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选语录

  从上佛佛祖祖。千说万说。总为者个。能见者个。切莫管者个。若一管者个。即成假者个。若认假者个。还不如不见者个。何故。妄想易舍。执着难销。后学者不可认贼为子。得少为足。得少为足事小。一认贼为子则障汝前程万里。不见佛言。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未了者。当踊往直前。莫贻自悞。
  凡人欲了此一大事。只得将者个觅那个。觅得那个。那个却成者个。者个却成那个。到此时。须要离却那个。要离那个。须要就那个。那个成了者个。者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者个。到此时。方可商量真者个。若见了真者个。实实无者个那个。一任者个也是那个。那个也是者个。既然道实。实无者个那个。为何又道那个者个。却不知此时者个那个不是从前那个者个。若也不会。且下四句注脚。八万尘消顷刻间。石含玉兮地擎山。清风皓月无人识。惟证方知非可传。参。
  参须真参。悟须实悟。何谓假参。为博得个明眼宗师。作家居士之虚名也。何谓真参。为了死生也。若实为生死。致心一处穷究。赵州道。七日不悟。摘取老僧头去。永嘉道。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试看前圣婆心之紧恳。自可信此事之的真。所以石霜云。休去.歇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冷湫湫地去也。若是假参者。到此便谓可以成名。便不肯蓦直而前。扪心自问。果了死生乎。非欺人也。非欺天也。乃自欺也。不但堕落空亡外道。奈大诳语成之罪业何。若为生死真参者。断不肯画止此也。不见雪峰道。不休不歇去.业识芒芒去.七颠八倒去.十字街头闹浩浩的坐卧去.荆棘里游戏去.刀山剑树镬汤炉炭去.驴胎马腹去也。若道二老别资一路。作此见解者。实辜负前人眉毛拖地之深恩。 然若不到不休不歇。断不能真到休去歇去。若不到业识茫茫。断不能真到一念万年去。若不到七颠八倒。断不能真到枯木寒灰去。若不到十字街头闹浩浩的。断不能真到古庙香炉去。若不能到荆棘林里游戏去。断不能真到一条白练去。若不能到刀山剑树。以至驴胎马腹去。断不能真到冷湫湫地去。到此虽未能了死脱生。实见明脱生了死之路。此正文殊言。其力未充之候。然犹功勋边事。不见涌泉欣禅师云。相续也大难。要会相续的面目么。求闻见而不可得。作善恶而亦不会。湛湛碧天秋月皎。大千沙界露全身。咄。切忌耳闻.眼看.意会。
  生死一事。如大海中之浮沤。本属空幻。众生妄执为有。正我佛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譬如澄清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之谓。经云凡事因譬喻而得明晓。佛言众生执有之因。如譬言浮沤之起。乃因物触风搅而成。聚则浮沤。散则海水也。我之妙明觉性。譬之海水。众生尘剎。譬之浮沤。海水无暂竭之日。浮沤无常灭之时。虽是当处受生。当处受灭。即此生灭亦随海水以无穷。众生以沤泡为己而观海水。如来以海水为己而视浮沤。众生非离海也。如来非离沤也。须知生灭相即常住相。 所以佛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也。愚昧众生不但不知海之为己。且亦不知其沤之为水也。若彼投胎夺舍者。即如舍此沤而就彼沤也。勤求长生者。即如以诸权巧护惜此沤也。神通变化者。即如以幻术舞弄此沤也。所以道。饶经八万劫。终究落空亡。乃显而易会者。善男子。大丈夫勤求此事。务研至与海同体而后已。方为了事。不可坐浮沤中目为全潮为了事也。一知半解之人。较凡愚稍差者。知沤之为水也。是以不得大死者。未舍此沤也。得大活者。通身入海也。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者。如浮沤非只海有。江河湖海各有沤也。然沤体水性其理本一。圣贤修证之等列。如江河湖海。虽有大小深浅之不同。不得仍名为浮沤也。佛与众生。其性无二亦然。众生不可言有生死。圣贤不可言无生死。若欲了生死。不必离生死觅。但即浮沤中识得沤是水。谚云。但入深山去。何怕没柴烧。切不可得少为足。以能推的心。识得大海之理。便妄为已证休去歇去。不但画地自限。且大诳语成。翻落无限苦趣也。古人道。见解人多。行解人万中无一个。以上乃性觉妙明之说。更有本觉明妙之理。实有口道不出。若是铁汉子。到此自然领会。亦不烦圆明重下注脚也。掷笔惭惶处。三十年后自有无面目人证明。
  天下丛林拈椎竖拂。堂头动辄言。放行也恁么恁么。把住也恁么恁么。拈起也恁么恁么。放下也恁么恁么。实令人发一大笑。愚何至此。尚敢大言将此谓我为法王。於法自在。实不解此辈具何面皮肚肠也。此事本不动摇。阿谁放行把住。本自具足。阿谁拈起放下。从上超佛越祖。阐扬宗旨。震雷音。作狮吼底大善知识亦间有恁么举者。乃黄叶止儿啼底婆心。使子遣孙底说话。何尝似今日盲眼禅徒。将此以为究竟极则也。并此化城境界。亦未亲睹实踏。尚属拾人涕唾为珍馐。所谓可怜愍中更可怜悯者也。此乃执识神生死本。外道断常邪见。认贼为子。岂止中止化城而已。自悞不了。有悞他人。於心何忍。能不畏佛诳语之戒乎。 未了禅和见圆明此说。当各各自省自问。知愧知勉。发勇猛心。务踏向上一关。讨个大休大歇。续佛慧命。亦不枉出家参学。父母之生身。大丈夫三字也。况南泉分明道破。归家尽是儿孙事。祖父从来不出门。但者一句不可错会。若言此皮袋中有一祖父。不出此皮袋之门。如此见解。何异坐井窥天。蒙眼拽磨。此言山川草木祖父不出山川草木之门。龙凤鲲鹏祖父不出龙凤鲲鹏之门。亭台屋宇祖父不出亭台屋宇之门。鸟兽昆虫祖父不出鸟兽昆虫之门。虚空祖父不出虚空之门。尘剎祖父不出尘剎之门也。若然。则有情无情。物物俱有祖父。各不出其门。则此皮袋亦万有中之一物。亦自然有不出门之祖父也。如是参。如是悟始得。不见临济道。有一人在途中。不离家舍。有一人在家舍。不离途中。会得此二人。方得会不出门底祖父。且道作么生会。折合归来炭里坐。再道作么生归。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喝一喝。云。刀斧斫不开。
  经教语句。人人皆知为指月标.渡河筏。既见道已。皆知标筏而舍之。孰不知此乃外标筏也。如我此一见。乃自身之内标筏。而人不知舍也。何则。经云。知见无见。方是无漏真性。又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所以道。迷时师渡。悟时自渡。学者不可草草。
  凡学世间事。非用心之至。学不能成。学既得成。必到得信手拈来。无事於心。无心於事。方名精纯。悟出世间法。非无心之至。悟不能彻。悟既得彻。必到得随缘应物。有法皆心。有心皆法。方名究竟。圆明此说。未具眼者观之。大似妄谈般若。孰不知古人云。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翻隔万重山。不妨重为注破。凡夫以幻心为幻事。至极则无心地位迷之而不收入觉。道人泯幻心究真如。至极则真心地位觉之而不放入迷。正所谓常惺惺。常历历。此境界。乃佛说如是住。如是持。如是信解。如是奉行者。
  从上提唱三印。多言上士闻道。如印印空。中士闻道。如印印水。下士闻道。如印印泥者。圆明以为不然。接初机下士。如印印空。接进步中士。如印印水。接回途上士。如印印泥。何则。若言下士。执有滞句为印泥。何可言闻道也。自在诸方作者检点在。
  学人初闻道。空境易。空心难。究竟则空心易。空境难。空境而不空心。到处为碍。空心而不空境。触途成滞。不见道。心空及第。应知心外复有何物而可空。物外复有何心而可空。所以云。我自无心於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少有分别心。则非第一义。若不如是。必不能守。
  妙明心地。要会不难。但办信心。即在目前。夫生灭心。乃生死本。凡所对待因缘。善恶是非。人我彼此。憎爱取舍。皆是无明生灭识性。本地妙明真心中。实无这些葛藤。学道之人但能识得本心。看破生灭幻心。即明生死之理。若能了办生灭幻心。即超生死之道。看破谓见。了办谓成。其途路中无修守之修守。若非踏破重关。物我一如。亦不可轻言易也。其强作主宰辈与下士闻道大笑者何殊。凡入道者。谛自省可也。
  此一件事。若与语默边会。总没交涉。初学欲了明此事。务将聪明知解.语言文字尽情抛开。的确一字用他不着。净名经云。依於义。不依语。能如是直心而入。必得了明。将此为入道之基。但既入矣。又不可以默为究竟。云此一事不在语句上。便务静观心。又所谓逃坑落堑也。所以经云。虽复不以言语道。亦复不着无言说。何则。语言乃色相之名。若不能彻其名。焉能彻其体。果能彻其体。自能彻其名。语默二见不除。皆为障道之因。聊述前后阶级次第。上根大器者。自能领会。直踏华藏焉。
  凡夫种田。从地上耕种。道人种田。从地下耕种。凡田赖时雨滋长禾苗。圣田需法雨收获籽粒。务心田者。谛审思之。设有增上慢人道。求心了不可得。更有何田可耕可种。则未免辜负圆明此数句说话也。自有真实修行明眼人辨取在。
  学者参悟见道。顷刻之间便可明生死幻妄之因。识得即生死而离生死之理。然明虽在一时。而了不可限期。真心若不修无修。幻身何得证无证。所以道。祖言外其身而身存。寒山大士言易者易其形。夫外易之道有二。有从内而外身易形之道。有从外而外身易形之道。若执内之外易。则似滞壳迷封。若执外之外易。则似痴狂外走。若不明二种外易之道。但囫囵排拨。复不力行行业。则饶伊经千生百劫。亦不过空言。明知生不是生。死不是死。为何被生死之所流转。委之其力。未充而已。拟欲脚踏实地。了明生死。不能也。且将二种内外外身易形之理试体会看。若也体会得出。许汝明佛仙一贯之道。若也不能体会。不可执狂空以欺己欺人也。即圆明亦不敢自言了证。但所见实有确据。愿与同见者。期共勉同行云尔。
  十月初五日。祖师诞辰。王云。达摩大士。乃我震旦大恩初祖。西归时。复慈留只履。我东土百千万亿众生。而祖履亦化为百千万亿只履。人人惠之。现今各各在目前。为何诸人负恩辜德。一一弃之不顾。况当年祖师九载所面之壁。亦日日在各各面前。何不体究。若也不会。圆明今日与诸人露个消息。参.透.会.穿。
  王云。学道之人。识心不了。不着有。便着无。不着此二种。便於有无之间博量卜度。及自觉得此病。又在非有非无处着倒。所以古人谆谆垂训。令离四句之说。四句者。乃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是也。若透得此四句。如何保任。遇一切诸法有。我亦随顺与之有。却不被此有所碍。遇一切诸法无。我亦随顺与之无。亦非世俗虚豁之无。遇一切诸法亦有亦无。我亦随顺与之亦有亦无。不作凡情戏论。遇一切诸法非有非无。我亦随顺与之非有非无。且非互相背违。此净名所云外道六师所堕。汝亦随堕是也。若不如是。不得轻言离四句也。珍重。
  一日。偶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从来拈提此旨。乾峰拄杖一画为最。但未免太隐。圆明今日重开一面。年牙相似体。乌鸟不同心。且道与乾峰同耶异耶。若检点得出。许汝解涅盘门一路。
  天无心覆而普盖。地无心载而普擎。三光无心明而普照。圣人无心用而普应。圣凡之殊。丝毫之隔。只在有心无心之别耳。所以道。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何况其他万有诸法与吾为碍为滞也。既为人矣。何不则天象地。法三光作一真人。不亦快欤。 有一从者进云。恁么则王爷自能超凡入圣也。 王云。恶。 是何言哉。 曰。圣一字。则余岂敢。修而不倦。诲人不厌。或可谓云尔已矣。
  有问。如何是无位真人。 王云。贪。复云。此一字已绘出无位真人行乐了也。若也不识。只得蛇足一上。言无位真人者。本非无位。强名之曰无位耳。若言有位。却是无位。说他无位。却是有位。要识无位真人。须从有位中会。譬如一人不住东南西北四位。立在者里。若东望此人。则谓之西。西望此人。则谓之东。南北亦然。此乃逃一位而堕四位也。上下亦然。乃至尘尘剎剎亦然。然则尘尘剎剎尽是有位真人。举一言是有位真人。则百千万亿为无位真人也。从此一一推而广之。将何为有位真人也。既不可名有位真人。岂非无位真人而何。所以无位真人之名如此而立。乃从有位真人而得此名也。所以有因无有。无因有无。无即是有。有即是无。若於有无之外另觅无位真人。保汝觅到驴年亦不得梦见在。若也不会。参。
  有僧问。无位真人如何保护。王默然良久。 僧云。恳乞指示。 王云。护真但化妄。妄化自皈真。绵绵化导去。妄尽即全真。真名因妄立。妄尽何名真。一真不自立。是名为护真。 云。王爷还是演教。还是酬机。 王云。先演教。后酬机。 云。衲子分疏不下。 王云。观音千手千眼。大师会得也无。 云。会不得。 王云。若也不会。圆明八万四千张口理应分疏不下。僧礼谢。 王笑云。何不道今日才见多口亲王。
  僧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 王云。者句也须吞却。 僧云。不解。 王云。闭眼钻入恒沙里。 僧云。恁么则马祖云一口吸尽西江水。悞矣。 王云。中人以下果。不可以语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