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柏尊者全集

  缘见因明。见初非缘。明既非缘。暗岂为缘。我以是知有日月灯之明。则见万物。无日月灯明。则不见万物。以理准之。无有是处。何以故。以见暗在眼前者。暗既在前。能所昭然。两非交涉。以暗较明。明亦如是。
  夫因明而见物。明谢则不见矣。故曰。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也。不因明而见物。虽一切暗相现前。而我无待之见。本自昭然。故曰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也。虽然鸱枭夜撮蚤虱。察秋毫。昼则瞑目而不见太山。又猫犬昼夜俱见。昼夜俱见。则与无待之见。又何别焉。夫猫犬根全则见。根不全则不见。惟圣人根全亦见。根不全亦见。至於顶亦见。足亦见。背亦见。腹亦见。周身四体八万四千毛孔。无不见者。故大悲菩萨。八万四千母陀罗臂。臂臂有手。手手有眼。良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设象以尽其意。犹一人之身。身有六根。六根所待者。谓之六尘。今棱严会上。大觉圣人於六根之中。略举眼根。因日月灯光之明尘。尘能发识。有识则见。此妄见也。真见则不待明尘。而本照彻无遗者是也。一根既然。余根皆尔。故临济曰。汝等诸人。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在人之六根。乃能放大光明。汝若生心拟会。即非真人矣。
  以手搔痒。谓有能所。以手把髻。身不离地。缘见因明。见如我手。痒如明缘。以此而观。能所宛然。不明自发。独立无待。不明自发。旨本符契。横计忽生。千转相因。因因无尽。识难穷究。惟得真法界者。不受识瞒。得惟识者。不受意言瞒。此皆据用征照。苟非鹅王择乳实难。
  明暗自相代谢。见精本自湛然。
  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师曰。大慧禅师。一日问礼侍者。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如何。礼答不得。却曰。望和尚为某作个方便指示。大慧向他道。你是福州人。我说个喻子向你。如将名品荔枝。和皮壳一时剥了。以手送在你口边。只是你不解吞。达观灯下看大慧语录。至此不觉失笑。你众人且道。笑个恁么。如荐得。不劳达观饶舌。既荐不得。老汉为汝说破此段经。也不妨碍。只如如来为阿难。老婆心切至矣。何异大慧和皮壳剥了名品荔枝。送在礼侍者口边。只是他不解吞。大底此事苟不到智讫情枯之地。断然承当不下。且道如何是智讫情枯的样子。咄。泥牛夜半归来远。踏破前峰万顷云。
  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曜。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闲。诸变化相。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师曰。灵光寂照。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外此有法。无有是处。凡众生见心外有法。皆瞥尔念生。念生即有我。有我则有限量。所以有内有外。内则根识是。外则依报是。依报是无情。正报是有情。因有是是。有我我所。虽三细六粗。生起次第有别。究本言之。原是一个圆常佛性。以众生念起之后。了不觉悟。胶於根尘。识托其中。恋能恋所。能即六根。所即六尘。根尘能所。疆界确然。是以眼识则能司色。耳识则能司声。余四例然。所谓由彼觉明。有明明觉。觉明即是真心。明觉即是妄心。此妄心。即真心迷转者。非离真心外。别有妄心生。既迷於真。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根尘是所黏。识是能黏。譬如眼识不能自生。必由明暗二尘引起。才有此识。若无前尘。识终不有。故心外见法者。则有前尘。有前尘则有妄识。既有妄识。六根次第应用。一点也差谬不得。此皆是情识封蔀故也。若能当下照此一念。原无起相。即念本无。念尚不有。安得有前尘。凡有前尘为留碍者。只是自家直下不能观破此念。故清凉云。十世古今。终始不离於当念。无边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盖有念即有自他。即有古今。念他唤一尚不可。何处有二。由是观之。天地万物一切含灵。不出我一念。又天台智者云。一念具三千。谓有念时。念息三千泯。谓无念时。行者真发菩提心者。当於起念时。了不可得。念息时。洞照十虚。所以这一节经。最初不过迷了真心有妄心。因有妄心。即有根尘。因有根尘。即有疆界。因有疆界。便不能互用灵通。此就迷上说。若离暗离明。既无见体。难道就没了见。若没了见。即是木偶人也。盖因明暗而有见者。应物之识也。离明暗而有见者真心之照也。此个关头。正是迷悟根本。悟得来。应物之识。即是真见。悟不来。真心之照。即是应物之识。却不是两件。因迷悟斯有二致耳。一根如是。诸根亦然。真心发照。则不托於前尘而起。起不托尘。此是离物独立而照。独立则心外无法。心外无法。不知又唤恁么作根尘。故云门云。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云门此意。即是经云。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闲。诸变化相。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器世闲是无情。众生是有情。如何众生悟了道。一切无情器世闲。亦化成无上知觉。此个窍子。不知在何处。寻得这个窍子着。说无情器界成佛亦可。说有情众生不成佛亦可。所谓拈头作尾。唤尾作头。权衡在手。袖贬由谁。到这里。说无六根。而有见闻亦可。有六根而无见闻亦可。上来云门的话头。有照处。便有用。在经旨直饶会得。只是一个照。用处又存乎其人。六根互用也不甚奇特。会得从缘荐得相应捷之句。即便受用得来也。此节经虽由真起妄。会妄归真。发许多作用。不过自家日用寻常事耳。以迷者谓之奇特。又古德云。灵光独耀。逈脱根尘。这等说话。只好为未发心的人说。若少有见的。闻此定然鼻笑不已。既谓之灵光。是活漉漉地。说恁么逈脱不逈脱。且他本无畔岸。这个躯壳子。不过三五尺长。以三五尺长。置之无畔岸之中。且道是逈脱不逈脱。若道不逈脱。六尺躯壳子。安能笼罩得无畔岸的灵光。若道逈脱。只今大众。莫不在躯壳上作窝坐。这个窝坐。虽只有五六尺长。若不是个真正英灵男子。且慢莫提起。说他逈脱不逈脱。若然如是。毕竟怎么样好。三途一报五千劫。得出头来是几时。
  真心实不可以一体求。多体得。又不可以徧体知。亦不可以不徧测。离一离多。离徧不徧。所以又能一能多。能徧能不徧也。今阿难不悟真心。惟攀缘横计。故如来知其病处。随机付药。究竟言之。了无实义。亦无定方。如难阿难云。若咸觉者。挃应无在。既挃一处。徧体多觉。断无是理。如来就阿难计处难之。意者。挃一支而四支咸觉。则挃者亦知。不挃者亦知。则可言挃者无挃矣。何则以三支不挃有知。则一支挃者。可即无挃也。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一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二

    明 憨山德清 阅

  释毗舍浮佛偈

  夫外坚湿暖动而观之。则此身初非我有。外前境而观之。则此心本无生处。外心境而观之。则罪罪福福。皆本无主也。故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如来大慈。岂欺我哉。
  宋黄庭坚。号山谷。有贵人以绢求山谷书自所作文。山谷笑曰。庭坚所作文乌足宝。惟寒山诗。乃沃火宅清凉之具。遂书与之。复嘱之曰。寒山诗虽佳。然源从七佛偈流出。故山谷凡所行乐之地。书七佛偈最多。而七佛偈中。毗舍浮佛偈。尤为殊胜。所以然者。盖过去千佛。微此佛则莫能成其终。现在千佛。微此佛则莫能成其始。成始成终。实系此偈。是故读诵书写受持乐说。流布毗舍浮佛偈者。十方三世诸佛并其神力。现出广长舌相。赞叹是人功德不少。毗舍浮佛。此言一切自在觉。呜呼。一切自在觉。一切不自在障。初非异源。故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但诸佛善用其心。则无往而非自在。众生不善用其心。则无往而非障碍。然此障碍。不从天降。不从地生。亦非人与。以其见有我身。则死生荣辱至矣。以其见有我心。则好恶烦恼至矣。夫死生荣辱好恶烦恼。皆以我身我心为本源。苟有勇猛丈夫。能直下拔其本。塞其源。则众生之障碍。未始非诸佛之解脱也。八大人觉经曰。心为恶源。形为罪薮。予以是愈信山谷谓寒山诗。为沃火宅清凉之具。源从七佛偈流出。无欺焉。或问曰。枯恶源。空罪薮。有道乎。应之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此半偈能读而诵。诵而思。思而明。明而达。则恶源之枯不枯。罪薮之空不空。子自知之。非予口舌所能告也。
  夫心为恶源。形为罪薮。凡血气之属必有知。血气非形乎。知非心乎。呜呼。形之与心。莫知是何怪物。而毒众生若此。人有言曰。修行本无他术。苟能柰何得自己身心便了。虽然柰何得自己身心。岂细故哉。是以圣人哀之。设大方便。使博地凡夫。即恶源而为慈悲之海。即罪薮而为功德之林。达形非形。了心非心。非形则形充八极而无累。非心则智周万物而不劳。如是妙用。莫如毗舍浮佛颂也。毗舍浮佛。此言一切自在觉。此自在觉。炯然独立。於众生日用之中。初无障碍。然在诸佛便得自在受用。在众生便成障碍。且道病根在甚么处。咄。大地众生成正觉。十方诸佛陷泥犁。
  夫患本无根。根於身心。所以颜子堕肢体黜聪明者。拔患根也。老子亦曰。我有大患。为我有身。我若无身。何患之有。由是言之。身乃饥冻荣辱死生之桩也。如以坚湿暖动观身。则患桩不待推而倒矣。心乃好恶是非之桩。如以物我同根观心。劳勤好恶杂毒之桩。亦不待推而倒矣。噫。两桩既倒。身心情枯。坚湿暖动。即法身也。能好恶为杂毒者。即无分别智也。以无分别智之鱼。游无边际法身之海。水不待忘鱼。鱼自忘。鱼不待忘水。水亦自忘。鱼水相忘。而浮沈自在清冷之怀。则鱼与水皆象先之绍介也。剖尘居士勉之。
  毗舍浮佛。此言自在觉。觉与自在。体用互称耳。盖觉则自在。自在则觉。故圣人体用圆融。无粗不精。精则一。一则无待。无待则无外。无外则物我同根。天地一体。所以大不废小。体不废用。根兮尘兮。根不自立。由尘而桩。尘不自立。由根而宾。由尘而桩。桩果有乎。由根而宾。宾果有乎。两者既决。物我寂寥。故曰。寂寥於万化之域。动用於一虚之中。故根不碍尘。尘不碍根。大用全而无迹。无迹则物我何在。知此谓之觉。根尘不相留碍。谓之自在。若然者。根未尝有根。尘未尝有尘。圣人善用其心。故自在而觉。众人不善用其心。所以自在觉。翻成不自在障耳。余以是知以四大观身。有身用而无身相。以前境观心。有心用而无我执。故此半偈。诚破死生之爻象。治心病之医王也。
  夫身心之初。有无身心者。湛然圆满而独存焉。伏羲氏得之而画卦。仲尼氏得之而翼易。老氏得之二篇乃作。吾大觉老人得之。於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人天百万。圣凡交罗。独迦叶氏亦得之。自是由阿难氏。乃至於达磨氏。大鉴氏。南岳氏。青原氏。并相继而得之。於是乎千变万化。鬼面神头。或以慈悲为三昧。或以瞋怒为三昧。或以苦行为三昧。或以语言文字为三昧。或以棒喝破沙盆为三昧。以至於滚木球。握木蛇。斩蛇伏虎叱龙之类。书不胜举。如上种种三昧。世出世法。交相造化。使夫众生日用而不知。而或知。不知即名凡夫。或知即名圣人。呜呼。圣人与众人。初本一条。惟以知不知。乃凡圣分焉。由是而观。知亦由我。不知亦由我。何天下知者寡。而不知者多。病在何处。良以有生以来。计身心以为我。而身心之前者。湛然圆满。妙物无累。反昧之而不觉。一不觉则永不觉。所以威音同禀。以至於今。犹茫然无省。劳他圣人。右提左挈。百计千方。委曲施尽。伎俩亦穷。总不知觉。古人呼此辈谓之行尸走肉。白日小鬼。不亦宜乎。吾毗舍浮佛。复不以众生难度而退愿心。说此偈。要使博地凡夫。共登无上。夫无上者。谓身心之初。有大圆镜智。光彻终古。妙拔群有。威神莫测。得之即圣。失之则凡故也。若然者。凡圣之分。不过於身心窠窟。翻得破者。则解脱无方。不能翻得破者。则障碍长劫。盖死生无根。以身为根。好恶无本。以心为本。苟能以四大观身。身何所在。前境观心。心从何起。知身所在。即身有而无累。知心所起。即心有而不生。身有而无累。生死何妨。心有而不生。应物何碍。生死何妨。则愿轮常转。应物无碍则慧日常明。虽然。初心学人。不以持偈为梯航。则苦海难度。又持偈有上中下之不同。上者以其天机深妙。触偈即悟。中者惟持久始得心开。下者由读而诵。诵而能持。持而能熟。熟则或以此生得入。或以多生得入。入则本同。上达无异。以此观之。根无利钝。能信者皆得出苦。何故自甘暴弃。或以贫贱累而不能持偈。或以富贵累而不能持偈。贫贱富贵。虽荣辱不等。累无两般。且年光不可把玩。老病不与人期。一息不来。便成他世。凡百罪业。是汝作者。不免随之。随而不离。如影随形。天上人闲。太虚空中。总无你逃避处。如可逃得。则一切佛祖圣贤之聪明。不若凡夫之愚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