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柏尊者全集

  韩大伯点雪窦偈曰。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香岩曰。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今有人以一念不生为佛。喜怒未发为中。此所谓枯桩旧处寻者也。能举一而反诸。则明暗动静通塞恬变合离生灭。俱未形时。若不是佛是中。则一精明。分成六和合。翻成外说矣。故有隔壁闻钗钏声者。曾亦得入。即此言之。则六尘皆韩大伯之古路也。即六尘而不粘六尘者。即韩大伯之兔也。临济用其机。而变其名。则曰。诸人赤肉团上。各各有一无位真人。於六根门头。放大光明。照天照地。自汝诸人不能荐得。如上诸语。皆古德禅老。抖擞屎肠。为黄口禅雏。说老婆禅也。如其本分为人。露一些子不得。何以故。佛祖命根断故。况热脑众生耶。故曰法堂前草深一丈。良不我欺(拈韩大伯点雪窦公案)。
  永嘉证道歌有曰。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此两句歌。赚杀天下人不少。非永嘉之咎也。人自咎耳。故看教与参禅。虽皆是胜事。脱打头不逢作家。教眼却被义理塞杀。禅心即被野狐涎涂抹了。殊不知。凡尚义理。古人谓之所知愚。凡染野狐涎。古人谓之识解依通。盖尚义理。情终不枯。一不枯。一不涉文字义理问答处。便茫然不知雌黄。如陈掺问云门曰。教意则不问。如何是教外别传意。门曰。教外别传则且置。如何是教意。掺曰。黄卷赤轴。门曰。此是能诠之文。如何是教意。掺曰。口欲谈而辞丧。心将缘而虑忘。门曰。口欲谈而辞丧。为对有言。心将缘而虑忘。为对妄想。如何是教意。掺茫然不知答。门曰。闻尚书善解法华经是否。掺曰不敢。门曰。经云治生产业。皆顺正法。且道今非非想天。几人退位。掺愈茫然。门诃斥而去。以是掺重发心参禅。请以云门作用观之。则永嘉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岂陈尚书独不解此两句耶。如果解了。如何见云门如木偶人相似。盖此公义理窠臼不先踢翻。却被跛足阿师踢翻了。直得无坐地处。此所谓贪观江上月。失却手中桡。即识解依通。虽稍活泼。初非义理窠臼。可以埋没得渠。然谓之识解。此是依通之信。非道通之信也。依通之信。说时似悟。触境必迷。譬如汞银。触火不得。一触火便飞去矣。道通之信则不然。如迦那提婆。以舌辩困外道。外道弟子恨婆困其师。一日婆经行林闲。外弟子以利刃决提婆腹曰。汝以舌困吾师。我以刀困汝。汝复能神乎。提婆春然受之。而且种种安慰教诲之。提婆肠胃委地。弟子惊号而至。提婆诲曰。彼自坏善根耳。与我何预。但悲其忿毒所烧。终必堕苦。我心果不瞋其所害。则其堕苦之苦。终当代受之。更以甘露洗其肠胃。我心方安。噫。婆之照用。岂尚义理之讲师。野狐涎之宗。所能较其雌雄者哉。又有所谓讲道学者。更不若讲师与野狐禅矣。故曰。一盲引众盲。引得众盲入火坑。予故曰。永嘉此两句歌。赚杀天下人不少。虽然。若是作家。此两句歌。亦是杀人剑。活人剑耳。
  夫华严之小根。法华之退席。一者以为华严摄机未尽。则谓之未畅本怀。一者以为法华之退席。即华严之小根也。恶得独以华严为不圆。而法华独圆乎哉。於是两家之徒。宗清凉者。遂以法华为未圆。宗天台者。又以华严为未圆。吾则绐之曰。果以华严为摄机未尽。尔时佛说大经。除诸大菩萨之外。犹有八部等众。以宿世曾植圆因。故亦得闻毗卢之音。敢问复除异类闻经之外。更有余众生不闻华严乎。如有之。何独小根不闻经。遂谓之摄机不尽耶。又以法华之退席为不圆者。敢问除退席之下。尚有余众生不闻法华耶。如有之。则华严之小根。未必非圆也。闻者无以应。吾复谕之曰。若知之乎。华严无小根。则圆能缚矣。法华无退席。则妙能滞矣。惟圆而带小。妙而带愚。始见华严之圆非圆也。法华之妙非妙也。故曰。证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凡夫也。欲证圆觉。而未及圆觉者。如来也。知此则知天台清凉矣。闻者罔措而退。
  华严曰。如是自性。如幻如化。如影如像。悉不成就。真如之性本自圆成。不觉而动。随缘流转。故理不成就。依他徧计即无自性。故事不成就。事理俱不成就。所以理障事障。皆不烦化而并消。事理障消。圣凡莫测。故本色人拈头作尾。以尾作头。而头尾端整。生杀自在也。
  我读法华经嘱累品。不觉涕泗横流也。何故。法华之妙至妙也。众生之粗至粗也。以至妙之法。欲至粗之众生。各各领解。在大菩萨犹难焉。故如来嘱其弘法曰。累之者。诚然也。
  法华云。开佛知见。其旨本自明白。初无玄妙。若以玄妙求之。则佛知见便不明白了。盖佛意即众生日用不知之知。开佛知见。知见既开。则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攀援。无往而非佛知见也。予以是知。众生於佛知见中。开众生知见。诸佛於众生知见中。开佛知见耳。以此观之。诸佛众生。元无定体。顾其所开知见何如耳。
  无尽意疑音声可以耳闻。而此菩萨。於一切音声。以何因缘独用眼观耶。佛答无尽意。但言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时。一心称呼观世音。观世音即时观一切称呼之音声。而众生皆得解脱。无尽意即晓然领解不疑。众生以耳闻音声。则物我亢然。故八难交临。众苦齐劫。劫我者谓之能。我受其劫谓之所。所以根境摇荡。业火焚烧。究其所自。以耳为闻声之地。音声为耳识之牵引。故曰。境有牵心之业用。苟能以眼观声。则根无所待。而境无能待。作是观时。不惟众生菩萨窝白尽翻。实乃凡圣路穷。苦乐根拔。然此等作用。非知解边事。所以遇缘触境。无分逆顺。皆我入路之楷梯也。
  阿难以无着名心。有四重过。当因成假时。已说不得。无着。剎那而相续。剎那而相待。至於相待假时。已离不着三重矣。於炽然有待之后。而曰无着。岂非四重过乎。
  夫待三合而执有鸣。五合而执有闻。此众人也。废三而执无鸣。废五而执无闻。亦众人也。惟三五合而不执有。三五废而不执无者。此非众人之所知也。予读东坡法云寺钟铭。大悟语言三昧陀罗尼。盖一切文字语言。皆自心之变也。知其自心之变。则合三而有鸣。合五而有闻。废三而无鸣。废五而无闻。譬如画水成文。成文水也。不成文亦水也。合心也。废亦心也。既皆是心。岂有心取心乎。心舍心乎。知其如此。可以为诗。可以为歌。可以为赋。可以悲鸣。可以欢呼。文字如花。自心如春。春若碍花。不名为春。花若碍春。不名为花。惟相资而无碍。故即花是春也。花可以即春。尘亦可以即根矣。岂根独不可以即尘耶。根既可相即。又独不可以互用之耶。铭曰。耳视目可听。鸣寂寂时鸣。大圆空中师。独处高广座。卧士无所着。人引非引人。二俱无所说。而说无说法。法法虽无尽。问则应曰三。汝应如是闻。不应如是听。又此数句。共六十字。字若譬花。句即春也。句若譬花。义即春也。义若譬花。理即春也。理若譬花。心即春也。然坡公此作。文严义精。苟非识妙者。直以为纸花耳。何春之有。盖坡翁以为吾所以得悟六根互用之义。六尘皆道之妙。苟微三合之鸣。五合之闻。推至於三五合而无鸣无闻者。终不可得也。故钟以师名。酬其德也。有师而无座。有座而不高广何以大。称大则无外。无外则卧士不可得矣。此举钟而略撞。非略之也。实摄之也。故撞有士之名。而无士之实也。如夺情不尽。则至理终不精彻。以人夺师士矣。师士夺而人不夺。犹未臻妙。又继而夺其人矣。三者互夺。则用存而功忘矣。夫用存则情见自枯。功忘则义路自断。义路断而情见枯。得全我性命之微。岂昧三五。而执鸣执闻者之所能也。予初曰。读东坡钟铭。而大悟语言三昧陀罗尼者。非绮语也。非妄语也。有能读予文。而知东坡作铭之意。则予又大圆师之仲弟也(拈东坡钟铭)。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六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七

    明 憨山德清 阅

  佛赞
  释迦佛赞

  稽首无等尊。本光何起灭。在乎用不用。凡圣始分辙。不用但热恼。用之皆神力。妙容三十二。一一吉祥备。功成贤劫时。非三亦非五。累足青莲花。慈风扇万物。此花触风欹。髻珠亦如堕。彷佛欹堕间。有意难为语。当处念不生。法身爆然露。若作如是观。供者真佛子。

  释迦文佛赞

  妙容处处皆充满。譬若春光在万物。众生日用苦不知。忽知福慧本具足。佛身非身盈八极。吾人计身拘六尺。佛心无心通一切。吾人生心一切碍。了得身心等兔角。威光炽盛星中月。见者闻者皆清凉。况复闻见皆寂灭。稽首牟尼无上尊。惟愿慈波恒泽物。

  阿弥陀佛赞

  大道非一亦非二。佛国如何有多种。究竟愿力初不同。所以感报乃如是。此去西方十万亿。化主号曰阿弥陀。往因发愿四十八。是故殊胜超一切。生其国者皆不退。我若发愿祖无量。我即弥陀真骨肉。弥陀之身寿无数。万斛芥子不可喻。悲智不从心外生。自强勇猛亦心力。如是观察了无疑。我即弥陀最初师。弟子既出苦海已。师长岂堕於生死。

  入山佛像赞

  南面之乐。视同敝屣。苟非至明。见彼知此。幽石白云。瑶宫金几。谁雌谁雄。慈父蒿矢。

  雪山苦行佛像赞

  眼不见眼。心不明心。眼若见眼。眼非我眼。心若明心。心非我心。谁云六载。苦行殷勤。明星出时。一睹悟道。道若可悟。亦可修证。修证非道。三学六度。方便劬劳。熏炙随顺。转识成智。智成识空。空即万法。万法即空。异相非碍。拈头作尾。以脚为手。似乃颠倒。不坏本相。横计不了。见手见脚。事事执着。如眼见眼。如心见心。如是见者。大海捞针。万劫千生。劳筋苦骨。役心疲志。曾有何益。瞿昙方便。谓言成佛。佛若可成。断非真佛。

  释迦佛雪山像赞(并序)

  有生最苦者。惟生死耳。生死本乎情爱。情爱不断。万劫千生。酬偿业债。我不重汝苦行雪山。睹星悟道。但服汝一切情爱。一刀截断。此非大英雄汉子。安能把手心头便判。是故稽首赞之。
  本自尊贵。作下贱相。堆危岩畔。宛死模样。人鸟绝踪。雪覆千嶂。寥兮寂兮。那来情想。为什么。活马将他死马医。咦。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释迦佛出山像赞

  衮衣何似鹿裘安。雪覆千峰独耐看。不是明星惊梦眼。肯来苦海弄波澜。
  一睹明星眼便花。逢人到处撒泥沙。六年苦行成何事。惹得诸方口业加。

  慈慧寺毗卢佛赞

  稽首无上毗卢佛。光明炽然徧一切。随其分量各得之。圣凡受用皆圆满。虮虱未始终於小。修罗亦非必於大。祇因瞥尔情生时。如行巨海限牛迹。是故世雄设方便。范铜示此希有身。譬如云净中秋月。众星围绕增殊胜。见者闻者益清凉。热恼顿入不思议。

  庐岳毗卢佛赞

  稽首无上真金色。相好圆满非有无。江涛湖风广长舌。一切见闻难思议。匡庐震旦胜道场。今复驻此光明尊。譬如宝盘得摩尼。宛转横斜恒不息。痴人若以方隅观。何异层氷觅火焰。智者日用心湛然。是故白毫常普照。

  无量寿佛赞

  有生必有灭。有寿必有数。佛以无量称。必有其所以。此去极乐国。西方路甚远。但念佛号者。必当生其土。释尊金口宣。决定无虚谬。生从不生有。不生者非数。非数为数本。是为万物祖。此祖人皆有。不悟乃不睹。如顿见自心。生灭不可得。依此发誓愿。如阿弥陀佛。佛佛愿相绍。光光照不绝。是佛现前时。狐疑汤泼雪。

  吴中泛海石佛赞(并序寄圜中曹直指)

  夫像设之始。莫始於优填王金像。与旃檀像。像设之灵奇。则莫灵奇於阿育王铜像。与吴中石像。夫金佛不度垆。木佛不度火。则石佛不度水明矣。而吴中石佛。乃出没大海。浮沈惊涛。螺发绳衣。跏趺於碧琉璃上。现大希奇。鱼龙悲仰。济海入吴。而独应朱氏父子之请。由是观之。石佛既以度水。则金佛度垆。木佛亦度火矣。予是以知无物非心。无像非真。心能所卷舒。精粗莫测。惟照用俱全者。则黄土与松枝。皆随感放光。况我维卫迦叶二如来。於无量劫。与吴人有大因缘。特此显现。令无量众生起灵应想。想则思。思则悟。悟则通。通则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皆自心也。然四方黑白。不道於吴者。无缘瞻仰。予甚慨之。乃属丁南羽氏绘像以传。秋空之月。无择蹄涔。二如来自兹处处示现矣。赞曰。
  金佛不度垆。木佛不度火。石佛能度水。多生愿力故。普愿见闻者。福慧如春花。不假安排力。花花妙自佳。因影得佛心。佛心无中外。应用虽不竭。迷之苦甚大。维卫迦叶佛。酬愿显灵奇。水陆作佛事。由之不许知。凡有供养者。地狱化佛会。佛会五阴空。罪福亦不昧。狱室名福堂。检名寔自详。因苦生觉照。觉则物我忘。尧春无中边。舜德宁促延。朝暮礼二像。披云睹青天。鱼龙仰光彩。虎兕融瞋颠。吴水与燕山。十五月皆圆。

  弥勒化身赞

  河目海口。心同太虚。长风游之。其地有余。我心如此。何物能转。布袋之中。圣凡难辨。

  弥勒佛赞

  世人多愁。尊者多笑。愁笑有常。用无粗妙。坦怀垂腹。布袋生杀。捏聚放开。圣凡失着。

  善云堂弥勒佛赞

  天容道貌妙难思。待到龙华见已迟。逈脱根尘浑独露。顿空人我便相知。面门生笑犹非妙。肩背流春始是奇。一礼一瞻增福慧。常亲宁不获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