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语录通集
- 古尊宿语录
古尊宿语录
上堂云。闲即游天。寂即归地。 问。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时如何。 师云。汝即今在什么处居止。 问。无常迅速。不与人期。忽若到来时如何。 师云。速问。速问。 进云。便问。 师云。太不道速生。 问。啐啄同时。如何瞻睹。 师云。是动是静。 问。出壳时如何。 师云。是末是本。又云。见么。 问。普雨为什么不润。 师云。普雨。 问。滴水成氷。古人为什么不许。 师云。古人即如此。若是老僧道。向虚空里挂破琉璃钵。 问。既是师子。为什么被文殊骑。 师云。调伏自在。 问。孤岩无纹绣。特达事如何。 师云。孤岩有纹绣。特达事显现。 问。处水之鱼。为什么渴死。 师云。祇为鱼不亲下口。 问。父子至亲。岐路各别时如何。 师云。为有父子。 俗士施师钵盂。问。未施钵时。师用什么。 师云。使最末后者。 一僧欲下山为众化缘辞师。师云。汝若道得一句。即放汝去。若未然。且归堂休歇。办取自己事去。 师问。尽十方空界。是王老师檀越。未审化什么人去。 僧云。但请和尚疏头来。便与师道。 师云。汝且办自己事去。 问。毁佛谤僧时如何。 师云。僧有何过。佛辜负你个什么。你毁谤他。僧无语。
上堂云。今时沙门向因中辨果。果里辨因始得。 僧便问。有一人不属因果时如何。 师近前捉定云。我今时沙门向因中辨果。果里辨因。汝云一人不属因果。别道。别道。僧无语。师便打出。
上堂。僧问。过去未来即不问。如何是现在。 师云。虚空还着得碾砑石么。 问。来时无阻隔。去时无滞碍。正当恁么。乞师一句。 师云。虚空无边际。大海平如掌。般若性等等。
上堂。普告大众云。汝等还知有三处不立。质碍有缘。二际无分。岂知来去。三身四智。非圣不无。八解六通。非凡不有。虽则众生尽有佛性。不可将蠢蠢而对佛耶。然则高下无偏。争柰途中有异。此身难得。胎卵易成。况是释子之徒。又乃祖宗苗裔。三衣覆体。曩劫修来。四事供须。非从今日。人前行相总似高僧。乃至语言不如俗子。称名便是传法沙门。子细寻思。还传个什么。一向毁他经教。有目如盲。纯乃谤於祖宗。有心也祇如木石。不解忖己德行。终日恣纵无明。以无惭愧之心。兀兀何曾觉悟。此身若失。永劫沉沦。非但却复人身。有福底畜生也难得。 问。孤峰顶上玩月轮时如何。 师云。何不了却孤峰事。玩他月轮作什么。 进云。岂无内外明彻事耶。 师云。内外明彻事作么生。 进云。无有不照。 师呵曰。这钝驴也拟学马走。僧无语。 师复云。问你诸方云水阇黎。莫道老僧这里有佛法与你诸人说。向诸方行脚参寻知识。说个什么。汝又领个什么。莫道礼三拜后便起。近前问。若也言下便契时。犹未是了底人。莫向口头取俊他时。人天眼目者。非是一生两生修来。尽是恒沙劫功成果满始得如是。所以向你丛林里示现下来。祇图你今时人勤苦修行。祇恐你出家人失却人身。莫等闲过日。老僧这里有什么佛法与你诸人说。自是你诸人上得山来云。我修行学道。是佛向上人。且问你。佛向下人作什么模样。不可老僧这里有佛向上人.有佛向下人来向诸人说邪。你若不言。我不可知你肚皮里事也。你或若问老僧。也则随汝根树与汝说。不可教老僧乱道。得么。 祇如老僧行脚时。不拣丛林有供养无供养处。祇要看他眼目稍似根性。有些些器量。方欲过一夏或一冬。若是根性鄙劣者。三朝两日便行。算来参六十余员大知识。有大眼目者那无一二。余者岂有真实知见。祇是图你诸人供养。欲望福报。你又有什么福报与伊。不可出家来空趂聚头吃饭耶。虽然如是。四大之身谁免得。直饶心超圣境。身是凡夫。又乃假借增修。今时人便去向里许埋没却人身。诸人莫谩向口头里无碍。却成谤佛毁法。 见须实见。闻须实闻始得。假饶说似斩钉截铁。直须时中不瞒自己始得。一车芥子犹未点着在。来时便道我是不思议底人。纵然除得身边粗重。犹余微细不知。粗重尚乃不知。岂可说於解脱之法。细中之细。佛尚不知。微愚凡夫岂能测得。但是世间有者。并从颠倒所生。欲得解脱尘劳。无过心中自省。摩诃般若是解脱法身。子细寻思。复是谁有谁无。老僧也不是醉凡诈圣。祇是习气不除。上合诸佛心印。中合一切人天。下合蠢动含灵。师僧家披如来法服。须求出离。时不待人。光阴顷刻。珍重。珍重。
上堂。僧问。真如法界以三昧为香花。廓周沙界亦同一家。龙门为什么无宿客。灢水为什么足虾蟇。 师云。真如法界不以三昧为香花。廓周沙界亦无家。目前问者岂不是智渊座主耶。 主云。是。 师云。祇这便是灢水足虾蟇。 师复云。抛却从前活计。认本源生涯。主无语。 师云。经有经师。论有论师。律有律师。你十二时中合谈何事。还因个什么停得模样。不可三个作队。五个成群。趂衣劫食邪。到处不免挠他施主坐卧。心头难胜於檀越。直饶你[跳-兆+孛]跳向虚空里行。也是国王管界。不可将持斋奉戒随时转一卷经。用答四恩三有也。又争报答得。自是诸人时中事。修行到辟支佛地方能消得人天供养。博地凡夫祇是异俗之形。吃了不知惭愧。空自趂说己是他非。出言欲断人命根。吐气便作毒蛇之行。说着自己。三界无过。毁挫他人。祇如虫蚁。若是古佛有此标榜。如今欲微效些些。从上已来或无此。则因何所起。如此容纵。岂言清德。若也不达本源。未免滴沥还他。改皮换骨。泥犁苦海。谁人替得。诸人大须竭力。不得因循过日。学禅学道则不无你诸人。且道禅有可参。道有可学否。若言有学者。无有是处。若言无学者。亦无有是处。不可颙然去也。因地还从此去。直须打底分明。了却生死根本。纵饶异类中受生。也终不昧己灵始得。四大合成。祇是汝之窟宅。这边脱去。那边早生。那边脱来。这里早别作个模样。汝不思量。看阿那个是汝本来之身。须向彼中究取。莫谩走南州北州。终无了日。光阴迅速。珍重。珍重。
上堂云。此性本来清净。具足万德。但以随染净二缘。而有差别。故诸圣悟之。一向净用。而成觉道。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没溺轮回。其体不二。故般若云。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 时僧遂问。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此个性坏不坏。 师云。坏。 进云。恁么则随他去也。 师云。随他。随他去也。僧无语。 时会中三百余僧。尽皆不肯。皆云。从上已来祇说不坏之性。和尚何故却云坏邪。众各惶然。 时有一僧上堂头白师云。适来僧问和尚话。和尚答他。其僧似不肯和尚答底语。 师云。只有此一僧不肯。为如更有人不肯邪。 僧云。只是一僧。 师云。直得三千大千世界人总不肯老僧。犹较些些子。非但这一僧。 其僧后至投子和尚处。投子云。阇黎近离甚处。 僧云。远离西川大随。 投子问云。彼中还有尊宿也无。 僧云。有一禅师住大随山。现有三百余众。 子云。有何言句接人。试与老僧举看。 僧云。某甲昨问大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此个坏不坏。 子云。大随如何答。 僧云。大随答道。坏。僧云。某更问。恁么则随他去也。大随又答道。随他。随他去也。 子云。汝作么生会大随语。 僧云。某甲不肯此语。 子云。阇黎早错了也。大随恁么道。随他。随他去。汝又如何。 僧云。至今未决。 子遂呼侍者令装香。大展坐具。望西川大随山遥礼三拜已。叹曰。不是大随和尚。伊是个古佛。此乃真善知识。汝速往彼忏悔参取。老僧无如是法与汝说。速去。速去。於是僧便回。大随和尚已归寂。复回投子。投子和尚亦乃归寂。 蜀主赐师紫衣.师号。并遣内侍朱延溥侍奉师。师不受。师复云。山僧偶住。未经多时。隈岩傍水。养道存真。何人虚誉。致令王者如斯异恩。谢使远来。劳烦却送还王。老僧祇可布衣遮体。不须名服向身。王恩虽重。老朽何堪。於是天使遂回奏。凡三次送来不受。 师又云。老僧不为名利来此。须要得个人。不可青山白云中趂你是非。将来之世。舍一报身后。草也无吃多少。金毛师子问着。便作驴鸣马喊。诸仁者。似老僧行脚时。到於诸方。多是一千。少是七百五百众。或在其中经冬过夏。未省时中空过。向沩山会里做饭七年。於洞山会中做柴头三年。重处即便先去。祇是了得自己。干他人什么事。知诸佛菩萨尽是勤苦不计劫数。舍金轮王宝位。及头目髓脑所爱之物。国城妻子不可算数。所以始得名为佛。似诸阇黎。还曾舍得个什么。作得个什么勤苦。便道我会出世间法。世间法尚不会。些些子境界现前。便自张眉怒目。消容不得。说什么解脱法。 长连床上坐。不摇十指。吃他信施了。合眼合口便道。我修行修道。感果如是。合消得。祇是谩自己。如百丈和尚置于堂宇。祇要办事底人。诸阇黎还办得个什么事。其中有不动身手。日消得万两黄金。若是消得者。岂可如此见解。不可从母腹中来如是邪。但会得世间法。是则名为出世间法。世间法尚乃不会。岂况佛法。祇如一大藏教尽是金口所宣。如来秘密。汝口里念将来。总成魔语。岂得了。为什么不了。若了时。达磨不从西来也。祇如达磨未来此土时。还有佛法也无。又争得道无。譬如人有一宝。坠在淤泥中。勤苦累劫。寻求不得。或有一人善知宝所。直从泥中指出此宝以示失宝之人。失宝之人一见便识是我本物。了无得失。达磨西来。亦复如是。不可祇是老僧是善知识邪。遍地众生总是善知识。祇是见觉未明。不可道伊无也。若言有时。诸人肯礼蠢蠢之徒作佛么。譬如明珠堕在泥中。未遇其人。岂有出期。有此众生。比如无情。还同顽物。 既在三衣之下。直须亲近知识。早是几生修来。始得如此。不可却入轮回六趣去也。若是得自在底人。论个什么镬汤炉炭。刀山剑树。四生六道。於中如吃美食。若未得如是。便实受此报。一失人身。载求欲似如今者。万中无一。莫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未闻谓闻。自谩自诳。失却光阴。虚延日月。展转祇是无明檐重。乍可为俗。随所任运。遣过时日。却乃无业。如今作沙门。每日有业。有什么业。踏底是国王地。着底是檀信衣。食底是檀信食。骨肉是父母之体。若也不了。将何酬答。所以言有业。祇如老僧。不可是了底人。舍此一报身。随业而行。谁言定得。唯佛与佛乃能知之。 时有僧问。不假言句。如何得知。 师云。假言句尚乃不知。僧无语。礼拜。 师忽一日上堂。众集定。师乃作患风势。告众曰。还有人医得老僧口么。众僧竞送药。俗士闻之亦多送药。师并不受。 经七日后。师自掴口令正。复云。如许多时鼓这两片皮。至今无人医得老僧口。於是斋前升座辞众。俨然端坐告终。
古尊宿语录卷之三十五
大随开山神照禅师语录序
开封郭凝述
元德上人自蜀挈大随老录。欲罄囊资镂板於杭。广其说于天下。余曰。自老卢衣止不传。逮敷百年。枝分派别。披法衣据座唱道者。不啻万数。大抵穿凿破裂。随言取义。析文生解。求其直截根源如古尊宿者。固未易得。今欲辟其邪而示之正。使知所趋向。不亦难哉。然世必有一睹斯录。然契而独得者。庶乎佛日重辉。慧命不绝。於是乎书。时崇宁四年闰二月十五日也。
大随开山神照禅师行状
师讳法真。貌古有威。眉垂覆睫。尝闻老宿辈。皆称为定光佛示迹。於剑南梓州盐亭县王氏家生。族本簪缨。妙龄夙悟。决志寻师。於慧义寺。今护圣寺竹林院是也。师圆具后。遂游南方。初见药山.道吾.云岩.先洞。次至岭外大沩和尚会下。数载食不至充。卧不求暖。清苦炼行。履操不群。大沩一见乃深器之。 一日。大沩问曰。阇黎在老僧此中。不曾问一转话。 师云。教某甲向什么处下口。 沩云。何不道如何是佛。师便作手势掩沩口。 沩叹曰。子真得其髓。从此名传岭外。声振寰中。 尔后聿旋西蜀。寄锡於天彭珊口山龙怀寺。路傍煎茶普施三年。忽一日往后山。见一古院。号大随山。群峰矗秀。涧水清泠。中有一树。围四丈余。根蟠劫石。势耸云霄。南开一门。里面虚通。不假斤斧。自然一庵。师乃居之。比夫迦叶三峰。维摩丈室不远矣。时人皆目之为木禅庵。师居十有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出俗。道德弥着。声闻遐彰。知者四方不远千里。栉足函丈。朝参暮请。虚往实归。 时蜀王崇重师名。凡三诏不从。王慕师孤风。无由一见。遂於光天元年十月十五日。遣内侍赍紫衣.师号.寺额等赐师。师不受。凡三度送至。师确意却之。王愈钦师德。再遣使出敕云。寡人心愿。此回禅师如准前不受。乃卿之罪也。回必诛卿。 天使奉圣旨再往师处。师亦不受。天使懃恳拜礼告云。禅师此回若更不受君命。某必受戮。愿师慈悲。免某祸患。师不获已受之。 师既受已。使复告师。求回表谢恩。师云。老僧自住山来无纸墨。汝随我口传语大王。须善保。治家治国。事无偏倾。领取传言。无令忘失。欲求相见是何年月。使依师言。回阙奏王。 王深悦。再令天使诣山中长生侍奉师。师亦不受。复云。老僧不为名利。须得个人作什么。天使忙然。师且权留之。 师於乾德元年己卯七月十五日斋前。辞众端坐而化。俗寿八十六。僧腊六十六。时王闻之哀慕师。心不胜惨怛。急宣中书令王宗寿赍香烛备具等。到山致祭。敕葬归塔。神异颇多。不可具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