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柏尊者全集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夫有生之患。莫大於生死。而生死之患。惟至人则能超然无累。下是则孰不受其累。然生死又本於有身。老氏云。我有大患。为我有身。故出世圣人。示此偈开悟是辈。此身不过五行攒簇而成。四大合并而有。所言四大者。地水火风是也。此四何名为大。谓其无处不徧。故称之为大。此四大在身。则为肉。为皮。为筋骨。为血脉。为痰唾。为津液。为热气。为动转。今现前此身。不过此等合成。既合成矣。众生不悟非坚。确然执之为身。故临死生之际。处利害关头。心神恍惚。千算万计。不过要保全此个躯壳子。殊不知此身。皮肉筋骨感地而有。血脉津液。感水而有。一切热气感火而有。凡百运转感风而有。故智者。不待闲时方作此想。於日用中常作此想。皮肉筋骨。原从地有。血脉津液。原从水有。热气原从火有。动转原从风有。此四大者。一切众生。凡有血气之属。皆所共有。我何痴迷。确然妄执为身。此想周旋俯仰。进退屈伸。常专注不断。渐渐纯孰。一旦顿悟。此身何在。故昔人有悟之者云。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且一切生死众患如箭。我身如垛。既悟此身。坚湿暖动。各还其本。垛尚不有。箭来谁受。故曰。假借四大以为身也。夫心有真心。有妄心。真心则圣人与凡夫无所闲别者。无所增损者。广大灵明。廓然充满。本无生。安有死。本无来。安有去。离生死。绝去来。不离日用。湛然常在。不可以有心得。不可以无心求。惟神而明之者可几也。此心不悟。虽衣冠楚楚。总是行尸走肉。人为万物之灵。於此不悚然惧。惕然省者。非颠倒。即着鬼迷矣。妄心者。感物而有。受制於物。故逢顺境则喜。逢逆境则瞋。憎爱交加。灵台汩没。一受於心。恨不即释。喜不即化。此皆妄心也。真心。虽然应物。物不能累。如明镜照像。虽辨妍丑。而本无心。妄心。则因境有。即受境累。故曰。心本无生因境有也。
  毗舍浮佛。此言一切自在觉。既自在觉矣。有何物而为障碍哉。然未觉者。不免一途成滞。见色则被色障碍。见空则被空障碍。忽然而有身。则被身障碍。介然而有心。则被心障碍。身障碍。生老病死。心障碍。喜怒哀乐。是以周旋一光之中。而妄成角立。既角立矣。一切不自在至矣。生有老迫。老有病迫。病有死迫。喜有怒迫。怒有哀迫。哀有乐迫。迫者相催之谓也。呜呼。生若定常。老不可迫。喜若定常。哀不可迫。以其无常。流之莫能已也。惟有道者。达身无常。四大成故。达心无常。前境生故。达四无常。一身待故。达境无常。因心有故。借一荡四。四无所立。借四荡一。一无所存。借境荡心。心初不有。借心荡境。境不自留。一四互荡。心境兼忘。一身而为无量之身。身相不坏一心。而虑周万物。寸抱本闲。由一切不自在。入一切自在。达之者。剎那可以超旷劫。如其未达。解脱幢。即成行尸肉块。智慧津。翻作苦海逆浪。自古及今。豪杰英雄。打破这关捩子不得。虽功高千古。名光万世。於本分上事。了无交涉。故生时受生迷。老时受老迷。病时受病迷。死时受死迷。喜怒哀乐时。受喜怒哀乐迷。以迷续迷。迷无断日。人为万物之灵。而灵不悟。以灵续迷。为一切黑业本。山高海积。未有撼竭之时。少知自反者。安得不惧乎。又灵如融通之水。迷如窒碍之冰。融通。则在方而方。在圆而圆。窒碍。则方则定方。圆则定圆。方圆无滞之谓活。方圆有定之谓死。是故圣人居方圆。而方圆莫能滞。以无滞故。所以能通天下之情。众人则不然。见方而被方惑。见圆而起圆执。所以在圣人。即死而活。在众人。即活而死。故圣人谓之生人。众人谓之死人。由是观之。自上古以来。所谓生人者。能得几何哉。为圣不难。难在通灵。苟能通灵。非惟身心俱灵。大则虚空天地万物之伙。微则一介一尘一毛一发。靡不灵矣。至於三藏六经。诸子之流。百工之技。亦无不通。故达身灵通。无事可碍。达心灵通。无理可障。化生老病死。为无上涅盘。回喜怒哀乐。证大菩提。涅盘菩提。从身心得。若无身心。二果何阶。故曰。此身为尘劳山。此心为杂毒海。一旦达身无己。尘劳山即功德聚也。达心如幻。杂毒海即般若浆也。人为万物之灵。不自重。甘为死人。不为生人。可悲已。
  此半颂。特十四字而已。然大藏与一千七百则机缘。九经二篇百家之要。莫不备焉。子若张而演之。虽大块为墨。昆仑为笔。天风为手。虚空为纸。莫能尽也。故曰。佛法有不思议力。既曰不思议。岂可以众生臆见揣摩而能知耶。但当谛信受持。则终自悟入。夫信则诚。诚则一。一则我持颂之心。了无所附丽。如是积久。则身心横计。一朝爆落。则生死铸而为涅盘。烦恼化而为菩提矣。此两者谓之二转依果。所谓转生死而依涅盘。转烦恼而依菩提也。然凡夫心识粗浮。卒不能制之一处。故须由读而诵。诵而持。持而专。专而一。一则邻化。邻化。则将乘缘生而入无生矣。
  达观道人。尝以毗舍浮佛传法偈授人时。必曰。持千百万遍。自在受用现前矣。毗舍浮佛。此言一切自在觉。而深推其旨。大要破众生身心之执耳。故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即此观之。一切众生。从无始劫来。至於今日。莫能自在。於死生憎爱之中者。良以见有自身。则身相为碍。见有自心。则心相为碍。呜呼。身相碍於外。心相碍於内。一动一静。内外相碍。无须臾超然之境。可哀矣哉。即此相碍之境。在圣人日用中而身充法界。如月赴众水。知周万物。如镜照群象。不速而至。不劳而遍。东坡大悲阁记。乃此偈注疏也。其略曰。大悲者。观世音之变也。至何独疑於大悲乎。如以东坡之意推之。则心念不静。应物必乱。非东坡不知即动而静。即色而空。盖东坡量自己分上。只体得理具光景。未到无身而现多身。无心而智鉴群品地位。如此地位。非大菩萨。岂易为哉。然观东坡理具之旨。则所见无惑矣。体此无惑之见。於憎爱境上。死生关头。真实挨将去。到佛菩萨地位。终有时在也。

  释八大人觉经

  夫觉与不觉。如拳手卷舒耳。圣人知其如此。所以即众生日用不知之知。开为八觉。觉则如拳复手。手复则提挈四生。搬运三世。束太虚如芥子。捻大地为微尘。举无不成。用无不验。皆十指之力也。若手作拳。则十指屈而不能信矣。信既不能。安得有如上之用哉。故拳譬不觉。手譬了觉。以此观之。诸佛不觉。则不异众生。众生忽觉。则不异诸佛。如屈指则拳。信指则手。而信之与屈。屈之与信。机在心而不在拳手也。然拳手可见。而心不可见。唯圣人因可见而见不可见。故能以不可见役可见者。所以可见者为圣人之利。而不为圣人之害也。而众人以可见者为我有。则不可见者。愈远而愈疎矣。故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如一旦悟可见者。即不可见者。则日用不知之知。不惟开而为八觉。即千万觉可开也。此不知之知。在诸佛则名八万四千三昧。此八万四千三昧。在众生则名八万四千烦恼。嗟乎。烦恼与三昧。果有常耶。果无常耶。有常则众生终难得佛。无常则诸佛亦可以为众生。如诸佛还作众生。则众生又何必求得佛哉。凡诵持此经者。果知我现前日用不知之知。如来为我开为八觉。我因八觉而悟廓之。则八万四千之觉。在我日用。不在诸佛言说也。予故曰。拳手可见。而心不可见。则不可见者。果可以数量尽哉。

  释十二因缘

  所谓十二缘生者。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不了自心。谓之无明。既成无明。则必循缘。谓之行。循缘则必分别。谓之识。既成识矣。则必横计。横计实无其体。但有虚称。谓之名。身因横计所有。块然一物。谓之色。然而名色解虽次第。乃一支也。根境相敌。谓之触。触则领纳。谓之受。受必耽着。谓之爱。爱而不舍。计为常有。谓之取。取而执实。谓之有。有则有生。生则有老。老则有死。自无明至老死。谓之十二支。此十二支。为一切众生生死烦恼之窟宅。亦是一切诸佛菩提涅盘之乐土也。顾行人治之何如耳。
  夫十二因缘者。谓因无明而缘行。因行而缘识。因识而缘名色。因名色而缘六入。因六入而缘触。因触而缘受。因受而缘爱。因爱而缘取。因取而缘有。因有而缘生。因生而缘老死。是名十二因缘。然无明与行。则属过去。识。乃过去之终。现在之始耳。名色六入触受爱。此五支则属现在。取。乃现在之终。未来之始也。有生老死。此三支则属来世。又无明。有迷理无明。有迷事无明。迷理无明。谓不了第一义谛。普光明智中。本无古今凡圣身心。即此不了。名之迷理无明。迷事无明。谓执现前四大假合之身。四蕴横集之心。此是我身。此是我心。只此执着分别者。顺则欢喜。逆则烦恼。此点执受。名之迷事无明。故曰。迷理无明未破。决不能达本。迷事无明未破。决不能忘情。以不达本故。法身本有而不悟。以不忘情故。色身本无而横执。此执不消。依之而造善恶之行。行成谓之业。业熟谓之果。受苦乐时谓之报。此就行一支而演说也。识则以行业牵引受果报。分别投胎。妄起憎爱名识。此识投胎之后。在母胎中。作赤白主。无有形段可见。但有其名。故谓之名。色。即赤白和合。至第五个七日。名形位。谓诸根四肢。似有而未全。故谓之色。六入则名色已后。至第六个七日。名毛发爪齿位。至第七个七日。名具根位。谓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故名六入。此两支皆胎中具。若形位。毛发爪齿位。又名色六入两支闲开出也。触则出胎已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对六尘。未能了知。故苦乐想未生名触。受则谓从五六岁至十二三时。因六尘触对六根。即能纳受前境好恶等事。虽能了别。然未能起淫贪之心。但名为受。爱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於种种胜妙资具。及淫欲等境。然犹未能广徧追求。但名为爱。取。则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於五尘境。四方驰求。曾无厌足。故名为取。此五支。虽在胎出胎之不同。总属现在。取。则是现在终。亦未来始。先已拣之。此复略显。有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聚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三有则欲有。色有。无色有。是此三有。又名三界。生谓从现世善恶之业。后世还於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为生。老死。谓从来世受生已后。五蕴之身。熟已还坏。故名老死。呜呼。此十二因缘。非三达洞明。五眼圆照。孰能至於此。虽然学不检名。名不审义。义岂能精。义既不精。则终难入神。义不入神。则实用无征。实用无征。虽说时似悟。对境终迷耳。故一触死生祸福之机。便作不得主宰。以致名败德丧。取笑千古。退世人之信心。即此观之。不以佛祖圣贤自任。则十二因缘之名。尚不及闻。况能检名审义。精义入神。以致用哉。即太史公。号称博古。於三世报复。犹疑而不了。况其他耶。如史迁於十二因缘。能检名审义。一心了知。则三世报复。决不至失言。取笑於后人。呜呼惜哉。

  八识规矩
  前五识

  性境现量通三性。
  此言前五识。於三境中。惟缘性境。三量中。惟是现量。三性俱通。
  性境者。谓所缘诸色境。不带名言。得境自相也。相者。青黄赤白之谓。名者。长短方圆之称。现量者。谓对境亲明。不起分别也。性境属境。现量属心。三性者。善性恶性无记性也。三性俱通。以五识性。非恒一故。
  性境若说根尘能所。八法而成。是落小乘。如惟识则无有此境。此境现前。如明镜照象。湛然明了。不起分别。如云真境也。善恶两性。在五识虽无分别。而照从是起。故通。
  眼耳身三二地居。
  三界分为九地。自地狱至六欲天。皆欲界也。为一地。四禅。色界也。有四地。四空。无色界也。有四地。共为九地。欲界名五趣杂居地。五识俱全。初禅天。名离生喜乐地。是为二地。止有眼耳身三识。无鼻舌二识。以无段食故。自三地以上。则五识俱无。
  徧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此二句。言五识心所。徧行有五。别境有正。善心所十一。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根本烦恼六。今止有贪瞋痴三。共心所三十四。皆任运无分别者。
  五识同依净色根。
  白净色根者。指胜义而言。惟天眼能见。盖落形质者。是浮尘根。岂能照物。以有胜义根在。故能缘境。言五个识。同依胜义根而起也。
  九缘七八好相邻。
  九缘者。空。明。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也。眼识具九缘而生。耳识惟从八。除明缘故鼻舌身惟七。除空明二缘故。
  合三离二观尘世。
  鼻舌身三识。合中取境。眼耳二识。离中取境。观。即能缘见分。尘世。即所缘相分。
  愚者难分识与根。
  此言小乘愚法声闻。不知根之与识。各有种子现行。以为根识互生也。不知根之种现。但能导识之种现。谓根为生识之缘则可。谓生识则不可。以识自有能生之种子故也。小乘未破所知障。於法不了。故难分耳。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佛有根本智。有后得智。根本智。乃实智。能亲缘真如。后得智。乃权智。但能了俗。不能亲缘真如。果头佛已破见思惑。能六根互用。变起相分。复观相空。以不知前五。及七八等识。遂自认为后得智。不知后得智。乃从根本智而得者。小乘虽有如理如量二智。特其名耳。岂真后得智耶。即后得智。在佛果中。犹不诠真。况因中乎。诠。契也。根本智无分别。所以亲缘真如。后得智。从色根起。是有分别的。所以不能亲缘无分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