知非是法。故云究竟一相也。又色声香味触法。无是知者。无非知者。不可分析。不可指陈。故云无二无别也。又发白面皱。知体无皱。六尘迁灭。知体无迁。故云不迁不异也。又徧缘法界。知体不舒。清心户堂。知体不缩。故云无增无减也。
  (癸)三显性具
  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无净。真如相故。
  此直指现前一念心体。法尔具足十法界也。一切众生。卽六凡法界。并声闻。辟支。菩萨。诸佛。如此十界。皆同现前一念不生不灭无染无净真如相故。除此现前一念心体之外。更无十法界心可得。是故若约诸佛。则余九界。皆是佛心中之九界。九界无非佛心所具。若约地狱。则余九界。亦皆地狱心中九界。九界无非地狱心中所具。中间八界。并可例知。譬如一室而有十灯。随一灯光。必能徧摄余九灯光同为一光。互在互融也。又一界既具九界。则彼九界。法尔亦必还各互具。便是百界。每界各论十如。便是千如。约五阴实法。亦具千如。约众生假名。亦具千如。约依报国土。亦具千如。便是三千性相。总不离现前一念心体也。譬如一隙中之日光。顿摄日轮全体。则必徧摄百千隙中日轮全体同归此一隙中。亦必将彼一一隙中日轮所有徧照百千隙之功能。同归此一隙中。又必将彼过去未来一一刹那所有徧照徧在全体功能。并同归此一隙一刹那中。断断不可分剖。无有分剂故也。初显真竟。
  (壬)二会妄三。初会妄卽空。二会妄卽假。三会妄卽中。空则无非性量。假则无非性具。中则无非性体。前显真时。则真该妄末。今会妄时。则妄彻真源。真该妄末。故一实无非境界。妄彻真源。故境界无非一实也。(癸)初会妄卽空又二。初明觉知空。二明境界空。卽五蕴本空也。(子)今初
  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真实。所谓识受想行。忆念缘虑觉知等法。种种心数。非青非黄。非赤非白。亦非杂色。无有长短方圆大小。乃至尽于十方虚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状。无一区分而可得者。但以众生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起觉知想。计我我所需实无有觉知之相。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
  识。卽八识心王。受想。卽徧行五数之二。行。卽指余四十九心数法。此等心心数法。虽有忆念缘虑觉知。而非显色。故非青黄赤白杂色。亦非形色。故无长短方圆大小。亦非内外中间诸处。故无形状区分可得。是则但有觉知之名。实无觉知之相。毕竟无体。觅之了不可得。如波以水为体。别无自体也。大佛顶经七处征心。正欲显此妄心无体。若达无体。必不悞认所推影子以为能推矣。
  (子)二明境界空
  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
  前云熏习因缘。现妄境界。是由心生故。种种法生也。又云令生念著。是由法生故。种种心生也。然境界犹似可以指陈。妄心毕竟觅不可得。是夺心不夺境也。今明由分别故。妄见境界差别。既无觉知能分别者。那有境界为所分别。如无眼见。那得有色。如无耳闻。那得有声。则是心境俱夺。五蕴皆空。非待灭而后空也。初会妄卽空竟。
  (癸)二会妄卽假又三。初依心故境假。二依境故心假。三重显唯心。(子)今初
  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别故有。所谓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为有。知此为自。知彼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则无别异。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内自无故。谓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种种法想。谓有谓无。谓彼谓此。谓是谓非。谓好谓恶。乃至妄生无量无边法想。当如是知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依妄心为本。
  不知不了内自无故者。谓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也。依此无内之内。虚妄分别无外之外。而生有无彼此是非好恶种种情谓。如是诸法。非实有生。但从妄想生耳。妄想尚不可得。况有所生法耶。但有假名境界而已。
  (子)二依境故心假
  然此妄心无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谓缘念觉知前境界故。说名为心。
  此卽所谓心本无生因境有也。然虽说名为心。究竟觅之了不可得。以非显色形色。亦非内外中间故也。但有假名心心数法而已。
  (子)三重显唯心
  又此妄心。与前境界。虽俱相依。起无先后。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源主。所以者何。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明力因故。现妄境界。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非依境界故。生于无明。以一切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因如此义。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为本。
  前明境界依妄心有。则是心生法生。可名唯心。次明妄心依境界有。则是法生心生。似非唯心之义。今故合明虽俱相依。仍以心为主也。当知境界依妄心有。是自证分为增上缘。转成相分。妄心依境界有。是由相分为所缘缘。显示见分。见相二分。起必同时。故无先后。而此妄心。总摄见分及内二分。同名为心。但指相分以为境界。见相俱依自证而起。是故离心无别境界。但说诸法皆依心也。问。既但唯心。何故台宗复云唯色唯香等耶。答。正以六尘相分。依自证起。体卽是心。故唯色唯香。仍卽唯心。不相违也。倘计色香别有自体。如何能使一切法趣。今依一心而有相见。种种相见。全体是心。故可互摄互入互徧互融耳。二会妄卽假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