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语录通集
- 古尊宿语录
古尊宿语录
续藏经 古尊宿语录
宋 颐藏主集
重刻古尊宿语录序
过去如是如是。见在如是如是。未来如是如是。幸自可怜生。无端黄面老汉拈花瞬目。金色头陀忍俊脱颐。不觉漏泄。一人传虚。万人传实。何时而已哉。人根有利钝。故机语有开敛。针砭药饵。膏肓顿起。纵横展拓。太虚不痕。虽古人用过。时无古今。死路活行。死棋活着。观照激发。如龙得水。故曰言语载道之器。虽佛祖。不得而废也。七佛偈及西天此土三十三传。枝出派列。莫知其几授受证据。洎夫抑扬示诲见於传灯。而多有载不尽者。往往散落。
异时有颐藏主者。旁搜广采。仅得南泉而下二十二家示众机语。厥后又得云门.真净.佛眼.佛照等数家。总曰古尊宿语。非止乎此也。据其所搜采而言耳。
夫古人得亲故用亲。行到故说到。其所说者。如国家兵器。不得已而用之。从上为人。只贵眼正。是岂末流刻楮画花。雕蚶镂蛤瞎学者眼所可同日语。
觉心居士出善女伦。秉烈丈夫志操。不为富贵所障。世相所縻。着净名衣。坐空生室。安住正受。动静提撕。是孰使之然哉。谓颐所编古尊宿语刊于闽中。而板亦漫矣。两浙丛林得之惟艰。勇捐己资。锓梓流通。命禅衲精校重楷。不鄙索序。噫。亦异矣。昔月上女抗舍利弗。发明大涅盘。庵提遮对曼殊室利。不生生不死死义。达磨来震旦以后。其间善女等伦。横机诸大老。发明向上者多矣。近世秦国计氏与夫空室道人。皆以锺鼎家世而为般若眷属。今觉心则发挥古宿机语。以遗佛种。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
觉心魏氏。绍兴丞相文节公孙。余文昌之室。先莹住林庵虚席。命慈林解无言者摄解催请主庵人。觉心着语云。庵主只在庵中。为甚么不见。道有又无。道无却有。又不近。又不远。举头鹞子过新罗。参得着。吃碗面。余偈语多有。皆不计较而得。则日用中无非禅悦法喜之乐矣。并见于此。
时圣宋咸淳丁卯春清明日江淅等处明州府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住持沙门物初大观序。唐宋诸硕师传佛心宗。道大德备。室中垂示。勘辨学者。征拈代别。皆有机语。流布寰中久矣。惟传灯一书尝赐入藏。诸师之语。传灯不能备载者。有赜公藏主别集南泉.赵州.黄檗.临济.云门.真净.佛眼.东山二十余家。总若干卷。题之曰古尊宿语。实有补於宗门。
古尊宿语录卷第一
大鉴下一世
南岳大慧禅师。讳怀让。金州人也。俗姓杜。於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於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遂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何祥瑞。 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染世荣。帝传敕金州太守韩偕亲往存慰其家。 家有三子。惟师最小。年始三岁。炳然殊异。性惟恩让。父乃安名怀让。至年十岁。惟乐佛书。时有三藏玄静。过舍见而奇之。告其父母曰。此子若出家。必获上乘。广度众生。 至垂拱三年。方十五岁。辞亲往荆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师出家。通天二年受戒。后习毗尼藏。一日。自叹曰。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时同学坦然。知师志气高迈。劝师同谒嵩山安禅师。安启发之。乃直诣曹溪礼六祖。 六祖问。什么处来。 师云。嵩山安和尚处来。 祖云。什么物与么来。师无语。 遂经八载。忽然有省。乃白祖云。某甲有个会处。 祖云。作么生。 师云。说似一物即不中。 祖云。还假修证也无。 师云。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祖云。只此不污染。是诸佛之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谶汝曰。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鸡解衔一粒粟。供养什邡罗汉僧(又谶传道一法)。心里能藏事。说向汉江滨。湖波探水月。将照二三人。 祖云。先师有言。从吾向后。勿传此衣。但以法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惟示道化。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汝向后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师侍奉一十五载。 唐先天二年。始往南岳。居般若寺。示徒云。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能住。若达心地。所作无碍。非遇上根。宜慎辞哉。 僧问。如镜铸像。像成后。光归何处。 师云。如大德未出家寺相状向什么处去。 僧云。成后为什么不鉴照。 师云。虽然不鉴照。谩他一点不得。 马祖居南岳传法院。独处一庵。唯习坐禅。凡有来访者都不顾。师往彼亦不顾。师观其神宇有异。遂忆六祖谶。乃多方而诱导之。 一日。将砖於庵前磨。马祖亦不顾。时既久。乃问曰。作什么。 师云。磨作镜。 马祖云。磨砖岂得成镜。 师云。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 祖乃离座云。如何即是。 师云。譬牛驾车。车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车即是。又云。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於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马祖闻斯示诲。豁然开悟。礼拜问云。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 师云。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 马祖云。道非色相。云何能见。 师云。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 祖云。有成坏否。 师云。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马祖一蒙开悟。心地超然。侍奉十秋。日益深奥。师入室弟子六人。各印可曰。汝等六人同证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仪(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顾盻(智达)。一人得吾耳。善听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气(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谈说(严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 后马祖阐化於江西开元寺。师问众曰。道一为众说法否。 众曰。已为众说法。 师云。未见通个消息来。遂遣一僧去。嘱云。待伊上堂时。但问作么生。记取答话来。 僧如教。回。举似师。马祖云。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曾少盐酱。师然之。 师天宝三年八月十一日示寂於南岳。敕谥大慧禅师最胜轮之塔。吏部侍郎归登撰塔记。
大鉴下二世
马祖大寂禅师。师讳道一。汉州什邡人也。俗姓马氏。江西法嗣布於天下。时号马祖焉。 问。如何是修道。 师云。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云。作何见解。即得达道。 云。自性本来具足。但於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踈转远。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 无量劫来。凡夫妄想。謟曲邪伪。我慢贡高。合为一体。故经云。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时唯法起。灭时唯法灭。此法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前念.后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灭。唤作海印三昧。摄一切法。如百千异流同归大海。都名海水。住於一味。即摄众味。住於大海。即混诸流。如人在大海中浴。即用一切水。 所以声闻悟迷。凡夫迷悟。声闻不知圣心本无地位.因果.阶级。心量妄想修因证果。住其空定八万劫.二万劫。虽即已悟。却迷。诸菩萨观如地狱苦。沉空滞寂。不见佛性。若是上根众生。忽遇善知识指示。言下领会。更不历於阶级.地位。顿悟本性。故经云。凡夫有反覆心。而声闻无也。对迷说悟。本既无迷。悟亦不立。 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三昧中。着衣吃饭。言谈祗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返源。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返照。全体圣心。汝等诸人。各达自心。莫记吾语。纵饶说得河沙道理。其心亦不增。总说不得。其心亦不减。说得亦是汝心。说不得亦是汝心。乃至分身放光。现十八变。不如还我死灰来。淋过死灰无力。喻声闻妄修因证果。未淋过死灰有力。喻菩萨道业纯熟。诸恶不染。若说如来权教三藏。河沙劫说不可尽。犹如钩锁。亦不断绝。若悟圣心。总无余事。久立。珍重。
上堂。庞居士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 师云。待汝一口噏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又问。不昧本来身。请师高着眼。师直下觑。 士云。一等没弦琴。唯师弹得妙。师直上觑。士礼拜。师归方丈。 居士随后云。适来弄巧成拙。 问。如何是佛。 师云。即心是佛。 问。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 师云。我今日无心情。汝去西堂问取智藏。 僧至西堂问。西堂以手指头云。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得。汝去问海兄。 僧去问海兄。海兄云。我到者里却不会。 僧回。举似师。师云。藏头白。海头黑。 师采藤次。见水潦便作放势。水潦近前接。师即便踏倒。水潦起来。呵呵大笑。云。无量妙义。百千三昧。尽在一毛头上。识得根源去。 师令僧驰书与径山钦和尚。书中画一圆相。径山才开见。索笔於中着一点。后有僧举似忠国师。国师云。钦师犹被马师惑。 问。和尚为甚么说即心即佛。 师曰。为止小儿啼。 曰。啼止时如何。 师曰。非心非佛。 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 师曰。向伊道不是物。 曰。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 师曰。且教伊体会大道。 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曰。即今是甚么意。 师问僧。什么处来。 云。湖南来。 师云。东湖水满也未。 云。未。 师云。许多时雨水尚未满。 (道吾云。满也。 云岩云。湛湛地。 洞山云。什么劫中曾欠少)。
又问。如水无筋骨。能胜万斛舟。此理如何。 师曰。这里无水亦无舟。说甚么筋骨。 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随侍玩月次。师问。正恁么时如何。 堂曰。正好供养。 丈曰。正好修行。泉拂袖便行。 师曰。经归藏。禅归海。唯有普愿独超物外。 师问百丈。汝以何法示人。丈竖起拂子。 师曰。祇这个。为当别有。丈抛下拂子。 僧问。如何得合道。 师曰。我早不合道。 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便打曰。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也。 有小师耽源行脚回。於师前画一圆相。就上拜了立。师曰。汝莫欲作佛否。 曰。某甲不解捏目。 师曰。吾不如汝。小师不对。 有讲僧来。问曰。未审禅宗传持何法。 师却问曰。座主传持何法。 主曰。忝讲得经论二十余本。 师曰。莫是师子儿否。 主曰。不敢。师作嘘嘘声。 主曰。此是法。 师曰。是甚么法。 主曰。师子出窟法。师乃默然。 主曰。此亦是法。 师曰。是甚么法。 主曰。师子在窟法。 师曰。不出不入是甚么法。主无对。 (百丈代云。见么)。 遂辞出门。师召曰。座主。主回首。 师曰。是甚么。主亦无对。 师曰。这钝根阿师。 洪州廉使问曰。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 师曰。若吃。是中丞禄。不吃。是中丞福。 师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师於贞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门山。於林中经行。见洞壑平坦。谓侍者曰。吾之朽质。当於来月归兹地矣。言讫而回。 既而示疾。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师曰。日面佛.月面佛。 二月一日。沐浴跏趺入灭。元和中。谥大寂禅师。塔名大庄严。
大鉴下三世
百丈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也。师参马大师为侍者。檀越每送斋饭来。师才揭开盘盖。马大师拈起一片胡饼示众云。是甚么。每日如此。师经三年。 一日。随侍马祖路行次。闻野鸭声。马祖云。什么声。 师云。野鸭声。 良久。马祖云。适来声向什么处去。 师云。飞过去。马祖回头。将师鼻便搊。师作痛声。 马祖云。又道飞过去。师於言下有省。 却归侍者寮。哀哀大哭。同事问曰。汝忆父母耶。 师曰。无。 曰。被人骂耶。 师曰。无。 曰。哭作甚么。 师曰。我鼻孔被大师搊得痛不彻。 同事曰。有甚因缘不契。 师曰。汝问取和尚去。 同事问大师曰。海侍者有何因缘不契。在寮中哭。告和尚为某甲说。 大师曰。是伊会也。汝自问取他。 同事归寮。曰。和尚道汝会也。教我自问汝。师乃呵呵大笑。 同事曰。适来哭。如今为甚却笑。 师曰。适来哭。如今笑。同事罔然。 明日。马祖升堂才坐。师出来卷却簟。马祖便下座。师随至方丈。马祖云。适来要举转因缘。你为什么卷却簟。 师曰。为某甲鼻头痛。 马祖云。你什么处去来。 师云。昨日偶有出入。不及参随。马祖喝一喝。师便出去。 马祖一日问师。什么处来。 师云。山后来。 祖云。还逢着一人么。 师云。不逢着。 祖云。为什么不逢着。 师云。若逢着。即举似和尚。 祖云。什么处得者个消息来。 师云。某甲罪过。 祖云。却是老僧罪过。 师再参马祖。祖竖起拂子。师云。即此用。离此用。祖挂拂子於旧处。 良久。祖云。你已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师遂取拂子竖起。 祖云。即此用。离此用。师亦挂拂子於旧处。祖便喝。师直得三日耳聋。 后住洪州大雄山。以居处岩峦峻极。故号百丈。既处之。未期月。参玄之宾。四方麇至。沩山.黄檗当其首。 一日。师谓众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黄檗闻举。不觉吐舌。 师曰。子已后莫承嗣马祖去么。 檗曰。不然。今日因和尚举。得见马祖大机大用。然且不识马祖。若嗣马祖。已后丧我儿孙。 师曰。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於师。方堪传授。子甚有超师之见。檗便礼拜。 因僧问西堂。有问有答即且置。无问无答时如何。 堂曰。怕烂却那。 师闻举。乃曰。从来疑这个老兄。 曰。请和尚道。 师曰。一合相不可得。 师谓众曰。有一人长不吃饭不道饥。有一人终日吃饭不道饱。众无对。 云岩问。和尚每日区区为阿谁。 师曰。有一人要。 岩曰。因甚么不教伊自作。 师曰。他无家活。 僧问。抱璞投师。请师一决。 师云。昨夜南山虎咬大虫。 云。不缪真诠。为甚么不垂方便。 师云。掩耳偷铃汉。 云。不得中郎鉴。还同野舍薪。师便打。 僧云。苍天。苍天。 师云。得与么多口。 云。罕遇知音。拂袖便出。 师云。百丈今日输却一半。 (佛鉴云。虽得一场荣。刖却一双足)。 至晚。侍者问。和尚被这僧不肯了便休。师便打。 者云。苍天。苍天。 师云。罕遇知音。者作礼。 师云。一状领过。 有一僧哭入法堂。师云。作什么。 僧云。父母俱丧。请师拣日。 师云。明日一时埋却。 问。如何是奇特事。 师云。独坐大雄峰。僧礼拜。师便打。 西堂问师。你向后作么生开示於人。师以手卷舒两边。 堂云。更作么生。师以手点头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