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语录别集
- 紫柏尊者全集
紫柏尊者全集
东平打破镜。已三百余年。龙潭吹灭灯。复四百余载。后代子孙。迷於正眼。谓镜灯灭。而不知行住坐卧。放十大光明。灯未曾灭也。见闻觉知虚鉴万象。镜未曾破也。灯虽无景。能照生死长夜。镜虽无台。能辨生死魔惑。镜与灯光光常寂。明与鉴幻幻皆如。照之无穷。则曰无尽之灯。鉴之无穷。则曰无尽之镜。日用不昧。昭昭於心目之闲。但众生迷而不知。故有修多罗教。开如幻方便。设如幻道场。度如幻众生。作如幻佛事。譬如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中点一灯。外安十镜。以十镜喻十法界。一灯况一真心。一真心则理不可分。十法界则事有万状。然则理外无事。镜外无灯。虽镜镜有无穷灯。无穷灯惟一灯也。事事中有无尽理。无尽理惟一理也。以一理能成差别事故。则事事无碍。由一灯全照差别镜故。则镜镜交参。一镜不动。而能遍能容能摄能入。一事不坏。而即彼即此即一即多。主伴融通重重无尽。悲夫众生。居一切尘中。而不知尘尘皆毗卢遮那无尽剎海。普贤示一毛孔。而不知一一毛孔。含众生三昧色身。然则一切众生。日用在普贤毛孔中。毗卢光明内。慈氏楼阁中出没。文殊剑刃上往来。念念中与诸佛同出世。证菩提。转法轮。入灭度。如镜与镜。如灯与灯。一切一时。普融无碍。诚谓不可思议解脱法门。非大心众生。无以臻於此境。或问即今日用见闻觉知。毕竟是灯耶。非灯耶。是镜耶。非镜耶。答曰。镜灯灯镜本无差。大地山河眼里花。黄叶飘飘满庭际。一声砧杵落谁家。
夫众生无常。随所熏习。熏之以五逆十恶。则地狱众生发现。熏之以悭贪之业。则饿鬼众生发现。熏之以愚痴贪欲。则畜生众生发现。熏之以五戒善业。则人道众生发现。熏之以好胜诈力福业。则修罗道众生发现。熏之以纯十善业。兼修未到地定。则天道众生发现。熏之以四谛之业。则声闻众生发现。熏之以十二还灭因缘。则缘觉众生发现。熏之以三学六度之业。则菩萨众生发现。熏之以无上菩提之业。则诸佛发现矣。由是观之。自佛而下。九界众生。虽世出世圣凡之不同。然皆未脱众生之名。自九界已上。唯佛道中。始脱众生之名耳。是以弥勒菩萨。悬知释迦缘化将满。继佛位者。以己身当之。既将任佛职。深虑一切众生。若不先以般若熏之。培其智种。则将来龙华位中。内无智种。虽外熏以无上法缘。终无益也。如地有种。外藉阳和之力熏之。则油然而各遂所生也。於是弥勒菩萨。乘悲愿轮。托生婺州双林之傅氏。现为居士身。广化有情。时梁天鉴年闲也。然居士深知众生得道因缘。唯耳目最要径。而耳目中。又虑众生识文字者少。闻法亦复不多。既而设为藏轮藏法。於中使一切众生。若见若闻。若识字。不识字。以鼻齅之。以口舌赞之。以身触之。以意慕之。毋论其有心无心。贤智与愚。借此六根熏习。植般若智种。作成佛因。呜呼大士之心。可谓极深广大矣(轮藏)。
夫身不自身。因触而身。所以身即触也。身既即触。反而推之。即知触亦身也。身即触。身不可得。触即身。触亦不可得。身触既皆不可得矣。则识本无生。识本无生。即身之与触。亦俱无生也。今有人於此。解路虽通。灵机尚昧。所以说时似悟。对境仍迷耳。是以知识依通。非佛知见。内莹发光。真名大智。予以是知身之与触。触之与识。迷时成三。悟后一尚不得。何况於三。三一绝待。独露常光。遇物即宗。不乖血脉。理事函盖。宗教同春。枝有短长。花心不二。但善用其心者。即触途成观。不善用者。触事生迷也。
不见可欲。则无所爱。故以志一气。清明在躬。志气如神。虽禄之以天下。穷至於匹夫。无所损益也。虽然爱不可以自洗。以闻道而洗之。故曰闻道者。灵台常虚。虚则明。明则彻。彻则远。远则久。久则大。大则圆。圆则备。虽虚空之无际。万物之广多。天地之确颓。众妙之所出。皆自道也。道乃如是。可不爱乎。众人则不然。其所爱。不出於饮食男女之闲而已。悲夫。
世儒每以知行合一为妙。殊不知曾子述夫子之意。则曰尊其所知。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由是而观。先知而后行明矣。不知而行者。又乌足道。然知有解悟之知。有修行之知。有证极之知。故无解悟之知。则修行之知无本矣。无修行之知。则证极之知无道矣。又证极之知。为解悟修行之知之所归宿也。
知行合一之旨。可得闻乎。曰行时非知时。证时非行时。到此地位。不可以智知。所知不能及。知既不能及。行亦不能及。知行路穷。不唯神仙失其静笃。管取罗汉遗其空醉矣。若然者。毕竟如何即是。回看云树杪。不觉月沉西。
夫义非文而不诠。意非义而不得。旨非意而不冥。冥则无思。无思则同。同则无实。无实则无同。若然同而无待。异亦无待矣。譬如一指屈伸。伸喻同焉。屈喻异焉。故正伸时伸本无待。正屈时屈亦无待。虽然。且道离屈伸之外。全指在甚么处。知此则可以言同异无待矣。
精神不凝而思谓之揣摩。揣摩之患大矣。杜灵机而生见刺。故曰悟学废於揣摩。
夫身为荣辱巢穴。心为好恶根株。如根株不拔。巢穴未空。入山则怕虎兕。入水则怕蛟龙。夜行则怕鬼。入群则怕众。凡愚之怕智。短之怕长。低之怕高。近之怕远。或可怕不怕。不可怕反怕。究其所由。有身则荣辱可以为巢穴。有心则憎爱可以为根株。能即身见空。则何空非身。即心了幻。则何幻非照。若然者。荣辱好恶。不唯可以为解脱之梯航。实乃真为大夜之灯烛。今有人事善知识而生怕。怕则神不安。神不安则恍惚起。恍惚起则心无所见。身无所主。终必因怕。至於远离善知识。既远离善知识。不期然而近恶知识矣。呜呼。华严经有十种事。失佛法道。最初即於善知识。不生渴慕。方便亲近。失佛法道。且善知识机缘。有多种不同。有以慈悲为佛事者。有以瞋怒为佛事者。有以和光同尘为佛事者。有以叱咤棒喝为佛事者。有以恭敬供养为佛事者。有以守约为佛事者。有以多闻为佛事者。有以超放为佛事者。有以庄重为佛事者。有以人见喜而为佛事者。有以人见怕而为佛事者。故曰。逆顺皆方便。而世之人。循声流转。触相取着。以为某善知识慈悲。某善知识贡高。某善知识有道心。某善知识太孤峻。此所谓孟八郎汉。皆作实法回向。不免被他明眼人。鼻笑汝在。又有一等人事善知识。不以善知识见处为重。专以伺察善知识直达无心之过。摭为口实。向背地里。对人说去。噫。若将生死为闲事。知识何须亲近他。须把身心抛脑后。自然陆地长莲华。
凡学人沐浴。当生大惭愧。洞察所因。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声。方可入水。盖般若者。一切诸佛之母。称其母。则其子无论多寡。皆随之矣。凡不明般若者。不能生大惭愧。不能洞察所因。何以故。以智鉴不明。不辨好丑故。何谓生大惭愧。当作是念。我此身垢浊不堪。而见地不彻。行业凉薄。享此净浴。何以克当。何谓洞察所因。当作是念。此沐浴水。众力所成。深山寒云之中。雪老氷枯之地。柴薪汲运。转冷为热。揣我有何行德。受大众心力。即以沐浴一事。入水出水。毫忽不昧心光。妙触宣明坐入佛海。至於饮食起居。行住坐卧。境缘逆顺。情隙爱憎。若不生大惭愧。洞察所因。舍命时至。管取九人之中。有十人手忙脚乱在。或比来凡沐浴时。称阿弥陀佛以为话头。但贵音声不断。即为沐浴刀钱。殊不知般若不明。饶你佛声不绝。我知其大惭愧决生不起。凡百所因。决洞察不彻。若然者。吾曹沐浴。不称摩诃般若波罗蜜者。是弃佛母也。佛母既弃。称子奚为。粗识如此。惟贤者正之(沐浴训)。
夫禅波罗蜜者。其书有十卷。大章亦有十。乃天台智者大师所说也。大章十者。一禅波罗蜜大意。二释禅波罗蜜。三明禅波罗蜜门。四辨禅波罗蜜诠次。五简禅波罗蜜法心。六分别禅波罗蜜前方便。七释禅波罗蜜修证。八显禅波罗蜜果报。九说禅波罗蜜起教。十结会禅波罗蜜归趣。而大章中。第六分别禅波罗蜜方便章。举二子焉。初外方便。二内方便。而内方便。复生二孙。初正明因。止发内外善根。二明验恶根性。大章第七释禅波罗蜜修证章。举四子。一修证世闲禅相。二修证亦世闲亦出世闲禅相。三修证出世闲禅相。四修证非世闲非出世闲禅相。而一修证世闲禅相。复生三孙。初四禅。二四无量心。二四无色定。二修证亦世闲亦出世闲禅相。亦生三孙。初六妙门。二十六特胜。三通明。三修证出世闲禅相。生二孙。初对治无漏。二缘理无漏。而对治无漏。生九玄孙。初九想。二八念。三十想。四八背舍。五八胜处。六十一切处。七九次第定。八师子奋迅三昧。九超越三昧。大都禅书科判明白。皎如日星。善读者得其科判。譬如得祖而寻父。得父而寻子。得子而寻孙。得孙而寻玄曾。有何难哉。盖此书由祖而父。由父而子。由子而孙。由孙而玄曾。凡三十五科也。若夫修禅之妙。阶级次第。委曲精尽。由欲界未到地定。入初禅未到地定。由初禅未到地定。入二禅未到地定。乃至色无色定。九次第定等。或发有漏通。或发无漏通。至於三乘圣道。靡不资之。是以凡缁素之流。有志於修禅者。是书不可不精熟焉。呜呼世谓神仙之术。可以长生久视。哗而嗜之。殊不知神仙固奇矣。而最上品者。不过享地居之禄耳。如中下品者。不过浮游深山海岛之闲。渠安知地居之上。有夜摩天。夜摩之上。有兜率天。兜率之上。有化乐天。化乐之上。有他化自在天。他化之上。有初禅天。初禅之上。有二禅天。二禅之上有三禅天。三禅之上。有四禅天。四禅之上。有空无边天。空无边之上。有识处天。识处之上。有无所有天。无所有之上。有非想非非想天。此盖就凡夫天中论层级耳。至於非想之上。复有四圣人天。乃置而弗及者。行恐大鹏若鸣。凡鸟皆惊故也(禅波罗蜜科判)。
紫栢老人集卷之八
紫栢老人集卷之九
明 憨山德清 阅
法语
长松茹退序
憨憨子。不知何许人。其应物之际。多出入乎孔老之樊。然终以释氏为歇心之地。其所着书。曰茹退者。乃自贬。非暴耀也。夫何故。立言不难。难於明理。明理不难。难於治情。能以理治情。则理愈明。理愈明。则光大。故其所立之言。天下则之。鬼神尊而诃护之。憨憨子自知不能以理治情。以饮食不节而致病。病生复不畏死。犹妄着书。譬如牛马。不能力耕致远。枉费水草之余。唯所退者存焉耳。名其书曰茹退。不亦宜乎。虽然迫而后应。与夫不扣而自鸣者。不可同日语也。浔阳有匡石子者。谓憨憨子曰。石兄来慈。构长松馆於此。有年数矣。徒厂然於青松白云之闲。且岷江涛生。声杂钟梵。境不可谓不幽也。然未得高人胜士。击无生之磬。震缘生之梦。则梦者终不觉矣。岂至人之存心乎哉。憨憨子愀然久之。曰敢不唯命乃长长松为牛马焉。
长松茹退
诸法无生。何谓也。心不自心。由尘发知。尘不自尘。由心立尘。由尘发知。知果有哉。由心立尘。尘果有哉。心尘既无。谁为共者。若谓无因。乌有是处。吾以是知山河大地。本皆无生。谓有生者情计耳。非理也。故曰。以理治情。如春消冰。
千年暗室。一灯能明。一灯之明。微吹能冥。明暗果有常哉。如明暗有常。则能见明暗者非常矣。知此者可以反昼为夜。反夜为昼。而能昼能夜者。初无昼夜也。明暗无代谢。谓有代谢者。随分别始至也。如分别不生。明暗何在。悲夫。明则能见。暗则不能见。是谓尘使识。若识能使尘。则明暗在此。而不在彼矣。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火性无我。寄於诸缘。外诸缘而觅火性。何异离波觅水者哉。火性既如此。彼六大独不然乎。噫。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今触事不能真。体之不能神。盖分别性未亡也。无尘智亦未明也。
明暗生昼夜。昼夜生寒暑。寒暑生古今。脱离吾现前一念。彼皆如石女生儿。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又曰。觅心了不可得。虽然。了不可得而有。如无可得。则不可得者。曷能独存哉。
如来藏中。不许有识。此古人之言也。吾则不然。众人心中。不许有如来藏。夫何故。凡圣皆独立故。譬如一指屈伸。正屈时。伸何所有。正伸时。屈何所有。一现前。一不现前。固不同。而全露指体。本无优劣。故曰。师子游行。不带伴侣。
空外无色。色外无空。空兮色兮。根情而有。外情而观。则空色奚寄。故曰。情为化母。万物皆子。母亡子随。乃自然之势也。或曰。有可情化。空岂能化。憨憨子曰。空待色有。色化空殒。此理之必然者也。子何独疑。
道不生虚。则有形者。何所置之。人心不虚。则无穷之善。自何出焉。故曰。虚则能容。能容则大。大则无外。无外则独立。而独立者。在尧不加多。在纣不加少。然尧得之。纣失之也。
性变而为情。情变而为物。有能泝而上之。何物非性。五行相生。复能相克。天下好生而恶克。殊不知外生无克。外克无生。故达者。知生生克。闻死不惑。知克生生。闻生不盈。
出者有隐者之心。处者有出者之情。皆惑也。夫出而不决。为忠不彻。处而不果。是谓大惑。噫。大惑不除。虽处於幽岩深壑之闲。何异市朝。